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 年 3 月第 2 期 总第 68 期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THE JOURNAL OF HARBIN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CPMar. ,2010No. 2 Serial No. 68经济探求 城 市 老 城 区 发 展 的 路 径 选 择刘 文 俭(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 266071)摘 要 :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和新城区的崛起 ,我国城市老城区的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借鉴国内外老城区发展经验 ,考虑国际经济与产业发展趋势 ,可供我国老城区选择的发展路径主要有 :以创意产业发展驱动老城区复兴与发展 ;以建造林荫步行商业街振兴老城区商贸业 ;以楼宇经济发展培育
2、老城区经济增长点 ;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提升老城区功能与品质等。关键词 :老城区发展 ;创意产业 ;楼宇经济中图分类号 :F2991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8520(2010) 02 - 0035 - 05收稿日期 :2010 - 01 - 24作者简介 :刘文俭 (1963 - ) ,男 ,山东新泰人 ,管理学教研部副主任 ,教授 ,硕士生导师。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和新城区的崛起 ,我国城市老城区的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如果不重视老城区的保护更新 ,走好集约式、特色化、科学化的开发与发展道路 ,老城区将会出现凋敝 ,由此还会引发社会问题。因此 ,城市党委政府尤其是老城区
3、管理者们 ,必须关注、研究、思考老城区的发展问题。借鉴国内外老城区发展经验 ,考虑国际经济与产业发展趋势 ,研究老城区发展的路径问题 ,有利于老城区依据自身条件和实际 ,选择正确的路径推进老城区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一、以创意产业发展驱动老城区复兴与发展(一 )创意产业发展与老城区复兴的契合性老城区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但也面临着物质环境衰败和经济衰退的压力 ,亟须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意产业的发展与老城区更新、复兴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在西方发达国家 ,文化产业、创意经济的发展是与城市更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基于创意产业发展的城市更新”也称为“文化导向的更新” ,使得西方许多陷入严重衰落的老工业城市
4、如英国格拉斯哥、利物浦、曼彻斯特 ,德国鲁尔区等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其重点是通过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及深度开发利用 ,建立文化产业集聚区 ( CulturalClusters) 、文化产业区 (Cultural Industrial Districts) 、文化区 ( Culture Quarters) ,发展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艺术家村等文化设施 ,举办艺术表演、节庆等文化活动 ,并重视旧建筑尤其是历史建筑的再利用。这不但推动了城市形象环境的改善 ,还再生、活化了历史文化资源 ,促进了经济发展。这与“单纯的物质环境修复、大规模推倒重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手术刀式”的大规模推倒重建
5、,以及“以新换旧”式的老城区改造运动 ,除了增加几个旗舰式的企业、地标 ,并进一步加剧社会分化之外 ,对于缓解老城区的社会冲突问题、改善其压抑的环境并不会起到明显作用。现代城市更新已从物质环境的改建发展为利用其既有历史文化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形成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旅游导向的城市更新等新的模式。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强调基于文化资源利用与保护 ,结合文化、旅游、休闲等功能的新型产业 ,对于老城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创意产业与老城区有着高度的契合性。一方面 ,老城区是历史文化资源最为集中的地方 ,保护老城区的地方特色与文化魅力 ,有利于凸显城市独特的形象 ;另一方面 ,创意产业的灵魂是基
6、于文化的创意 ,并具有小规模、自助与合作等特点 ,因此 ,其发展并不需要像摩天大楼和标准厂房的建筑 ,而可以栖身于老街巷中。创意产业的发展契合了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有利于老城区的再生、重构与复兴。具体路径上可以通过文化旅游、特色商业、演艺娱乐、文化艺术、设计产业等的发展 ,驱动老城区更新 ,激发老城区活力。53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二 )发展创意产业驱动老城区复兴的成功案例1. 8 号桥 :利用老厂房发展创意产业。在“退二进三”
7、的产业结构调整大潮中 ,中心城区的工业区更新曾经被等同于单纯的商业地产开发项目 ,产业升级的路径也往往是传统的第三产业取代第二产业。然而 ,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 ,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寻求有机更新、延续发展脉络、实现空间再造、增强竞争力、提升城市功能提供了新机遇。上海卢湾区 8 号桥就是一典型案例 ,通过新颖设计与包装 ,将原先废弃、衰败空间整合改造 ,使其重新焕发生机。8 号桥创意产业园位于卢湾区建国中路 8 10号 ,是在上海市经贸委和卢湾区人民政府支持下 ,由上海华轻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香港时尚生活筹划咨询有限公司共同斥资 4 000余万元创立。 2003 年 ,上海的创意产业正处于萌芽期
8、 ,保护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的呼声也正高涨 ,同时中心城区在“十一五”规划中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 ,卢湾区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发展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规划构想 ,由此 ,汽车制动器厂的闲置老厂房被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在上海市政府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及发展规划引导下 ,8 号桥采用租赁承包的市场化开发形式 ,政府只提供服务 ,而非规划建设的主体 ;通过公开招标 ,香港时尚生活策划咨询有限公司获得 20 年承包经营权 ,负责园区的开发定位、规划论证、整体包装策划、改建招商和管理工作。创意产业的核心理念在于操作时空 ,传承历史 ,营造未来。 8 号桥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将资本投入到旧工业时代的厂房中 ,通过
9、对原有功能的重组和改造 ,吸引前来入住的商家 ,从而使得 8 号桥成为时尚创意的先锋。设计师利用高达十几米的内部空间 ,运用多层次的空间设计 ,把封闭厂房的屋顶做成玻璃天窗 ,四周换成大面积的公共空间 室内、半室内和外部公共空间 ,如商务中心、员工餐厅、休闲后街、阳光屋顶、小花园等 ,留出的“租户共享空间”提供人们更多自由的交流互动场所 ,使不同领域的艺术工作者和各类时尚元素可以互相碰撞 ,激发灵感和创意 ,磁石般地吸引海内外众多创意类、艺术类及时尚类企业入驻其中。在短短几年的运营过程中 ,除取得巨大的商业利润外 ,还获得一系列的殊荣 :“上海首批创意产业积聚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等。2
10、. 田子坊 :老城区升级为创意产业发源地。田子坊深藏于闹市中的泰康路 210 弄 ,属卢湾区打浦桥街道辖区 ,南面泰康路 ,北至建国中路 ,东临思南路 ,西迄瑞金二路 ,是目前上海所剩不多的典型里弄建筑格局 ,原是 20 世纪 50 年代典型的弄堂工厂群 ,由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钟塑配件厂等六家工厂组成。 20 世纪 90 年代由于产业结构调整 ,这些工厂效益逐年下滑 ,有些厂房闲置多年。 1998 年开始 ,陈逸飞工作室、尔东强艺术中心、郑炜陶艺工作室等先后入驻简单翻修过的厂房 ,田子坊开始了新的发展和脱胎换骨 ,走上 Loft 之路。 2000 年 5 月 ,打浦桥街道办事处以盘活资源、增
11、加就业岗位、发展创意产业为目标 ,对田子坊进行改造 ,开发旧厂房 2 万余平方米。吸引了来自法国、英国、加拿大等 18 个国家和地区的 162 家企业 ,并形成了以室内设计、视觉艺术、工艺艺术为主的产业特色。 2004 年 11 月 ,田子坊首间石库门民居对外出租 ;2005 年 4 月 ,田子坊授牌为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如今 ,田子坊每天都有各类画展、书展、收藏展、摄影展、雕刻展、音乐沙龙、钢琴咖啡吧、时装发布会、中外歌舞表演、新潮的个人演唱会等举办 ,吸引众多热爱艺术的观众 ;成为海内外视觉创意设计机构争相进驻的“热土”、上海最大的视觉创意设计基地 ;被称为上海的“苏荷”、视觉艺术的“硅谷
12、”、上海创意产业的发源地。“田子坊“作为上海泰康路艺术街的“点睛之笔” ,入住率一直保持 100 % ,“人满为患”、一铺难求成为常态。于是 ,田子坊北面的历史风貌居住也开始成为创意产业机构的入选地 ,2004 年 11 月第一家居民里弄出租开始 ,田子坊正悄悄地进行“扩容” ,浓郁的艺术氛围蔓延至北面石库门民居。通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 ,这些老的里弄居住民房外貌依然 ,但内部变得干净雅致。这种保护历史风貌、改善生活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和谐共存的小规模、多元化、渐进式的更新改造模式渐渐被称为“田子坊二期” ,成为老城区有机更新的鲜明案例。它利用旧厂房、旧里弄发展新兴创意产业 ,提升地块土地价值 ,
13、延续历史的文脉 ,创造出多样的文化氛围 ,树立了我国以创意产业发展驱动老城区复兴的众多第一 :创办了全国第一家自筹经费没有政府投资建设的创意产业园区 ;办起了上海第一个由中外创意人士混合入驻的创意园区 ;实施了全市第一个利用旧厂房发展创意产业的途径 ;创立了上海第一个城市建设开发与历史建筑保护结合示范区域 ;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创意企业自发成立的知识产权保护联盟。此后的上海市泰康路历史风貌保护与利用规划方案 ,将泰康路以北、建国中路以南、瑞金二路以东、思南路以西的地块作为泰康路历史风貌区得以保留 ,并发展成集里坊居住、创意产业为一体的现代新型里坊社区。当地政府期望泰康路的发展能从一条弄 “田子坊”
14、 ,发展到一条街 泰康路上海艺术街 ,一个块泰康路、思南路、建国路、瑞金二路 ,从而享誉上63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海、全国乃至世界。二、以建造林荫步行商业街振兴老城区商贸业随着人们价值观的变化 ,其需求也日益复杂化、多样化 ,对于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提出许多新的要求。诸如 ,对于以前一贯采用的开发大街区的规划手法 ,要求改为规划具有个性、设小店铺的街区形式 ;对于以前城市建设只根据经济理论而以功能性和便利性为特点的做法 ,要求改为追求城市
15、的舒适性等。要求城市要有文雅的风貌、引人入胜的魅力、能满足居民休息娱乐等要求。为满足人们这些需求变化 ,世界上最近采用的一种流行办法是建造林荫步行商业街。城市设计与建设管理者开始重新认识城市环境规划 ,更加重视道路公共空间的作用 ;由只注意汽车交通到开始注意步行交通。尤其对于商业街的沿街建筑有了新的认识 ,不仅按商业街供步行专用的要求加以改造 ,还要作为提高整个城市魅力的手段加以利用。在老城区商业街的改造规划中 ,以建造林荫道作为复兴商业街的手段十分有效。充满个性的商业街气氛会给老城区增强活力 ,这种气氛作为老城区的标志能激发人的无限想象力和期望感。西德的埃森最先做到商业街供步行者专用 ,早在
16、 1930 年埃森建成了世界最初的林荫步行商业街。当时 ,埃森的居民逃离市中心 ,导致中心城区衰退。为了挽救这种危机 ,埃森采取市中心禁止车辆通行 ,专供人们自由行动的尝试。结果吸引人们重新回到市中心 ,商业街的销售额急剧上升。此后数年间 ,埃森在 70 个地方建设了林荫步行商业街 ,城市得到成功复苏。1978 年底 ,日本建成的横滨伊势佐木盯的林荫步行商业街 ,其质量之高、设计之好 ,得到世界的充分赞许。安全的步行道、彩色的铺装 ,凝聚着各种旨趣的街道公共设施以及城市空间的各种设施 ,使商业大街成为成人和儿童都感兴趣的散步道路。表现出城市建设以人为中心的主导思想。日本横滨伊势佐木商业街也是由
17、于修成林荫步行道才把人们吸引回来 ,销售额比改造前急剧上升。修建林荫道作为改造老城区商业街的措施 ,是因为林荫道的原意是“有树荫的散步道” ,这个词中包括着现代城市居民所要求的全部要素。采用林荫道这种手法的出发点不在于整体林荫道的形态 ,而是为生活在由混凝土和沥青镶嵌着的乏味的城市空间中的人们提供有树荫的散步道 ,也意味着为人们提供了心情恬静的优良环境。街道庭园和绿化、公园、广场巧妙地协调在一起 ,这种环境不但能激发人的步行行为 ,还能增进人类健康。例如 ,新加坡不愧为绿色城市的美称 ,其街道扫得干干净净 ,栽植两行行道树 ,绿荫诱人 ,使人们不知不觉地忘记了出行目标而到处漫步 1 。云南丽江
18、古城的文化街、酒吧街等商业步行街也是小桥流水、绿柳成荫 ,为人们创造了美丽宜人的环境 ,促进了其文化娱乐、旅游购物等消费 ,使老城区商贸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三、以楼宇经济发展培育老城区经济增长点楼宇经济的出现 ,突破了老城区土地资源匮乏的空间限制 ,为城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途径 ,成为老城区经济集约利用资源、内涵式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从全国看 ,楼宇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 ,正日益成为现代都市新的“掘金之地”。发展楼宇经济已成为老城区打破土地制约、提升城区品位、增强综合功能、发挥辐射功能的重要手段。(一 )楼宇经济的内涵与特征所谓楼宇经济 ,就是以商务商贸楼宇为载体 ,通过开发、出售
19、、转租等形式引进各型各类企业 ,从而培育并产生持续性税源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经济形态。楼宇经济是隐藏在楼宇中的城市新兴经济增长点 ,是城市经济追求“空间”和“高度”效益、实现“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楼宇经济具有高集聚、强辐射、超产能的功能效应。1.高集聚性。楼宇经济把知识、信息、资金、功能的集聚融为一体 ,形成了其他经济形态不可比拟的优势。譬如在中央商务区 (CBD) ,高楼林立 ,错落有致 ,绿荫环抱 ;通过商务楼的招商引资 ,各类公司汇集 ,广泛开展商务活动 ,形成资本集中、人才集中、知识集中、信息集中、资源共享的集聚优势。在这里 ,经济活跃 ,人气、财气兴旺 ,放大了城区经济效能
20、,从而释放出高集聚效应。2. 强辐射性。楼宇经济是与信息、科技、服务贸易等第三产业关联度很高的新型经济形态 ,其发展需要相关产业的配合。反过来 ,楼宇经济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 ,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和流动的过程中 ,向四周不断扩散 ,带动商务大楼周边的金融、旅游、餐饮、健身、休闲、购物和各类中介等相关产业的兴旺 ,从而形成强辐射效应。3. 超产能性。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展 ,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 ,可谓“寸土寸金”。楼宇则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功能效益。在中央商务区内 ,一幢幢商务写字楼为楼宇经济提供了持续发展的空间。它不但为城市经济寻求新的增长点 ,而且也节省了有限的土地资源 ,实
21、现高价位的土地再开发 ,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使用率 ,充分发挥土地潜能 ,从而显示出超产能效应。73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二 )老城区发展楼宇经济的方法与策略根据有关调研结果 ,公司企业选择入住商务楼宇时 ,相关因素对其决策影响程度依次为 :商业气氛(指周围商圈的繁荣度 ,占 22 %) ,交通情况 (指道路状况和公共交通等 ,占 20 %) ,历史文化氛围 (指写字楼周围的高校、文化场所、名胜古迹等分布情况 ,占 17 %) ,成本因素
22、 (指租用或购买写字楼的费用水平 ,占 13 %) ,商业便利 (如餐饮服务、金融服务、物流等 ,占 10 %) ,周围环境状况 (主要指绿化、空气质量等自然环境 ,占 7 %) ,硬件层面装备 (如电梯、空调、配电、供水、车位、装修等 ,占 5 %) ,软件层面装备 (如 :保安、保洁、网络等物业管理情况 ,占 4 %) ,建筑设计 (指写字楼的楼高、建筑风格以及与周围其他建筑物的协调等 ,占 2 %) 2 。老城区写字楼大多位于市中心主干道 ,公交站台及路线分布较为密集 ,出行方便。一般来讲 ,老城区的商业气息和人文气息也很浓厚。在成本方面 ,与新开发的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高价租金相
23、比 ,老城区写字楼在成本上往往也占有较大优势。因此 ,老城区发展楼宇经济应注意解决好规模总量不大、管理水平不高、产业支撑不强、设施配套不全等方面的问题。1. 做优布局 ,统筹楼宇规划。老城区经济发展部门要主动与规划、国土部门协作 ,进一步完善区域规划 ,科学界定功能定位 ,加强基础配套设施。整合楼宇资源 ,优化楼宇布局 ,逐步引导楼宇抱团发展、规模发展、聚集发展 ,增强楼宇经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全面提升老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2. 做活招商 ,引进楼宇企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 ,不仅要简化手续 ,改进服务 ,不断在“安商、亲商、富商”上下工夫 ,更要创新手段 ,通过主动出击、项目包装、集中推
24、介、多渠道招商 ,强化会展招商 ,推动定向招商 ,坚持以商引商和项目招商 ,着力选择发展前景好、对本地经济发展有联动的项目 ,着力引进大公司、大企业的区域性总部和其他各类机构以及资本运作、信息咨询、商务中介、技术研发等各类现代服务企业 ,不断提高引进企业的档次。3. 做细服务 ,优化楼宇环境。一流的投资服务环境是吸引国内外投资者的重要条件 ,也是楼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一要建立楼宇培育情况跟踪制度。可以制定楼宇经济工作考核办法 ,按照“一楼一档”构建楼宇信息管理平台 ,全面掌握楼宇培育进度 ,做好楼宇出租信息的收集 ,摸清楼宇内企业入驻情况和外迁情况 ,定期统计楼宇出税情况 ,及时反馈
25、楼宇运行信息。二要制定落实好发展楼宇经济的优惠政策。城区政府相关部门可制定促进楼宇经济发展的奖励办法和实施细则 ,以促进城区楼宇经济的快速发展 ,优化城区楼宇经济发展环境 ,挖掘城区招商载体和招商资源 ,提高各楼宇管理者的积极性。三要发挥楼宇党建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推动楼宇经济与社会的联动发展 ,应大力开展“支部建在楼上”的楼宇党建工作。通过建立各楼宇内企业联合党支部这个平台 ,使党领导下的所有部门、组织和团体立足本部门 ,发挥各自的优势 ,力所能及地为楼宇经济提供支持和服务。四要大力宣传楼宇品牌。通过网站和报刊的媒体宣传、召开推介会的现场宣传、印制中英文双语介绍的楼宇经济宣传手册等方式 ,不断
26、扩大广告效应 ,不断提高楼宇的知名度和品牌度。五要逐步建立楼宇协会。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在城区内的众多楼宇中组建协会 ,以盘活闲置楼宇 ,调整企业结构 ,扩大行业沟通 ,交流管理经验 ,提升管理水平 ,实现楼宇信息资源共享。4. 做亮特色 ,提升楼宇品质。要吸引优质企业入驻 ,发展楼宇经济 ,楼宇品质非常重要。楼宇经济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对配套设施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楼宇配套设施齐全 ,不仅代表着楼宇的档次 ,同时也是人气的聚集、商务元素的流动 ,同时更是满足楼宇办公需求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 ,老城区发展楼宇经济就要以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为重点 ,以打造特色楼宇为亮点 ,注重提升楼宇品
27、质。一是在硬件设施方面 ,要做好市政、环卫、消防、通信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完善 ,更要做好会议室、员工餐厅、停车场等楼宇本身的配套设施和公寓、商业、餐饮、邮政、医疗、教育、文化、娱乐、休闲等综合配套设施的完善。二是在软件服务方面 ,要配备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人员 ,提供高效快捷的物业管理服务 ,能够主动及时为入驻企业排忧解难 ,最大限度地提供方便。三是在打造特色楼宇方面 ,要注重整合资源 ,形成产业集合和产业链 ,鼓励同行业企业入驻同一座楼宇 ,形成行业比较优势 ,培育一批金融楼、商贸楼、信息楼等 ,不断错位发展 ,提升产业层次 3 。四、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提升老城区功能与品质由
28、于历史原因 ,许多城市老城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内人口多、房屋危、设施差、生活难等诸多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特别是居住在保护区内的居民整体生活质量水平较低 ,跟不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致使这部分人群成为城市的弱势群体。如果不尽快改善历史文化街区内居住者的生活环境和水平 ,不但和谐社会难83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以构建 ,也直接制约着老城区的发展。历史街区及其文化内涵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教育价
29、值以及美学价值 ,是城市的特色之所在 ,是宝贵的资源和财富。知识经济时代 ,历史文化成为城市、国家的软实力象征 ,还是激发创新的重要因素 ,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如果只看到短期的商业利益 ,而忽视了长远的文化延续 ,破坏了城市得以持续发展的特色 ,将得不偿失。我国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多体现于老城区的肌理之中 ,并在古老街区的社会精神中传承发展 ,但有许多淹没在了破败的建筑、道路和街区里 ,或者已经被城区开发建设的热情毁灭。现在急需采取更多的保护和开发措施 ,这不仅可以让开发者获得展示历史文化本身带来的收益 ,还能发挥文化传统积极的外部效应 ,提升老城区的人文内涵和以城区特色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
30、更新改造历史文化街区重点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 )处理好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的关系大部分老城区都保存着大量有吸引力的古建筑 ,且大多被闲置 ,只要通过适当的再利用 ,就可以转换成另外一种用途。这就要求重视优秀建筑和历史风貌的持续保护 ,通过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挖掘和利用 ,将产业要素与其有效融合 ,努力探索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源化利用 ,保证产业发展与城区更新改造和优秀建筑、历史文化要素保护之间的相互协调。上海新天地可以说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它是以中西合璧、新旧结合的海派文化为基调 ,将上海特有的传统石库门旧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群融为一体 ,既保持了传统风貌 ,又充满着现代化大都会的味道
31、;其主要改造手法就是整建与维护 对石库门建筑外表面“整旧如旧” ,而对建筑内部进行彻底翻新 ,并改造成全新概念的经营消费场所 ,从而很好地处理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二 )处理好社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社区建设是实现历史文化街区旅游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之一 ,忽略社区因素将有悖原则。为实现旅游等产业可持续发展 ,需要社区参与规划、环境保护以及社区文化传统的维护。老城区往往融合了众多历史文化街区 ,体现了中西建筑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古典气氛 ,社区发展特点更为突出 ,其社区建设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应坚持保护历史风貌和旅游等产业开发相结合 ,以旅游等产业带动社区发展 ,可采用社区居民直接
32、参与产业经营的方式 ,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 ,优化社区居民生活环境 ,进而进一步推进旅游等产业的全面发展。同时 ,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着力解决这些院落建筑密度大、土木结构建筑较多、排水设施普遍老化等问题 ,对消防、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加以维护 ,改善社区居民居住环境。如果社区居民生活条件和环境得不到真正改善 ,产业发展也难以实现。(三 )处理好产业定位、功能转换与布局优化的关系一般来讲 ,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资源丰富 ,建筑景观独特 ,历史文脉清晰 ,有的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地带。但是许多城市的老城区产业定位不明确 ,产业结构不合理 ,城区功能较为模糊。为此 ,应对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业综合功能
33、、开发目标、开发重点与发展方向进行合理定位 ,突出文化旅游在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社区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功能等方面的作用 ,优化配置商贸、交通、旅馆、餐饮产业 ,并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 ,整合发展 ,以充分利用其稀缺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 ,以旅游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繁荣商贸、娱乐、餐饮等城市服务产业 ,进而优化社区功能、街区环境 ,提升城区历史文化品牌。(四 )处理并协调好街区内外的联系某些核心历史文化街区内社会环境问题突出 ,商业功能弱化现象加剧。完善区内产业链的发展并加强区内外商业、旅游、交通方面的互补协调发展是实现老城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必然要求。核心历史文化
34、街区内人口密度较大 ,区内路网系统密集 ,交通通达性差 ,不利于街区商贸、旅游、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因此 ,要加强核心区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 ,并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 ,强化街区内外旅游资源和商贸企业的优势互补 ,在推出区内具有品牌理念和竞争优势的特色商业和旅游产品的基础上 ,与街区外加强旅游项目和商贸往来上的联系 ,以形成良性竞争、合作开发的有效机制 4 。参考文献 :1 尉迟坚松 . 大城市旧城区的变化和商业街的改造 J .国外城市规划 ,1987 , (2) .2 刘艳玲 . 如何发展老城区楼宇经济 J .商场现代化 ,2008 ,(1 月下旬刊 ) .3 苏哲 . 对苏州老城区发展楼宇经济的思考 J .当代经济 ,2009 , (5 下 ) .4 张广海 ,周菲菲 ,刘佳 . 现代都市历史街区振兴开发研究以青岛市南区老城区为例 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 (1) .责任编辑 :梁桂芝 93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