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 97经验交流经验交流中心静脉导管在 PICU 患儿中的应用王 静 邵 彤 徐 帆郑州市儿童医院 450000【摘 要】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在 PICU 患儿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53 例接受外置中心静脉导管穿刺PICU 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一次穿刺成功、堵塞和并发症几率、留置时间。结果:50 例患者一次穿刺成功,成功率为94.3%;2 例发生堵塞,堵塞率为 3.8%,经尿激酶溶栓后顺利通畅;5 人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几率为 9.4%;最短留置时间为 5d,最长留置时间为 21d,平均留置时间为(16.048.22)d。结论:选择外周静脉有较高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正确的无菌送管操
2、作以及正确的导管护理可以有效降低管道堵塞几率和并发症几率,提高导管留置时间。【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PICU;患儿由于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的患儿需要频繁输液且输液时间长,输注的药物也多为刺激性药物,采用传统输液方式的儿科重症监护室患儿容易因长期输液并发静脉炎、液体渗漏等现象1。不仅如此,需多次静脉穿刺的传统输液方式也增加了患儿的痛苦,最终影响患儿的康复速度。因此,有必要建立一条安全、稳定的静脉通路。为探究中心静脉导管在PICU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文章回顾性分析我院53例接受外置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的PICU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一次穿刺成功、堵塞和并发症几率、留置时间,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
3、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53例PICU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儿29例,女性患儿24例,最小年龄 1d,最大年龄 11 岁,平均年龄(5.141.22)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6例,例呼吸衰竭13例,脓毒败血症或严重感染11例,先天性巨结肠术后6例,肺出血3例,其它4例。1.2 方法1.2.1 穿刺方法 穿刺前。首先,使用外中静脉推注安定液、灌肠或鼻饲使患者镇静,减少患儿的哭闹情况。其次,选择合适的穿刺静脉并测量穿刺长度。穿刺操作。首先使用酒精和PVP-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操作者消毒并穿戴完整后中心静脉导管连接注射器,从穿刺点进针。进针见血后立即停止进
4、针,用导入鞘将中心静脉导管送入静脉,推送中心静脉导管的同时缓慢推注盐水液,直至达到穿刺长度。达到穿刺长度后退出导入鞘,整个操作过程中均保持轻柔、匀速、缓慢送管。退出导入鞘后使用无菌纱布进行局部止血,再使用透明敷料覆盖并固定导管,覆盖敷料上贴上写有留置日期和时间、操作者姓名的标签。1.2.2 护理方法 堵塞护理。在患儿输注血液制品或其它酸碱度较高的药物后立即注射生理盐水冲洗管道,预防导管堵塞。如导管已出现堵塞情况,则使用注射器将中心静脉导管内抽空后连接三通,使中心静脉导管内形成负压环境。再向中心静脉导管内注射1mL浓度为5000/mL的尿激酶,使尿激酶在导管内停留5min后再回吸,如回吸出现回血
5、现象,则提示导管畅通。如患者存在静脉压过高、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及时调整滴注速度,预防导管内凝血。加强对患儿输液时的监视,预防出现液体滴空和暂停输液的情况出现回血,造成导管堵塞。并发症护理。穿刺过程中保证动作轻柔、缓慢,预防损伤血管内膜,操作过程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选择管径较小的导管,避免导管管径过大而影响穿刺。每天定期更换连接管、输液器等输液装置。肝素帽的顶端和周边都需要严格消毒后再与头皮针相连,肝素帽也需要定期更换。封管后,使用无菌纱布固定管道末端,定期消毒穿刺部位和更换覆盖敷料。2 结果本次研究中50例患者一次穿刺成功,成功率为94.3%;2例发生堵塞,堵塞率为3.8%,经尿激酶溶栓后
6、顺利通畅;5人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几率为9.4%,最短留置时间为5d,最长留置时间为21d,平均留置时间为(16.048.22)d。3 讨论中心静脉导管作为一种长期使用的导管,可为儿科重症监护室患儿的输液治疗提供安全、可靠的通道,减少长期输液和高刺激性药物给血管带来的损伤2。同时也让患儿不用接受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降低外周血管出现静脉炎和静脉硬化的几率,促进患儿的治疗和康复进程,因而中心静脉导管被广泛应用于儿科重症监护室患儿的临床治疗。通过观察本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可以发现,穿刺点位于外周静脉,该部位静脉操作方便且直观,预后很高的一次穿刺成功率3。因而本组研究有50例患儿一次穿刺成功,一次穿刺成功率
7、高达94.3%。此外,本组患者均使用管径较小的中心静脉导管。而有研究发现4,中心静脉导管阻塞的几率与管径有直接关系。管径越小,导管的容积也越小,液体流动速度更慢,大分子物质和沉淀物越容易堆积在导管腔内,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几率也越大。而本组患儿仅有2例发生导管堵塞情况,堵塞几率为3.8%。其原因在于采用的正确的封管方式和有效的监视。本组患儿均采用肝素封管,有效降低导管堵塞的几率。此外,我院护理人员加强了患儿输液过程中的监视,预防出现液体滴空和暂停输液的情况出现回血,造成导管堵塞。窦敏5和刘宇简6等人分别在其研究中发现,导管堵塞是患者出现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位居并发症的第二位。而在本次研究中出现并发
8、症的患儿均非导管堵塞引起。其原因可能在于采取有效的导管疏通方式。我院护理人员发现患儿导管出沉积物堵塞和血栓性堵塞后立即使用肝素盐水和尿激酶进行冲管,导管均及时疏通。综上所述,选择外周静脉有较高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正确的无菌送管操作以及正确的导管护理可以有效降低管道堵塞几率和并发症几率,提高导管留置时间。参考文献1 毕金霞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儿科重症患儿中的应用及护理 J. 全科护理 ,2011,5(11):392-393. 2 唐莉 .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 PICU 中的应用及护理 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11(24):2651-2652.(下转至第 70 页)孕妇妊
9、娠早、中、晚期血常规指标的分析董 玉成都市金牛区妇幼保健院 610081【摘 要】 目的:探讨和研究孕妇在妊娠早、中、晚期血常规指标的具体变化情况,以及时纠正和处理各种不良影响,切实预防妊娠期的缺铁性贫血,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对 2013 年 11 月至 2014 年 9 月该院门诊 150 例孕妇进行血常规检测,并对四项指标(WBC、RBC、HGB、PLT)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妊娠期孕妇的血常规各项都出现了变化,随着妊娠孕周的增加,WBC、PLT 增加,HGB 降低的程度增大。结论:孕妇在妊娠中后期应当进行定期血常规检查,并注重饮食和铁剂补充,注意抗生素的泛用。【关键词】 孕妇;妊
10、娠;血常规检查胎儿在孕妇体内快速生长发育过程中需大量营养物质及氧气支持,母体将承担自身及胎儿血供工作,在增加血容量的同时心脏负担也随之加重,机体内血液的组成成分将发生改变,提高生理性贫血发生率,改变白细胞计数及粒细胞比例等情况。提示母体处于中晚期妊娠阶段时应重视血常规检查。此外,母体在妊娠阶段若合并出现血液系统病变,应对其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形态及结构等项目进行准确检查,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除上述目的外,对中晚期妊娠患者实施血常规检验还有利于积极准备血源,为出现分娩时意外及手术失血等异常情况的患者及时补充血容量。及时掌握原有血常规情况、中性粒细胞数目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数以避免在急症
11、时造成治疗延误、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抗生素的泛用。本研究针对2013年11月至2014年9月本院门诊建档的150例孕妇血常规检验结果给予临床分析,探讨妊娠早、中、晚期血液指标相关特点。结果表观孕妇的血常规指标都发生了变化,伴随着妊娠孕周的增加,WBC、PLT这2项上升,HGB变化不大。从而提示孕妇,注意饮食和铁剂补充是预防孕妇贫血的有效措施。现将本次血常规参数进行综合的统计和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共选取150例产前检查孕妇进行本次研究,年龄1932岁,平均年龄(25.762.71)岁。纳入与排除标准:无既往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病史;无炎症性疾病;无胎儿畸形;无妊娠相关并发
12、症;无妇科疾病史;无外科手术史;无心、肝、肾等机体重要器官严重器质性病变;无精神类疾病;无恶性肿瘤疾病。1.2 方法于清晨空腹抽取待检孕妇静脉血液1.52.0 mL作为检验样本,检验项目包括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仪器采用日本东亚全自动血液分析仪(KX-21N),血液分析仪原装配套试剂及质控液由美国贝克曼公司提供。记录150例孕妇上述指标检验结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并得出结论。2 结果结果 WBC10 Nec升高 Nec%(80%
13、) 贫血早期妊娠9 16 4 10(71例)中期妊娠7 12 9 10(49例)晚期妊娠3 4 5 10(30例)PLT 100 100200 200300 300早期妊娠 0 36 26 4中期妊娠 3 33 12 1晚期妊娠 0 19 8 3表2 血小板情况:3 讨论研究表明,人体处于妊娠阶段将对血液造成一定程度稀释作用,正常人群红细胞计数约处于4.21012/L水平,而妊娠期妇女红细胞计数仅处于 3.610/L(RP 100/L),此现象在临床医学中称之为生理性贫血。有研究显示,孕妇发生生理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为机体处于妊娠阶段将增加母体血容量,虽然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等组成成分含量也将随
14、之上升,但上升幅度远小于血容量增加幅度,因此将导致血液稀释。有研究显示,自孕78周始,白细胞计数将呈现上升状态,至妊娠晚期白细胞计数达到峰值,中性粒细胞也随之上升,但目前临床并未明确此类现象发生原因。整个妊娠期内机体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呈现持续增高状态,但孕妇并未因此发生发热等炎症相关临床表现,且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含量在分娩完成25d左右可逐渐恢复正常。提示临床医生应根据孕妇血常规检验结果结合其病史、生命体征、体格检查等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判断,从而确诊其是否患有感染等并发症,以免仅根据以往临床经验得知孕妇血液检验结果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含量上升而误判为感染。本文研究显示,妊娠晚期血液中血小板计数
15、将明显上升,但与目前临床大多研究结果不符,其发生原因目前尚未明确,需在今后实际工作中深入研究。本文研究结果可知,孕周与生理性贫血发生率呈显著相关性,即孕周增加,生理性贫血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其原因为妊娠过程中腹内胎儿需经母体获得营养物质,母体为了更加适应胎盘对自身血液循环的要求,必须综合调节机体神经和体液,且随着孕周增加,胎儿对营养需求也随之升高,母体血浆容量增加速度加快,血液稀释状态也越明显,最终将导致母体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此时临床医生应根据孕妇实际特点给予必要的干预措施,目的在于尽量缓解孕妇贫血状况进一步加重,保障母体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有研究显示,对妊娠晚期孕妇给予积极的补充
16、营养及铁剂可显著降低生理性贫血发生率,应引起相关医护工作者高度重视。本文研究可知,妊娠期阶段孕妇血液中红细胞计数开始下降时间较早,而血红蛋白开始下降时间较晚,随着孕周不断增加,母体对铁元素需求量也随之上升,但日常食物中却无法获得充足铁元素,因此迫使机体应用储备铁维持日常所需,铁质负平衡状态由此产生。当孕妇体内储备铁消耗完后红细胞将处于缺铁状态,最终将发生红细胞生成障碍等严重后果。 (下转至第 103 页)表1 WBC、Nec、Nec%、HGB结果102 103经验交流经验交流3 讨论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症状,根据出血部位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指Treitz韧带以上的食
17、管、胃、十二指肠和胆胰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上段病变所致出血亦属此范围。Treitz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临床上以上消化道出血多见,本组资料占61.4%。消化道出血可发生于各年龄阶段,与性别有一定的关系,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本组资料显示男女=2.31,与文献报道接近2。男性多见可能与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及劳累等多因素有关。消化道出血可因消化道本身的炎症、机械性损伤、血管病变、肿瘤等因素引起,也可因邻近器官的病变和全身性疾病累及消化道所致,其病因复杂;不同的消化道部位出血原因有差异。尽管强有力的质子泵抑制剂等抑酸药能有效治疗消化性溃疡,但在上消化道出血
18、的病因中,仍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本组资料有38例(十二指肠溃疡21例、胃溃疡17例),占48.7%,与文献报道相似。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中青年人,可能与该组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社会环境压力大、身体易感性有关。老年人则以胃溃疡多见,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胃黏膜退行性病变,防御能力差,易受损害;同时,动脉硬化引起胃黏膜血流量减少,加之患者心功能下降,胃黏膜淤血、缺氧,影响黏膜的再生修复;此外,老年人常因有心脏、脑血管疾病及风湿性疾病而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破坏胃黏膜屏障,可加重或促进消化性溃疡的形成。急性胃黏膜病变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上消化道出血较常见的病因,分别占16.7%、
19、12.8%。近年来,随着阿司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广泛应用,大量饮酒及肝炎患者的增多,急性胃黏膜病变及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所致的出血有增多趋势。此外,肿瘤在老年患者占较大比重,与老年人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吞噬细胞功能减退、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胃黏膜退行性变、腺体萎缩等有关。下消化道出血在整个消化道出血中比例相对较小,本组资料占38.6%。大多数下消化道出血来源于结肠和直肠,小肠出血仅占整个消化道出血的3.0%5.0%。结肠肿瘤和息肉是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血管病变和憩室引起的出血少见。在国外。憩室和血管病变是最常见病因。其次是炎症性肠病和肿瘤。国内小肠出血的首要原因是肿瘤。国外则以血管病
20、变为主。本组资料显示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肿瘤。占55.1%,其中大部分源于小肠。占 34.7%(17/49);17 例小肠肿瘤中恶性肿瘤 13 例,分别为腺癌7例、淋巴瘤3例、类癌1例、平滑肌肉瘤1例、恶性神经纤维瘤1例;良性肿瘤4例,包括平滑肌瘤、腺瘤、血管瘤、脂肪瘤各 1 例。结肠癌 8 例,占 16.3% (8/49)。肠道炎症性病变、肠道息肉和外科手术后出血是其次的原因,分别占16.3%、6.1%和6.1%。血管性疾病、憩室、肛门直肠病变是相对少见的原因,各占4.1%。由此可见,本组资料显示的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布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存在较大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国家、种族、患者饮食
21、生活习惯、年龄、样本量及不同医疗机构收治的患者不同等诸多因素有关。消化道出血病因繁多,虽有许多诊断方法可以明确出血部位及病变,但少数病例仍存在诊断难度。内镜检查是首选诊断措施,可以清晰地观察消化道病变,必要时取活检做病理检查,诊断阳性率高。本组127例患者均行胃镜或肠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及原因的有78例,阳性率为61.4%。对于内镜未明确病因的41例患者进一步行DSA检查,23例明确诊断;17例行胶囊内镜检查,11例明确诊断。因此,在常规胃肠镜检查难以明确病因,尤其是怀疑小肠出血时,可进一步行DSA或胶囊内镜检查,肿瘤性病变多需手术病理证实。由于消化道出血原因的多样性及复杂性,本组资料有2例下
22、消化道出血患者经上述检浅层病变愈合,未能及时行相关检查,真查仍未明确出血病因,可能由以下因素所致:患者就诊较晚、黏膜层的出血灶已消失或检查方法的缺陷等。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总结摸索出一些消化道出血原因的分布规律,有针对性地选择检查手段,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诊治水平。参考文献1 黄一沁 , 于晓峰 , 陈洁 , 等 .705 例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 J. 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 ,2004,3(23):8-9.2 陈洁 , 于晓峰 , 项平 , 等 .1431 例下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 J. 上海医学 ,2005,28(7):589-590.3陆再英,钟南山,等.消化道出血M.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3、内科学 ,2007.(上接至第 96 页)因此提示相关医护人员,应对妊娠期孕妇进行准确的血常规检验,这样有利于及时发现贫血现象并给予积极的纠正措施。妊娠中期孕妇即可开始注重食物中铁元素摄入量,每日实施合理的营养搭配膳食方案,改变以往不良饮食习惯,如偏食、素食和挑食等,食物中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叶酸等营养物质,加强钙质、维生素C等物质摄入量则将有利于机体对铁元素的吸收效果,提高铁元素储备量。有研究显示,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是临床常见的孕妇营养缺乏性疾病,易导致胎盘供氧不足,造成宫内生长受限、早产死、超低体重、胎儿宫内窘迫等异常现象,对孕妇及胎儿身心健康均将产生严重伤害,若情况严重则将显著增加新生儿
24、并发症及死亡率,而孕妇发生贫血后,因体内胎盘呈现缺血缺氧状态,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发生率也随之上升。临床医生应时刻提高警惕,若孕妇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血红蛋白110g/L、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增加铁剂补充量,积极纠正血液不良状态。研究表明,约80%孕妇服用铁剂后,全孕期血红蛋白将维持在高水平状态,生理性贫血发生率则显著降低。总之,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孕期血常规特点,根据检验结果判断孕妇状态,对检验结果异常孕妇应提供合理膳食搭配、补铁等措施进行有效干预,保障母婴预后及生命安全。因其它疾病就医时不能单凭中性粒细胞的增加来判断感染情况,根据病情综合分析选择治疗方
25、案,杜绝抗菌药物的泛用。参考文献1 郑玉兰 . 孕妇妊娠中期和晚期血常规指标的具体变化分析 J.中外医疗 ,2013,7(89).2 张丽 .200 例孕妇常规检查结果分析中国现代医药应用 J.2010 NO3.4(20).3 乐杰主编 . 妇产科学 M. 第 5 版 . 人民工业出版社 ,2002:44.(上接至第 132 页)2李敏颖.泌尿外科患者合并糖尿病的围术期护理J.中外医疗 ,2011(2):175.3 徐丽萍 . 泌尿外科患者合并糖尿病的围术期护理 J. 基层医学论坛 ,2014(3):312-313.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析付文秀1朱 静21.河北省保定市解放军95840部队医院
26、072750;2.河北省空军保定卫生路干休所 071000【摘 要】 目的:分析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分析 127 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病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78 例(61. 4% )位于上消化道,49 例(38. 6%)位于下消化道;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是消化性溃疡(48.7%),其次是急性胃黏膜病变(16. 7% )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12. 8% );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肿瘤和炎症性病变,分别占 55. 1% 和 16. 3%。结论:消化道出血的部位以上消化道多见,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而下消化道出血则以瘤多见。【关键词】 消
27、化道出血;病因;诊断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也是多种疾病常见的并发症,其病情急、变化快,病死率为3.6%21.0%,在老年及高危人群高达 40.0%1;病变部位及性质决定着治疗的手段和疗效,处理不及时常引发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为进一步了解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根据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27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原因,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全组共127例患者,男88例,女39例,年龄2478岁,中位年龄54.5岁。因呕血就诊者34例,因黑便或便血就诊者61例,因同时呕血和黑便就诊者23例,否认呕血或黑便
28、史、以其他症状(头晕、心悸、腹胀等)就诊、大便隐血阳性者9例。1.2 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均排除因口、鼻、呼吸道疾病出血吞入食管及药物、食物造成的大便变黑情况。所有患者均行内镜检查(胃镜或纤维结肠镜),必要时履行病变部位活检。对内镜未明确病因者,进一步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表1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布表2 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布病因 例数 构成比消化性溃疡 38 48.7急性胃黏膜病变 13 16.7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10 12.8肿瘤 7 9.0血管性病变 2 2.6外科手术后出血 5 6.4其他 3 3.8DSA)(41 例)、胶
29、囊内镜(17 例)或剖腹探查手术(6 例),直至明确病因,对于肿瘤性病变行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证实;经以上程序未明确出血原因者列入不明原因。2 结果2.1 消化道出血的部位 127例消化道出血的病例中,78例位于上消化道,49例位于下消化道,分别占61.4%、38.6%。胃是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部位,占 52.6%(41/78),其次是十二指肠及胆道、食管,分别为37.2%、10.2%。小肠是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部位,占57.1% (28/49);其次为结肠、直肠及肛周,分别占 30.6%、12.3%。2.2 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以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和肿
30、瘤常见,分别占 48.7%、16.7%、12.8% 和9.0%(见表1)。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肿瘤和炎症性病变,分别占55.1%和16.3%(见表2);其中2例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经本诊断程序仍未明确出血原因。注:其他病变包括慢性胃炎、胆道出血、血液系统疾病各1例病因 例数 构成比肿瘤 27 55.1小肠肿瘤 17 34.7结肠癌 8 16.3直肠癌 2 4.1炎症性病变 8 16.1克罗恩病 1 2.0溃疡性结肠炎 3 6.1肠伤寒 1 4.1慢性结肠炎 2 2.0坏死性小肠炎 1 2.0憩室 2 4.1血管性病变 2 4.1肠息肉 3 6.1内痔及肛周疾病 2 4.1外科手术后出血 3
31、6.1不明原因 3 4.1注:小肠肿瘤包括:腺癌7例,淋巴瘤3例,类癌1例,平滑肌瘤肉1例,恶性神经纤维瘤1例,平滑肌瘤、血管癌、脂肪瘤各1例孕妇妊娠早、中、晚期血常规指标的分析作者: 董玉作者单位: 成都市金牛区妇幼保健院 610081刊名: 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英文刊名: Chinese-foreign Womens Health年,卷(期): 2014(10)参考文献(3条)1.郑玉兰 孕妇妊娠中期和晚期血常规指标的具体变化分析 2013(89)2.张丽 200例孕妇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2010(20)3.乐杰 妇产科学 2002引用本文格式:董玉 孕妇妊娠早、中、晚期血常规指标的分析期刊论文-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