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汉交通现状与原因关键字:武汉,交通,拥堵严重,原因,现状,解决方法,地铁。摘要:简述大都市武汉交通十分糟糕的现状多方面的直接原因,及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根本原因。简单的提出解决建议。近日,网友“ 火星蓝宝” 在天涯社区发帖,大谈江城堵车之苦,并提倡步行上班,引起热议。“ 火星蓝宝 ”说,他住雄楚大道陈家湾,在中南路工作,沿路堵车严重,长期如此,烦躁情绪影响了工作。他决定从家步行到亚贸,避开拥堵路段,再搭车到单位。“耗时 50 分钟,比坐公汽快 10 分钟。” 他说,步行实属无奈,但也有好处,能锻炼身体,还能静心思考问题。ii在武汉,每当人们提到它的交通状况时,总是情不自禁的摇头深表无赖。面对糟糕
2、的交通系统这样的确可以一定程度的缓解交通的压力,但不得不承认如今武汉的交通系统已相当落后了。作为湖北省首府武汉,中国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良好的地理优势使得武汉成为中国中部地区(华中)的最大都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对于城市间交通武汉因此也显现了它的优势。武汉拥有 316 国道、318 国道、106 国道、107 国道以及 16 条省道在此交汇。武汉的高速公路就有:京珠高速、沪蓉高速、沪渝高速、福银高速、大广高速、天河机场高速,天河机场第二机场高速(在建)、
3、武汉外环线高速、武荆高速、汉蔡高速、和左高速、汉宜高速,汉十高速、六武高速(在建)、汉洪高速、硚孝高速(在建)、岱黄高速、武麻高速、汉麻高速、武英高速、青郑高速、武黄高速、武汉三环线高速等高速公路,武汉内环线、武汉二环线完全建成后将成为城市快速路。此外武汉正在积极建设武汉中心城区至武汉武汉外环线及卫星城镇和远城区的“半小时交通圈” 、武汉至相邻城市的 “1 小时交通圈”、武汉至邻省省会城市“4 小时交通圈”。同时武汉又是中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也是四大机车检修基地之一。位于京广铁路、汉丹铁路、长荆铁路、武九铁路、武麻铁路、沪汉蓉铁路、京港高铁交汇处,京广铁路从城区穿过,京九铁路从市东北角的新洲区
4、穿过。武汉现与七个城市有动车组往返,也是中国唯一有两条高铁贯经过的城市,沪汉蓉铁路客运专线(合武铁路、合宁铁路)、京港铁路客运专线南线(武广客运专线)已于 2009 年 12 月 26 日通车,现武汉至广州仅 3 小时,至上海仅 5 小时。另有京港铁路客运专线北线(石武铁路客运专线)、汉宜铁路(沪汉蓉铁路客运专线)在建,建成后武汉坐火车到成都、北京仅需 5 小时。2009 年 3 月 23日为了构建武汉及周边城市的“半小时铁路圈” ,武汉至孝感、武汉至黄冈、武汉至黄石和武汉至咸宁的 4 条城际铁路开建,定于 2011 至 2012 年通车。武汉现拥有中国 18 个铁路局之一的武汉铁路局。武昌火
5、车站、汉口火车站和武汉火车站构成了武汉铁路客运枢纽。武昌南编组站、武昌东编组站、江岸西编组站、汉阳火车站和市北郊的武汉北编组站(亚洲面积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之一)构成了武汉铁路货运枢纽。对于航空方面,武汉是华中地区航空中心,首条航线为1929 年开辟。武汉一度拥有三个客运机场:南湖机场(已停用、始建于 1936年)、王家墩机场(已停用)、天河国际机场。现运营的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为4E 级机场和国家一级民用机场,于 1995 年 4 月 15 日启用,是中国民航总局指定的综合枢纽机场,是华中地区最大最先进的航空港和飞机检修基地及华中地区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出入境口岸,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
6、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均在此设有基地,目前拥有二十余条国际航线。机场距离市中心约 16 公里,由机场高速公路相连。武汉是长江的重要港口,是华中第一大港,水运已形成“干支一体,通江达海” 的客货运网络。武汉港是中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也是长江“黄金水道”的中转站。武汉有汉南纱帽港、杨泗港、武汉港、阳逻港等港口。武汉新港扩建工程 2008 年 11 月开始建设,目标打造中国最大内港。近来,政府加大了对武汉港口的投资力度,武汉港口的硬件设施近年有了质的飞跃,新建了大型船只泊位(5000 吨级)以及现代化的吊机,方便了武汉大小企业的运输服务 iiii这些都将为武汉经
7、济的发展及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益处。但对于市区内的交通情况却很难如此令人乐观。武汉市区道路交通压力持续增大,堵车问题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大顽疾。我们也看到各种方法措施的应用,但效果却并不明显。究竟武汉的交通系统为什么如此落后?为什么堵车像一种顽疾如此难解决?当然造成武汉交通系统的严重落后的原因有许多:1. 交通相关设施问题: 首先武汉的路况多年失修,坑凹不平,严重影响速度和正常行驶。武汉的井盖跟路面不平,隔离设施质量差,本身形成路障。而北京这点做的不错,有效隔离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红绿灯要设好。2. 武汉的人口过多,全市常住人口 1000 万,其中城镇人口 537 万。随着经济的增长,拥车辆
8、也逐年增加。其中 2009 统计公报:武汉城市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 5.6 辆。试想如此大量的车开始涌向马路,堵车是很常见的。但人口多车辆多的确是造成道路拥挤的原因之一,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界上有很多的城市都也拥有众多的人口。例如巴黎、东京,但他们并没有这样的情况发生,那么这就与整个城市的交通系统的规划有关。以巴黎为例,巴黎是个历史悠久的法国首都,它至今也保留着许许多多的古老的名胜建筑,但如今的巴黎却同样是个艺术的摩登大都市。在巴黎同样拥有 200 多万人口及大量涌入巴黎的游客。但巴黎交通却顺通无阻,这主要归功于巴黎的交通规划,巴黎以位于塞纳-马恩省河北岸的举世闻名的卢浮宫博物馆、皇室宫殿、
9、杜伊乐丽花园、磊阿勒大型综合商场、政府机关、教堂等第一区为中心,成蜘蛛网状结构辐射而开。发达的环线与纵轴线,使得巴黎市民总可以找到最优路径到达想要的目的地,而避免走堵车路径。但是总揽武汉的交通图不难发现,武汉市区路线单一,路不成网。这样一到上下班高峰期,大部分车辆一涌上街头,便造成了道路的拥堵。加上各种道路及建筑工程的施工,加剧了武汉的拥堵现象。武汉公共交通系统落后,武汉目前的重要公共交通工具为公共汽车,但是武汉公交数量少,路线少,使得武汉公交拥挤,且价位较高。许多拥有私家车的市民甚至宁可承受堵车之苦,也不原乘坐公交出行。前一点已经说明了,武汉交通道路规划与设施的缺陷,那么我们的执政者必也明白
10、这一点,也采取但为什么武汉的规划改善却如此不明显?1. 要究其规划失败的原因,首先就得归结于自然因素。笔者专业是与测绘制地图相关。大家也可通过武汉的地理或地形图可以看出,武汉属山地地区,各种山与湖泊把武汉分离的支离破碎。这种地理环境使得武汉很难做到像巴黎那样统一形成网状规划。使得武汉的规划难度非常大。2. 除了自然条件不利于交通规划外,从社会学的角度,第一可以将责任归咎于政府,政府的投入太少。当然这与中国社会时代大背景有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中心全部放在了经济建设。并且其经济结构以投资为主要手段,中国加入世贸后,出口成为拉动中国增长的另一匹马车。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每年 G
11、DP 增长率超于 10%,远大于前两个十一五计划的 7.5%,可以反应出中国在经济投入之大。武汉也正是在这种发展的背景下,抓住“两型社会”建设的契机,迅猛发展的城市。去年,武汉 GDP 总值达 3960 亿,同比增长 9.5%。这样迅猛的发展便意味着大量的经济建设投资,而经济建设投资大的同时也就意味着社会建设投资的不足,可以说武汉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结构已达工业化中期阶段,而社会结构却几乎停留在工业化初期,这种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严重不协调,便导致了大量的民生问题。这便包括了武汉的交通问题。简单说来,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政府在开始发展经济的同时对交通建设投入不足,导致了今天的恶果,也是武汉的
12、交通改善愈发的艰难。那么武汉的究竟怎样改善这一现状呢?首先,是道路的完善,但我们可一看到到处的施工地已是本就艰难的武汉交通近于瘫痪。其次,我想最好的方法回事修筑地铁。 修筑地铁好处很多:1 节省土地:由于一般大都市的市区地皮价值高昂,将铁路建于地底,可以节省地面空间,令地面地皮可以作其他用途; 2 减少噪音:铁路建于地底,可以减少地面的噪音。3 减少干扰:由于地铁的行驶路线不与其他运输系统重叠、交叉,因此行车受到的交通干扰较少,可节省大量通勤时间。 4 节约能源:在全球暖化问题下,地铁是最佳大众交通运输工具。由于地铁行车速度稳定,大量节省通勤时间,使民众乐于搭乘,也取代了许多开车所消耗的能源。
13、 5 减少污染:一般的汽车使用汽油或石油作为能源,而地铁使用电能,没有尾气的排放,不会污染环境。6 克服了地理弱点。由于地铁建于地下,克服了武汉由于湖泊山地等条件的制约。当然,武汉的地铁建设以提到了日程。按规划,主城区线网规模将达到333 公里,共有 7 条长江通道,其中 6 条位于主城区,比原有方案增加 3 条,以缓解日益严峻的过江交通状况。主城区轨道交通线网的覆盖率将大幅提高。今后,武汉市 66%的人口在 600 米的步行范围内,就能找到地铁站。“60 分钟穿城,30 分钟到达中心城区”。若干年后,该市轨道交通在主城区承担的客流将达 55%以上。 到 2040 年,将建成 9 条地铁干线和 3 条城市快线,全长约540 公里,其中有过江地铁通道 7 条穿越长江和汉江。届时,有 66的人口和岗位位于地铁站点 600 米步行半径范围内,全市居民进入武汉市一小时经济圈。随着政府的注重,我想未来的武汉的交通必定会得到良好的改观,未来的武汉的经济也会有腾飞的发展。我想未来的武汉必定会无限美好。iiii自楚天都市报2010-11-25 迅ivii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