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稿日期】 2001 - 12 - 31【作者简介】 胡阳全 (1954 - ) , 男 , 四川成都人 , 云南民族学院人文学院研究员 , 主要从事民族文化与社会学研究。【学术研究综述】近十年国内傣族研究胡阳全(云南民族学院 人文学院 , 云南 昆明 650031)摘 要 : 文章对近十年来有关傣族的历史、文化、宗教、法律、教育、经济、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作了分类和概述 , 有着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关键词 : 云南傣族 ; 研究状况 ; 分类概述【中图分类号】 C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8913 (2002) 06 - 0090 - 04近十年来
2、我国学者对傣族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 , 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新的研究方法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 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 形成了许多研究热点 , 现分类择要加以概述。一、族源、古代史、社会形态方面的研究关于傣族族源方面的研究 , 近十年主要集中在傣族支系的源流方面。高立士傣族支系探微(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9 年第 1 期 ) 认为 : 云南傣族有九大支系 , 四支源于中国云南 , 五支源于境外。该文就傣族不同支系的名称、分布、人口状况、文化等特点和迁徙方向进行了论述。王懿之云南新平傣族的历史与文化 (云南社会科学2001 年第 4 期 ) 认为 : 云南新平傣族远古时期主要聚居于
3、滇池区域 , 后因多种原因逐渐南迁。现新平、元江等地区的傣雅支系 , 就是当时南迁过程留居中途的一部分 , 并成为傣族四大支系之一。唐世贵傣族分支 摆夷渊源流变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6 年第 3 期 ) 认为 : 雅砻江下游一带的摆夷人即为云南景洪暗瓦傣族的一个分支。有关傣族族源的论文还有 : 刘岩傣族先民南迁探源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3 年第 2 期 ) 、范宏贵缅甸掸族与中国德宏傣族的渊源关系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1996 年第 1 期 ) 、张万荣等泰、傣民族探源、毛德昌景谷傣族源流及其它 (两文分别为思茅师专学报 1994 年第 1 期、第 2 期 ) 等文。关于傣族古代史
4、的研究。朱德普著泐史研究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 一书 , 阐释了西双版纳及其周边地区傣族古代史的若干史事 , 考证了召片领世系 , 作者还在傣族召武定故事本原和孟定地名历史嬗变考说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 年第 1 期 ) 中认为 : 第一 , 召武定是相随傣族先民从勐卯南迁而来的 ; 第二 , 今天孟定之名是佤语古地名“耿定”历史嬗变的结果。在红河上游古代傣族的“勐”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8年第 1 期 ) 认为 : 云南红河上游的傣族地区与西双版纳、德宏傣族地区一样 , 也曾经有过傣族建“勐”创业的历史时期。在叭真再考 (思想战线 1998 年第 8 期 ) 指出
5、 , 国内外史学界对叭真族属有壮族、克木、孟人、拉瓦人、傣族诸说。而该文认为 : 叭真的族属确系傣族。其他学者研究傣族古代史的论文有 : 曾秋月车里宣慰司和水西宣慰的比较、方慧等德宏地区历史上傣族和蒲人关系刍议、杨永生“乘象国滇越”考 (分别载思想战线 1991 年第 1 期、第 5 期、 1995 年第 1期 ) , 伍雄武傣族原始公社遗存及其相应的社会伦理观念、刀承华等乘象国地望补正 (分别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5 年第 3 期、 1998 年第 4期 ) 等文。关于傣族社会形态的研究。学术界曾经有过许多争论 , 如江应 著傣族史 (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年版 ) 认为 : 傣族历史
6、上经历过奴隶社会阶段。何平傣族古代社会形态演进与奴隶制问题(广西民族研究 1990 年第 2 期 ) 则认为 : 就社会形态而言 , 傣族历史继原始社会之后 , 便进入了封建领主农奴制社会。在此之前 , 并不曾经历过以奴隶制“主要形态”的阶段。但奴隶制作为封建剥削制度的补充形式是存在乃至发展的 , 这就是奴隶092002 年 11 月第 19 卷第 6 期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the NationalitiesVol119 , No16Nov12002制在傣族历史上的地位和特点。二、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研究关于傣族
7、语言文字的研究 , 是近年傣族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仅出版的专著和词典有 : 王渝光等著汉傣语言文化论 (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 ) , 韩黔玉现代德宏傣语 (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 年版 ) , 韩黔玉、刘江傣语汉语会话对照 ,孟尊贤等编著汉傣词典、巫凌云等著傣语语法 , 艾保等编著傣汉常用词对照手册 (分别为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0 年版、 1991 年版、 1993 年版、1996 年版 ) , 华林著傣族历史档案研究 (民族出版社 2000 年版 ) 等。论文有 : 刘以西双版纳傣文研究述评 (思想战线 1991 年第 6 期 ) 认为 : 傣文源于巴利文、梵文或印度文都没说清
8、楚 ,目前还不能予以认定。龚锦文关于德宏古傣文的源流问题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1 年第 5 期 )则认为 : 德宏古傣文是根据印度字母体系 , 以巴利文音为基础 , 综合孟文特点 , 于公元 10 世纪前果占壁王国上座部佛教兴盛时期创制而成的一种古文字。作者还列出了一个掸傣各族文字和东南亚诸国文字的源流表。有关傣族语言文字的论文还有 : 刘云明傣族土司公文探微、华林傣文历史谱牒档案研究 (分别载思想战线 1994 年第 1 期、1996 年第 4 期 ) , 杨光远傣泰语言的早期声母系统及某些语音变化、张振华傣语中的助词“了”、华林谈傣族古文字历史档案、俸俊馨试论傣文对傣族民间文学繁荣发
9、展的贡献 (分别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1 年第 2 期、 1995 年第 4 期、 2001 年第 6 期 ) , 周庆生傣族等级社会与等级亲属称谓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1997 年第 2 期 ) 、虎月放从声调的阴阳看傣语芝市话 1M的历史来源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91 年第 1期 ) 、赵瑛论西双版纳傣文元音 a、 的音变问题 (民族语文 1992 年第 1 期 ) 等文。关于傣族文学艺术的研究。文学方面专著有 :刀承华著傣族文学研究 (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 、高立士编译傣族谚语 (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 年版 ) 、波岩香收集整理傣族民间故事傣文 (云南民族出版社 1
10、990 年版 ) 等。论文有 : 李陶论傣族诗歌简析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 年第 6 期 ) 认为 : 傣族诗歌一书论述了傣族诗歌的起源、发展、分类与特点。郑筱筠佛经故事与傣族 故事渊源 (云南社会科学 2001 年第 2 期 ) 认为 : 傣族地区流传的召树屯故事以印度题材为主要来源。小乘佛教多次输入到傣族居民住区 , 时间、空间的差异性及傣族固有文化作用 , 是召树屯故事在傣族地区有 9种不同版本传世的原因。其他作者的文学论文有 :冯寿轩论傣族叙事长诗的艺术心理 (思想战线 1990 年第 6 期 ) 、韦世林傣族的文学艺术世界 (西部学坛 1992 年第 4 期 ) 等文。有关傣族
11、艺术方面的专著有 : 袁炳昌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 , 列有专章对原始社会时期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傣族音乐进行了全面论述。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 , 则对傣族舞蹈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论述。汤耶碧著傣族舞蹈艺术 (云南美术出版社 1998 年版 ) 一书 , 论述了傣族民间舞蹈与训练、傣族舞蹈的普及与提高、傣族民间舞蹈与泰国民间舞蹈的比较、傣族舞蹈注释等等。施之华傣剧艺术与社会文化 (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9 年版 ) , 该书收录了有关傣剧艺术与文化的 19 编文章。论文有 : 金穗傣剧“戏调”的
12、程式性、可塑性与局限性、岳亚明谈 在傣族舞蹈教学中的运用、李旭小乘佛教与傣族美学思想 (分别载民族艺术研究 1991 年第 2 期、第 4 期 ) 。此外 , 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3 年版 ) 、李昆生云南艺术史 (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 ) 、刘金吾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 等专著中 ,也列有专章介绍傣族的音乐舞蹈和艺术。三、文化和宗教研究关于傣族文化的研究 , 是近年傣族研究的又一热点问题之一。仅出版的专著就有 : 岩峰主编傣族文化大观 , 王松等著傣族佛教与傣族文化 ,赵世林、伍琼华著傣族文化志 , 刘岩南
13、传佛教与傣族文化 , 黄惠 著从越人到泰人 (上书分别为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9 年版、 1998 年版、1997 年版、 1993 年版、 1992 年版 ) , 王懿之、杨世光编贝叶文化论 , 高立士著西双版纳傣族的历史与文化 (分别为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1992 版 ) , 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稻作文化研究 (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 , 王尧主编中化文化通志傣族文化部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 等专著。论文有 : 杨庆西双版纳傣19第 6 期 胡阳全 : 近十年国内傣族研究族传统聚落规划思想的文化渊源 (思想战线2000 年第 4 期 ) 、西双版纳傣
14、族传统聚落文化形态 (云南社会科学 2000 年第 2 期 )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村寨的保护与开发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1 年第 6 期 ) 等文 , 就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村寨 (聚落 ) 的原始规划思想、文化形态、保护与发展进行了介绍。章立明傣族文化当代变迁的思考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1 年第 4 期 ) 认为 :傣族文化在当代变迁中 , 现代化与民族化、现代性与传统性胶着在一起 , 表现出兼容并蓄的走向。郑晓云“花腰傣”的文化及其发展 (云南社会科学 2001 年第 2 期 ) 认为 : 当代“花腰傣”文化新的内涵可定位为一种服饰、原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现代发展相适应的多位一
15、体的文化。有关傣族文化的研究论文还有很多 , 此不赘述。关于傣族宗教的研究。朱德普先生出版和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朱德普著傣族神灵崇拜觅踪 (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6 年版 ) 认为 : 从傣族原始宗教祖先崇拜发展的寨神、勐神及其神灵崇拜 ,是傣族本乡本土滋生的宗教信仰 , 为各地傣族所共有。在傣族的巫师及其历史演变 (民族研究1994 年第 2 期 ) 认为 : 傣族巫师在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是女巫、巫师最早是氏族长或部落首领。朱先生的论文还有 : 傣族原始土地崇拜和古代汉族社神比较、古代傣族原始宗教文化向山区渗透试探、傣族神器“达 ”及其影响 (分别为中央民院 (民大 ) 学报 1992 年第
16、 2 期、 1993 年第 5期、 1995 年第 1 期 ) 傣族的虎图腾 (民族研究 1995 年第 6 期 ) 、傣族佛教和原始宗教的关系试析 (思想路线 1992 年第 3 期 ) 、傣族“祭龙”、“祭 ”之辩析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 年第 2 期 ) 等文。罗阳傣族的分布与宗教信仰的异同 (思想战线 1998 年第 10 期 ) , 该文对傣族的原始宗教和上座部佛教的异同进行了探讨 , 从中可以了解傣族宗教信仰的同源性与变迁。和少英金平 傣族的丧葬习俗及其灵魂观述论(民族研究 1992 年第 4 期 ) ,则对金平傣族丧葬习俗与灵魂方面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和研究。论述傣族宗教
17、的论文还有 :杨甫旺等金沙江河谷傣族的稻作与祭祀、鲁愿兵小乘佛教在傣族地区的传播及其与原始宗教的关系 (分别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0 年第 5 期、 1997 年第 4 期 ) ,甘玉贵试论小乘佛教的传入对西双版纳傣族社会的影响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91 年第 2 期 )等文。四、经济发展和科技研究关于经济发展研究。彭永岸傣族传统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一文 , 从傣族的婚嫁习俗传统有利于计划生育和实现人口的低增长 , 火化殡葬、与天同在与地共存 , 广种铁刀木、发展薪炭林、保护生态环境 , 团结友爱互助与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傣族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张云忠山区脱贫致富的成功之路 永兴
18、傣族乡的调查认为 :永兴乡的经济发展 , 必须要大干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 , 走科技兴乡和科技兴农发展之路。(分别载民族工作 1998 年第 10 期、 1999 年第 8期 ) 。范亚辉“花腰傣”文化与新平经济发展(云南社会科学 2001 年第 2 期 ) 认为 : “花腰傣”文化可以成为发展旅游经济、扩大对外开放 ,提高新平在海内外知名度的一大平台。秦家华、岩温扁傣族贝叶文化与西双版纳旅游业 (思想路线 2000 年第 6 期 ) 认为 : 傣族贝叶文化可以充实、深化“西双版纳”这一旅游名牌的内容 , 可以使西双版纳的旅游业更具民族色彩 , 更有吸引力 ,可以开发为文化产业。罗阳、
19、罗丹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女性经商特征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7年第 1 期 ) 认为 : 农兼商是傣族女性经商的特征。郭家 骥西双版纳傣族稻作文化的传统实践与可持续发展 (民族研究 1997 年第 6 期 ) 一文 ,运用内源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对傣族传统稻作文化现代变迁的正负影响进行了评估 ,并提出了傣族传统稻作文化与现代化如何相互调适及内在整合的对策建议。高立士著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 (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9 年版 ) ,该书以研究傣族水利灌溉、森林保护的传统经验为切入点 ,目的是为当前版纳的农业建设提供一定借鉴。关于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张公瑾傣族历法中长度的四则运算认为
20、 : 傣族天文历法推算的基础是三个计算数据 , 并以这三个数为依据 , 通过四则运算 , 来对傣历年的长度进行研究。木基元孟定傣族原始造纸的民族学考察 , 通过对孟定傣族楮皮造纸技术及工艺流程与云南其他民族造纸等方面比较后认为 : 孟定忙团村傣族至今仍完整保存了一套原始的造纸方法。赵瑛傣、泰干支文化渊源及其演变认为 : 傣泰干文化源于汉文化 , 在吸收的过程中则发生了一些变异 , 即西双版纳傣族、泰北兰那泰人一直沿用汉族的干支纪时法 , 并借用了干支读音。傣、泰与汉族或傣泰之间也存在着细微29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 19 卷的差别。伍琼华傣族医药与文化 , 阐述了傣族医药文
21、化中特别的医疗方法 , 配方和用药方法 , 并指出傣族医药感性知识与抽象理论的丰富多彩。(上文分别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3 年第 1期、 1998 年第 2 期、 2001 年第 6 期 ) 。华林试论傣族传统医药学的开发与利用 (思想战线 1998年第 10 期 ) 、也对傣族传统的医学和药学进行了介绍和论述。杨松海西双版纳傣族民间传统科技工艺个案调查 (高宗裕主编民族文物探索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0 年版 ) 一文 , 系统介绍了傣族原始制陶、土法造纸、传统的樟脑提取术以及牛力榨糖等民族传统科技工艺的流程。杨冰在同书傣族原始制陶其及现实意义一文中 , 也对傣族原始制陶 , 以及在当代傣
22、族社会生活中的位置进行了论述。夏光辅等著云南科学技术史稿 (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2 年版 ) 一书 , 也有专节对傣族的天文历法、建筑、医药和手工技术进行了探讨。五、法律、人类学调查、教育和其他方面研究关于法律方面研究。方慧、田瑞华略论元、明、清时期的傣族法律认为 , 傣族法律的特点有 : 成文法与习惯法并行 ; 封建法律深受佛教的影响 ; 成文法的结构是刑、民并重 ; 封建法规中保存了较多的奴隶制残余 ; 封建法规受内地和东南亚地区法律的影响。罗阳西双版纳傣族传统道德的维持机制认为 : 傣族的民间谚语、宗教、法律、经济制度等 , 皆对传统道德有不同的维持功能。耿明傣族历史上的原始宗教及其与
23、法律的关系认为 :傣族原始宗教的崇拜、祭祀规范行为是法律规范的渊源之一 ; 同时 , 宗教规范与法律规范是调整人们行为互为依存的两种行为规范。 (分别载云南社会科学 1998 年第 6 期、 1999 年第 1 期、第 3 期 ) 。彭迪傣族婚姻家庭习惯法刍议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4 年第 5 期 ) 认为 , 傣族婚姻家庭习惯法有两个内容 : 一是封建法中所包含的有关婚姻家庭方面的规定。二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择偶、订婚、婚后“从妻居”、离婚以及对非婚生子的处罚等等。张锡盛等云南德宏傣族的封建法律认为 , 德宏傣族的封建法律主要有 : 所有权的规定 ,关于债务和婚姻家庭的行为准则 , 以及
24、犯罪方面的规定等。伍雄武论傣族古代法规和道德训条中的政治、伦理思想认为 : 从公元 1180 年建立的景龙金殿国 , 到新中国建立的前后八百年 , 傣族社会处于长期稳定 , 这同傣族古代较为系统、成熟的法规、道德训条有密切的关系。张晓辉傣族早期法律初探 , 从传说中的早期社会规范、 9 世纪至 14世纪的早期法律、茫莱法典等三个方面 , 介绍了傣族的早期法律。 (分别载思想战线 1990 年第 4期、 1992 年第 1 期、第 5 期 ) 。关于人类学调查研究。高发元主编云南民族村寨调查 傣族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 ,该书分 10 章 , 是对勐海勐遮乡傣族曼刚寨的全面人类学
25、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经济、文化、政治、社会、法律、婚姻家庭、教育、宗教、科技、卫生、生态等诸方面。郑晓云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 一个西双版纳傣族的人类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 (1997 年第 5 期 ) 认为 : 当代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曼飞村的文化变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是民族文化的重构 , 二是民族文化中合理因子的现代提升。它向人们表明 , 传统并不纯然是现代性的对立物。谭乐山曼占宰 一个傣族村寨的人类学调查报告 (思想路线 1990 年增刊 ) 对傣族曼占宰村寨调查的内容有 : 经济方面包括人口、户数、土地、生产、收入与分配 , 家庭承包下的集体经济与家庭经济。社会组织方面包括 : 村社的管
26、理、亲属、婚姻与家庭等。此外 , 在有关傣族的研究论文中 , 不少学者还从不同角度对傣族的教育、民族风情、哲学思想、民居建筑等方面进行了论述。A Summary of Dai Studies in the Past Ten Years in ChinaHU Yang - quan( Yunnan University of the Nationalities , Kunming 650031 , China)Abstract :This is a summary of Dai studies in the past ten years in China , covering such aspects as history , culture , religion , law , education ,economy , language , written scripts , literature , art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which is of much reference value.Key words :the Dais in Yunnan ; status of Dai studies ; classification and summary(责任编辑 赵世林 )39第 6 期 胡阳全 : 近十年国内傣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