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 第三版,人力资源规划,1.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内涵) 广义:所有HR计划的总称 = 战略规划 + 战术计划(实施计划)狭义:对企业HR的需求进行预测;对企业HR的供给进行预测;采取措施达到企业HR供需平衡,3,2.人力资源规划的分类按照规划的期限划分:长期规划( T 5年)短期计划( T 1年)中期计划(两者之间: 1年T5年 ),人力资源规划,4,3.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外延)(1)战略规划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规划(2)组织规划对组织机构的设计(3)制度规划制度体系建设、制度化管理(4)人员规划对人员总量、构成、流动的规划(5)费用计划对人工成本、管
2、理费用的规划歪门邪道记忆法:第一,提取关键字: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第二,谐音:战组制人费 赞助治人肺_,人力资源规划,具体内容,5,第一节 企业组织信息的 采集与处理,6,人力资源规划,一、基本原则,7,企业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基本原则: (1)准确性原则实事求是、客观真实 (2)系统性原则分类整理、系统完整 (3)针对性原则有的放矢、目的明确 (4)及时性原则迅速采集、及时处理 (5)适用性原则需求不同、类型不同 (6)经济性原则节约成本、提高效用 记法:精细是极准针,二、信息的采集,8,1.企业组织信息采集的程序 (1)调研准备阶段初步情况分析(假设主题)非正式调研(寻找问题) 确定
3、调研目标(确定重点) (2)正式调研阶段确定信息来源(原始资料、二手资料)选择抽样方法,设计调查问卷(简练易懂、便于操作)实地调查(现场调查),二、信息的采集,9,2.企业组织信息采集的方法 (1)档案记录法 决策机构的效果(接情报到研究); 决策效率(接情报到决策);决策效果(决策收益); 执行效率;文件审批效率;文件传递效率。 (2)调查研究法询问法(当面、电话、会议、邮寄、问卷)观察法(直接观察法、行为记录法)现场直播 录制重播,(查),问:,看:,三、信息的处理,10,企业组织信息的处理1.定义:对调查研究所获得的资料进行 的过程。(1)筛选;(2)统计;(3)分析。2.包括:(1)企
4、业组织信息的分析可靠性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经济学分析(SWOT)(2)调研报告的撰写(原则:真实、完整、客观、适用)注意:资料来源;统计方法;对象情况;信息分类(3)企业组织信息的应用(传输、存储、检索),1、2、3,第二节 企业劳动定额管理,11,人力资源规划,一、劳动定额的基本概念,12,劳动定额,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活劳动消耗量所预先规定的限额。,几个要点:1.不能脱离具体的生产、技术和组织条件;2.对象是劳动者的劳动量(脑力和体力的支出量);3.根据生产工作过程的性质和特点,可采取多种计量方法;4.在生产或工作进行之
5、前预先制定的;5.限定的是有效的劳动,不是无效的劳动。,二、劳动定额的种类,13,(一)按表现形式划分,1.时间定额(工时定额)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劳动时间消耗的限额。如:2工时/件;3工时/千克2.产量定额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合格产品的数量或规定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量的限额。如:30件/工日;5千克/工时3.看管定额1个或1组操作者在同一时间内照管机器设备的台数或工作岗位数所规定的限额。如:4台/人;10人/生产线,14,(一)按表现形式划分,4.服务定额按一定的质量要求,对服务人员在制度时间内提供某种服务所规定的限额。如:1名房客服务员打扫房间:10间/天5.工作定额采用多种指标
6、和方法对各类人员完成技术性、管理性、公务性劳动所规定的限额。6.人员定额即企业定员、劳动定员,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对各类岗位人员的配置所规定的限额。7.其他形式的劳动定额:如销售定额,二、劳动定额的种类,15,(二)按实施范围划分,1.统一定额在部门、本地区或本行业范围内实施的定额。2.企业定额在本企业范围内实施的定额。3.一次性定额只使用一次的定额。 (这种定额很容易受条件的影响,所以在确定的条件下做出的定额往往只能使用一次),二、劳动定额的种类,16,1.现行定额在日常生产和管理总具体实行的劳动定额。(正在使用的)用途:衡量工人的生产成绩,核算和平衡企
7、业的生产能力,安排生产作业计划,计算计件工资和奖金,核算产品成本等。2.计划定额在计划期内预计要实行的定额。用途:制定生产、劳动、成本计划及计算产品价格。3.设计定额设计部门对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出来的定额。用途:初步设计工厂的规模,组织专业化协作,核算各种设备、占地面积及劳动力的需要量。4.不变定额又称固定定额,将某个现行定额固定下来一段时期内保持不变。用途:制定产品的不变价格,核算工业产值,下达技术经济指标,衡量各时期的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以便进行对比分析。,(三)按用途划分,二、劳动定额的种类,17,(四)按其他方式划分,1.按编制的综合程度划分:时间定额、产量定额。2.按制定方法划
8、分:经验估工定额、统计定额、技术定额、类推比较定额。3.按水平的高低划分:先进定额、平均先进(先进合理)等额、落后定额4.按反映的生产工艺特点划分:电子、仪器、仪表业劳动定额;机械制造业劳动定额;建筑安装业劳动定额5.按制定、审批、发布的程序、工时消耗等划分。,二、劳动定额的种类,三、劳动定额的内容,18,(一)劳动定额的制定快、准、全 (二)劳动定额的贯彻执行 评价和衡量贯彻实施的标准: 1.劳动定额面的大小; 2.是否按劳动定额组织企业的生产经验管理; 3.是否按劳动定额对工人的劳动量进行了考核,做到“日清月结”; 4.企业为了推行新定额是否采取了有效的措施。 (三)劳动定额的统计分析 (
9、四)劳动定额的修订,四、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的换算,19,(一)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工时定额(T)和产量定额(Q)两者互为倒数,即: T=1/Q 或者 Q=1/T,(二)班产量定额和单件工时定额,班产量定额(QB)和单件工时定额(TA)两者成反比例,即: QB =480/ TA TA=480/ QB,20,(三)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的变化规律,当产量定额提高时,工时定额降低,并且变化程度不同。 设:工时定额(T)降低率为X,相应产量定额(Q)提高率为Y。 则:Q(1+Y)=1/T(1-X) 代 Q=1/T 入上式可得: X=Y/(1+Y) 和 Y=X/(1-X) 当X=Y时,两者均为0,意味着没有
10、变化。所以只要有变化程度就不同。 从Y=X/(1-X)可以得出: lim Y = X 100% 注意:1.工时定额与产量定额成反方向变化,但工时定额的降低程度与产量定额的提高程度成正方向变化。(P54:图1-14) 2.工时定额与产量定额的转换目的:(1)比较工人的实际成果或劳动效率;(2)便于核算企业劳动能力;(3)合理控制劳动定额水平。,四、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的换算,21,(一)与设备、工具有关的因素(数量、性质、使用情况) (二)与生产情况、生产过程有关的因素(不能月初松月底紧) (三)与操作方法有关的因素(规程是否合理、工人是否遵守) (四)劳动力的配备与组织有关的因素(技术工人和普通
11、工人的配备、分工协作情况;工人等级与工作物等级的配合情况) (五)与工作地有关的因素(布置、光线、通讯、温度) (六)与各种规章制度及其他有关的因素 1.作息换班制度(一班、二班、三班?轮流日夜班?出勤情况?) 2.劳动纪律的情况(停工做私事?不遵守劳动纪律?) 3.工资及奖励制度推行效果、工人的生产情绪 4.设备的修理制度(有无预修制度?是否合理?应否改进?) 5.车间的平面布置及工作地分布情况要力求合理(运输路线最短),一、劳动定额的影响因素,七、制定劳动定额的要求,22,(一)快 时间上的要求:制定劳动定额要迅速及时 (二)准 质量上的要求:制定劳动定额要先进合理 (三)全 范围上的要求
12、:制定劳动定额要完整齐全,二、制定劳动定额的科学依据 1技术依据。包括:生产条件;对工作地的供应服务和组织的状况;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经验和技能。2经济依据。包括:劳动者在一定的工作时间内工作负荷程度;整个生产周期和产品总劳动量。 3心理生理依据。包括:劳动环境和生产条件对操作者的影响;工作时间的长度和休息时间的比重;劳动分工和协作的状况。,【能力要求】 一、制定劳动定额的基本方法 P19 1、经验估工法。 优点简便易行,工作量小,能满足定额制定“快”和 “全”的要求。 缺点易受估工人员的水平和经验的局限,出现定额 偏高、偏底的现象,制定的劳动定额准确性较差,定 额水平不易平衡。,2、统计分析法
13、(将过去的记录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考虑今后条件变化) 3、类推比较法 做法: (1)把产品结构和工艺相同的零件或工序进行分组排列,在各组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零件,并根据直径、长度、精度、重量等影响工时消耗的因素,按照工序制定出典型定额标准。 (2)根据典型定额来类推比较,制定同类型相似零件的工序定额。,优点:简便易行,工作量小,便于保持定额水平的平衡,也 有利于提高定额的准确性。 缺点:需要制定一套典型定额标准,工作量比较大。 4、技术定额法 步骤: 1、分解工序 2、分析设备状况 3、分析生产组织与劳动组织。 4、现场观察和分析计算,九、统计定额的制定,27,(一)简单算术平均法(统计资料
14、较少时),1.平均先进值(将平均值和先进值进行综合)2.先进平均值(求所有先进值的平均数),(二)加权算术平均法(统计资料较多时),思路:1.求出所有数据的平均数(一次平均数);2.根据一次平均数确定先进值的范围;3.在上面的基础上求出二次平均数。,两个基础概念:,1.“量”权数(表现为数量) 2.“质”权数(表现为比重),28,(一)简单算术平均法(统计资料较少时),1.平均先进值的计算(将平均值和先进值进行综合)例子:某零件A工序加工原定额为14工分/件,已知实际耗时统计资料为:11、13、14、12、10、9(工分/件)。求:该零件工序实耗工时的平均先进值。 第1种计算方法: (1)求出
15、一次平均数 ; (2)求 和最先进值的平均数,得到 。= (11+13+14+12+10+9)/6 = 11.5(工分/件)= (11.5+9)/2 = 10.25(工分/件),- X,- X,- - X,- X,- - X,九、统计定额的制定,29,(一)简单算术平均法(统计资料较少时),1.平均先进值的计算(将平均值和先进值进行综合)例子:某零件A工序加工原定额为14工分/件,已知实际耗时统计资料为:11、13、14、12、10、9(工分/件)。求:该零件工序实耗工时的平均先进值。 第2种计算方法: (1)求出一次平均数 ; (2)求 和所有先进值的平均数,得到 。= (11+13+14+
16、12+10+9)/6 = 11.5(工分/件)= (11.5+11+10+9)/4 = 10.38(工分/件),- X,- X,- - X,- X,- - X,九、统计定额的制定,30,(一)简单算术平均法(统计资料较少时),1.平均先进值的计算(将平均值和先进值进行综合)例子:某零件A工序加工原定额为14工分/件,已知实际耗时统计资料为:11、13、14、12、10、9(工分/件)。求:该零件工序实耗工时的平均先进值。 第3种计算方法: (1)求出一次平均数 ; (2)求 和2个最先进和1个最落后值的平均数,得到 。= (11+13+14+12+10+9)/6 = 11.5(工分/件)= (
17、11.5+10+9+14)/4 = 11.13(工分/件),- X,- X,- - X,- X,- - X,九、统计定额的制定,1.平均先进值的计算(将平均值和先进值进行综合)例子:某零件A工序加工原定额为14工分/件,已知实际耗时统计资料为:11、13、14、12、10、9(工分/件)。求:该零件工序实耗工时的平均先进值。 第4种计算方法: (1)先剔除最先进值和最落后值,再求出一次平均数 ; (2)求 和所有先进值的平均数,得到 。= (11+13+12+10)/4 = 11.5(工分/件) 与前巧合= (11.5+11+10)/3 = 10.83(工分/件),31,(一)简单算术平均法(
18、统计资料较少时),- X,- X,- - X,- X,- - X,九、统计定额的制定,32,(一)简单算术平均法(统计资料较少时),2.先进平均值的计算(求所有先进值的平均数)例子:某零件A工序加工原定额为14工分/件,已知实际耗时统计资料为:11、13、14、12、10、9(工分/件)。求:该零件工序实耗工时的先进平均值。 计算方法: (1)求出一次平均数 ,比较后确定先进值范围 ; (2)求所有先进值的平均数,得到 。(没有 的参与)= (11+13+12+10)/4 = 11.5(工分/件)= (11+10+9)/3 = 10(工分/件),- X,- - X,- X,- - X,- X,
19、九、统计定额的制定,33,(二)加权算术平均法(统计资料较多时),1.平均先进日产量的计算例子:某车间100名工人日产量统计资料如下:,九、统计定额的制定,(1)平均日产量 = 4470/100 = 44.7(件) (2)平均先进日产量( ): 所在组和最先进组的平均数=(4528+752 )/(28+2)=47(件)这里的“28”和“2”就是“权数”,34,1.平均先进日产量的计算(第1种方法的思路),- X,- - X,- X,- - X,九、统计定额的制定,(1)平均日产量 = 4470/100 = 44.7(件) (2)先进平均日产量( ):所有先进组的平均数=(5523+6511+7
20、52 )/(23+11+2)=59.2(件)这里的“23”、 “11”和“2”也是“权数”,35,2.先进平均日产量的计算(第1种方法:粗略些),- X,- - X,- - X,九、统计定额的制定,(1)平均日产量 = 4470/100 = 44.7(件) (2)先进平均日产量( ): 所在组中的先进值和所有先进组的平均数。 重点:找出 所在组中的先进值的总量 关键:找出 所在组中的先进值的数量,36,2.先进平均日产量的计算(第2种方法:精细些),- X,- - X,- X,- X,- X,九、统计定额的制定,.求 所在组中的先进值的数量,即: 所在组先进部分的工人人数 (以下数据都是 所在
21、组的数据) 上限- 先进部分的工人人数= 总人数上限-下限 = 28 (50-44.7)/(50-40)=14.84(人),37,2.先进平均日产量的计算(第2种方法:精细些),- X,- X,- X,- X,九、统计定额的制定,.求 所在组中的先进值的均值: (以下数据都是 所在组的数据) +上限 先进值的均值 = =(44.7+50)/2=47.352所在组中的先进值的总量 =先进部分的工人人数先进值的均值 = 47.35 14.84 = 702.67,38,2.先进平均日产量的计算(第2种方法:精细些),- X,- X,- X,- X,先进值均值,九、统计定额的制定,先进平均日产量 =
22、所在组中的先进值和所有先进组的先进值的平均值 =(47.35 14.84+55 23+65 11+75 2)/(14.84+23+11+2) = 2832.67/50.84 =55.72(件)这里的“14.84” 、“23”、 “11”和“2”还是“权数”,39,2.先进平均日产量的计算(第2种方法:精细些),- X,- X,所在组中的先进值和所有先进组的先进值(所有数据见下表),九、统计定额的制定,例子:某家用电器厂安排具有高级、中级和初级三类工人分别完成电器盒的下料工作,他们的比重分别是:10%、60%和30%,平均实耗工时分别为:4.2、5.36、6.4(从每类工人的实耗工时中求平均数得
23、来)求:总平均实耗工时。 总平均实耗工时( )= 4.2 10% + 5.36 60% + 6.4 30%= 5.56前面的 14.84、11和2是“量”的权数,具体表现为一定的数量; 这里的10%、60%和30%是“质”的权数,具体表现为一定的比重。,40,3.“质”权数的加权算术平均法,- X,九、统计定额的制定,某企业上个季度的工时定额下降20个百分点,那么相应的产量定额提高率为( )。 A15 B.20 C.25 D30 【解析】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是劳动定额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它们在数值上互成倒数关系。工时定额越低,产量定额也就越高;反之亦然。则当企业上季度的工时定额Q下降20个百分点
24、时,相应的产量定额T=1Q=10.8=1.25,所以提高率为:125100= 25。 答案:C,工时消耗分类、代号和定额构成,工时消耗:员工在生产活动中的时间耗费 按性质和特点分:定额时间:工作班内为完成任务,直接和间接的全部工时消耗。非定额时间:工作时间内,无效劳动和损失的时间。,定额时间: 员工在生产活动中的时间耗费,1.作业时间:直接用于生产,基本(机动、机手并动、手动):铸造、车削辅助时间:进刀、退刀 2.作业宽放时间:组织管理(机床试车)、工艺装备(更换刀具)、间接工时消耗P27 3.个人需要与休息宽放时间: 休息、喝水 、上厕所 4.准备与结束时间:熟悉图样、领料、交回图样、卸下夹
25、具,非定额时间:无效劳动和损失的时间。,1.停工时间:非个人造成的(待料、停电);个人造成的(迟到、早退) 2.非生产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内做了本职以外的工作非个人造成的:抽调员工做本职以外的工作个人造成的:缺乏经验多余动作。 3.个人需要与休息宽放时间: 休息、喝水 、上厕所 4.准备与结束时间:熟悉图样、领料、交回图样、卸下夹具,第三节 工作岗位调查,45,人力资源规划,一、工作岗位研究概述,46,(一)工作岗位研究的概念,工作岗位研究以工作岗位为对象;采用多种科学方法;经过 等环节;制定出:工作说明书等人事文件。,岗位调查 岗位分析 岗位设计 岗位评价 岗位分类,一、工作岗位研究概述,47
26、,(二)工作岗位研究的特点,1.对象性以工作岗位为研究对象2.系统性完整的体系岗位调查 、岗位分析 、岗位设计 、岗位评价 、岗位分类 3.综合性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现代管理学 、劳动心理学、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 4.应用性实用性很强5.科学性有针对、完整系统、可操作等,48,(三)工作岗位研究的相关概念,岗位,名称,职位,职务 生产管理部主任,责任(义务),职责 1.分析生产情况; 2.制定作业计划;,权力,职权 1.知晓生产相关的数据;2.到生产部门考察;,细化,权限,国家行政机关,1.岗位属性概念,一、工作岗位研究概述,49,(三)工作岗位研究的相关概念,1组相似的任务,2.岗位
27、相关概念,任务,是1类工作(族)的总称 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领域 如:教师、律师、人力资源管理师,1项劳动活动,工作,工作族,职业,2个及以上工作,相似的工作族,一、工作岗位研究概述,二、工作岗位研究的原则,50,系统的基本特征,(一)系统的原则,1.整体性 2.目的性 3.相关性 4.环境适应性,系统的分类,1.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 2.实体系统与概念系统 3.动态系统与静态系统 4.开发系统与封闭系统,(二)能级的原则,工作岗位能级,(三)标准化原则,管理事项 概 念 各个环节 研究成果,(四)最优化原则,三、工作岗位调查,51,(一)工作岗位调查的定义 工作岗位调查以工作岗位为对象采用科
28、学的调查方法收集岗位相关的信息和资料(二)工作岗位调查的目的 1.系统、全面、深入地描述岗位; 2.为改进工作岗位设计提供信息; 3.为制定人事文件(岗位规范等)、进行岗位分析提供资料; 4.为工作岗位评价和工作岗位分类分级提供依据。,52,(三)工作岗位调查的意义 1.是岗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搞好岗位调查才能达到岗位研究的目的。 2.是实现工作岗位研究的各项任务,提高岗位分析、评价与分类质量的首要环节和重要保证。(四)工作岗位调查的内容 工作岗位的:1.工作任务;2.名称、工作地点、员工; 3.责任;4.资格、条件;5.所需要的体力;6.工作危险性; 7.劳动强度、劳动姿势、空间、操作
29、的自由度;8.使用的设备和工具的复杂程度;9.工作条件和劳动环境;10.其他。,三、工作岗位调查,四、工作岗位调查的方式,53,(一)面谈,特点:调查人直接与员工见面注意事项(技巧):1.尊重被调查人;2.根据调查目的布置面谈环境;3.应允许长篇大论;4.调查人对重大原则问题不发表意见,“引而不发”;5.避免命令式提问,采取启发式提问;6.调查人应先拟定调查提纲;7.选择的对象应尽量广泛些。,54,(二)现场观测,特点:调查人直接到工作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和测定注意事项(技巧):1.对调查的工作事项多提几个为什么;2.调查人应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3.选择多处场地对同类岗位进行观察。,四、工作岗位调
30、查的方式,55,(三)书面调查,特点:利用调查表进行岗位调查书面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的影响因素:1.调查表本身设计的合理性;2.被调查人文化水平的高低及填写时的诚意、兴趣和态度。,四、工作岗位调查的方式,56,如何选择工作岗位调查的方式?,共三种方式:(一)面谈(二)现场观测(三)书面调查 1.岗位数目较少的企业:选择(一)(二) 2.岗位数目较多企业的重要岗位 :选择(一)(二) 3.岗位数目较多企业的一般岗位 :选择(三) 4.对一般岗位的个别不清楚的调查项目:选择(一)(二),四、工作岗位调查的方式,五、使用调查表格的要求,57,在填写调查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按时间顺序,列出本
31、岗位的全部工作任务; 2.对每一事项详细加以说明; 3.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词句; 4.指出完成各项工作责任的大小; 5.指出各项工作所需时间或占总工作时间的百分比; 6.指出最困难、最重要的工作,并说明原因; 7.指出是否有监督、指挥、领导的责任; 8.指出本岗位与其他岗位的关系。,工作岗位调查的基本方法,58,常用的工作岗位调查方法有: (一)工作岗位写实 (二)作业测时 (三)岗位抽样 (四)其他方法,六、工作岗位写实,59,(一)定义,工作岗位写实,按时间顺序, 对某一岗位的员工 在整个工作日内的 工作活动情况 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的调查方法。,60,(二)工作岗位写实的基本功能(P38
32、),1.全面了解被调查对象在一个工作日内工作活动情况,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程序、步骤和方法; 2.通过提问,了解事件的背景及产生原因,透视隐含的真相; 3.掌握员工工时利用情况,分析其损失原因,提高其利用率; 4.可发现各方面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 5.为最大限度增加产量、规定员工和设备在工作日内合理的负荷量,确定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的级别等提供依据; 6.满足岗位调查表填写要求,采集更具体翔实的数据和资料。,六、工作岗位写实,61,(三)工作岗位写实的种类,根据岗位调查对象不同: 1.个人岗位写实(1名员工,1个工作日) 2.工组岗位写实(1组员工,1个工作日,1或几个工作地点) 3.多机台看
33、管写实(1名或1组员工,1个工作日,多机台看管) 4.特殊岗位写实(满足特殊需要) 5.自我岗位写实(对自己,1个工作日),六、工作岗位写实,62,(四)工作岗位写实的原则,1.写实人员不能向被观察者发号施令,强加于人。 2.写实人员应以真诚友好的态度和行为,善待被观察者,与其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 3.写实人员应循循善诱,积极引导,排除各种干扰和阻力,保证写实的顺利进行,以期获得理想的岗位信息。,六、工作岗位写实,63,(五)工作岗位写实的具体步骤(P41),准备工作-实地观察记录-写实资料的整理汇总 1.岗位写实前的准备工作 (1)根据目的,确定岗位写实的对象(主体、客体) (2)进行初步岗
34、位调查 (3)制定出写实工作计划 (4)培训写实人员 (5)向被调查者解释写实意图和要求,六、工作岗位写实,64,(五)工作岗位写实的具体步骤,2.实地观察记录 (P42:表1-6) 3.写实资料的整理汇总 (1)计算各活动事项的时间消耗(表1-6中4-10列) (2)对事项分类,汇总算出每类工时的合计数 (最后1行) (3)编制岗位写实的汇总表,计算出每类工时消耗占用全部工作时间及作业时间的比重( P44:表1-7) (4)分析岗位工作的内外环境和条件,掌握关联工作活动的各种信息; (5)根据岗位写实的结果,写出岗位综合分析的报告 。,六、工作岗位写实,七、作业测时,65,(一),以工序或某
35、一作业为对象 按照操作顺序 进行实地观察记录 研究作业活动 的调查方法,(一)定义,作业测时,66,(二)作业测时的基本功能,1.为制定工时定额提供数据资料; 2.总结和推广先进员工的操作方法和先进经验,帮助后进,使操作方法合理化、科学化,减轻员工体力消耗和劳动强度; 3.分析和研究多机台看管和生产流水线的节拍,合理确定各工作岗位的劳动负荷量,改善劳动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 4.为掌握岗位的劳动负荷量,以及进行体劳动强度分级提供依据; 5.弥补岗位写实无法获得的工时数据资料。,七、作业测时,七、作业测时,67,(三)岗位写实与作业测时的区别,1.两者的研究范围不同 岗位写实:整个工作日 作业测
36、时:工作日中某一工序或作业 2.两者观测的精细程度不同 岗位写实:“粗略”; 作业测时:“精细” 3.两者的具体作用不同 岗位写实:为岗位分析与岗位设计等提供依据 作业测时:改进工序作业活动(内容、操作、节约工时等),68,(四)作业测时的具体步骤,1.测时前的准备 (1)根据测时的目的选择测时对象; (2)了解被测对象和加工作业方面的情况; (3)根据实际情况,将工序划分为操作或操作组; 划分原则:基本时间 和 辅助时间 分开机动时间、手动时间、手工操作时间 分开 (4)测时最好在上班1-2小时后待生产稳定后进行。 测时观察次数计算公式(P45),七、作业测时,69,(四)作业测时的具体步骤
37、,2.实地测时观察(通常采取的方法) (1)连续测时法(P45表1-8,以制作文件为例) 工序时间较长:连续记录起至时间(1,2,3,4,5) (2)反复测时法 工序时间较短:交替记录起至时间(1,3,5)(2,4) (3)整体法 反复记录全部操作的延续时间,七、作业测时,70,(四)作业测时的具体步骤,3.测时资料的整理、分析 (1)根据测时记录,删去不正常的数值,以便求出在正常条件下操作的延续时间; (2)计算有效的观察次数,求出每一操作的平均延续时间; (3)计算稳定系数,检验每一项操作平均延时时间的准确和可靠程度。(P46:表1-9) 稳定系数=测时数列中最大的数值/测时数列中最小的数
38、值 (4)由各操作平均延续时间计算出工序作业时间,经工时评定得到符合定额水平的时间值,作为制定时间定额的依据,七、作业测时,八、岗位抽样,71,71,(一)定义,岗位抽样,是统计抽样法在工作岗位调查中的具体运用,是根据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对工作岗位随机地进行抽样调查,利用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对总体状况做出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72,(二)岗位抽样的作用,1.用于调查各类员工在工作班内的工作活动情况,掌握其内容、程序、步骤等各种相关数据和资料。 2.掌握岗位各类工时消耗的情况,为制定修订劳动定员定额标准,衡量评价定员定额水平提供依据。 3.用于研究机械设备的运转情况,调查设备的利用率、故
39、障率。 4.用于改进工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八、岗位抽样,73,(三)岗位抽样的特点,1.使用范围广,可用于各类单位的岗位研究; 2.节省时间,节约费用。 3.取得的数据真实可靠,能消除被观测人员在生理心理上的影响。 4.测定人员不必整天连续在工作现场进行观察,减少了工作量,避免了观测带来的疲劳和厌烦情绪。,八、岗位抽样,74,(四)岗位抽样的步骤,1.明确调查目的 2.作业活动分类(P47:表1-10) 3.确定观测次数(P47公式) 4.确定观测的时刻(遵循随机原则) 5.现场观测(像拍照一样,只记录这一瞬间) 6.检验抽样数据 P48:上下控制界限计算公式;P49:相对误差计算公式 7.评
40、价最后抽样结果,八、岗位抽样,75,(五)岗位抽样应用举例,例题1: P49例题2: P49,八、岗位抽样,小结:工作岗位调查的基本方法,76,三种常用的工作岗位调查方法: (一)工作岗位写实(全程录像) (二)作业测时(局部录像) (三)岗位抽样(随机拍照),(打个比方),九、工作岗位调查的其他方法,77,1.技术会议法; 2.结构调查法; 3.日志法; 4.关键事件法; 5.设计信息法; 6.活动记录法; 7.档案资料法。,第四节 企业员工与 工时统计,78,人力资源规划,一、企业员工统计的概念,79,企业员工统计包括:人数统计+结构统计,企业员工人数统计指一定时期内对整个企业或某个部门在
41、职员工总人数的统计,又称平均人数统计。企业员工结构统计指一定时期内对整个企业或某个部门在职员工按照一定标志所进行的构成统计。,二、企业员工统计的分类,80,(一)按性别构成分类 (二)按年龄构成分类 (三)按学历结构分类文凭、受教育年限 (四)按职业资格分类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员、中级管理人员、初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 (五)按专业构成分类所擅长的专业,而不是毕业证上的专业 (六)按职业类别分类所从事的职业或岗位性质,三、员工平均人数统计,81,(一)月平均人数,1.定义 月平均人数计算月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2.公式,人员增减变动很小的企业:,三、员工平均
42、人数统计,82,(一)月平均人数,两个易考部位 例子:某单位于2007年2月23日(周五)建立时90人,24日、25日放双休假,26日增加6人,然后一直到本月末人数都没发生变化。问:该单位2月份的平均人数是多少?请大家计算结果。,三、员工平均人数统计,83,(一)月平均人数,两个易考部位 例子:某单位于2007年2月23日(周五)建立时90人,24日、25日放双休假,26日增加6人,然后一直到本月末人数都没发生变化。问:该单位2月份的平均人数是多少?1.公休日与节假日的人数按前一天的人数计算; 2.未满月的单位,计算平均人数时公式中的分母一定要用本月的日历日数。 2007年平年,2月28天(2
43、3-25日:90人;26-28日:96人) (90*3+96*3)/28=19.9(人),三、员工平均人数统计,84,(二)季平均人数,1.定义 季平均人数计算季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2.公式,一个易错部位:千万不要用该季度每天人数之和除以该季度的天数,将费力不讨好。,三、员工平均人数统计,85,(三)年平均人数,1.定义 年平均人数计算年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2.公式或者:,四、员工结构统计,86,(一)员工性别构成统计 (二)员工年龄构成统计 (三)员工学历构成统计 (四)员工职业资格结构统计,五、工作时间统计的意义,87,(一)为合理安排作业计划和定岗定员提供依据 (二)为企业产品成本核
44、算提供依据 (三)为合理发放工作报酬、考核、奖励、晋升提供依据 (四)为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依据,六、工作时间的构成,88,工作时间关系图 (工作时间万能图),P58,六、工作时间的构成,89,工作时间关系图 (工作时间万能图),3.制度工作时间法定工作时间。 月平均工作天数: (365-115)/12 = 20.83天 月平均工作小时数:20.92 * 8 = 166.64小时(1)=(2)+(3),1.日历时间整个时间资源的总量,是员工工作时间的自然极限。 2.制度公休时间法定公休日和节假日。我国为115天( = 52*2+11),90,工作时间关系图 (工作时间万能图),4.缺勤时间在制度工
45、作时间内,由于个人原因没有上班的时间。全日缺勤:1个工作日中都未上班;非全日缺勤:1个工作日中仅有一部分时间没有上班。,5.出勤时间在制度工作时间内,实际上班时间。(4)+(5)=(3),六、工作时间的构成,91,工作时间关系图 (工作时间万能图),停工时间分为: 停工被利用时间(13) 停工损失时间(14) (6)=(13)+(14)停工被利用时间是指停工后被安排从事非本职的其他生产性工作时间。如企业安排从事的是非生产性活动,不能计入停工被利用时间内。,6.停工时间在制度工作时间内,由企业的原因造成员工上班但没有从事生产活动的时间。将公休与工作日调换使用时,工作日休息不算停工时间,公休日工作
46、不算加班时间。,六、工作时间的构成,92,工作时间关系图 (工作时间万能图),8.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在制度工作时间内,员工出勤后实际从事生产作业活动的时间。(核心时间)(8)=(12)+(13),7.非生产时间在制度工作时间内,员工出勤后从事非生产性活动的时间。(如选举、公益活动),六、工作时间的构成,93,工作时间关系图 (工作时间万能图),10.全部实际工作时间员工在规定工作以内和以外,实际从事生产作业的时间总和。(10)=(9)+(8) =(9)+(12)+(13),9.加班时间指在制度工作时间以外,由于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企业安排员工实际从事生产作业活动的时间。,六、工作时间的构成,七
47、、工作时间的核算,94,例:某企业3月份生产了产品6200件,4月份生产了产品6000件 问:3月和4月哪一个月生产效率更高? 【补充条件】企业人员比较稳定: 3月1日52人,3月31日48人;4月1日48人,4月30日50人。 显然:3月份的月平均人数为50人,每日平均产量为200件; 4月份的月平均人数为49人,每日平均产量为200件。 因此: 4月的生产效率更高,工日:1名工人劳动1天; 工时:1名工人劳动1小时; 工时=工日每日法定工时数(制度工作日长度),95,工作时间关系图 (工作时间万能图),第1组: 日历工日=计算期的日历天数计算期平均人数 日历工时=日历工日制度工作日长度 (
48、每日法定工时数),七、工作时间的核算,96,工作时间关系图 (工作时间万能图),第2组: 制度公休工日数=计算期制度公休天数计算期平均人数制度公休工时=制度公休工日制度工作日长度 (每日法定工时数),七、工作时间的核算,97,工作时间关系图 (工作时间万能图),制度工作工日=计算期制度工作天数计算期平均人数=日历工日-制度公休工日=出勤工日+缺勤工日 制度工作工时=制度工作工日制度工作日长度 =日历工时-制度公休工时,第3组:,七、工作时间的核算,98,工作时间关系图 (工作时间万能图),第4组: 缺勤工日=计算期缺勤天数计算期平均人数 (全缺) (全缺) 缺勤工时=缺勤工日制度工作日长度+非全日缺勤工时 (全缺) (有勤有缺),出勤情况共有3种: 1.全日出勤(全勤) 2.全日缺勤(全缺) 3.非全日缺勤(或非全日出勤,有勤有缺),七、工作时间的核算,99,第5组: 出勤工日 = 制度工作工日 缺勤工日= 全日出勤工日 + 非全日出勤工日(非全日缺勤)(全勤) (有勤有缺)出勤工时 = 制度工作工时 缺勤工时= 出勤工日 制度工作日长度 - 非全日缺勤工时= 全日出勤工日 制度工作日长度 + 非全日缺勤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