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诗与苏轼唐 诗 宋 诗 情感: 热烈、饱满、昂扬 ; 内敛、温和、稳健 风格: 色泽丰美 ; 平易瘦劲情韵生动 ; 思理深切(宋)严羽 沧浪诗话 “ 盛唐诸人,惟在 兴趣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 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 。北宋诗歌概说一、北宋初期三大诗歌流派初宋 承 中晚唐五代而来, 沿袭 唐诗中所萌生的新兴因素,成为联结唐与宋的 中介 。 1、白体: 效仿 白居易 ,代表作家王禹偁。2、西昆体: 效仿 李商隐 。代表作家杨亿、刘筠、钱惟演。3、 “ 晚唐体 ” : 模仿贾岛、姚合 。代表作家是 林逋 等。日长简仲咸 王禹偁 日长何计到黄昏,
2、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罇。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清 明 王禹偁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杨亿 博览强记,尤长于典章制度。曾参预修 太宗实录 ,主修 册府元龟 。他在史馆修书时,曾与钱惟演、刘筠等人 唱和 。他将 唱和诗编为 西昆酬唱集 。集内 诗歌重雕琢用典 ,铺陈词藻,讲究声律 ,被称为 “ 西昆体 ” ,在宋初诗坛上影响颇大。“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是 林逋 山园小梅 一诗的颔联,一经问世,备受推崇。就连不喜欢宋诗的明代文人也说咏梅诗 “ 惟林君复 暗香 疏影 之句为
3、绝倡(唱) ” 。 二、 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主盟文坛此前宋诗,袭晚唐诗风,主张 平易晓畅、易道易晓 的文风。 到 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主盟文坛时 ,清醒的宋人意识到,完全因袭唐风很难与之比肩抗衡,诗歌必须在内容上更紧密反映现实、干预社会生活,在表达上更力求 显豁警策 、充分自由。因此宋人写诗,在诗体运用上 大量增加古诗,议论成分加重,形式上更多融合散文特点 , 表达技巧上更加细密。由此,宋诗 言之有物、重视诗歌的实际功用,以议论 、才学、散文入诗 ,宋诗的主要特征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 宋一代新诗风遂渐向完备 ,从此以新的 面貌 和 特质 与唐诗 并列诗坛 。欧阳修 注重文学感情因素,强调 “
4、 人情” 作用,在吸收司马迁 “ 发愤 ” 说、韩愈“ 不平则鸣 ” 说基础上提出 “ 穷者而后工” 说 ,进一步 将作家生活境遇、情感状态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 。 欧诗还刻意学习韩愈,强化诗歌议论化和散文化的倾向,对宋调形成有重大影响。王安石 的诗在风格上改变了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多尚平正的风气而增之以 奇硬峭拔 的特色, 在唐风向宋调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 “ 看似寻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王安石 进一步将 议论入诗 发展到 绝句 等短制之中,使 见解警策、形象生动的议论诗、哲理诗 得到进一步的 定型和发展。苏轼 发展了 欧阳修评梅尧臣诗 时所说的“ 古淡有真味 ” ( 六一
5、诗话 )诗歌风格,并力求对前人的不同风格 加以综合 。因此,宋诗到了 苏轼 ,才以 光怪陆离、自出已意的 风格 尽变唐风 , 扩大了宋诗的表现领域, 唤来了宋诗的灵魂。在苏轼的作品中,常 于不齐中见其和谐,在 均衡与错落之间显出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使人 有 “ 横看成岭侧成峰 ” 的美感。苏轼诗成为宋诗集大成者。三、总结:宋诗的艺术特色及其成因首先是议论化。 即严羽所说 “ 以议论为诗” 。宋诗的这种 理性化的倾向 ,与宋时 道学思潮的兴起不无关系 。 其次是才学化。 即严羽所说 “ 以才学为诗” 。主要表现在 广征博引、多用故实上,它直接导源于宋人高度的文化修养、学术水平。 再次是散文化。
6、即严羽所说的 “ 以文字为诗 ” 。主要是受古文运动的影响,同时,宋人的创作理论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后是具体写作手法的翻新与改进。 欧阳修云: “ 诗之为巧,犹画工小笔尔,以此知文章与造化争巧可也 ” ,可见 宋人是很注重具体手法 的追求。此风气之形成,源于高度发达的唐诗背景。因唐诗在各种表现方法、写作技巧方面已臻于完备,宋人的开拓道路只能 或向深处,或向远处,或向侧处作进一步开发 ,强调 “ 造意 ”“ 造语 ” ,摆脱与前人的雷同, 避 平常 而追求奇趣 。 在构思、立意、修辞、语言诸方面更加求细、求新、求透、求活、求精。总之, 宋诗是继唐诗发展后的又一高峰期: 1、 出现了欧阳修、苏
7、轼、黄庭坚、陆游等一批极优秀的作家; 2、 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广泛反映了宋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内容; 3、 在唐诗基础上, 创作风格更趋于多样化,作家能在更深广、更开放的文化大背景中进行创作, 更多、更自觉地从前人和同时代人中吸取创作经验,从书本和其他艺术中吸取创作营养,终形成 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散文为诗的易道易晓的宋诗风格。苏 轼继欧阳修之后主盟文坛 一、苏轼( 10371101)简介:1、 字 子瞻 ,号 东坡居士 , 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 1057) 进士 。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虽 与王安石同出欧阳修门下 ,但政见不同,他反对王
8、安石新党所推行的变法,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于是他一生都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度过,又因 “ 乌台诗案 ” 屡遭贬谪,先后外放到不同的地方任官, 卒于常州 。2、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 “ 三苏 ” ;与汉末 “ 三曹父子 ”(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3、 且 苏轼 与唐代的 韩愈、柳宗元 和宋代的 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合称 “ 唐宋八大家 ” 。4、 与 黄庭坚、米芾、蔡襄 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 “ 宋四家 ” 。5、 苏轼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可以说是众 艺 兼 备 。在中国文化史上,无论从 创作 之 丰富 ,
9、 作品流播之 广远,读者 之 众多,研究 之 热烈, 还是 从对后代精神面貌影响 之 巨大深刻来看,苏轼都具有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一样的地位 。 苏轼一生关心国事,英名垂悬宇宙,是既 有识 ,又 有为 ;既 能坐而言,又能起而行 的 政论家和多才多艺的文学艺术家 。“ 文章满天下,节义烁今古 ” (刘夙辉 东坡先生居儋录 的称誉,毫未过情。二、 苏轼诗歌欣赏1、 和子由渑池怀旧 2、 海棠 3、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 蹇 驴嘶。( jian第三声,跛,瘸)【 注释 】
10、子由: 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这首诗是和苏辙 怀渑池寄子瞻兄 而作。 老僧 :即指奉闲。 据苏辙 原诗自注 : “ 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 蹇驴: 跛脚的驴。苏轼自注: “往岁,马死于二陵 (按即崤山,在渑池西 ),骑驴至渑池。 ” 此诗贵有理趣 ,是诗人和弟弟苏辙之诗。 首联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 巧妙利用原唱 “ 雪泥 ” 二字,用 “ 飞鸿踏雪泥 ” 的 意象 , 含蓄抒发了人生飘忽不定的感慨。 颔联 “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 文字对仗,紧承上联,用“ 雪泥鸿爪 ” 这个 譬喻(意象)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以及往
11、事变迁的洒脱胸襟。 颈联 “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 应和 弟弟诗中的怀旧之情,提到兄弟二人曾经同游渑池,投宿僧寺,题诗舍壁,以 印证 “ 雪泥鸿爪 ” 之意, 隐晦指出人应有超脱的处世态度。 尾联 “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 更 用赴京赶考途中的颠簸, 暗示 未来 仕途的艰险 ,其中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更蕴涵着超脱通达的精神。苏轼和其弟苏辙(子由) 曾经路经渑池, 路上马死了,两人骑着蹇驴到渑池一僧寺投宿,并在寺壁上题诗。后来 子由 写了一首 渑池怀旧 的诗。东坡旧地重游 ,当初全心全意接待他们的 老僧已经死去 ,寺里替老僧盖了一座新塔,当年东坡兄弟题诗的 庙壁也坏
12、啦!再也见不到旧日的题诗。 东坡百感交集而作此诗,感慨人生在世如飞鸿踏雪,鸿飞雪化, 既充满偶然 , 又难留痕迹。 诗写诗人对往事的眷念 。 用 “ 雪泥鸿爪 ” 来比喻人无意中留下的踪迹,就如飞鸿在雪地上踏 出爪印一样。如老僧新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已, 感叹人生无定。 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 留在人们记忆中,心上的爪痕是难以磨灭的。 全诗比喻新奇,属对工巧,写出了对生活的无限深情。 总结:此诗很富有理趣。主要体现于前四句。 “雪泥鸿爪 ”已作为 成语 被后世 广泛传诵 。 诗人用 “ 雪泥鸿爪 ” 譬喻人生遭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漂泊无定的慨叹以及超脱豁达的精神。 从写作手法上
13、来看, 也颇有特色。 纪昀 评道: “ 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 ” 所谓 “ 唐人旧格 ” ,约指崔颢 黄鹤楼 ,作为七律, 三、四两句本该对仗 ,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 “ 泥上 ” 二句,也可算是 对仗 ,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 “ 单行入律 ” 。“ 意境恣逸 ” 的意思,就是 不仅文字飘逸,行文有势,且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这正是苏轼的 “ 本色 ” 。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一)解题: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题
14、为 海棠 应该是 咏物 诗。(二)赏析:1、题解: 诗为 绝句 。两句 写花开环境, 两句 写爱花心事。2、诗解: 题为 “ 海棠 ” ,而 起笔 却不对海棠进行描绘,是一处 曲笔 。“ 东风袅袅 ” 形容春风吹拂之态, 化用 楚辞 九歌 湘夫人 中的 “ 袅袅兮秋风 ” 之句。“ 崇光 ” 是 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着一 “泛 ” 字, 活写出春意的暖融, 是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 侧写 海棠。“ 香雾空蒙 ” 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转廊 ” ,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边的海棠花; 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当然你也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之寂寞)。“ 只恐夜深花睡去 ” , 此句 笔锋一转,写赏花者的心态。 写得极为痴绝 ,为全诗关键句。当月华再也不照海棠芳容时,诗人满心 顿生怜意 :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栖于昏昧幽暗之中?这蓄积了一季努力而灿然盛放的花儿,竟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我又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不成, 能倾听花开声音的,唯我;能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唯这寂寞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