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 1 第 1 单元 第 2 讲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1(2010 年山东实验高中期中考试 )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 “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三省六部制度下,唐朝时期的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A 、B 与材料信息不符,D 说法不符合史实。答案 2(2011 届韶关市调研)中国古代对县级行政区的划分设置有个现象,即原有的县域经济富裕、人口密集了
2、就再分出区域增设县治。此做法最主要的考虑是( )A增加财税 B多安置官吏B给予地方更多权利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增设县治能增加赋税和安置更多官吏,但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散地方权力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应排除选项 A、 B、C,正确选项是 D。答案 3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争夺中,皇权逐渐占据了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权力的核心。下列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有( )秦朝皇帝直接任命郡县长官 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 元朝设行省 明朝废除丞相A BC D解析 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应该是削弱大臣的权力。三省六部制分割
3、相权,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明朝废丞相,皇帝大权独揽,也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故正确。秦朝皇帝直接任命郡县长官、元朝设行省体现了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符合题目要求。答案 4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主要是指( )延续了秦汉的郡县制度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A BC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元朝的行省制度的记忆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看清题目。都是正确的表述,但是题目问的是“影响”力,所以排除(因为是实质而不是影响) 。答案 5(2010 年江苏模拟)右图是唐太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写的唐律疏议 ,这
4、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唐律疏议颁布时,审批需要通过( )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皇帝A BC D解析 按照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 唐律疏议的颁布前要经过门下省审议,皇帝审批。答案 6(2010 年山东淄博 3 月)“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 ”这是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A战国的军功爵制 B汉代的察举制C唐朝的科举制 D明代的科举制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准确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由材料“赢得欧洲人敬佩” “
5、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等信息可知,符合这些特点的制度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制。答案 7(2010 年杭州高中月考)有人在评论某一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时说: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这一历史时期应该是( )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解析 据“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分析此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答案 8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出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助机构,当这些辅助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助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这
6、种权力的不断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能够印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有( )西周分封制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 明朝的内阁制 清初设立军机处A BC D解析 这道题用排除法比较容易得出答案。西周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主要是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和边地的部落首领,这明显不符合题目中“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的要求。同时,西周是奴隶社会,不符合题目中封建国家的要求,故舍去。答案 9(2011 届中山市六校联考)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 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B各机构平等,避免
7、权力集中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率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事皆朝廷总之” 。明初中央废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部门,主要目的在于让这些机构能够相互制衡,最终确保皇帝专权,由此可得出正确答案为 C。题干材料并非是强调缓和君臣矛盾,故 A 项错误; B 项错在“各机构平等” ,可排除;D 项不能体现“事皆朝廷总之”的目的所在。答案 10 大明律规定犯有谋反、谋大逆罪,不分主犯、从犯,一律判决“凌迟处死” ,祖孙三代也要株连斩首。还增加“奸党”一条。这突出反映了明朝( )A空前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明初重视立法治国C
8、严惩贪赃枉法行为D “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的量刑原则解析 材料表明凡是对君主专制统治不利的行为,处罚极重,这突出反映了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答案 11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曾和它的这首主题歌样风靡一时。但该剧的片名却犯了历史学上的一个常识性错误。根据你掌握的历史知识,你认为它所犯的错误应是( )A “罗锅”一词有辱刘墉人格B片名与剧情名实不符C “宰相”称谓违背历史真实D作品中的宰相不止刘墉一人解析 明朝初年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因而说刘墉是宰相是错误的。答案12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
9、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解析 明代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最后决定权在皇帝手中;清代军机处的军机大臣可参与军国大事,但只能跪奏笔录。答案 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2 分,第 14 题 18 分,共 40 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材料二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
10、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直( 耿直) 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三 观察下图材料四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 700 多名状元、近 11 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 )。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逐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
11、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在五权宪法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6 分)(2)材料二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中官员产生的主要方式是什么?(4 分)(3)根据材料三中的图片,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流行于中国古代的哪一时期?(4 分)(4)科举制度兴起于何时?其选拔官员的方式
12、是什么?“八股取士 ”的做法出现于何时?(4 分)(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有何积极影响?(4 分)解析 本题围绕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选取材料,解答时应注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我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依据设问,条理作答。答案 (1)世袭。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6 分)(2)察举制度。推荐。(4 分)(3)九品中正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4 分)(4)隋唐时期。考试。明清时期。(4 分)(5)影响: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13、,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4 分)14(2010 年南通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史纪事本末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 )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皇明大政记材料三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优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
14、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宦官) 也。明夷待访录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 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 军机处请回答:(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6 分)(2)根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4 分)(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 分)(
15、4)据材料四,回答军机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4 分)解析 第(1)问应结合材料一概括指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的调整;第(2)问应从内阁的职能方面分析;第(3)问要求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阁臣权力的变化;第 (4)问要注意分析军机处的设置反映的时代特征。答案 (1)措施:废丞相,分散相权。理由:“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 “汉、唐、宋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6 分)(2)机构:内阁。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惟恐不符帝意。(4 分)(3)变化: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于内阁之上。根本原因:皇权专制。(4 分)(4)军机处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专制制度。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