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厦门市生态城市概念性规划案例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数目和规模将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城市各类开发活动的矛盾冲突也不断出现。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 这就涉及到城市规划。 Franco Archibugi 认为,不适当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的第一个牺牲品是都市环境自然环境(水、大气、绿色空间等 ) 和社会文化环境( socia2cultural environ2ment) ,包括都市景观、文化遗产、社区等。自然资源和环境是城市发展的首要物质基础。 城市中自然环境的丧失,意味着关系到城市的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必备基本条件的丧失。 但是,传统的城市规划主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2、很少或甚至忽略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角度进行科学的论证,从而使得确定的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战略人为性和随意性较大,无法正确指导城市的发展建设。如何维护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自 1987 年前苏联生态学家亚尼科斯基( Yanit sky) 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以来,这一概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并被认为是能够实现持续发展的未来城市模式。 但是,如何把生态城市的理念真正地应用于城市的宏观规划中还处于探索阶段。1 生态城市概念性规划的定义和制定原则生态城市概念性规划的定义“生态城市”概念的产生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自 1987 年前苏联生态学家亚尼科斯基( Yani
3、t sky) 提出生态城市(ecopolis) 概念以来,作为国际第 4 代城市的发展目标, “生态城市”的研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于生态城市的意义、原则等阐述了各自的观点,但是,对于“生态城市”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我们认为生态城市中的“生态”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自然生态,而是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经济生态的复合体。 创建生态城市的前提是把自然的重要性放在第一位,在维护自然生态健康安全的基础上来营造城市的活力,其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健康、安全和有活力。城市规划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概念规划是一个富于创新的规划实践,它跳出了以时间期限为主导的规划模
4、式,转向淡化规划期限。概念性规划是前瞻性地制订出城市远景发展方向以及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整体框架。它不是对城市的发展做出近期或是短期内的规划,不是对城市发展的具体安排和部署,而是强调长远的经济- 社会- 环境的综合效益,是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生态城市概念性规划是从自然生态优先的角度出发,为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而制定的城市的整体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的空间部署。 其重点在于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远景的空间部署等,它可以指导城市的总体规划。生态城市概念性规划的制定原则在制定生态城市概念性规划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四条原则。1) 资源定位原则当前的规划大多从人类当前的需求
5、出发,以如何快速地发展经济为首要目标,而没有考虑城市自身的资源特点和条件。 这种发展和规划是不可持续的,往往破坏了城市原有的资源,给城市发展带来很多问题。资源和环境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 城市规划的制定必须坚持以城市的资源特点和优势来定位的原则,才有可能持续发展。2) 自然优先原则自然环境和资源是城市生存的基本条件,为了从根本上摆脱“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老路,只有坚持自然保护优先,人类需求第二的原则,才能维护健康、安全的生态系统,达到生态城市的目标。3) 公众参与原则城市规划单靠政府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公众的广泛参与。 作为城市中最活跃的因素,公众,尤其是当地居民的积极参
6、与是城市规划的主要驱动力,可以使城市规划管理的机制从被动外推转化为主动参与。4) 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城市概念性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不应该只考虑眼前的利益,局部的利益,而应着眼于长远的利益和综合、整体的利益,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从而增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持能力。 2 厦门市生态城市概念性规划的制定厦门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由厦门岛、鼓浪屿和内陆九龙江北岸部分沿海地区组成,是一个海湾型城市。 为了顺应全球城市的发展趋势,厦门市已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城市。 厦门市生态城市概念性规划的目的就是为厦门市建设生态城市提供科学依据。作
7、为海湾城市,海洋是厦门市发展的核心和依靠。 厦门市的生态城市概念性规划必须结合城市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特点,充分考虑其所独具的特征和优劣势,充分发挥城市的资源优势,避开自身发展的劣势,对城市发展进行合理的定位,这样才能保障城市的健康、安全和活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技术路线对于厦门市生态城市概念性规划的制定,我们拟定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主要根据厦门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对研究区域进行单元划分;2) 对通过调访和搜集资料等方式得到的厦门市的自然环境资源、社会经济等基础资料,进行自然资源(种类、特征、资源量分析、生态 (结构、功能、特征、活力 ) 分析、社会生态和经济生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
8、进行区位分析和本位分析(现状基础和条件、发展阶段和水平、发展潜力) ;3) 以区位分析和本位分析的结果为依据确定城市的远景发展战略(城市定位) ,进而着手城市的功能布局。公众参与方法几乎贯穿整个过程,包括以公众为基础的所有调查和分析评价、各阶段成果的公众评价等。具体内容厦门市生态城市概念性规划编制技术路线框图1) 单元划分我们采取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对厦门市进行单元划分。 在优先考虑自然属性的整体性、相似性和同一性的前提下,适当兼顾现状的社会属性,如行政区划、现状利用等,我们将厦门市划分为 15 个景观单元,其中陆域 10 个单元,海域 5 个单元。2) 自然资源和特征分析作为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
9、自然资源的类型、数量和质量限制着城市的发展类型和发展方向。在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将厦门市的自然资源分为 10 大类,然后根据收集的资料对各类资源的分布情况、历史演变、利用现状等进行分析从而得到资源的整体特征,发现优势资源主要集中在海域及其滨海地带,其中港口资源和旅游资源对于厦门未来的发展有决定意义,但目前这两大资源利用之间的冲突甚为严重。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使其社会净收益最大呢?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资源定位,即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两种资源利用方式的净效益和机会成本。 在对这两大战略资源的利用方式进行价值评估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广泛的公众参与,包括专家访谈和公众问卷。
10、专家访谈和公众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旅游业具有相当的潜力; 绝大多数的公众希望厦门能建设成为一个风景优美的旅游城市。在估算港口开发的净收益时,根据厦门湾港口总体布局规划 , 2020 年厦门湾的年吞吐能力为 10500 万吨,若再挖掘大屿、嵩屿、青礁和五通的潜力,考虑海洋空间资源的最大利用,厦门市的最大港口吞吐量为每年 20000 万吨。由 2002 年厦门经济特区年鉴的数据得知每万吨吞吐量的利润为 45.87 万元。 按该现值计算,厦门市港口的每年最大可能直接净收益约为 92 亿元。厦门市单元划分示意图对于旅游开发,厦门市可能的旅游类型为观光型、休闲型和度假型三类,根据现有景区和具开发潜力的景
11、区的资源承载力对游客容量进行预测,以游客容量乘以游客的平均消费得到旅游总收入,旅游净收益按旅游总收入的 30%进行估算。最大可能的旅游净收益现值约为 112.8 亿元/年。若考虑经厦门往返的访金门游客量,按他们在厦逗留两天,每天的平均花销为 500 元计,则该部分的旅游净收益为 42.5 亿元/ 年。根据机会成本法的概念,考虑到西海域和南部海域的港口开发,会直接影响海域水质及景观,从而影响旅游收益,这一部分的旅游收益包括西海域景区、厦门岛南部海域景区和鼓浪屿沙滩休闲游客的旅游收益(13.7 亿元/ 年) ,即为港口开发的机会成本,同理,若西海域的海洋空间资源都用于发展旅游的话,必然限制港口的发
12、展,港口航运业的这一部分损失(16 亿元/ 年)就是发展旅游的机会成本。扣除机会成本后,旅游开发的最大可能社会净收益(96.8 亿元/ 年以上) 大于港口航运(78.3 亿元/ 年)。根据资源的环境经济学分析结果,发展旅游业是厦门市自然资源的最佳利用方式。3) 生态环境分析生态环境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认识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运行特点及其环境功能,明确厦门市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了解厦门市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劣势和变动趋势,分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等等,从而为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及生态结构奠定基础。对于陆域 10 个单元,通过对 2001 年厦门市的遥感影像图的分析,计算各单元中的自然景观、人工景
13、观和半自然景观三类拼块的优势度来评价其功能状况。 对于 5 个海域单元,采用专家判别法进行定性判定。 分析发现,影响厦门市生态安全的景观空间格局由一系列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组成,关键性的局部包括北部山地森林景观,南部海岸带景观,河口区景观和厦门岛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结构有向人工化发展的趋势,海域各单元的生态环境功能状况为:西海域、同安湾和河口区为“一般” ,南部海域为“良” ,东海域为“优” 。4) 社会生态分析生态城市的建设最终要落实到人类自身行为的建设,即社会生态的建设,因此社会生态的规划是生态城市概念性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这一部分,我们试图从社会自身协调发展和社会 2 自然关系协
14、调发展的角度,考察和分析支撑厦门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社会因素,为厦门市生态城市的社会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通过社会科学的理论分析和对厦门社会的总体观察和了解,我们提炼出支撑厦门市生态城市定位的 61 个社会分析因子,这些因子涉及 16 大类( 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科学、教育、新闻、人口与家庭、医疗卫生、宗教、文化艺术、体育、伦理道德、社会运动、社会组织、个人及互动、公众参与) 。根据选定的社会分析因子的特点和研究目的,我们结合运用了 3 种社会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座谈法和文献分析法。调查结果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从整体来讲,厦门市社会生态的发展是健康而有活力的,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关系
15、基本上也是协调的。这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具有较高的“政治文明” ;经济发展水平较好,人民生活水平较高; 科技、教育比较发达;文化艺术资源丰富;居民素质较高。针对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我们的建议是:积极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积极鼓励公众参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失业保障水平;改革人事制度,鼓励人才流动,着重引进高级人才等。5) 经济生态分析对于经济生态,我们主要从经济增长战略、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分析结论为:总体看,厦门经济是健康而充满活力的,局部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是产业链短、第一产业对环境影响大;在传统的维持经济增长的因素
16、的优势丧失后,通过转变经济增长策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技术进步和资本的积累的增长,还是可以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的空间布局存在较大的问题:区级经济实力弱小、岛内和岛外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之间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各区功能重复冲突,相互之间无序竞争严重;产业结构急需调整。厦门存在很多的优势产业,工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福建省占有较大的份额,旅游业、物流业的优势也很突出。6) 城市定位城市定位不明、主导产业的不确定,造成资源利用冲突和资源的破坏,从而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主导产业的确定必须在通盘考虑城市的自然资源、社会条件、区位优势等基础上进行。在地域空间上,生态城市不可能独立存在,它以周边大区
17、域环境(城乡) 共生、共荣、共存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其发展必须与周边区域的发展相协调,找到其在大区域分工中的地位。 为此,我们从广阔的视野范围动态分析厦门在其所处的大区域中的发展潜力,为其在区域格局中的地位和功能进行准确定位提供科学依据。从全球的发展趋势来看,区域内所有城市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组成功能性的城市网络,可以保持城市持久的生命力。 再结合厦门所处的闽东南地区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台湾大三角的地位以及厦门在闽东南地区的城市地位分析其社会环境、资源等方面的优劣势,厦门可以发展成为区域性的物流中心、商贸中心、旅游组织服务中心、金融中心。区位分析主要是从大区域的分工中找到厦门市可能发展的
18、方向,明确厦门的最终定位,还要考虑其自身的优劣势,即进行本位分析。 通过对厦门市的资源、生态和社会经济的特征分析,在考虑其各方面的发展优劣条件,海洋是厦门市的生命线,应围绕海洋为中心来发展第三产业。综合各方面的分析,确定厦门市的城市发展应当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城市性质定位为:区域性国际旅游城市。7) 城市功能布局在明确城市定位的基础上,为了合理地进行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对全市的各景观单元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围绕主导产业进行功能布局。最终将厦门市分为五大功能区:厦门岛为行政和旅游中心,西南部海沧为港口物流和高科技工业区,中西部马銮湾和杏林湾为度假旅游区,同安南部为加工工业区,北部为生态保护区。海
19、域的功能与陆地相吻合。 城市的整体功能围绕旅游为主体,兼有航运和物流,少量高科技和轻加工工业。3 结 语生态城市概念性规划是从自然生态优先的角度出发,为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而制定的城市的整体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的空间部署。 在其制定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资源定位、自然优先、公众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等原则。通过厦门市生态城市概念性规划的实例研究,我们就生态城市的理念应用于城市的宏观规划的技术方法等进行了初步探索,在综合分析厦门市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经济生态的优劣势上,明确其城市定位为:区域性国际旅游城市,并围绕其主导产业旅游业对全市进行功能布局,将厦门市分为五大功能区。作为城市可持续规划的新模式,生态城市概念性规划前瞻性地制订出城市远景发展方向以及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整体框架,可以指导城市的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