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实验的应用.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164426 上传时间:2020-02-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实验的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实验的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实验的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实验的应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实验的应用摘要:数学实验教学就是在数学教学中的实验操作与实践活动。运用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突破教学难点,体现学生的“做”数学;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词:数学实验 问题情境 兴趣 应用数学实验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通过动手操作来发现、探究、思考数学问题、分析变化过程、猜想和归纳数学规律,然后进行验证及理论证明,最后获得知识与技能,理解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动手,而且还要动脑、善于观察、想象、探究和发现,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恰当地指导学生进行

2、数学实验,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一些感性材料,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下面本人就数学实验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一、运用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在数学中,实验是创设情境的一种方法。虽然实验导入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极少,但是也给数学课起了润色作用。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数学实验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习数学的热情。每节课开始的十几分钟,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学时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机,结合教材内容,用实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三年级认识

3、克与千克一节时,老师在上课前准备好一个天平带到教室里,三年级的小学生看到天平时肯定是很激动、很兴奋,而这时老师在来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和用途,再来分别称出一个粉笔头大约为一克、一个鸡蛋大约为 50 克、一个苹果大约为 200 克、一本数学书大约为 250 克等,老师在带一些 1 千克的洗衣液、3 千克的洗衣粉、5 千克的大米,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新奇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这样的氛围下进行教学学生很容易掌握克与千克的多少,理解可与千克这样抽象的质量单位。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建立假设,是“引导发现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进入数学角色的关键。二、运用数学实验,突破教学难点,体现学生的“做”数学对于教学中

4、的一些疑难点,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如不借助于一定的实验手段,就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中教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时,重点就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但是学生在理解时就很困难,我在教学时采用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根数由 4 根开始逐渐增多,如 4 根、5 根、6 根、7 根、8 根、9 根、10 根、11 根、12 根、13 根、14 根、15 根、16 根、17 根、18 根、19 根、20 根可以达成( )个正方形,还余( )根,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列式,为什么会有剩下的小棒没办法在摆成一个正方形,根据学生的反馈得到以下一写算式:44=1(个)0(根)54=1(个)

5、1(根)64=1(个)2(根)74=1(个)3(根)84=2(个)0(根)94=2(个)1(根)104=2(个)2(根)114=2(个)3(根)124=3(个)0(根)134=3(个)1(根)144=3(个)2(根)154=3(个)3(根)164=4(个)0(根)174=4(个)1(根)184=4(个)2(根)194=4(个)3(根)204=5(个)0(根)学生在动手搭正方形是很容易知道 1 根、2 根、3 根是不可能搭成一个完整的正方形的,如果剩余的根数是 4 根或比 4 根多,就说明还能搭成一个完整的正方形,直到比 4 根 少的时候就不能搭成一个完整的正方形了,这时候学生就较为容易的掌握余

6、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个难点。又如, “三角形三边关系”这节课,教师让学生用不同长度的小棒自摆“三角形” ,再汇报能摆成三角形的小棒的长度,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小棒长度,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就是“三角形的两边之和肯定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肯定小于第三边。 ”运用实验教学,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数学知识。数学实验教学,学生先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通过对实验分析、概括、推理、判断,使学生获得结论,这样处理,远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三、运用数学实验,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数学实验是学生参与探索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学生的好奇、好玩

7、、好动的天性得到满足,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主动的去学习数学,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还要具备这样的 4 个数学素质即数学意识、问题解决、逻辑推理和信息交流。我国传统教育比较注重的是逻辑推进能力和运算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但过分强调未免偏颇。经过多年的思索和探索,人们已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共识,即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应是提倡“问题”解决,我所说的“问题解决” ,不同于通常课堂教学中的例题讲解或习题解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问题的探索。因此,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手实验,用脑去思考,自己去探索,那不仅很有趣,而且也是很有益的。例如:倍的初步认识 从孩子动手操作入手:先摆 2 朵小花

8、,把这两朵花看作一份,照这样,摆出两份小花,那么黄花的朵书就是红花的 2 倍;照这样摆出 3 份即 3 倍,摆出 4 份即 4 倍。当学生对于与一份数相比, “另一个数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已有初步认识后,要求学生继续动手摆:3 个为一份,摆 6 个是几倍?摆 9 个是几倍? 当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能够摆出来并分成“份”,回答出是“几倍”后,再问“ 以 4 朵花为一份,黄花是红花的 2 倍,黄花应该摆几朵呢?”此时不允许学生动手摆,只能凭借表现去思考回答问题。这实际上就是运用了表象,使得外部的活动变为内部的思考,最终成为智力活动。这使学生对倍的概念有了清晰地、比较牢固的初步认识和理解,为利

9、用“倍”这个抽象的概念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避免见到“倍”就乘,或见到“倍”就出的错误。在教学中恰当地将实验引入数学教学中,能有效的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进入主动学习的境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并成功地应用这个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也能使本来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四、通过数学实验,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来自与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偏差”和好奇心。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 表现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奇心越来越弱,越来越顺着老师讲课的思维想问题,思维中的“偏差”越来越少,思维的亮点也越来越少。而实验教学恰恰是提供学生

10、探索发现、尝试错误和猜想检验的机会,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捕捉学生思维“偏差”的契机,恰当引导,有时实验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时,学生对于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换算很不理解,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我:“为什么 1 平方米就等于 100 平方分米而不是 99 平方分米?”马上有很多学生也积极响应了这一疑问,我就问:“面积单位你们还会算吗?” 。学生忽然明白其实他们在二年级就学习的 1 米等于 10 分米是知道的,而现在学习的面积单位只不过是把长度单位换算一下,他们就通过计算 1010=100(平方分米)我马上让学生再 1 平方分米的纸片若干个

11、,分小组在班级的地面上来摆一摆(班级地面的地砖正好是 1平方米)学生也很容易发现 1 平方米就等于 100 平方分米课堂实验后,我又布置了课外实验:用我们刚刚学习的方法你们能验证一下 1 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吗?实践证明:学生在思维“偏差”的引导下动手实验,学到了教材上学不到的知识,使学生通过学数学而变得聪明起来。五、利用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学生能否对数学产生兴趣,主要依赖于我们的 教学实践,与我们的 教学内容和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是数 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当然应当成为数学应用 教学目的中的“重中之重。 ”首先,教师必须在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上

12、多下功夫,狠下功夫。从数学应用的角度处理数学、阐释数学、呈现数学,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加强数学的应用实践环节,注重用数学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注重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展开数 学教学,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重视在应用数学中传授数学思想和方法,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 教学内容的主线,其次,课堂 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功能。教师可根据 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组织、科学排比,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拓展为生动、有趣的典故、发现史。或适当、合理地运用图片、模型、多媒体 教学等手段,促进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思维达到“

13、兴奋点“(即“临界点“),才可能带着愉悦、激昂的情绪去面对和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去比较、分析、探索认识对象的发展规律,展现自己的智能和才干。这无疑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学生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当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了一个一个的实际问题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必将被更进一步地激发起来,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在实验情境中的“做”中学,对知识形成过程,对问题发现、解决、引伸、变换等过程的实验模拟和探索,这种实验式的教和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使他们的思维更有深刻性和批判性。同时,它不仅仅关心学习者“知道了多少” ,更关心学习者“知道了什么” 、 “怎样知道的” 。它追求的不仅仅是

14、解决了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理解、发现和创造,是解决问题的数学精神和乐趣。这是一种新的求实精神,因而它更多的是对传统数学教学的矫正,至少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他们学习数学、喜爱数学,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克服对数学的厌学、怕学现象,而且能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内部动机。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实处,使每个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在各自的基础上有长足进步,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长期任务。我们要做好数学应用教育的研究,提高数 学教育水平和效率,开创数 学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1袁碧云数学教育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 对数学实验教学的理解林光来,浙江教育网。3 走进数学实验 挖掘教学亮点 ,作者未知,910 中国教育交流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