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呼吸防护 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079029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PDF 页数:42 大小:73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吸防护 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呼吸防护 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呼吸防护 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呼吸防护 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呼吸防护 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13.340.30 C 7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2626201X 代替 GB 2626-2006 呼吸防护 自吸过 滤式 防颗粒 物呼吸器 Respiratory protection - Non-powered air-purifying particle respirator (征求意见稿)(本稿 完成 日期 :2017 年12 月 18 日 ) XXXX - XX - XX 发布 XXXX - XX - XX 实施 I 目 次 前言 IV 1 范围 . 5 2 规 范性 引用 文件 . 5 3 术 语和 定义 . 5 4 分 类和 标记 . 9 4.1 面罩 分类 .

2、 9 4.2 过滤 元件 分类 . 9 4.3 过滤 元件 级别 . 9 4.4 标记 . 9 5 技术 要求 . 9 5.1 基本 要求 . 9 5.2 外观 检查 10 5.3 过滤 效率 10 5.4 泄漏 性 11 5.5 呼吸 阻力 11 5.6 呼气 阀 11 5.7 死腔 12 5.8 视野 12 5.9 头带 12 5.10 连 接和 连接 部件 . 12 5.11 镜片 . 13 5.12 气 密性 . 13 5.13 可 燃性 . 13 5.14 清 洗和 消毒 . 13 5.15 实用 性能 . 13 5.16 制 造商 应提 供的 信息 . 13 5.17 包装 . 1

3、4 6 检测 方法 14 6.1 表观 检查 14 6.2 预处 理 14 6.3 过滤 效率 16 6.4 泄漏 性 18 6.5 吸气 阻力 21 6.6 呼气 阻力 23 6.7 呼气 阀气 密性 24 II 6.8 呼气 阀保 护装 置 25 6.9 死腔 25 6.10 视野 . 27 6.11 头带 . 27 6.12 连 接和 连接 部件 . 27 6.13 镜片 . 28 6.14 气 密性 . 28 6.15 可 燃性 . 28 6.16 实用 性能 . 29 7 产品 标识 30 7.1 产品 上的 标识 30 7.2 包装 上的 标识 30 附 录 A ( 资料 性附 录

4、) CMD 和MMAD 的 换算 方法 . 31 附 录 B ( 规范 性附 录) 判断 KP 过滤 元件 加载 过滤效 率是 否继 续下 降的 方法 33 附 录 C ( 规范 性附 录) 试验 头模 主要 尺寸 . 35 附 录 D ( 资料 性附 录) 检测 要求 汇总 . 36 附 录 E ( 资料 性附 录) 修订 后标 准与 原标 准的主 要 区别 . 38 参考文 献 41 图1 振 动试 验装 置示 意图 14 图2 总泄 漏率 和泄 漏率 的 检测系 统示 意图 18 图3 呼气 阻力 和吸 气阻 力 检测装 置示 意图 21 图4 用于 呼吸 阻力 和死 腔 检测的 试验

5、头模 内置 呼吸 管构造 示意 图 22 图5 呼气 阀气 密性 检 测装置 示 意图 24 图6 死 腔检 测装 置示 意图 25 图7 可 燃性 检测 装置 示意图 28 图B.1 BL=0.004%条件 下的 判断 KP100 过 滤元 件加 载穿透 率曲 线升 高趋 势的 示意图 . 33 表1 过 滤元 件的 级别 . 8 表2 过滤 效率 . 9 表3 随弃 式面 罩的TIL 11 表4 呼吸 阻力 要求 11 表5 呼 气阀 保护 装置 应承受 的 轴向 拉力 12 表6 视野 12 表7 头带 应承 受的 拉力 12 表8 连 接和 连接 部件 应承受 的 轴向 拉力 13 表

6、9 各 级别 KP 类过 滤元 件的波 动带 宽限 值(BL) . 17 表A.1 某些 典型 颗粒 物的 动力形 状系 数( ) . 32 表C.1 试验 头模 主要 尺寸 要求 35 表D.1 技术 要求 、样 品要 求和检 测条 件汇 总 36 III 表E.1 GB 2626-201X 与原标 准 GB 2626-2006 的 主要区 别 37 IV 前 言 本标准 的第4章、 第5 章和第7章为 强制 性的 ,其 余为推 荐 性的 。 本标准 按照GB/T 1.12009 给出 的规 则起 草。 本标准 自实 施之 日起 代替GB 2626-2006呼 吸防 护用品 自吸 过滤 式防

7、 颗粒 物呼吸 器 。 本标准 与GB 2626-2006相比 主 要变 化如 下: 改变 了标 准名 称, 从 呼吸 防护 用品 自吸 过滤式 防 颗粒 物呼 吸器 , 调整 为 呼 吸防 护 自吸 过滤式 防颗 粒物 呼吸 器 ; 将 全文 强制 调整 为部 分强制 (见前 言); 增加 了 “穿 透率 ” 、 “ 佩戴 气密 性检 查” 、 “指 定 防护 因数” 、 “计数中 位 径” 、 “ 质量 中位 径”、“ 空气 动力 学粒 径” 和“ 空气 动力 学质 量中 位径” 七项术 语( 见3.17 和3.23 至3.27); 修 改了 各类 呼吸 器的 总吸气 阻力 和呼 气阻 力

8、要 求(见5.5 ); 修改 了呼 气阀 气密 性的 要求和 检测 方法 (见5.6.1 和6.7 ) ; 将呼 气阀 盖的 称呼 调整 为呼 气阀 保护 装置 (见5.6.2和6.8 ); 修改 了对 各类 呼吸 器的 视 野要 求( 见5.8 ); 增加了对制造商 声称过滤元件可清洗和/ 或消毒后重复使用 的 产品的要求和检测方法(见 5.14.1 、5.16 d 和6.2.3 ); 增加 了实 用 性能 的要 求和检 测方 法( 见5.15和6.16) ; 在 制造 商应 提供 的信 息部分 增加 了对 过滤 元件 使用寿 命判 断方 法的 说明 , 对 不 符合 可燃 性要求 的产品

9、增加 了应 用限 制(见5.16 ); 在过 滤 效率 检测 方法 部分增加 了 过滤 效率 检测 用颗粒 物粒径 的换 算方法 (见附 录A) 、过滤效 率检测设备的颗粒物检测器精度及 分辨率要求(见6.3.2 ) 和对加载终点的判断方法(见6.3.4.4 、 6.3.4.5、6.3.4.6和附 录B ),对加 载量 也 增 加了 要 求(见6.3.3); 在泄 漏性检测 方法 部分 增加 了对 样品 检查 的 要求 和对 检测 报告 的要求 (见6.4.1.3 和6.4.5 ) , 增加了 颗粒 物检 测器 精度 要求( 见6.4.2.4) ,增加了 按 受试 者计 算泄 漏 率的 公式(

10、 见公 式(5)); 增加 了用 于呼 吸阻 力检 测 和死 腔检 测用 试验 头模 内 置呼 吸管 构造 的示 意图 ( 见图4 ); 在 吸气阻力 检测 方 法中 , 修改 了对微 压计 参数 要求(见6.5.2.3 ),增加了 呼 吸器 面 罩和 试验 头模之 间必 须气 密的 要求 (见6.5.4 和6.6.4) ; 修 改了 死腔 检测 装置 的示意 图( 见图6) ; 在 头带 检测 方法 中增 加了按 照头 带正 常使 用被 拉伸方 向施 加测 试拉 力的 要求( 见6.11.3 )。 本标准 由国 家安 全生 产监 督管 理总 局提 出。 本标准 由全 国个 体防 护装 备标准

11、 化技 术委 员会 (SAC/TC112 )归 口。 本标准 起草 单位 :中 钢集 团武汉 安全 环保 研究 院有 限公司 、防 化研 究院 、3M 中国有 限公 司。 本标准 主要 起草 人: 程 钧、 丁松 涛、 杨小 兵、 姚红 、周小 平、 蔡夏 林、 张守 鑫、余 晶晶 。 本标准 于1981年首 次发 布,1992 年修 订为GB/T 2626-1992 ,2006年修 订为GB 2626-2006。 5 呼 吸防护 自 吸过滤 式防颗 粒物呼吸 器 1 范围 本标准 规定 了自 吸过 滤式 防颗粒 物呼 吸器 的技 术要 求、检 测方 法和 标识 。 本标准 适用 于防 护各

12、类颗 粒物的 自吸 过滤式 呼吸 器 。 本标准 不适 用于 防护 有害 气体和 蒸气 的呼 吸器 。 本标 准 不适 用于 缺氧 环境、 水 下 作业、 逃生 和消 防 用呼吸 器。 2 规范性 引用文 件 下列文 件对 于本 文件 的应 用是必 不可 少的 。 凡 是注 日期的 引用 文件 , 仅 所注日 期 的版 本适 用于本文 件。凡 是不 注日 期的 引用 文件, 其最 新版 本( 包括 所有的 修改 单) 适用 于本 文件。 GB 2890-2009 呼吸 防护 自吸过滤 式防 毒面 具 GB/T 5703 用于 技术 设计 的人体 测量 基础 项目 GB/T 10586 湿热 试

13、验 箱技术 条 件 GB/T 10589 低温 试验 箱技术 条 件 GB/T 11158 高温 试验 箱技 术条件 GB/T 18664-2002 呼吸 防护 用 品的 选择 、使 用与 维护 GB/T 23465-2009 呼吸 防 护用品 实用 性能 评价 3 术语和 定义 下 列术 语和 定义 适用于 本 标准 。 3.1 颗粒物 particle 悬浮在 空气 中的 固态 、液 态或固 态与 液态 混合 的颗 粒状物 质。 示例:粉尘、烟、雾和微生物。 改写GB/T 18664-2002, 定义3.1.15 3.2 粉尘 dust 悬浮在 空气 中的 微小 固体 颗粒, 一般 由固

14、体物 料受 机械力 作用 破碎 而产 生。 GB/T 186642002 , 定义3.1.16 3.3 烟 fume 6 悬浮在 空气 中的 微小 固体 颗粒, 由 气态 物质 凝 结或 通过化 学反 应生 成, 粒度 通常小 于粉 尘。 改写GB/T 18664-2002,3.1.17 3.4 雾 mist 悬浮在 空气 中的 微小 液滴 。 GB/T 18664-2002,定 义3.1.18 3.5 微生物 microorganism 自然界 中形 体微 小 、 结构简 单、 不能 用肉眼直 接观察 、 须在光 学显 微镜 或 电 子显微 镜下 才能 看到 的 微小生物 。 3.6 自吸过

15、 滤式 呼吸 器 non-powered air-purifying respirator 靠佩戴 者呼 吸克 服部 件气 流阻力 的过滤 式呼 吸器。 GB/T 18664-2002,定 义3.1.3 3.7 密合型 面罩 tight-fitting facepiece 能罩住 口和 鼻, 与面 部密 合的面 罩, 或能 罩住 眼睛 、口和 鼻, 与头 面部 密合 的面罩 。 注:密合型面罩分半面罩和全面罩。 改写GB/T 18664-2002,定 义3.1.5 3.8 半面罩 half facepiece 能 覆盖 口和 鼻, 或覆 盖口、 鼻和 下颌 的密 合型 面罩。 注:半面罩分随弃

16、式面罩和可更换式半面罩。 3.9 全面罩 full facepiece 能覆 盖眼睛 、口、 鼻和 下 颌的 密合 型面 罩。 3.10 随弃式 面罩 disposable facepiece 一 种半 面罩 ,主 要由 滤料构 成面 罩主 体, 可设 呼气阀 。 3.11 可更换 式面 罩 replaceable facepiece 7 有 单个 或多 个可 更换 过滤元 件的 密 合型 半 面罩 和全面 罩,可 设 呼吸 气阀 和/或 呼吸 导管 。 3.12 吸气阀 inhalation valve 只允 许吸 入气 体通过 其进入 面罩 ,防 止呼 出气 体通 过它 排出 面罩 的单

17、向阀 门 。 GB 2890-2009 , 定义3.6 3.13 呼气阀 exhalation valve 只允 许呼 出气 体通 过其排出 面罩 ,防 止吸 入气 体通过 它进 入面 罩的单 向阀 门 。 GB 2890-2009 , 定义3.7 3.14 呼吸导 管 breathing hose 用于 连接 面罩 与过 滤元 件 的柔 软、 气密 的导 气管 。 3.15 过滤元 件 filter element 过滤 式呼 吸器使 用的 ,可滤 除吸 入空 气中 有害 物质的 过滤 材料 或过 滤组 件。 示例:滤毒罐(滤毒盒)、滤尘盒、滤料等。 GB/T 18664-2002,定 义3

18、.1.22 3.16 过滤效 率 filter efficiency 在规定 检测 条件 下, 过滤 元件滤除 颗粒 物的 水平, 用 百分数 表示 。 3.17 穿透率 penetration 在规定 检测 条件 下, 颗粒 物穿透 过滤 元件 的水平, 用 百分数 表示 。 注:穿透率=100% - 过滤效率 3.18 总泄漏 率 total inward leakage TIL 在 规定 的实验 室检测 环境下 , 受试 者吸 气时 从包括 过 滤元 件在 内的 所有 面罩 部 件泄 漏入 面罩 内的模 拟剂的 浓度 与呼吸 器面 罩外 测试 环境 中模 拟剂 浓度 的比值 。 总泄 漏

19、率 = Ci/C0 100 (1) 式中 : Ci 呼吸 器面 罩内 模拟剂 的浓 度; C0 呼吸 器面 罩外 测试环 境中模 拟剂 的浓 度。 8 3.19 泄漏率 inward leakage IL 在规定 的实 验室 检测 环境 下, 受试 者吸 气时 从除 过滤元 件 以外 的面 罩所 有其 它部 件 泄漏 入面 罩内的 模拟剂 浓度 与呼 吸器 面罩 外测试 环境 中模 拟剂 浓度 的比值 。 泄 漏率 = Ci/C0 100 (2) 式中 : Ci 呼吸 器面 罩内 模拟剂 的浓 度; C0 呼吸 器面 罩外 测试环 境中 模 拟剂 的浓 度。 3.20 死腔 dead spac

20、e 从 前一 次呼 气中 被重 新吸入 的气 体的 体积 ,用 吸入气 中二 氧化 碳体 积分 数表示 。 3.21 头带 head harness 用于将 面罩 固定 在头 部的 部件。 3.22 佩戴气密 性检查 user face-seal check 由呼吸 器佩戴 者 自己 进行 的一种 简便 的密合 性检 查方 法 ,用 以 确保 密合 型面 罩佩戴 正确 。 改写GB/T 18664-2002, 定义3.1.24 3.23 指定防 护因 数 assigned protection factor 一 种 或一 类适 宜功 能的 呼吸 防 护用 品, 在适 合使 用者 佩 戴且 正确

21、 使用 的前 提下 , 预期 能将 空气污染 物浓度 降低 的倍 数。 GB/T 18664-2002,定 义3.1.29 3.24 计数中位 径 count median diameter CMD 基于大 小统 计的 表示 颗粒 物粒径 分布 的一种 粒径 , 当把颗 粒物 按粒 径大 小排 序时, 比它 粒径 大的和 比它粒径 小的 颗粒 物个数 各占颗粒 物总 数量的50% 。 3.25 质量中 位径 mass median diameter MMD 基于质量 统 计的 表示 颗粒 物粒径 分布 的 一种 粒径 , 当把颗 粒物 按粒径 大小 排序 时 , 比 它粒 径大的和 比它粒 径

22、小 的颗 粒物 质量 各占颗 粒物 总质 量的50% 。 9 3.26 空气动 力学 粒径 aerodynamic diameter 与所考虑 的颗 粒物 有相 同沉 降 速度 的单 位密 度球 形 颗粒的 直径 。 3.27 空气动 力学 质 量中 位径 mass median aerodynamic diameter MMAD 基于质量 统计 的代表 颗 粒物 空 气动 力学 粒径 分布 的一 种 粒径 , 当把 颗粒 物按 空气 动 力学 粒径 大小排 序时, 比它 粒径 大的 和比 它粒径 小的 颗粒 物质量 各占 颗 粒物 总质 量的50% 。 4 分类和 标记 4.1 面罩分 类

23、面罩按 结构 分为 随弃 式面 罩、可 更换 式半 面罩 和全 面罩三类 。 4.2 过滤元 件分 类 过滤元 件按 过滤 性能 分为KN 和KP 两 类,KN 类 只适 用于过 滤 非油 性颗 粒物, KP类适 用于 过滤 油性 和非 油性颗 粒物 。 4.3 过滤元 件级 别 根据过 滤效 率水 平, 过滤 元件的 级别 按表1分级 。 表1 过滤元 件的 级别 过滤元件类型 面罩类别 随弃式面罩 可更换式半面罩 全面罩 KN类 KN90 KN95 KN100 KN90 KN95 KN100 KN95 KN100 KP 类 KP90 KP95 KP100 KP90 KP95 KP100 K

24、P95 KP100 4.4 标记 随弃式 面罩 和可 更换 式面 罩的过 滤元 件应 标注 级别 , 级别用 执行 本标 准号 及年 号与过 滤元 件类 型 和 级别的 组合 方式 标注 。 示例1 :KN90 过滤元件的标记为GB 2626-201X KN90。 示例2 :KP100 过滤元件的标记为 GB 2626-201X KP100 。 5 技术要 求 5.1 基本要求 10 呼吸器 的材 料和结 构设 计应 符合 以下 要求 ,按6.1 方法 检 查, 并在6.16中评 价。 a) 材料应 符合 以下 要 求: 1) 直接与 面部 接触 的材 料对 皮肤应 无害 ; 2) 滤料对人

25、体应 无害 ; 3) 所用材 料应 具有 足够 的强 度,在 正常 使用 寿命 中不 应出现 破 损和 影响 使用 效果 的 变形 ; 4) 佩戴时 不应 产生 明显 的压 痛或刺 痛感 。 b) 结构设 计应 符合 以下 要求 : 1) 不应产 生结 构性 破损 ,部 件的设 计、 组成 和安 装不 应对使 用者 构成 任何 危险 ; 2) 头 带 的设 计应 可调, 便于佩 戴 和摘 除, 应 能将 面罩牢 固 地固 定在 脸上, 且佩戴 时 不应 出现 明显的 压迫 或压 痛现 象, 可更换 式半 面罩 和全 面罩 的头带 设计 应为 可更 换; 3) 呼吸器 面罩 宜有 不同 大小 的

26、号码 设 计; 4) 同一大 小号 码和 相同 款式 的面罩 若有 不同 的佩 戴方 式,应 作为 不同 的产 品检 测; 注:同款式面罩的不同佩戴方式会影响到面罩的密合性。 5) 不应明显 影响 视野 ; 6) 在佩戴 时, 全面 罩的 镜片 不应出 现结 雾等 影响 视觉 的情况 ; 7) 使 用 可更 换过 滤元 件、 吸气 阀、 呼气 阀以 及头 带的呼 吸 器 应 采用 方便 更换 的设 计, 并且 能 使佩戴 者随 时和 方便 地检 查面罩 与面 部的 气密 性, 做 佩戴气 密性 检查 ; 注:佩戴气密性检查方法参见GB/T 18664-2002 附录G 。 8) 呼吸导 管不

27、应限 制头 部活 动或佩戴 者 的 行动, 不应影 响 面罩 的密 合性, 不应出 现 限制、 阻 塞气流 的情 况; 9) 应对呼 气阀的 正面设置 保护,呼气 阀保护 装置 可以是 专设的 一个部 件,也 可以 借助面罩上 其他的 部件 起到 保护 作用 ; 10) 随弃式 面罩 的结 构应 能保 证与面 部的 密合 ,且 应在 使用寿 命期 内不 出现 变形 ; 11) 可更换 式面 罩的 部件 (除 过滤元 件) 应可 清洗 。 5.2 外观检 查 按照6.1 方法 检查 。 样品表 面不 应破 损、 变形 和有明 显的 其他 缺 陷, 部件 材 料和 结构 应能 耐受 正常 使 用条

28、 件及 可能遇到 的温度 、湿度 和机 械冲击 。按6.2 方法 经温度 湿度 预 处理和 机械强 度预 处理后 ,部件 不应脱 落、 损坏 和 变形。 检查 内容 还应 包括 标识和 制造 商所 提供 的各 种信息 。 5.3 过滤效 率 用氯化 钠 (NaCl ) 颗粒 物检 测KN 类过 滤元 件, 用邻 苯二甲 酸二 辛酯 (DOP ,dioctyl phthalate)或 性质相 当的 油类 颗粒 物( 如石蜡 油) 检测KP类 过滤 元件。 按照6.3 方法 检测 。 在检测 过程 中, 每个 样品 的过滤 效率 应始 终符 合表2 的要求 。 表2 过滤效 率 过滤元件的类别和级

29、别 用氯化钠颗粒物检测 用油类颗粒物检测 KN90 90.0 不适用 KN95 95.0 KN100 99.97 11 KP90 不适用 90.0 KP95 95.0 KP100 99.97 5.4 泄漏性 按照6.4 方法 检测 。 有呼吸 导管 时, 呼吸 导管 应作为 面罩 的组 成部 分进 行检测 。 5.4.1 随弃式 面罩 的TIL 随弃式 面罩 的TIL 应符 合表3的要 求。 表3 随弃式 面罩 的TIL 滤料级别 以每个动作的TIL为评价基础 时 (即10 人5 个动作) , 50个动作中至少 有46个动 作的TIL 以人的总体TIL 为评价基础时,10 个受试者中至少有8

30、个人的总体TIL KN90 或KP90 13 10 KN95 或KP95 11 8 KN100 或KP100 5 2 5.4.2 可更换 式半 面罩 的IL 当以每 个动 作的IL为 评价 基础时 (即10 人5 个 动作) , 50个动 作中 至少 有46个 动作的IL应 小于5; 并且, 在以 人的 总体IL 为评价 基 础时 ,10个 受试 者中 至少有8个人 的总 体IL 应 小于2。 5.4.3 全面罩 的泄漏率 IL 当以每 个动 作的IL为 评价 基础时 (即10人5个 动作 ),每 个动 作的IL应 小于0.05。 5.5 呼吸阻 力 按照6.5 和6.6 方法 检测 。 各类

31、呼吸 器的吸气 阻力 和呼 气 阻力 应符 合表4 的 要求。 表4 呼吸阻 力要 求 面罩类别 吸气阻力 Pa 呼气阻力 Pa KN90 和KP90 KN95 和KP95 KN100 和KP100 随弃式面罩,无呼气阀 170 210 250 同吸气阻力 随弃式面罩,有呼气阀 210 250 300 150 包括过滤元件在内的可更换式 半面罩和全面罩 250 300 350 5.6 呼气阀 若有呼 气阀 ,应 符合5.6.1 和5.6.2的要 求。 5.6.1 呼气阀 气密 性 12 只检测 半面 罩。 呼气 阀应 符合以下 要求: 按照6.7 方法 检测 , 每个 呼 吸器的 呼 气阀 的

32、 泄漏 气流 量不应 大于30 ml/min; 若 面罩设 有多 个呼 气阀 , 每个呼气 阀 应 符合 的泄漏 气流量 应均分 ,例如 ,若 呼吸器 面罩设置 了2 个呼气阀 , 则每 个 呼气 阀的 泄漏 气流量 都不应 大于15 ml/min。 5.6.2 呼气阀 保护 装置 按照6.8 方法 检测 。 呼气阀 保护 装置 在承 受表5 规定的 轴向 拉力 时, 不应 出现滑 脱、 断裂 和变 形。 表5 呼气阀 保护 装置 应承 受的 轴向拉 力 面罩种类 随弃式面罩 可更换式面罩 拉力 10 N ,持续10 s 50 N ,持续10 s 5.7 死腔 按照6.9 方法 检测 。 呼吸

33、器 的死 腔结 果平 均值 不应大 于1% 。 5.8 视野 按照6.10方法 检测 。 呼吸器 的视 野应 符合 表6 要求 。 表6 视野 视野 面罩类别 半面罩 全面罩 大眼窗 双眼窗 下方视野 35 35 35 总视野 不适用 70 65 双目视野 65 55 24 5.9 头带 按照6.11方法 检测 。 呼吸器 的每 条头 带、 带扣 及其他 调节 部件 在承 受表7 规定的 拉力 时, 不应 出现 滑脱或 断裂 。 表7 头带应 承受 的拉 力 面罩种类 随弃式面罩 可更换式半面罩 全面罩 拉力 10 N ,持续10 s 50 N ,持续10 s 150 N ,持续10 s 5.

34、10 连接和连 接部 件 按照6.12方法 检测 。 在规定 检测 条件 下, 可更 换式过 滤元 件与 面罩 之间 , 呼吸 导管 与过 滤元件 及面 罩 之间 的所 有连接和 连接部 件, 在承 受表8规 定 的轴向 拉力 时, 不应 出现 滑脱、 断裂 或变 形。 13 表8 连接和 连接 部件 应承 受的 轴向拉 力 面罩种类 可更换式半面罩 全面罩 拉力 50 N ,持续10 s 250 N ,持续10 s 5.11 镜片 5.11.1 按照6.13 方法 检测 , 每个 样品的 镜片 不应 破碎 或产 生裂纹 ; 然后 按6.14 方法 检测气 密性 , 应 符合5.12 的要 求

35、。 5.11.2 按照6.16 方法 检测 ,镜 片 不应导 致视 物变 形。 5.11.3 如 果 产品 增设 保明 贴片, 或 设 计使 用防 雾剂, 防雾剂 不 应使 用已 知的 对人 有害 的 物质; 在使 用 保明贴 片和/或 防雾 剂后 , 不应导 致视 物变 形和 模糊 ,防雾剂 不应 对人 产生 刺激 和 其他 不适 ,按照 6.1 和6.16 方法 检测 。 5.12 气密性 按照6.14方法 检测 。 在规定 检测 条件 下, 60 s 内每个 全面 罩内 的压 力变化 不应 大于100 Pa。 5.13 可燃性 5.13.1 如果产 品设 计不 满足 可燃 性要求 ,应

36、符 合5.16 c)1)的要 求。 5.13.2 按照6.15 方 法检 测。 暴露于 火 焰的 各部 件在 从火 焰移 开 后, 继续 燃 烧时 间 不应 超过 5 s 。 5.14 清洗和 消毒 5.14.1 过滤元 件应 能够 耐受 制造 者推荐 的清 洗或消 毒的 处理 , 清洗 或消 毒后 的样 品应符 合 5.3 对过滤 效率 、5.4 对泄 漏性 和5.5 中对吸 气阻 力的 要 求。 制造 商 提供 使用 者 判断 清洗 或消毒 后过滤 元 件 继续有 效的方法 应正确 和有效 。 5.14.2 对 可 更换 式面 罩, 面罩 应能 够 耐受 制造 者推 荐的 清洗 或 消毒

37、的处 理; 清洗 或消 毒 后的 样品应符 合5.4 要 求。 5.15 实用性 能 按6.16 方法 检测 , 在 模拟 使用的 条件 下, 对其 他检 测方法 难以 评价 的性 能, 如5.1 b)和5.11 中 规定 的性能 ,由 受试 者提 供主 观评价 。 若呼吸 器不 能通 过检 测, 实验室 应详 细描 述检 测方 法,便 于其 他实 验室 能够 重复该 检测 过程 。 5.16 制造商 应提 供的 信息 按照6.1 方法 检查 。 应参照GB/T 18664的 有关 规定判 断制 造商 提供 信息 的正确 性。 制造商 提供 的信 息应 符合 以下要 求: a) 应随最 小销

38、售包 装一 起提 供。 b) 应有中 文说 明。 c) 应包括 使用 者必 须了 解的 以下信 息: 1) 应用范 围与限 制,应 包括( 但不限 于)适 用的颗 粒物 类别( 如是否 含油) ,呼 吸器的 指 定 防护因 数, 和/ 或 其他 不适用 的 应用 环境 ; 如 果产 品不 符合 5.13 可燃 性要 求,应有 “本 产品不 适合 存在 明火 的作 业场所 (如 焊接 、铸 造等 )”的说 明; 14 2) 对 可 更换 过滤 元件 ,说 明其 与 全面 罩或 半面 罩一 起使 用 的方 法, 若为 多重 滤料 ,应标明; 3) 可更换 式面 罩的 组装 方法 ; 4) 使用前

39、的检 查方 法; 5) 佩戴方 法和 做佩戴 气密 性检 查 的 方 法; 6) 对随弃 式面 罩, 判断 其使 用寿命 的方 法; 7) 对可更 换式 面罩 ,提 供何 时更换 面罩或 过 滤元 件的 建议; 8) 如果适 用, 维护 方法 (如 清洗和 消毒 方法 ); 9) 储存方 法; 10) 使用的 任何 符号 和图 标的 含义。 d) 如果产 品宣 称过 滤元 件可 清洗和/或消 毒后 重复 使用, 应 提供 以下 信息 : 1) 适用的 颗粒 物的 具体 特征 和/或范 围; 2) 可清洗 和/ 或 消毒 的最 大次数 ; 3) 判断过 滤元 件清 洗、 消毒 后是否 继续 有效

40、 和何 时更 换的方 法。 e) 应对使 用中 可能 遇到 的问 题提供 警示 ,如 : 1) 与佩戴 者面 部的 适合 性; 2) 密合框 下的 毛发 会导 致面 罩泄漏 ; 3) 空气质 量( 污染 物、 缺氧 等)。 f) 信息应 明确 ,可 增加 解说 、部件 号和 标注 等帮 助说 明。 5.17 包装 按照6.1 方法 检查 。 销售用 包装 应能 保护 产品 ,防止 在使 用前 受到 机械 损伤和 污染 。 6 检测方 法 6.1 表观检 查 根据各 技术 要求 的需 要( 参见附 录D ), 在进 行实 验 室性能 检测 前, 应对 样品 进行目 测外 观检 查。 6.2 预处

41、理 6.2.1 温度湿 度预 处理 6.2.1.1 样品数 量及 要求 2个未 处理 样; 或其 它检 测 方法所 要求 的数 量。 6.2.1.2 检测设 备 检测设 备应 符合 以下 要求 : a) 高温试 验箱 技术 性能 应符 合GB/T 11158 的要 求; b) 低温试 验箱 技术 性能 应符 合GB/T 10589 的要 求; c) 湿热试 验箱 技术 性能 应符 合GB/T 10586 的 要求 。 6.2.1.3 检测方 法 将样品 从原 包装 中取 出, 顺序按 下述 条件 处理 : 15 a) 在(382.5) 和(855) 相 对 湿度 环境 放置(24 1) h;

42、b) 在(703) 干 燥环 境放 置(24 1) h ; c) 在(-303)环 境放 置(241) h。 采用 的预 处理 方式 应避 免 产生 热冲 击, 使样 品温 度 恢复 至室 温后 至少 4 h,再进 行后 续预处 理或检 测。 6.2.2 机械强 度预 处理 仅适用 于可 更换 式过 滤元 件。 6.2.2.1 样品数 量及 要求 2个未 处理 样; 或其 它检 测 方法所 要求 的数 量。 6.2.2.2 检测设 备 振动试 验装置 示意 参见图1 。该装 置由放 置样 品的钢 制箱体 、钢制 平台 、凸轮 及驱动 、控制 系统 组 成;钢 制箱体 固定 在可垂 直移动 的支

43、架 上, 通过凸 轮转动 ,使钢 制箱 体提升20 mm,然 后 靠自 身重 量落 在一钢 制平台 上, 产生一 次振动 ;钢制 箱体 质量应 大于10 kg, 钢制平 台的 质 量应至 少是钢 制箱 体质 量 的10倍; 凸轮 转动 频率 为(1005)r/min。 6.2.2.3 检测方 法 将样品 从包 装中 取出 ,非 封装型 过滤 元件 应为 最小 销售包 装。 将样品 侧放 在钢 制箱 体内 ; 放 置方 式应 保证 检测中 样品不 会彼 此接 触 , 允许 有6 mm 水 平移 动间隔和 自由垂 直移 动的 距离 。 振动检 测持 续时 间20 min 。 检测结 束后 ,再 进

44、行 后续 检测。 1钢制箱体; 2钢制平台; 3活塞; 4旋转凸轮。 16 图1 振动试 验装 置示 意图 6.2.3 清洗和/或消 毒预 处理 仅适用 于设计 并声称 过滤 元件可 清 洗和/ 或消 毒的 产品 。 6.2.3.1 样品数 量及 要求 其他检 测方 法所 要求 的数 量。 6.2.3.2 检测方 法 应根据 产品 说明 中所 推荐 的清 洗和/ 或 消毒 方法 , 和 允许清 洗和/或消 毒后 重复使 用 的最 大次 数, 对 样品进 行预处 理。 每进行 一次清 洗和/ 或消毒 ,应 先 确保样 品完全 干燥 ,然后 按制 造商 提供 的方法 判断 清洗或消 毒后 的样 品

45、是否 继续有 效, 记录 结果 ,然后 再开始 下一 次的 清洗 和/ 或消毒 预处理 。 6.3 过滤效 率 6.3.1 样品数 量及 要求 随弃式 面罩20 个样 品;若 产品有 不同大 小号 码,则 每个号 码至少5个样品 。可 更换式 过滤元 件20 个 样品, 应包括 滤棉 和放置 滤棉的 承接座 部件 (如果 适用) 。其中5个 为经6.2.1 预处理 后样 ,另5 个 为经 6.2.2 预 处理 后样 (如 果适用 ) ;对 满 足5.14.1 要 求的 产品 , 还 应至少 有5个为经6.2.3预处 理后 的样 品 ; 其余为 未处 理后 样。 应将 预处理 后的 样品 放置

46、在气 密性容 器中 ,在10 h 内 检测 。 6.3.2 检测设 备 6.3.2.1 NaCl 颗 粒物 过滤 效率 检测系 统 主要技 术参 数如 下: a) NaCl 颗 粒物 的浓 度为 不超过 200 mg/m 3 ,计 数中 位径(CMD )为(0.0750.020) m,粒 度分 布 的几何 标准 偏差 不大 于1.86 ; 注:采用附录A 提供的换算方法, 该 计数中位径经换算空气动力学质量中位径(MMAD)约为0.3 m 。 b) 颗粒物 检测 器的 动态 范围 为(0.001200) mg/m 3 , 精 度为 1 或 0.001 mg/m 3 ; c) 检测流 量的 范围

47、 为(30 100) L/min,精 度为 2 ; d) 过 滤 效率 检测 范围为 099.999 ,分 辨率 应 至少0.003 ; e) 应具有 能将 所发 生颗 粒物 的荷电 进行 中和 的装 置。 6.3.2.2 油性颗 粒物 过滤 效率 检测 系统 主要技 术参 数如 下: a) DOP 或 其它 适用 油类 (如 石蜡油 )颗 粒物 的浓 度为(50 200) mg/m 3 ,计 数中 位径(CMD )为 (0.1850.020) m ,粒度 分布的 几何 标准 偏差 不大 于1.60; 注1 :采用附录 A 提供的换算方法, 该 计数中位径经换算空气动力学质量中位径(MMAD)

48、约为0.3 m 。 注2 :适用的 DOP 的替代物是经过确 认的、测试结果与 DOP 具有可 比性的油性物质。 b) 颗粒物 检测 器的 动态 范围 为(0.001200) mg/m 3 , 精 度为 1 或 0.001 mg/m 3 ; c) 检测流 量的 范围 为(30 100) L/min,精 度为 2 ; d) 过 滤 效率 检测 范围为 099.999 ,分 辨率 至少 0.003%。 6.3.2.3 检测条 件 17 KN类过 滤元 件的 检测 温度 条件为 (255 ) ,相对湿 度 为 (3010 ) ,NaCl 颗粒物 浓度 不应 超过 200 mg/m 3 。 KP类过

49、滤元 件的 检测 温度 条件为 (255) , 油性 颗粒物 浓度 不应 超过200 mg/m 3 。 检测流 量为 (85 4)L/min ,若 为多重 过滤 元件 ,应平 分 流量; 如: 对双 过滤元 件 设计, 每个 过滤 元件的 检测 流量 应为 (42.5 2)L/min 。若 多重 过滤 元件有 可能 单独 使用 , 应 按单一 过滤 元件 的检 测条 件检测 。 6.3.3 对加载 量的 要求 6.3.3.1 在检测 过 滤元 件的 过 滤效 率时, 应在 过滤 元件 上持 续加载 颗粒 物, 每个 呼吸 器过滤 元件 的累 积加 载量 以 (2005)mg 颗粒物 为基本 要求 。 若呼 吸器采 用多 重过 滤元 件, 加载 量应 平分 , 如 : 对双过 滤 元 件设 计,每 个过 滤元件 上 的颗 粒物 加载 量应 为(1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