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怪癖的民族.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111939 上传时间:2018-06-12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60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怪癖的民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怪癖的民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怪癖的民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怪癖的民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怪癖的民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菊与刀,探讨日本的民族性格,菊与刀的创作背景,第二次次世界大战后期,日本和德国失败已成定局,美国需要制定战后对日、德的政策。德国与美国同属于西方文化传统国家,制定对德政策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日本则是东方国家,美国对它十分陌生。了解日本成为当务之急。当时面临的问题是:日本会不会投降?需不需要进攻日本本土?如果日本投降,美国是采取军事占领、直接管制还是保留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及要不要保留天皇?,为了解答这些问题,美国政府组织了各方面的学者研究日本,本尼迪克特即是其中之一。由于美日是交战国,本尼迪克特无法到日本进行实地调查。但是,凭借她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对日侨、日军战俘的访谈以及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深入分

2、析,本尼迪克特描绘了日本人思维与感情的习惯模式,勾勒出了日本文化的全貌。 她提交的报告得出这样的结论:日本会投降,美国不能对日本进行直接管制,要保存日本原有的政府机构,要保留天皇。局势的发展以及美国政府的决策与本尼迪克特的意见相一致。1946年,本尼迪克特将报告整理出版,两年后日译本的出版在日本引起了强烈反响。,书名“菊”与“刀”的含义,“菊”本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但本尼迪特在以此命名本书时,并未从这个含义出发,而是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

3、,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作者简介,鲁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1909年毕业于瓦萨尔学院,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10年赴欧,回国后曾执教于加利福尼亚某女子中学。1914年回纽约。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厄斯专攻文化人类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从1936年起任该校人类学系代理主任。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s of Culture,1934年出

4、版)一书。1940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批判种族歧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享年61岁。,主要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比较文化学与人类学具体有一下三个方面1、是对关岛的日军俘虏以及在美国长大的日本人进行访谈2、利用手头上的文献资料来分析日本人的行事风格。3、采用比较文化的方法将日本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相比较,凸显其不同。,本文的总体概括,本书共分十三个章节。作者在第一章中提到了“细节”的重要性

5、。人类的行为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学来的。最孤立的细小行为,彼此之间也有某些系统性的联系。全文弥漫着浓浓的日本人森严的等级制度。文章中谈的等级制是日本民族创造出来的,最符合其口味的幻想,即便一直叫嚣“精神优越于物质条件”,日本人仍主张万事都是自己主动期求的,一切都尽在掌控中。本书第 5,6章则重点突出负恩与情。负恩,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承受的负担。日本人将恩泛化到整个社会结构中,他们将所有的社会关系都理解成受恩和报恩的关系,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在各人相互有恩的巨大网络中所处的角色地位。,第九章勾勒了日本人生活中的人情世界。洗澡、睡眠、饮食、性享乐,日本人毫不隐讳地享受这些感官享乐。但同时,享乐必须恰

6、如其分。人情不能侵入人生大事。 日本的道德体系仍处于多层次分散状态,认为人生应该是小心谨慎地按照规则行动的世界。“义理”与“人情”这天平两端的秤砣,在社会等级制这杆秤的贯穿平衡下,使日本人一系列矛盾的行为都统一起来。在第 3-6 章中,本尼迪克特根据对日本人各类事实,艺术创作等的分析,凝练出了具有先锋意义的“耻感文化”和“罪感文化”!,理论上,提倡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并且依靠它发展人的良心,这种社会可以定义为“罪感文化” 在以“耻”为主要强制力的文化中 ,对那些在我们看来应该是感到犯罪的行为,那里的人们则感到懊恼,正因为对外界的评价如此看重,日本人一直处在如在针毡般的被监控、被窥探的自我臆想中。

7、这种伪装的天然野趣,便是日本人从小被教训的那种伪装的意志自由的象征。,而刀,其中就暗含着“自我负责的精神,亦即他们所说的自己负责擦掉身上的锈”。 他们把身体比作刀,正如佩刀者有责任保护刀的光洁。人也要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 他必须承认并接受由于自己的弱点、不坚定和无效性而产生的一切自然后果。本尼迪克特阐释了日本复杂的国民性,直指日本道德的两重困境,是由外部社会强制力潜移默化渗入到国民内心,并固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最后,她推断日本政府会投降,并提出了美国应保留日本天皇制度,而不宜直接统治日本的重要建议。,直到第十二 章,作者又笔锋一转,讲起了日本人童年时代就开始的自我修养和育儿方式。看上去是顾左

8、右而言他,但本书行文至此,作者才终于明确提到了“菊”与“刀”这两种文化类型。日本庭院总以保持天然野趣为上品,但事实上,无论是埋在地下的巨石、树木、屋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即使菊花,每朵花瓣均经过栽培者的细心修整。并且常用看不见的金属线圈维系,以保持其形姿。,等级与秩序: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是日本人对他们所信赖的等级制度的表达。若干个世纪以来,不平等是被日本人最广泛接受的有组织的生活准则,“承认等级制度的行为对他们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在他们的日常交往、家庭生活、政治及国际关系的看法等各方面都深深带有等级制的烙印。,行礼,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西化,但是它仍然是个贵族社会,

9、人们的日常交往接触,必须表示出双方社会距离的性质和程度。日语里有许多敬语,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词汇,在使用时还伴有适当的鞠躬和跪拜,而且不仅要懂得向谁鞠躬,还要懂得鞠躬的程度从简单的动肩、点头直到最高的跪拜礼,因为对一个人十分得体的鞠躬,放到另一个人身上也许就变成了无礼的举止。所以,一个日本人必须学会在哪种场合该行哪种礼。家庭生活的核心也是以性别、辈份和年龄差别为基础的等级制,妻子要给丈夫鞠躬,孩子要给父亲鞠躬,弟弟要给哥哥鞠躬,女孩不分年龄大小,要给兄弟鞠躬。,孝道,“孝道”是辈份等级制的直接表现。尽管“孝道”受到中国文化的直接影响,但是,日本孝道的性质与中国的孝道存在着差异。日

10、本人不像中国人一样把尽孝的范围上溯到宗族的远祖,只局限在直接接触的家庭内部,最多包括父亲、祖父以及伯父、伯祖父及其后代。在这个集体内,“各安其分”十分严格。父亲作为一家之长,用餐先动筷,洗澡先入浴,对全家人的恭敬行礼,他只需点头接受。,年龄、性别,年龄也是影响等级地位的重要因素。由于长子是继承者,长子所拥有的特权与父权相差无几。即便是到世纪中叶,在农村和乡镇,长子按习惯留在家中,弟弟也许能到外面接受更好的教育,获得更多的收入,但是长兄的权威仍然十分牢固。日本人甚至将这种观点推广到对所谓“大东亚共荣圈”里国家之间关系的认识上,即认为日本是这些国家的兄长,什么事对“弟弟”有益,要由日本这个哥哥来决

11、定。等级地位还取决于性别。日本妇女的社会地位远低于丈夫,走路时要跟在丈夫身后,即使穿上西服,和丈夫并肩而行,进门时能走在丈夫前面,可一旦换上和服,就必须退到后面。一些妇女在现实的家庭生活中能够操纵丈夫,但是在表面上仍须遵守等级关系。家中的女孩得不到与兄弟一样的关怀和受教育的机会,在为数不多的几所女性高等学校里,教授的重点也是礼仪和举止规范。,社会阶级关系,日本社会的阶级关系深刻显示出其等级制的传统。历史上日本一直是一个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从有文字历史的7世纪始,等级制就一直是日本人生活中的准则。虽然,正是从7世纪起,日本坚持不懈地从中国大规模输入文化,但是,中国非等级制的社会组织,科举制度却被

12、日本排斥在外,或者说,日本只不过借用输入的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其等级制生活17世纪到19世纪的德川时代,等级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对每个世袭阶层成员的日常行为,包括衣着、食物以及房屋都有详尽的规定,每一户的家长必须在门口张贴有关阶层地位和身份的标志。在皇室和贵族之下,有四个世袭等级,依次是武士、农、工、商,之下还有贱民。贱民中人数最多的是从事各种污秽职业的人,他们从事清洁、掩埋死囚、剥取死兽皮及鞣制业,他们被排除在正式的社会组织之外。,武士和其下的几个阶级之间界限分明,农、工、商是“庶民”,武士则不是,他们依靠俸禄生活。只有武士才能佩刀。若庶民对武士无礼,依据法令,武士甚至可以立即斩杀。在各个藩中,

13、大名居于等级制的最高地位。幕府的将军执掌国家政权。当然,位于日本社会等级制最顶端的是天皇,尽管从12世纪以来天皇就被剥夺了实权,但是,将军是以天皇的名义统治国家,天皇的地位不容动摇。,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封建等级制被逐步废除,但是,到20世纪40年代不过几十年的时间,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等级制的观念仍然体现在他们的各种行为与思维之中。如日军官兵到占领国,看到当地人民不欢迎他们,竟然感到十分吃惊。日本不是给了他们一个地位了吗?这个地位尽管很低,总是等级制中一个合适的地位,难道他们还不觉得满足吗?这就是日本人的逻辑。,恩、报恩、情义、名誉、人情,日本人把自己看作是欠恩者,欠祖先的

14、恩,也欠同时代人的恩。领受的最大的恩情当然莫过于“皇恩”。自己有幸生在这个国家,安居乐业,万事称心,都是蒙受天皇的恩典。二战中,以天皇的名义发给前线部队的每一枝香烟,以及出征前士兵所领受的每一口酒都是一种“皇恩”。每个人都欠父母之恩。父母之恩就是对自己的养育、照料,因此,悉心照料自己的孩子就是不忘父母之恩的表现。对于曾经帮助自己成长的老师也欠有特殊的恩情,如果将来老师有困难,要答应他们的请求,或者是对老师的子女给予特别的关照。受一个人的恩,这是一件大事,时间愈久,恩情愈重,所谓“难以报恩于万一”。尽管日本人把自己看成是欠恩者,他们却又极不愿随便受恩而背上人情债。,对于日本人来说,最讨厌的事是突

15、然领受生疏者之恩。日本人常常不理睬大街上发生的事故,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除了警察外任何人随便插手会使对方背上恩情,而插手者会被怀疑是否想从中捞到好处。对于涉及“恩情”之事,日本人十分慎重。哪怕是一枝烟,如果与递烟的人过去没有交往,也会令人感到不舒服。在表示感谢时,日本人常用“真过意不去”、“这怎么得了”以及“诚惶诚恐”这类话来表达受恩时的不安。,恩与报恩,“恩”是债务,一经接受则永久存在;“报恩”是积极的、刻不容缓的偿还,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欠恩不是美德,报恩则是懿行。日本人把恩分为不同类型,一种是在数量和持续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另一种是在数量上相等且必须在特定时间内偿还的。无限的恩即是“义务

16、”,义务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报答父母之恩孝;另一类是报答天皇之恩忠。忠、孝引自中国,但在中国,忠孝不是无条件的。忠孝之上还有更高的道德仁。统治者施仁政即能获取民众的忠,如果不“仁”,人民可以揭竿而起。“仁”是忠的先决条件。日本从未接受这一观点,仁被排除在伦理体系之外,不是必须具备的道德。在日本,仁的含义是诸如为慈善事业捐款、赦免犯人乃至一个恶棍保护另一个恶棍这类黑帮社会中的“强盗的荣誉”。,孝、忠-无限的恩即义务,可以说,中国的“仁”在日本被贬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正因为没有“仁”这样的道德来制约“义务”,孝道就成为必须履行的义务,只要不与对天皇的忠的冲突,无论父母有德无德,是否值得尊敬,都不能不

17、奉行孝道。除了悉心照料子女外,服从父母对自己的婚姻安排也属于孝道的范围。尽孝并不意味着在家庭中必然得到慈爱和充满和睦。因为年长者的责任之一就是监督年轻人,要求年轻人必须服从长辈的决定,所以在家族成员之间甚至可以看到露骨的相互怨恨。明治维新后,日本人的“忠”全部集中到天皇身上。忠的对象之所以能够轻易地从将军转移到天皇,一个原因是据传说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另一个原因在于日本历史上只有一个皇室,所谓万世一系。,忠,通过明治政治家的努力,天皇成为超越国内一切政治纠纷的象征。忠具有巨大的强制力,下面这个例子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一次军事演习中,一位军官下令不经他许可就不能喝水壶中的水,由于训练强度大,口

18、渴和疲劳导致5个士兵死亡,事后发现死亡士兵水壶里的水一滴未少。因为军官是士兵尽忠天皇的中介,他的命令就等于天皇的命令。在民政管理中,忠也强制一切,日本人认为遵守法律就是对天皇的回报。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时,忠再次显示了强大的威力。在此之前,许多西方人都不相信日本会投降,但是,当天皇下令投降后,所有的日本士兵及民众没有一个人反对。美军到达日本后甚至受到了礼貌的欢迎。在日本人看来,因为天皇下了命令,他们就必须用投降来尽忠。,情义对社会的情义,“情义”(或称义理)是第二种类型的“恩”,即应当在相应的时间内如数偿还的恩情债。情义又可分为不同的两类,一类是“对社会的情义”,即“报答情义”,包括

19、对姻亲的义务,对伯父母、表兄弟姐妹、甥侄等较近亲属的义务,对主君的义务以及对地位平等但于自己有恩的其他人的义务。对伯父母等亲 属的义务不在孝道之列,日本人认为帮助这类亲属不是因为欠他们的恩,而是为了报答共同祖先的恩情。情义是必须报答的,一个不能报答情义的人被视为人格破产。情义的另一个特点是等量回报,情义和前文提到的“义务”(无限的恩)完全不同,“义务”永无止境,无论如何不可能完全报答,情义则不是无止境的。日本人在相互馈赠礼物时十分讲究价值相等,接受价值更高的回礼是不名誉的事情。报答情义也是如此。报答情义还有相应的时间限制,如果逾期回报,就须增加“利息”。,对名分的情义,另一类情义是对名分的情义

20、,即让名声不受玷污的义务。这类义务不是报恩,而是维护自己名誉的行为。日本人认为,一个正派的人对恩情和屈辱都要认真回报,为洗刷污名而采取的报复不算侵犯。当然,复仇仅只是方式之一,对名分的情义还包括坚忍和自我克制的德行。日本人对专业上名分的情义要求十分严格,其准则就是不承认自己在专业上的失败和无知。例如教师名分的情义就是不允许说不知道,实业家的名分的情义就是他不能向任何人透露资产已经枯竭,外交家不能承认自己制定的外交方针的失败。日本人对失败、无能带来的名誉问题极为敏感,在与人竞争失败时尤为突出。,洗刷污名,因而,日本人常常想出一些办法来避免直接竞争,例如小学里没有留级的制度,小学生成绩表上只记载操

21、行品质,而没有学业成绩。此外,他们还制定种种礼节以求将事态缓和。例如,媒人在安排男女会面相亲时,要尽量想办法使会面成为一种偶然的相遇,以免万一谈不妥而损害一方或双方家庭的名誉。虽然日本人强调有义务在受辱时必须洗刷污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种义务使他们在处理事情时尽量限制挑起侮辱的事端,尽可能地避免受辱。在日本人的古代传统中,一旦受辱则必须报仇,而在现代,他们常常把攻击的矛头指向自己,其极端的方式就是自杀。按照他们的信条,用适当的方法自杀可以洗刷污名并赢得身后的好评。当然,自杀只是极端形式,自我攻击有时表现为沮丧、消沉以及知识分子中流行的厌倦情绪。,享乐,战败后,消沉成为日本人最普遍的情绪。而

22、与此同时,日本人对战胜国又非常友好,他们对美国人鞠躬致意,甚至招手欢呼。因为名誉是日本人持久追求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则根据情况而定。情义有双重的含义,一方面是使用侵略手段,另一方面是遵守互敬关系。在战败后,他们从前者转向后者,心理上不存在任何压力。他们的目标仍然是为了名誉。日本人既要求回报情义和自我约束,又对感官享乐宽容。他们认为肉体享乐是件好事,他们追求享乐,尊重享乐,却强调享乐必须恰如其分,不能侵入人生的大事。这种道德准则使他们把肉体享乐当作艺术一样加以培养并品尝了个中趣味之后,又不得不牺牲享乐,献身于义务。,人情,喜爱洗澡、睡眠,讲究吃饭、允许酗酒都是日本人追求的“人情”。浪漫的恋

23、爱也是日本人培养的另一种 “人情”,日本人把属于妻子的范围和属于性享乐 的范围划得泾渭分明,且两个范围都公开、坦率。上流阶层的男子在外公开养情妇,多数男子则不时与艺妓或妓女玩乐,妻子为出去玩乐的丈夫梳洗打扮,甚至按照妓院送来的账单付款。日本人的“人情”观表明在日本人眼里享乐不是犯罪,精神与肉体并不是相对立的,进而,世界也并非善与恶的战场。,耻感文化,耻感文化忠、孝、仁、人情等德行表达了日本人的人生观,日本人认为人生是由“忠的世界”、“孝的世界”、“情义的世界”、“仁的世界”、“人情的世界”以及其它许多世界组成的,每个世界都有自己特殊的准则。在批评人时,他们不会用一个笼统的评语,而是明确指出在哪

24、个领域违反准则,如“不懂孝”、“不懂情义”等。无论在哪种语言里,人们用来表达失去或获得自尊的词句颇能反映出他们的人生观。日本人“自重”的含义是谨慎、小心。,谨慎与自重等同,反映出日本人十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论,较少考虑行为的内省,所谓“如果没有社会,就用不着自重”。因此,与其说日本人重视罪,毋宁说他们更重视耻。日本文化是耻感文化。在耻感文化里,有错误的人即使当众认错或忏悔也不会感到解脱,相反,只要自己的不良行为没有暴露,就不用懊丧,坦白忏悔只能是自寻烦恼。欧、美的罪感文化是依靠罪恶感。内心的反映来做善行,而耻感文化则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善行。耻感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在于,任何人都十分注意别人

25、对自己行动的评价,只需推测别人会作出什么样的判断,便能有针对性地调整行动。,儿童教育,日本人的人生观宛如一根巨大的U字型曲线。婴儿享有最大的自由,随着幼儿期的过去,约束逐渐增加,到结婚后个人的自由降至最低线。这个最低线贯穿整个壮年期,此后逐渐上升,60岁的老人似乎摆脱了所有的约束,又可以像幼儿那样不为羞耻和名誉所烦恼。日本婴儿从3、4个月以后开始接受入厕训练:母亲吹着口哨声教孩子便溺。尿床的婴儿要受到拧屁股或训斥的惩罚。这种无情的训练为婴儿长大后服从日本文化中最繁琐的强制性作好了准备。婴儿一般在能听懂话时断奶。对恋奶的婴儿,母亲通常用“那个小孩在笑话你”等嘲弄的口气迫使他不恋奶。用嘲弄讥笑的方

26、法来敦促孩子早点成熟不只限于断奶,很多场合都适用。,例如当男孩哭时,母亲会说“你又不是女孩”或者是在孩子调皮时夸别人的孩子,对客人说“把这个孩子带走吧,我们不喜欢他”。这种经验对培养日本成年人害怕嘲弄和轻蔑是一种肥沃的土壤。学龄前的儿童结伴自由玩耍,即便是性游戏也不会受到责备,因为“孩子是不知道什么叫羞耻的”。男孩入学2、3年后才真正开始受到训练,接受义务、情分的概念,他被要求学会自我控制,并逐步处于欠恩负债的地位。小学毕业升中学后立刻就进入激烈的入学考试竞争,少年们马上也要承担“对名分的情义”的责任。由于在小学和家里都尽量避免竞争,对突如其来的竞争,他们显然缺乏经验。,女孩不学习“对名分的情

27、义”,她们的生活远比男孩平稳。从懂事起他们受到的教育就是男孩当先。对男孩来说,性行为是无需长者教导而自己学会的极少数领域。这种训练上差异使青年深信,性属于另一个与人生大事无关的领域,一个可以自己掌握的领域。从日本人的儿童教养中可以理解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这种育儿模式使日本人的 人生观具有两面性,在幼儿时他们过着自由骄纵的生活,此后接受各种训练,但是始终保持着对“不知耻”年代的欢乐的记忆,承认“人情”就是回复到幼时的经验,在成年期的“自由领域”内,他们又重新体验幼年时代。正是儿童教养的不连贯性造成了日本人人生观的矛盾性。,心得体会,菊与刀出版至今已有55年,它已成为人类学的一本经典著作。读一读这本

28、书仍然是有收获的。其一,对那场曾给中国及亚洲其它国家带来深重灾难的侵略战争,日本政府既不承认是侵略,也不作出郑重的道歉,从菊与刀中我们是不是能找到部分原因?其二,人类学家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琐事入手来了解文化,这种独特的视角对于我们了解自己与他人的文化仍然是十分有效的。其三,跨文化的比较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人的文化,而且能使我们反观自身。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菊与刀的影响,1951年此书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至1963年已重印36次。1967年改版后至1980年又重印达53次。另有统计说,截至1996年,此书日译本重印逾百次,印数逾230万册。按人口平均,每四十多个日本人即可拥有一册。1982年出版的一本介绍“日本学”名著的书中称赞此书是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型著作。近年,美国的领袖周刊有文章把这本书列为“领袖必读的100本名著”中的第71本。凡此都表明,此书影响至今不衰。,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