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都的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生于书香家庭,3岁丧父。1913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郭沫若等成立“创造社”。1928年加入太阳社,同年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社会罪恶,表露内心苦闷,意义积极,或有颓丧情绪。其作品情景交触,文笔优美,自成一家。一九二三年七月,发表的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抗战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后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一九四五年九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达腊。,作者简介,背景简介,从1921年到1933年,郁达夫以极大热情参加左
2、联活动进行文学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等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闲居独处,在游历山水中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作者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辗转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品故都秋“味”,写下散文故都的秋。,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课文朗读,赏秋景,听秋声,感秋意,品秋味,诵读提示: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
3、,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情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文章的结构,(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311 ):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描写古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12 13 ):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1文章开头是怎样说秋天的?,以下问题请用课文句子回答:,一 阅读思考12,3,1314,1文章开头是怎样说秋天的?,秋天,无论是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以下问题请用课文句子回答:,一 阅读思考12,3,1314,1文章开
4、头是怎样说秋天的?,秋天,无论是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在文章开头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之情。,以下问题请用课文句子回答:,一 阅读思考12,3,1314,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请在第一自然段找出来),2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国秋天的喜爱?,一 阅读思考12,3,1314,2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国秋天的喜爱?,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一 阅读思考12,3,1314,3对比北国的秋与江南的秋,一 阅读思考12,3,1314,3对比
5、北国的秋与江南的秋,北国:清、静、悲凉江南: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一 阅读思考12,3,1314,一 阅读思考12,3,1314,4江南的秋天在哪些方面不如北国?,一 阅读思考12,3,1314,4江南的秋天在哪些方面不如北国?,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5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来比喻北国与江南的秋天?,一 阅读思考12,3,1314,5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来比喻北国与江南的秋天?,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一 阅读思考12,3,1314,6作者的回忆中,北国有哪些欣赏秋天的地方?江南有哪些欣赏秋天的地方
6、?,一 阅读思考12,3,1314,6作者的回忆中,北国有哪些欣赏秋天的地方?江南有哪些欣赏秋天的地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一 阅读思考12,3,1314,作者的回忆中,北国欣赏秋天的地方,一 阅读思考12,3,1314,作者的回忆中,北国欣赏秋天的地方,陶然亭,芦花,钓鱼台,柳影,西山,玉泉,夜月,潭柘寺,一 阅读思考12,3,1314,作者的回忆中,江南欣赏秋天的地方,一 阅读思考12,3,1314,作者的回忆中,江南欣赏秋天的地方,廿四桥,明月,钱塘江,秋潮,普陀山,凉雾,荔枝湾,
7、残荷,一 阅读思考12,3,1314,课文中写了哪五幅秋景图?(311节),一用心去品味秋天311节,课文中写了哪五幅秋景图?(311节),清晨院中所见的景象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雨话秋凉秋树的奇景,一用心去品味秋天311节,秋 晨 小 院,秋 槐 落 蕊,秋 蝉 残 唱,秋 雨 闲 话,胜 日 秋 果,秋 景 五 图,在北京不出门也能感受到秋天,视觉效果这一段文字写了哪些视觉上的景物?,清晨院中所见的景象(3节),一用心去品味秋天311节,在北京不出门也能感受到秋天,视觉效果这一段文字写了哪些视觉上的景物?,天色碧绿日光漏牵牛花蓝、白,清晨院中所见的景象(3节),一用心去品味秋天311节,听
8、觉效果 这一段文字写了哪些听觉上的景物?,一用心去品味秋天311节,清晨院中所见的景象(3节),听觉效果 这一段文字写了哪些听觉上的景物?,训鸽的飞声,一用心去品味秋天311节,清晨院中所见的景象(3节),听觉效果 这一段文字写了哪些听觉上的景物?,训鸽的飞声,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来表现在北京不出门也能感受到秋天?,一用心去品味秋天311节,清晨院中所见的景象(3节),听觉效果 这一段文字写了哪些听觉上的景物?,训鸽的飞声,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来表现在北京不出门也能感受到秋天?,泡坐看听数着静对,一用心去品味秋天311节,清晨院中所见的景象(3节),秋的歌颂与悲啼,一用心去品味秋天311节,诗文中的秋
9、(11),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燕歌行)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为变衰。 (宋玉九辩)哦,旷野的西风,你是秋之实体的气息。 (雪莱西风颂)秋风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 (郭小川团泊洼地秋天),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
10、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诗文中的秋(12),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到了秋天,任何人,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诗文中的秋(12),秋士,诗文中的秋(11),秋士,秋士,暮年不得志的知识分子。,诗文中的秋(11),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回应主题“故都的秋”,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如何
11、感知画面氛围?,如何感知画面氛围?,空间、色彩、声音、动静的映衬。,从修饰语找景物特征。,探 讨,作者除了从秋色、秋声两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还通过哪些手法来描写的?,分析对比、比喻,南国之秋是什么特点?和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分析对比、比喻,南国之秋是什么特点?和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明确:慢 润 淡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清 静 悲凉,分析议论,文章倒数第三段议论有无必要?,分析议论,文章倒数第三段议论有无必要?,明确:a、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b、情景理交融,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明确: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以 情 驭 景,以 景 显 情,情 景 一 体,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疏草蓝朵残垣,细数时光,落寞人对秋椽。,天净沙.秋晨小院,繁华落尽无消息,槐蕊铺满地。扫影莫问叶归处,秋来凋零幽人独徘徊。,虞美人.秋槐落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