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锦绣的岔道贾谊写得一手锦绣文章,比如他的不朽之作过秦论 、 治安策等,仍然收录于现在的教科书,让大中学生作为范文去研读去背诵。几千年了,贾谊这名字还没有萎缩,仍然挺立在学术的殿堂里,供人来“瞻仰”与“朝拜”这位河南洛阳人。当然,他也是一位少见的散文家,从其散文集新书中,可以读到他横溢的才华,以及诡奇的文采。贾谊的政论文有着对官场政治深邃的洞察力与卓越的见解。这与他的履历有关。对于贾谊的个人身世、仕途遭遇,历来就有许多种意见,而且有许多的争论。贾谊少年得志,是个才俊人物,先是在家乡洛阳成名,不久被汉文帝知道,封他作太傅,也就是顾问。这倒是施展才华的一个舞台,于是,他胸怀天下,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
2、意见,被文帝采纳了一些。于是,文帝有意栽培这棵官场好苗子,一年之中就让他做到大中大夫,文帝还准备将他提拔到三公九卿等更高级的职位。但他初入官场,在一群老谋深算的要臣里还是显得嫩了一些,一不小心,就踩到了“地雷” ,差点没命。在文帝朝政时,他于大庭广众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政治主张,触犯了豪族的利益。他只看皇上对他欣赏的脸色,却没腾出一只眼睛来看看当时把持朝政一班人不悦的脸色,于是,他便有了“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之罪名。文帝半信半疑,又不便打压周围那帮老奸巨滑的政要,就以贾谊为长沙王太傅,就职长沙。在任前谈话时,文帝叹了一口气,想这傻小子毕竟经世事肤浅,受磨砺很少,还得锤炼啊!
3、文帝高深莫测地告诫贾谊,有些人是不可以得罪的。贾谊向长沙走去。一路上,他就在领会文帝的皇旨,也在分析官场的突变,以及政敌的阴暗心理。在朝廷上,贾谊慷慨陈词,舌战群敌,那是因为他以国是为重,没有一己之私心,为何落得贬职下场?从春风得意到“落落寡合” ,贾谊心里掀起了千层浪。于是,在湘水边上的一间破落的亭台楼阁里,他有感而发,急就一篇吊屈原赋 。他说“天下九州都会有施展抱负的地方,又何必仅苟怀这一个都城?凤凰在千仞之上飞翔,选择有道德生辉的地方落下;如见到苛细的小人,险恶的征兆就重击翅膀离去” 。他想到了屈原这位伟大的政治家从天空中陨落,并以屈原类比自己,来表达心中的愤世嫉俗。虽说此文的基调有点灰
4、暗,但仍然透露着贾谊的顽强与自信。政治环境的恶劣,并没有让贾谊一蹶不振,他的自信来自于内心的强大。在这点上,他比屈原优秀,比屈原更叫人仰视。屈原的自尽,多少有些懦弱之嫌,叫人有些心伤。湘江水并不比汨罗江水浅,屈原选择了汨罗江,不是纵身一跳,而是漫步而入,或许这样有些从容与优雅,但这毕竟是省略号,不像“自由落体”那样是一个感叹号!贾谊没有走向湘江,也没有跳进湘江,他随遇而安居住在了湘江边上溽湿的长沙。读 史记会发现,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屈原与贾谊也同列一传,用意很明显,两人均有忠君爱国之志、济世经邦之才,但深受小人陷害,一生坎坷,怀才不遇。其实,司马迁本人一生也是这样的遭遇。公元前 99 年那场以
5、李陵出击匈奴为主题的战斗,李陵却兵败投降了。汉武帝大怒。太史令司马迁却为李陵辩护,说李陵“寡不敌众,被俘而降,不是叛国,而是保存自己” ,并劝说皇上应该高兴,因为国家保存了一位将军。武帝没高兴,反而怒火中烧,将司马迁判了死刑。司马迁没钱也没势,来与去赤条条,没什么怕死的,但想到史记没杀青,还得活下去。于是,他请求改判腐刑。武帝开了恩,免其一死。于是,才有了鸿篇巨制史记 。今人向司马迁鞠躬,顺便向武帝也鞠一躬。要是他皇口不改,司马迁死定了,也就没有了史记 。古代损失多大啊!几年后,文帝又再次召见贾谊,紧接着,拜贾谊为梁怀王太傅,给梁怀王当老师。贾谊在担任怀王太傅时,还挥笔写下了论积贮疏等名篇,凸
6、显出“积贮者,天下之大命”的思想,就是到现在,也是光彩照人。偏偏这梁怀王经不起摔打,短命,骑马时一摔下来,很快就死了。有史料说,梁怀王不该“公车私用” ,骑官派的马去私会朋友。也有史料载,梁怀王的马是被别人灌了酒,过度兴奋,害死了他。不管大家怎么说,贾谊非常自责,认为自己没有把梁怀王照顾好,天天生活在愧疚之中,郁郁寡欢,哭泣岁余而死了。这一年,贾谊年仅 32 岁。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贾谊有才,非凡之才。他写文章,写得古今中外都敬慕。他怀揣治国方略,叫皇上都看重,但令同僚忌妒。他关心国家大事,是当时朝廷的幸运,但他不幸运,空长一对飞翔的翅膀,空有搏击风浪。本领,空有一腔报效祖国的热血,奸臣把
7、他的翅膀剪断了,皇上想给他平台,但又听信谗言,把他的才华束缚起来了。文帝也给他暗示过,官场本来就是这样,越有才越孤单越受排斥越没有好下场。可贾谊过于热衷政治,却不懂官场;太多张扬,却没夹着尾巴;想往官场金字塔上爬,却又不谙官场游戏。官场是什么?靠真才实学,也靠阿谀奉承。靠忠心耿耿,也靠投其所好。靠皇上提携,也靠同僚与下属捧场。不然,皇上有心提拔,也有阻力,就是提拔了,同僚与下属也会一起“抬”起来,再往地上一摔,还要踏上一只脚。贾谊的人生就是论据。他满肚子学问,讨论国是,总是滔滔不绝,引经据典,还唱起了“独角戏” ,也不考虑别人的意见,也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还要动摇同僚的既得利益
8、。贾谊不出事那才是千古奇迹了。然而,贾谊对汉帝国的贡献却被史料所记载。贾谊早逝过去 100 多年,东汉辞赋家班固写汉书贾谊传 ,对于贾谊的政治理论及具体主张在西汉历史上发生的作用和影响,看得十分清楚,说, “谊之所陈,略施行矣” 。又说, “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北宋宰相王安石对这个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他有一首七绝诗叫贾生:“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与班固如出一辙,隔着朝代交相呼应。王安石认为,贾谊虽然没有做到公卿这个位置上,但他的政治主张有的已被实施,这不能说是怀才不遇了。如果一旦他真做了公卿,未必就有这样的政治结果。王安石身居高位,懂历史,也懂政治。从阅读中,他知道自古以来,虽然有些人位居公卿,可是他们的政治主张却被皇帝搁置一边。权力一旦接近于皇上,皇上的戒备就更森严了。 贾谊为什么得不到重用?历史上无详细记载。文帝算是明君,也有一双慧眼,能识人。要说贾谊怀才不遇,贾谊本身也有问题,才识过人,不会融入官场;胸怀大志,但心胸不够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