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一元化时代的小说 第一节 农村题材小说 第二节 战争题材小说 第三节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第一节 农村题材小说 一、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1、对“现实斗争”的强调; 2、描写上“深入核心”; 3、艺术经验来自于解放区文学传统。 代表作家作品:赵树理登记、三里湾、锻炼锻炼,周立波山乡巨变,李准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柳青创业史等。 二、不同的艺术倾向 1950-60年代农村题材作家大多为北方人。,1、赵树理、马烽等山西作家 建立一种“启蒙”的,超越性的眼界和位置 ,“本地人”; 发掘农村“传统”中有生命力的质素; 话本、说书等“宣讲”、“说话”的“本土资源”。 2、柳青、王汶石等陕西作家。
2、 重视先进人物塑造,浪漫理想色彩,概括“时代精神”和“历史本质”,农村的“外来者” ; 重视新的价值观的灌输;西方和我国新文学中“现实主义” 。,二、赵树理“问题小说”遭遇困境 1、赵树理建国后创作简况 50年代以后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登记、求雨、“锻炼锻炼”、老定额、套不住的手、互作鉴定等,长篇小说三里湾,电影故事表明态度,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部),鼓词石不烂赶车等。 这些小说仍然取材于山西东南,1954年的赵树理,农村生活,其中的故事、人物依然有来自“生活底层”的淳朴、诚实,仍然继续着打通“新文学”与“农村读者”之间的隔阂,依然坚持以创作反映农村的“问题”,坚持写作对农村实际工作的“指导性”
3、意义 。 这些小说虽以农村开展的“运动”为背景或骨架,但仍然坚持从日常生活、家庭琐事入手,自然地表现社会风习、伦理的变革在农民心理、家庭关系、公私关系上留下的波痕和冲突,而这也正是赵树理小说中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部分。,2.三里湾 A、思想内涵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中国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叙述四个家庭(马多寿、范登高、王金生、袁天成)在合作化运动中因所有制的变革带来的家庭、婚恋、道德等多方面矛盾、变化和斗争。以中共中央合作化政策作为观察生活、安排小说结构的依据,但在具体描写中,又从他所擅长家庭关系和爱情关系入手,形成了小说局部描写的生动亲切和总体上服务于政策的矛盾。,三里湾书影,B、人物
4、形象 马多寿:“马家院”的主宰,绰号“糊涂涂”,落后、自私,入组不入社,千方百计阻止开渠,保自己的“刀把子”好地。典型的“中间人物”形象。 范登高:村长,绰号“翻得高”,利用职权谋私利,雇人跑买卖,专想个人发家致富。 袁天成:老党员,脚踩两只船 ,怕老婆“能不够” ,两面三刀,表面上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却想方设法为自己多留自留地。 王金生: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形象,带领全村人坚定不移地搞互助合作化 。,C、对农村家长里短的生动描写 善于把握家长里短中特具文学意味的部分,了然于心,来得心应手,信手拈来,风趣生动。 善于把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进行合理安排,把自己的政治观点藏在人物生活故事里,把对人物
5、的褒贬放在扯闲话、拉家常中,主题思想表现含蓄。 傅雷评:“大大小小、琐琐碎碎的情节,既不显得有心为题材作说明,也不以卖弄技巧为能事。作者写青年男女的恋爱,夫妇的争斗,婆媳妯娌之间的口角,顽固人物的可笑,积极分子的可爱,没有一个细节不是使读者身临其境。”,3.赵树理在新时代里的“困境” 孙犁谈赵树理:赵树理建国后的创作“迟缓了,拘束了,严密了,慎重了”,“多少失去了当年青春泼辣的力量”。 1950年代后,更加严密的写作规范,更加激进的经济、社会变革进程对农村传统生活的全面冲击、损毁,“社会发展”与“传统”产生了冲突,与赵树理那种建立在对乡村传统、民间文化的体认基础上的社会、文化想象,产生了尖锐的
6、矛盾与冲突。那种建立在对乡村传统、民间文化的体认基础上的社会、文化想象,受到了很大的抑制,不能施展。,第二节 战争题材小说 一、战争题材小说的当代形态 1、当代战争小说的美学观念 A、作家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与视角去表现战争; B、“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 文学语言:“我军”系统和“敌军”系统;人物形象塑造:“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 C、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总基调。,战争的悲剧美学效果被取消。 2、战争题材小说的三种范式 A、英雄史诗范式 “红日”范式。“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宏大的结构,全景式的描写,视野开阔,结构紧凑。 B、通俗传奇范式 “林海雪原”范式。对“游侠”、“绿林”
7、、“侠义”等传统题材的利用,传统的艺术结构、道德观念和审美模式。人物性格草莽化,情节传奇化,战争场景灵活化,可读性和趣味性。民间视角观照革命战争,以通俗小说笔法。,C、个人视角范式 “百合花”范式。以个人(知识分子)的立场来认识战争,表现战争中人的情感状态,个人化风格。 二、茹志鹃百合花 1.思想内涵 以战争为“背景”,写战争中令人难忘的、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人情美与人性美。取材于战争生活,却没有正面描写战,电影百合花剧照(1981年),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却没有写重大题材。诗意化的“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2.艺术特色 A 、写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家务事”、“儿女情”; B 、注重人物感
8、情和心理描写; C 、细节描写; D 、“清新、俊逸”(茅盾语)的风格。,第三节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革命历史小说” 1、何谓“革命历史” 在五六十年代,革命历史题材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创作题材。 “革命历史”指近代与现代革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历史。 “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黄子平革命.历史.小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2、“革命历史小说”的作者 故事的“亲历者”。不仅有追忆“光荣历史”的愿望,而且参与“革命”叙事在当代的“经典化”进程。对历史“本质”作规范化叙述,为新社会、新政权的真理性作出证明,以
9、具象方式推动对历史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为社会转折期民众提供意识形态规范。3、叙事模式“史诗”模式“传奇”模式“个人回忆”模式,二、杨沫青春之歌 1.思想内涵 出版于1958年,是十七年文学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被称为“影响了一代人的作品”。 “自叙传”色彩。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之间的社会政治风云变幻和事变,构成人物生活道路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思想内涵:个体生命只有融合、投入到以工农大众,作家杨沫,为主体的革命中去,他的生命价值才可能得到证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史”。 2、林道静:革命政治叙事中的林道静 林道静地主与佃农的双重血缘,“半人半马的怪物”
10、(何其芳语)的阶级特性,既是她成长依据,也是成长起点。 林道静成长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中国版”的“娜拉出走”。朦胧的自由平等思想,反抗意识初步觉醒。 第二阶段,北戴河屡遭挫折,与“骑士兼诗人”余永泽相爱结合,接受西方人道主义思想,成为启蒙主义者。 第三阶段,通过共产党人卢嘉川指引,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热情,开始以阶级观点分析中国社会。 第四阶段,在江华、林红引导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联系,成长为坚定的,电影版青春之歌,无产阶级革命者。 3、以情爱小说方式讲述政治故事 青春之歌其实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爱情波折。青春之歌之所以能够成为“十七年文学”最重要的经典,是一部用情爱小说的方式讲述的政治故事。 4、“在历史中成长”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青春之歌写作方式是巴赫金关于“成长”小说定义的完整再现。 巴赫金:“主人公不应作为定型不变的人来表现而应该是成长中的变化中的人,是受到生活教育的人”。“在这类小说中,人的成长与历史的形成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切。人的成长是在真实的历史时间中实现的,与历史时间的必然性、圆满性、它的未来,它的深刻的时空体性质紧紧结合在一起”。 “成长小说”两个故事层面:“人”的成长,“历史”的成长。 林道静在历史中长大成人,“现代中国历史”寄寓在她成长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