1、灯谜艺术欣赏灯谜艺术欣赏教教案案潘东升 陈亚妹第 1 课时介绍灯谜常识教学目标:介绍灯谜常识,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灯谜” 、教学重难点:校本课程既要传播知识,又要把教学活动艺术化,游戏化。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选择几则估计同学们都已经了解了的“初中阶段各学科知识”灯谜“,我们大家试一试身手,先从感性入手(这样进度快效果可能更好) 。、 “一颗红星头上戴” (省名)、三言两语话经营(中国近代史名词)、 “巡天遥看一千河“(政治名词)、 “离别正堪悲” (中国古典文学名词)、窝里斗(几何名词)、蜡烛的功能(力学名词)、喜怒参半(化学名词)、万寿无疆(植物学名词)附:谜底:、安徽;、五
2、口通商;、宇宙观;、楚辞;、内角;、作用点;、笑气;、生长期(总结)灯谜,是我国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它借助汉字的构造和一字多义,运用多种手法,使得底面之间巧妙扣合,从而产生无穷的趣味。猜灯谜不仅能启迪智慧,增加知识,而且还能娱乐身心,增进健康。灯谜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初具雏形,经过多年的演变发展,才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个样子。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如曹操、苏轼、王安石、徐渭、曹雪芹等都对它有一定的研究和贡献。清末明初,灯谜曾昌盛一时。那时,谜社的组织、灯谜的专著和刊物都已问世。其中不少好的或比较好的灯谜作品,在今天也还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如今,灯谜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它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所猜谜目,大都是汉字、词、成语、古今著名人物、电影片名、戏剧剧名及演员名等等。在节日或是联欢会上,猜灯谜已成为一种必备的文娱项目了。第 2 课时漫谈灯谜的作用教学目标:通过上节课的猜灯谜牛刀小试,进一步了解灯谜的作用。教学重难点:尝试猜谜的基本技巧。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通过上节课小试身手的表现,大家已经可以看出来了,会猜灯谜并不难,难的是在于猜得好猜得多猜得准所有这些都建立在一个“快”字之上,你也许说:我也猜着了,就比某某慢一点点,这个“一点点”差别巨大,如果是百米赛跑,也许你还能得银牌铜牌,但在这个地方是标准的捷足先登“见者无份” 。到了“电控竞赛”方式,
4、可能就 0.00 几秒的差距,你的铃不响灯不亮,你一点机会都没有。还有比“0.00 几秒”更为高速的差别、迹近荒唐的真实故事,以后相关章节再说。从上面的情况我们已经看到,要成为猜谜高手,有这么几项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积累;)超强的记忆能力;)丰富的联想能力;)敏捷的反应速度;)掌握一定的猜谜法门。我们这种一周两节的讲座,肯定不可能让所有同学大幅度或全面提高上述五大能力。但大概能够做到从后往前推)掌握一定窍门)提高反应速度)培养推理能力那么,能不能影响到前两项:)拓宽知识视野;)促进记忆能力呢?根据正常的情况,完全也是可能的。至此,灯谜的功用就出现了:激趣启智增知。还有人多归纳了几种如“育德、
5、促美、创新”等,我把它归入“怡情”大类,因为我们这些同学并不是冲着这几点来的。其实,激趣启智增知。已经足够了,如果从游戏出发,在欢笑中又能够学到一些可以对你的学习与生活产生积极、正面影响作用的“能力” ,也已经够了。灯谜界有句老话:会读书的不一定会猜谜,会猜谜的一定会读书!我相信这句话会通过你们的尝试和体验再流传开去,代代相传。(总结)多媒体展示一下内容1、灯谜可以增长人们的知识谜语虽小,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却十分广泛,所包含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它以独特的形式和强烈的魅力,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把各种知识融会在生动的形象和生活的情趣之中。这就要求人们在猜谜时不仅能够准确地、合理地、
6、仔细地分析、推断,还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猜谜者在熟悉猜谜规律的情况下,如果又具有某一则谜语所涉及的知识,就能抓住谜面所给予的条件及所描绘的谜底的特征,通过联想、推理,而后一语破的;否则,即使绞尽脑汁,也很难奏效。2、灯谜可以丰富和活跃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谜语是一种最普及、最方便的娱乐工具,它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也不需要器材。它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通过猜谜可以调剂脑筋,丰富和活跃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使人们在增长才智的同时,得到艺术上的享受。在紧张的学习之后或工作之余,猜谜是一种健康的娱乐和积极的休息。第 3 课时灯谜的起源教学目标:通过上两节节课对灯谜的介绍,这节课进一步了解
7、灯谜的起源。教学重难点:尝试猜谜的基本技巧。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灯谜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明高雅的文字游戏,也是民间文学花园里一枝色彩诱人、异香扑鼻的奇葩。它曲折别致,变化多端,寓意奥妙,耐人寻味。猜灯谜既可启发思维,锻炼智力,也可使人增长知识,增加学习能力,提高文学修养,享受生活情趣。因而历来深受群众喜爱。 灯谜与民间谜语一样,最早起源于古时的隐语和瘐词。至于灯谜的问世,则可追溯至南宋。宋乾德年间曾下诏上元张灯,金吾夜放。那一夜百戏骈陈,奇术异能,斗智竞技,猜谜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宋周密在武林旧事元夕灯品中首先提到了灯与谜的结合:“又有以绢灯剪写诗词,对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
8、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可见南宋杭州(旧称“ 武林”)元宵节开了猜谜用灯之先河。 “灯谜” 的命名始于明代。据明王鏊 姑苏志载:“上元灯市,藏谜者曰弹壁灯” 又江震记 云:“好事者,或为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灯谜,亦曰 弹壁”。所谓 弹壁灯 ,是指灯笼一面靠壁,三面粘贴谜条。由于在灯上粘谜,所以叫“ 灯谜” 。因为是元宵佳节的点缀,所以也叫“春灯谜 ”。灯谜与民间谜语不同,它是以文字的含义而入扣的“文义谜。 ”它主要着眼于文字的意思或字句字形的结构方面,凭伶汉字的一字(词)多义,笔划组合,摹形象形等特点;通过别解,会意、假借、象形、拆字、谐音等手法,来使谜面与谜底在字义或字形上达到相扣。由
9、于灯谜是以文字作为谜底的,那末凡是用文字来表达的任何词语都可以作为谜底。因此,灯谜谜底的范围相当广泛,单字、成语、词汇、诗词、古文、中外地名、书刊、电影、电视、戏剧、各类事物名称等等,通通可以入谜。可谓包罗万象。灯谜谜面一般文字较短小精悍,讲究炼字炼句,多为一 些常见的词汇,成语或有名的诗句,其特点是用字精巧简洁,概括性强。灯谜的猜制方法有不少严格的规则,如谜面要成文,谜面和谜底不准有相同的字出现,面底在扣合上要讲究贴切,严谨,不允许出现无法相扣的闲字等等。此外,灯谜还设有各种谜格,猜射有格谜必须按照谜格要求进行。由于灯谜涉及到的文化知识比较广泛,这就要求猜制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才能胜任。(灯
10、谜之萌芽篇)春秋战国时代的的隐语和瘐词,是灯谜的萌芽。廋,是隐匿的意思,廋辞就是隐语。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语言日益丰富,有时人们因为种种原因,有些话不便直说,就产生了一种借代词语,这就是隐语。隐语,在古人的生活中应用的广泛程度,几乎令人难以想象,它在外交场中(尤其是青年男女间的社交)就是智力测验的尺度,国家靠它甄别贤才,个人靠它选择配偶,甚至敌国间还靠它伺探对方的实力。第 4 课时教学目标:这节课继续介绍灯谜的起源。教学重难点: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谜语。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1.灯谜之雏形篇西汉时,隐语和谜已成为宫廷娱乐品。到了东汉,隐语已发展为一种雏形的文义字谜,它通过中国汉字结构
11、的特点,一个字可拆成几个字,在这离与合、增与减的变化中其音、形、义皆发生变化,字谜就在这种变化中产生。但这一时期的字谜都比较粗糙。字谜的成熟阶段是在三国时期,已不再是机械呆板的拆字,而是运用会意的手法隐字了,出现了公认的最早的文义谜。2.灯谜之发展篇“谜”到了南北朝,已成为非常时髦的玩意儿了,民间、宫廷随处可见。这时还出现了研究谜语的著作文心雕龙 谐隐 。至隋、唐结束谜已更加兴盛了,出现了一些猜谜专家。宋代,猜谜的风气非常盛行。王安石、苏东坡、秦少游等著名的文学家都有谜作散见于全宋词 、 夷坚志 、 苕溪渔隐丛话等诗词著作中。并且还出现了后来灯谜所习用的“别解” ,谜作已接近成熟。 “灯谜”的
12、叫法就出现在宋代。北宋时,猜谜成为专门的技艺。谜的种类大大丰富了,杭州还成立了谜社组织。此时,灯谜真正走向了广大市民,元宵佳节的灯谜活动大大丰富了市民的娱乐生活。3.灯谜之普及篇明清两代, 灯谜活动的举行更加频繁,规模也不断扩大。不仅在元宵节,中秋、七夕(七月初七)也经常举行灯谜活动。更重要的是,明末扬州马苍山首创了“ 广陵十八个 ”(广陵是扬州的古称) ,卷帘、徐妃、粉底、虾须等绝大多数谜格都沿用至今。谜格的创立,标志着灯谜发展到成熟阶段。小说红楼梦 、 镜花缘等,都有猜灯谜的情节。灯谜经过这些文学作品的渲染和传播,更加普及于民众。从清代到解放前,出现了不少灯谜名家,毛际克、俞曲园、孙玉声、
13、张起南等,都是当年谜坛的风云人物,都有研究灯谜的专著问世。解放后,在“百花齐放” 方针的指导下,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游艺又获新生,群众性的猜谜活动蓬勃开展。各地的文化馆、俱乐部都成立了灯谜组织,不少地区还成立了灯谜爱好者协会,灯谜的内容和形式也有了很大的创新,灯谜真正成为扎根于群众的艳丽花朵。第 5 课时谜语的结构教学目标:本节课通过简单介绍,让学生掌握谜语的结构。教学重难点:通过结构的分析尝试猜谜。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灯谜“三要素”:谜面、谜目、谜底。一则灯谜,由这三部分构成(极少数还附有谜格甚至附有“加注” ,那毕竟属于“僻类” ,我们先讲正类)谜面:供猜射者思考判断的题目,
14、即谜题的已知部分;谜目:规定提示所猜的范围;谜底:根据谜面提示在谜目限定的范围内给出的答案例 1:谜面是“昔人已乘黄鹤去” ,谜目是:本省县名一,谜底是:仙游。这里“谜面“很重要,它是你猜射的联想源;但“谜目”也不可小视,它既规定也提示了谜底的范围,同时确保了谜底的规范性,防止“多底现象”产生。剩下来就是你猜射的“谜路(思路) ”:谜面用的是唐朝崔灏名诗,这是典故,乘鹤而去的是仙人,在“本省县名”这一范围里只有“仙游”能够对应。你说:我猜“飞仙”岂不更好,飞字更传神,是的,但“谜目”范围里没有,你可以换谜目为“香烟商标”或“化妆品商标” 。(总结)谜语一般由谜面、谜目(也叫“谜课”或“射目”
15、)和谜底三部分组成。运用谜格制成的灯谜还有谜格。如:节约能手(秋千格,打一地理名词)省会 谜面 谜格 谜目 谜底第 6 课时谜语的结构教学目标:继续上节课内容,让学生掌握谜语“三要素”的严谨与规范。教学重难点:通过结构的分析尝试猜谜。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一、谜面的规范与雅致:一)谜面要“成文”:例 2:比如有人出个“飞宁” ,猜厦门地名,猜是猜得出“翔安” ,但你看到这种谜面会有美感吗,至于“谜味”够不够,同学们随着学习深入自会判断。谜面成文也有走极端的,比如“谜圣”张起南就把谜面来自经典、来自前人和来自自创,分为“神品” 、 “能品” “逸品” ,他倒没说这是三等级,但意思大
16、概已经明白,因此后人也拘泥于此。一则灯谜的优秀与否,与其谜面是否出自四书五经等经典没有必然联系吧,应当是“面、目、底”自然浑成,猜者留有余味,制者方可自诩。二)谜面无闲字:在灯谜术语中“闲字”也叫“抛荒” ,这就通俗了,意思是说你的谜面最好是字字落实,不要有不相干的东东来干扰猜谜者。例 3:比如“天生一个仙人洞”猜字一“吴” ,这里从谜面讲是前人名句,但“仙人”甚至“一个”都不落实,属于“干扰项” ,这样的谜,光谜面漂亮有什么用呢?例 4:还不如自创一面“天上多一日”猜“吴”呢(天之上要放这一个口字,口字多了一是个日字)二)谜面不是注解:也就是说,灯谜不是“知识竞赛” 。例 5:比如“中国第一
17、大岛”猜省台“台湾” ,就属于这一类了。二、谜目的规范与严谨:猜谜甚至制谜者比较看重谜面和猜出谜底,不太重视谜目。其实谜目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低。我说两个真实故事:“动须相应”故事:(略)只看谜目就猜中故事:(略)这就可以归纳出谜目如何严谨化的要求了一)过宽过窄都不合适,故弄玄虚更不好,最佳是根据场合要求调整适中,好谜是能够猜得中的才是;二)是名词、术语、用语要自己先弄清楚,否则“规范的猜者”没办法猜,这样灯谜势必走向粗制滥造化,也就走向末路了。三、谜底的规范与可知:一)谜底的可知性:谜底要适合猜射场合猜众的知识范围,如果根本没有知道这个词,那么你挂在那里三年也没有用。我有一条谜被评为佳作,但我从
18、来不拿出来公众场合展猜。例 6:“终南捷径”猜著名谜论一句“辞欲隐而显” 。此谜思路用了典故:唐朝卢藏用假装隐居终南山,成为名士然后让朝廷为了面子招他出来做官的故事。终南捷径后来成为成语,指的就是“先假装辞(官)想要隐居 ,其实是为了沽名钓雀做更大的官(显) ”。这种谜拿来给你们猜一点意思没有,因为你们压根没读过任何“谜论” ,但放到专业谜人场合,一下子就能够猜着(谜底出自著名文论文心雕龙 ) 。最近几年灯谜走下坡路,一些谜人书读得太少没有材料可挖掘(好材料都被挖掘得差不多了) ,就开始“路上遇到烦心事” 、 “最近几天很不爽”之类的所谓 X 字口语来制谜,谁能够猜得着呢,猜着又有什么乐趣呢?
19、我有一个主张:凡谜底材料,必须是能够通过工具书或书籍等查得到的,这样才规范也有范围。“能够查到”其实讲究的就是“规范”了,就是“谜底”不宜生编瞎造。其实,书海浩瀚,光一本字典 ,就够你翻一辈子了。第 7 课时灯谜“两大忌”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分析谜面和谜底之间的关联教学重难点:尝试编写简易谜语。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一、灯谜“两大忌”一)面底相犯:即凡在谜面上有的字,谜底中绝对不能出现,反之亦然,这在灯谜术语中又叫“露春” 。例 7:比如“悬崖勒马”猜国名“危地马拉” ,意思是不错,但“两马”相冲,只好把“勒马”改为“勒缰” 。二)面底倒吊:即谜面上出现的概念必须小于或等于谜底的
20、概念,不能大于,否则底面扣合就失去了其逻辑的必然性。比如江、河、湖、海,都可以推出“水” ,而“水”却不能推出是江河还是湖海;再比如贞观、开元都可以猜唐,而唐却不能猜贞观、开元。例 8:贞观之治猜电影演员唐国强,但却不能拿唐国强去猜贞观之治。二、灯谜的精髓“贵在别解”:所为“别解” ,就是“另一种解释” ,灯谜利用的正是这一点,通过形变义变音变,达到“曲径通幽”的妙趣。一)所谓义变:比如通过词义的移易产生“别解” 。例 9:断桥会许仙(泊号一)白/面/郎君比如通过词性活用产生“别解”:例 10:暮去朝来颜色故(童话人物)时间老人(使人老)二)所谓音变:比如通过字音异读产生“别解”:例 11:共
21、商谋略(职务)会计也可以通过调整语法结构产生“别解” ,也叫做“顿读别解” ) 。例 12:飞入寻常百姓家(泊人二)燕顺、时迁(读如“燕顺时迁” )三、所谓形变:比如利用象形方式产生“别解” 。例 13:白玉无瑕(字一)皇还有如例 14:立竿见影补漏洞(治安名词)110形变更多集中在“谜法”之一的离合增损法,请同学们在以后各讲中注意学习体会。第 8 课时灯谜与民间谜语的区别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区别谜语与民间谜语。教学重难点:掌握谜语的特质。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谜语古称“隐语” , “廋辞”。今通常指民间谜语。我国著名古典文艺理论家刘思在文心雕龙谐隐中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
22、而君之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象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 ”他对谜语从理论上作了高度的概括,对谜语发展的历史,谜语的定义及其特征都作了深刻的分折和精辟的阐述。 民间谜语与灯谜不同,灯谜属于文义谜,而民间谜语除了少量字谜外,都是以事物的特征来隐射的,因此,它属于事物谜。它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形体,性能,动作等特征,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绘谜底,从而达到隐射的目的。它的谜底范围比较窄,除了少量字谜以外,极大多数都是事和物、如动物、植、用物、人体器官、自然现象、人类行为等。它的谜面往往是山歌体的民谣,以四句形式出现较多,讲究押韵而
23、有节奏,读之可以琅琅上口,而且形象生动,便于口头传诵。由于民间谜语通俗易懂,故大多数都适宜少年儿童猜射。因此,有时也把民间谜语称作儿童谜语。自古以来,谜语由于其谜体不同,所以桥代的厥称亦有所变化。谜语在春秋时叫“言隐” 、 “隐语”、 “廋辞”;在汉时叫“射覆” ,“离合”、 “字谜” ;在唐时叫“反 语” 、 “歇后”;在五代叫“覆射” ;在宋时叫“地谜”、 “诗谜 ”、 “戾谜” 、 “社谜 ”、 “藏头”, “市语”;在元时叫“独脚虎”, “谜韵;”在明时叫“ 反切”、 “商谜” 、 “猜灯 ”, “弹壁”, “弹壁灯” 、 “灯谜”、 “春灯谜”;在清时叫“谜子” 、 “谜谜子” ,
24、“切口” 、 “缩脚韵”、 “文虎” 、 “灯虎 ”、 “春谜” 、 “灯谜”等。第 9 课时隐语及其三个特征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谜语的另一别称隐语。教学重难点:掌握隐语的三个特征。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隐语也叫“隐 ”,古字为 “言隐”。是古时对谜语的一种叫法。隐语的含义是“ 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 。 (文心雕龙 ) 。别生一说曰遁辞,不直言曰谲,以彼喻此曰譬,所以隐语是隐去本事而假以他辞来暗示的语言。隐语的性质,可分为密言,测智和谲谏三类。密言一般只是对方才能理解的语言,它本是隐语最基本形式。用于国事最早记载的是则叫“麦麴河鱼 ”的故事。测智相当于现代的谜语竟猜。要把“以
25、此喻彼”的本意猜来,这需要一定的智力。春秋时就有列国间利用隐语要对方来猜射而测试这个国家君臣们的智慧的例子。 “秦客廋辞” 就是有名的一例。廋辞是当时隐语的另一称谓。谲谏就是臣子用隐晦的语言向君主进谏自己的意见,是春秋战国一段时间内隐语的主要表现形式。最早要数史记楚世家所载“大鸟止阜 ”的故事。隐语主要有如下三个特征:、隐语表达方式主要是口语。密语当然是语言,测智也是口头出题,谲谏更不能是书面的,因为要随机应变。、无论密语、测智和谲谏都是特定的人为对象,因人设隐,离开了这个特定的人。此隐就不能成立。、不论是以物喻意,或以情说理,专人专事,内容都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时间性,时过境迁,此隐便自然消失
26、。廋辞,是古时对谜语的一种叫法。廋,是隐藏,藏匿的意思。廋辞,即隐其含义于言辞之中。廋辞也叫廋语,是一种用替代的方式构成的暗示语。这种替代的方式有的是摹状,有的是一种婉曲的说法,有的则是利用拆字法。夏、商、周时,这种讽刺性的廋辞多流行于官宦与文人之间,作为一讥诮消遣的游戏而盛行一时。 “廋辞” 一词早见于春秋时期左丘明的 国语晋语(五) :“ 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 ”三国时韦昭注: “廋,隐也。谓以隐伏谲诡之言问于朝也。 ”南宋周密齐东野语中说:“ 古之所谓廋辞,即今之隐语,而俗所谓谜, ”。第 10 课时谜格之一谐读类谜格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掌握谜格之一谐读类谜格。教学重难点:运
27、用谜格进行简单的猜谜行为。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谐读类谜格,又称谐音类谜格、谐声类谜格,是通过谜底中的一个、几个或全部字的谐音变义来与谜面向扣。谐读类谜格包括:梨花格、围棋格、玉带格、白头格、粉颈格、赤颈格、丹心格、榴裙格、朱履格、双皓首格、丹顶格、粉底格等。梨花格:又名飞白格、谐声格、谐音格、全谐格、全白格、玉冰格。 谜底至少两字,且全部读成别字(谐音)来与谜面相扣。例:1.大海怒潮(梨花格,电器元件一)扬(洋)声(生)器(气)2.高射炮一再命中(梨花格,外国地名一)洛 (落) 杉 (三)矶( 机)围棋格:又名阴阳格、黑白格。谜底为四字以上的双数字,上半截字正读、下半截字读谐音
28、,或下半截字正读、上半截字读谐音来与谜面相扣。例: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围棋格,成语一)心腹(新妇)之患玉带格:又名素心格、素腰格、夹雪格、玉腰格。谜底为三字以上的奇数词数词,中间一字需读谐音来与谜面相扣。例:1.食品厂工作(玉带格,军事术语一)制高(糕)点 2.统一语言(玉带格,清代名人一)谭嗣(词)同 白头格:又名皓首格、素冠格、戴雪格、粉面格、粉头格、寿星格、 白首格、望月格。谜底为两字以上,规定谜底中第一个字读谐音,用别字代替扣谜面。例:1.十(白头格,成语一)成(乘)千成万2.废品(白头格,水浒人名一)吴(无)用粉颈格:又名玉颈格、鹅项格。谜底为四字以上,以第二字读谐音来与谜面相扣
29、。例:免刑(玉颈格,成语一)不乏(罚)其人粉腿格:又名素胫格、鹤膝格。谜底为四字以上,以倒数第二字读谐音来与谜面相扣例:乡村四月闲人少(粉腿格,节气名二)夏至、芒(忙)种粉底格:又名立雪格、踏雪格、履雪格、履霜格、素履格、粉尾格、白足格。谜底为两字以上,以末一个字读谐音来与谜面相扣。例:1.十个世纪才相逢(粉底格,中药名一)千年健(见) 2.垂钓(粉底格,数学名词一)等于(鱼)赤颈格:谜底为四字以上,除第二个字正读,其余字全读谐音来与谜面相扣。例:伤心细问儿夫病(赤颈格,成语一)杯(悲)盘狼(郎)藉(疾) 丹顶格:又名正冠格、朱颜格、鹤顶格。谜底为三字以上,除第一个字正读,其余字全读谐音来与谜
30、面相扣。例:刚刚收到赠品(丹顶格,外国地名一)新德(得)里(礼)丹心格:又名红中格、朱腰格。谜底为三字以上单数字,除中间一个字正读,其余字全读谐音来与谜面相扣。例:询问学位最高的人(丹心格,中国地名一淄(咨)博市(士) 榴裙格:又名丹胫格、烧尾格。读底为四字以上,除倒数第二个字正读,其余字全读谐音来与谜面相扣。例:父亲常在动脑筋(榴裙格,外国地名一)巴(爸)巴(爸)多斯(思)朱履格:又名红鞋格、正履格。谜底为三字以上,除末一个字正读,其余字全部读谐音来与谜面相扣。例:一唱雄鸡天下白(朱履格,明代人名一)文(闻)征(正)明双皓首格:又名双白头格。谜底为四字以上,前两字读谐音来与谜面相扣。例:兄长
31、为信子比赛获第一激动不已(双皓首格,外国地名一)圣(胜)菲(飞)波哥大 此外还有穿花格(又名蛱蝶格) 、别字格等。第 11 课时谜格之二分读类谜格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掌握分读类谜格。教学重难点:运用谜格进行简单的猜谜行为。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分读类谜格,通过将谜底中的一个或几个字分拆为另外几个字来与谜面相扣。分读类谜格包括:曹娥格、虾须格、蝇头格、折覆格、解领格、展翼格、蜂腰格、燕尾格、蜒尾格、筠稍格、筠垫格、蟾足格、宝塔格、碎锦格等。曹娥格:又名碑阴格。读底每个字都要左右分读(或上下分读) ,以 扣合谜面。例:天作丝丝道难行,含泪挥手送君行(曹娥格,鸟名一)露禽(雨路人离虾须
32、格:又名鸦髻格、丫髻格。谜底为两字以上,第一字拆成左右两部分后与谜面相扣例:1.巾帼英雄传(虾须格,鲁迅作品一)好(女子)的故事2.欲言又止 (虾须格,词汇一)味(口未)道蝇头格:又名垫巾格。谜底为两字以上,第一字拆成上下两部分后与谜面相扣。例:每晚休息(蝇头格,毛泽东诗句一)多(夕夕)少事解领格:又名鸳肩格。谜底为四字以上,第二字拆成左右两部分后与谜面相扣。例:江淮河汉常作客(解领格,成语一)四海(水每)为家展翼格:又名剖腹格、展翅格、振翅格、振翼格。谜底为三字以上的奇数词,中间一字拆成左右两部分后与谜面相扣。例:阴阳历合订本(展翼格,文件名称一)说明(日月)书蜂腰格:又名中分格、分心格、断
33、锦格。谜底为三字以上的奇数词, 中间一字拆成上下两部分后谜面相扣。例:隆中决策(蜂腰格,中国地名一)三岔(分山)河燕尾格:又名燕剪格、鱼尾格。谜底为两字以上,最后一字拆成左右两部分后与谜面相扣。例:1.久旱(燕尾格,中国地名一)长沙(水少)2.催稿(燕尾格,形容词一)速效 (交文)蜓尾格:又名垫足格。谜底为两字以上,最后一字拆成上下两部分后与谜面相扣。例:气象简报(蜓尾格,红楼梦人物一)晴雯(雨文)筠稍格:谜底为两字以上,每字都拆成左右两部分后与谜面相扣。例:建筑家(筠稍格,中药名一)杜(土木)仲(中人)筠垫格:谜底为两字以上,每字都拆成上下两部分后与谜面相扣。例:农夫心内如汤煮(筠垫格,水果
34、名一)香(禾日)蕉(草焦蟾足格:又名鼎足格。谜底为两字以上,最后一字拆为三部分后与谜面相扣。例:欧美民族(鼎足格,春秋人物一)西施(方人也)宝塔格:谜底为四字以上的偶数词,逢双数字都拆为左右两部分后与谜面相扣。例:卿卿(宝塔格,诗经句一)如何如何(如可人,如可人)碎锦格:又名堆金格、破镜格。谜底为两字以上,每字都拆为二个以上的字(不拘上下左右) ,才能扣合谜面。例:1.冠盖满京华(碎锦格,春秋人物一)管(个个官)仲(中人)2.众口一致(碎锦格,邮电用物一)信(人言)筒(个个同)此外还有折覆格、摘遍格、离合格(又名金钟格)等。第 12 课时谜格之三半读类谜格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掌握半读类谜格。教
35、学重难点:运用谜格进行简单的猜谜行为。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半读类谜格,通过对谜底中的一个或全部字只读一半,即去掉一个或全部字的偏旁部首来与谜面相扣。半读类谜格包括:徐妃格、摩顶格、折巾格、折翼格、折屐格、踦履 格、半面格等。徐妃格:又名齐飞格、半妆格。谜底一般限两字,并含同偏旁部首(此偏旁部首不入谜意)的字组成的词或词组,去掉相同的偏旁部首后,两个字与谜面相扣。例:1.万绿丛中一点红(徐妃格,中药名一)硃砂(朱少)2.小舅子 (徐妃格,化学元素名二)钠锑(内弟)徐妃格的谜底一般为一个词或词组,但有的在加上同一偏旁部首后,便成为几个单字的。例:百般红紫斗芳菲(徐妃格,化学元素名六
36、)铬铕钚铜镁铯徐妃格有三个子格:上下弃取的揭顶格、放踵格,和内外弃取的蝉脱格。揭顶格:又名雍正格、摘盖格、摘遍格。相同部首在上边,以下半部与谜面相扣。例:满堂叫好(揭顶格,蔬菜名一)荠菜放踵格:相同部首在下边,以上半部与谜面相扣。例:十厘之积(放踵格,常用词一)忿懑蝉脱格:又名金蝉格。相同部首在外边,以内半部与谜面 相扣。例:千分(蝉脱格,常用词一)田园摩顶格:又名摘顶格。谜底为两字以上,将第一字拆成上下两部分, 只取下半部来与谜面相扣。例:做这件事肯定对你有好处(摘顶格,湖名一)苏(办)必利尔折巾格:又名侧帽格。谜底为两字以上,将第一字拆成左右两部分, 任取一部分来与谜面相扣。例:南甜,北辣,东咸,西酸(折巾格,成语一)饶(食)有风味折翼格:又名断袖格、楚腰格、瘦腰格。谜底为三字以上的奇数词, 将中央一字拆成左右两部分,任取一部分来与谜面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