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牛樟芝查新报告.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073602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6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牛樟芝查新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牛樟芝查新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牛樟芝查新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牛樟芝查新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牛樟芝查新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科 技 查 新 报 告项目名称:牛樟芝培养及测定技术集成学生姓名:朱晓攀学号:1110430032所在院系:生化学院联系方式:电话 18969959546E-MAIL: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科 学 技 术 部二 年制1查新项目名 称中文:牛樟芝培养及测定技术集成英文:Niu Zhang zhi culture and determination of technology integration一、 查新目的科技文献检索及实验课程文献检索二、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要点随着社会水品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牛樟芝作为台湾特有的一种珍稀药材,已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注意。牛樟芝只生

2、长在台湾特有百年以上的牛樟树树干腐朽之心材内壁,或枯死倒伏之牛樟树木材潮湿表面,因其采集不易,加上野生牛樟木近年已被政府列为国宝级生物之一。牛樟芝含有多种药理药性的樟芝多醣体中有强心、降血压、降血糖、抗血栓等功效;三萜类化合物能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毒杀老鼠血癌(P-388 murine leukemia)细胞活性、抗副交感神经作用、抗血清素活性、活化神经细胞生长能力等功能;超氧歧化酵素(SOD)为生物体内清除超氧自由基的首要酵素,具有高抗氧化机能,可有效控制活性氧群对人体造成的病变,并去除自由基;核酸类包括有腺苷(Adenosine) 、核醣核苷酸(RNA)等物质,均有重要生理活性,其中腺苷具

3、有抑制血小板凝聚作用,可防止血栓的形成、预防动脉硬化等。三、 查新点与查新要求查新点:1.不同碳氮源、浅层、深层对牛樟芝培养影响及检测技术集成。2. 牛樟芝菌丝体、培养液中三萜及多糖的不同提取方法技术集成。查新要求:牛樟芝深度培养的影响因素和深层培养的不同提取方法及检测技术的比较集成。23四、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策略国内数据库重庆维普1.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1989-2014 年万方数据资源系统2.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977-2014 年3. 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1983-2014 年4. 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 1983-2014 年5. 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 1983-2014

4、 年中国知网6. 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 1994-2014 年7.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984-2014 年8.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984-2014 年9. 中国学术会议在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2000-2014 年10.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2003-2014 年11.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科学技术部) 1989-2014 年12. 国家科技成果网(科学技术部) 19782014 年国外数据库:DIALOG 国际联机1. SCI (Science Citation Index) 1990-2014 年自有网络数据库2. Dissertati

5、on Abstract 1861-2014 年3. NTIS-National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1964-2014 年4. Conference Papers Index 1982-2014 年5. AGRIS International 1975-2014 年 6. AGRICOLA 1979-2014 年7. CAB ABSTRACTS 1973 -2014 年8. BIOSIS Previews 1969 -2014 年9. ASFA 1: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Living Resources 1971-2014 年

6、10. ASFA Aquaculture Abstracts 1984-2014年11. ASFA: Aquatic Sciences and Fisheries Abstracts 1971-2014年12. Elsevier online 1823-2014 年13. Proquest 全文数据库 1986-2014年14. 欧洲专利局(espcenet)(http:/ 美国专利局 USPTO (http:/patft.uspto.gov/)16. 日本特许厅(http:/www.jpo.go.jp/)17. PCT 国际专利 (http:/www.wipo.int/patentscope

7、/)4检索策略:中文:策略一:牛樟芝对*(氮源+碳源)的利用策略二:牛樟芝*发酵策略三:牛樟芝*(菌丝体+多糖+三萜)英文:策略一:(Niu Zhang zhi)*(Nitrogen source+carbon source )策略二:(Niu Zhang zhi )*(fermentation)策略三:(Niu Zhang zhi )*(mycelium+polysaccharose+triterpene)5五、检索结果根据用户提供的查新点和检索词,制定了上述中外检索策略,查找了上述中外数据库,筛选出相关文献 30 篇。主要相关资料如下:1不同碳氮源对樟芝液体发酵的影响作者:杨会成、李瑞雪作

8、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食品科学工程学院文献来源:期刊 发表时间:2007-03-20来源库:中国酿造摘要: 研究了以不同碳氮源配制合成的液体培养基对樟芝(Antrodia camphorata)发酵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并对培养基的参数进行了比较,确立了最佳的培养基条件。樟芝对碳源利用较广,其中以玉米粉效果最好,而对山芋粉和乳糖的利用较差;樟芝对氮源的利用具有差异性,其中对有机氮源的利用较无机氮源好,以硫酸铵+麸皮复合培养效果最佳,而对碳酸铵几乎不利用。结果表明,采用玉米粉 4%、硫酸铵+麸皮 1.5%、硫酸镁 0.02%、磷酸二氢钾 0.2%时,菌体发酵最好。2牛樟芝多糖提取条件研究作

9、者:王宫、王瑾、徐蔚作者单位: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台湾亚新牛樟芝大陆研发中心文献来源:福建中医药发表时间:2011-02-28 来源库:期刊摘要:目的确定牛樟芝多糖的水提条件。方法以牛樟芝多糖含量为检测指标,以苯酚-硫酸法作为多糖的测定方法,对浸提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及料水比 3 个因素进行三水平正交试验,优选其最佳提取工艺。结果浸提温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较大,其次是时间和料水比。结论牛樟芝多糖水提的优化条件为:温度 100,料水比 120,提取时间 2 h,在此条件下单次浸提可获得较高得率的多糖。3牛樟芝人工培养条件的初步研究作者:姚秀英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献来源:硕士论文 发表时间:201

10、1-05-08 来源库:期刊摘要:樟芝(Taiwanofungus camphoratus),别名牛樟芝和牛樟菇,主要产于中国台湾地区海拔 450-2000 米之间的山地,生于牛樟树(Cinnamomea kanehirai)的心材内壁。由于其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在台湾地区非常出名。研究发现樟芝具有十分广泛的生物活性,如保肝、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解毒、抗炎等功效,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的药用真菌,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研究和开发的热点。采用序列分析的方法对实验室分离得到的樟芝菌种进行了鉴定。通过 NCBI 数据库进行比对,确认该菌株的 ITSrDNA 与樟芝模式菌株一致

11、。以樟芝液体发酵菌丝体生物量和菌球数量为优化目标,利用正交试验方法,对樟芝液体发酵培养基进行筛选。确定发酵条件为葡萄糖 20 gL-1,麸皮(60gL-1)浸出液,VB1 0.14 gL-1,KH2PO4 1 gL-1,MgSO4 0.05 gL-1,自然 pH,装液量为 200 mL/500 mL 三角瓶,转速 110 r/min,28恒温培养 12 天。实验结果显示,樟芝的菌球数量达到 4.18104 L-1,菌丝体干重达到 11.85 gL-1。以樟芝液体静置培养所得菌片的干重及活性物质含量为目标,利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方法,对樟芝液体静置培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樟芝液体静置培养时能利用玉

12、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和地瓜淀粉作为碳源,能利用麸皮浸出液作为氮源,瓶装量在 150mL/500mL 时生长最好。但是从所得菌片的干重及 HPLC 图谱6分析所得,樟芝液体静置培养所得菌片基本上不含有活性物质。由此得出在本实验条件下,樟芝液体静置培养是不可行的。利用大米固体培养基对樟芝进行固体培养,以所得菌丝体干重及活性物质含量为目标,运用单因素试验方法对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进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大米:水=4:7 且培养基中不添加任何其他营养物质,在光照条件下培养 55 天所得樟芝菌丝体含量为 12.89g,物质含量最多。4牛樟芝总三萜提取工艺研究作者:王宫、王瑾、徐蔚作者单位:福建省中医药研究

13、院台湾亚新牛樟芝大陆研发中心文献来源: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发表时间:2011-11-15 来源库:期刊摘要:目的优选牛樟芝总三萜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法,以牛樟芝总三萜的含量为检测指标优选其最佳提取工艺。结果影响提取的主次因素为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提取溶剂溶剂用量。结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 3 倍量 95%乙醇回流提取 3 次,每次 1h。5起始 pH 对樟芝菌丝体液体深层培养的影响作者:田雪梅,宋爱英,张国利,赵晨,赵海燕作者单位:山东莱阳农学院药用真菌研究所,青岛市城阳区林业局文献来源:食用菌 发表时间:2007-05-23 来源库:中国标准摘要:采用液体深层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

14、同起始 pH 对樟芝菌丝体液体深层培养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添加 KH2PO4 对不同起始 pH 樟芝菌丝体液体深层培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液体深层培养樟芝菌丝体适宜的酸碱度 pH 57,最适酸碱度是 pH 6;添加 KH2PO4 后,由于其对发酵液 pH 的缓冲作用,有利于樟芝菌丝体的生长。 6深层发酵产樟芝菌丝体和多糖培养基的研究 【作者】 张宏海; 张仲欣; 马海乐;【Author】 ZHANG Hong-hai et al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Henan 471003)【机构】 河南科技大学; 江苏大

15、学;【文献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发表时间:2008-07-20 来源库:期刊【摘要】 目的:加快樟芝的应用和发展。方法选取碳源及碳源浓度、氮源及氮源浓度作单因素试验,碳源、氮源、无机盐组合和生长因子作正交试验,优化深层液体发酵法生产樟芝菌丝体和多糖的培养基。结果玉米粉作碳源时,樟芝菌丝体干重和胞外多糖含量最大,胞内多糖次之,质量分数4.00%的玉米粉作碳源最合适。以麸皮作氮源时,菌丝体干重和胞内、外多糖含量最大,硝酸铵最少,质量分数0.8%的麸皮作氮源最合适。玉米粉和麸皮是影响菌丝干重和胞内、外多糖含量的主要因素。结论深层液体发酵法生产樟芝菌丝体和多糖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4.00%玉米粉,0.6

16、0%麸皮,12mg/LVB1,0.25%KH2PO4,0.05%MgSO47H2O。7深层发酵樟芝营养成分的测定 【作者】 张迅捷; 谢宝贵; 陈绍军;【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 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350002;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食品营养检测系; 福建福州350007; 福建福州350002;【文献来源】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发表时间:2007-11-18 来源库:期刊【摘要】 采用常规检测方法测定深层发酵樟芝菌丝体中的营养成分脂肪酸、氨基酸、麦角甾醇、总三萜的含量,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矿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樟芝中粗

17、脂肪的质量分数为11.61%,其中饱和脂肪酸占12.6%,不饱和脂肪酸占87.4%;粗蛋白的质量分数为34.20%,菌丝体干粉中总氨基酸含量为270.68 mg.kg-1;樟芝含有常量元素 K、Na、P、Ca、Mg 和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Fe、Zn、Mn、Cu、Mo、Cr、Se、Sr;樟芝中麦角甾醇的含量为19.55 mg.g-1,总三萜的含量为2.8125 mg.g-1.樟芝功效成分含量的测定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其多种保健功能. 78台湾特有药用种子植物资源调查 【作者】 周易;【作者单位】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 2011, 博士【文献来源】山东中医药大学 发表时间:2011-04-2

18、0 来源库:博士论文【摘要】 目的:台湾地形复杂,气候特殊;蕴含的植物种类繁多,具有药用价植的特有品种也为数不少;对此资源做有系统的调查,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献查阅,以确定每一品种的科、属、种名;记录重点品种的分布区域、形态特征、药用部位和功用。结果:台湾特有种植物初步估计约有1254种;其中有药效记载的只有375种;常用的约有100种;已大量开发利用并在市场上流通的50种,只占总量的4%。结论:台湾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但同时需要注意在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利用。9台湾樟芝对碳素营养源利用的研究【作者】 宋爱荣;【机构】 莱阳农学院植保系

19、山东莱阳265200;【文献来源】中国食用菌 发表时间:2002-10-25 来源库:期刊【摘要】 本文报道了台湾樟芝 (Antradiacomphora)液体深层培养过程中 ,六种不同碳素营养源组成的合成液体培养基 ,对樟芝菌球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樟芝对六种碳源均可利用 ,其中以麦芽糖利用效果最佳 ,菌球数量及菌丝体干重均居首位 ,菌球数量是对照的 3 5 5倍 ,菌丝体干重比对照高出1 73倍 ,樟芝对乳糖的利用较差 ,菌球数量虽比 CK 仅少 2 5个 / 10 0mL ,但菌体干重相差较大 ,每10 0mL 相差 2 5 6 9mg。对樟芝发酵液 pH 测定情况看来 ,不同碳源组

20、成的培养基终止 pH 表现不同 ,以麦芽糖、葡萄糖、果糖、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终止 pH 为 4 5 5 0左右。甘露醇为碳源的培养基终止发酵 pH 为 3 5 4 0 ,而乳糖则为 5 5以上。试验表明 ,樟芝菌丝生长极其缓慢 ,在液体深层培养过程中 ,若培养基配方不合理 ,菌球就不生长 ,本文筛选了适合樟芝深层培养的碳素营养源 ,为樟芝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10药用真菌樟芝菌丝体多糖提取工艺及活性的研究作者: 刘华; 周堃; 贾薇; 张劲松; 潘迎捷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系,上海水产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文献来源:食品科学 发表时间:2007-06-15 来源库:期刊摘要:

21、本实验对樟芝菌丝体粗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 L9(33)正交试验,研究了料液比、温度、提取时间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提取时间是影响多糖提取率的主要因素,最佳工艺为料液比 1:30,温度 90,时间 2h,多糖提取率为 10%。结合动物体外实验进行了免疫活性研究,确定 6 号样品能显著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11乙醇提取樟芝菌粉三萜类化合物的动力学研究 【作者】 陆震鸣; 陶文沂; 许泓瑜; 敖宗华; 张晓梅; 许正宏;【机构】 江南大学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南大学医药学院制药工程研究室;【文献来源】食品科学 发表时间:2009-02-01 来源库:期刊【摘要】 以

22、Fick 扩散第二定律为基础,建立樟芝菌粉三萜提取过程的动力学方程,并由此推算出提取的速率常数、活化能、相对萃余率、半衰期,以及内扩散系数等动力学函数值。结果表明:所得提取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樟芝菌粉三萜类化合物提取的动态过程。樟芝菌粉三萜类化合物提取过程的动力学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为内扩散控制动力学。本研究可为樟芝三萜类化合物提取的工艺设计及操作条件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12樟芝对氮素营养源利用的研究 【作者】 宋爱荣;【机构】 莱阳农学院药用真菌研究所 山东莱阳265200;【文献来源】菌物研究 发表时间:2004-03-30 来源库:期刊【摘要】 采用 5种不同的氮素营养源 ,配制合成

23、液体培养基 ,测定各种氮源对樟芝菌丝液体深8层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 ,樟芝对 5种氮源的利用表现明显的差异性 ,对有机氮利用较好 ,尤其是酵母膏 ,无论是菌球数量还是菌体收率均高于蛋白胨。酵母膏的菌球数量达 1 2 5 8个 /dL,比蛋白胨多出 63 8个 ;菌体干重为 7 2 1 6g/dL 比蛋白胨高出 1 45 0g/dL。樟芝对无机氮的利用不如有机氮 ,其中对硫酸铵能够利用 ,而对硝酸铵的利用较差 ,对碳酸铵基本不能利用。樟芝菌丝在液体深层培养过程中 ,pH 值变化幅度不大 ,基本处于平缓状态。有机氮处理的发酵液起始pH 值与终止 pH 值呈上升趋势 ,而无机氮处理的发酵液 pH 值

24、呈下降趋势 ,但下降的幅度不大 ,尤其是碳酸铵 ,pH 值一直处于偏碱性状态 ,不适合樟芝菌丝的生长。樟芝在马铃薯基础培养基中 ,不同氮源的各个处理 ,菌球生长都比较均匀 ,表面光滑 ,没有分枝 ,圆形或肾形 ,且发酵液有浓郁的果香味。13樟芝多糖的分离纯化和抗氧化活性 【作者】 张迅捷; 郑纬娟; 谢宝贵; 王捷; 陈绍军;【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营养与食品检测系; 福建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 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福州350002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营养与食品检测系; 福州350007; 福州350002;【文献来源】中国农学通报 发表时间:2007-

25、10-05 来源库:期刊【摘要】 【研究目的】研究樟芝多糖分离纯化的方法以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方法】水浸提樟芝多糖,Sevag 法除蛋白,利用 sephadexG-200凝胶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红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结构和分子量,并进行樟芝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试验。 【结果】樟芝菌丝体多糖 ACP1和樟芝发酵液多糖 ACP2多糖含量分别为31.76%和38.09%,提取率分别为1.59%和4.89%,特性粘度为=8.382和=1.999。红外光谱测定表明,ACP1、ACP2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并且其糖环为吡喃环。ACP1、ACP2经高效液相色谱 GPC 柱分离得到三个峰,计算得各组分的数

26、均分子量和重均分子量。利用 sephadexG-200凝胶柱层析 ACP1和 ACP2后各得到2个洗脱主峰 ACP1-1和 ACP2-1。对 ACP1-1和 ACP2-1进行纯度鉴定,结果表明两者为均一多糖,超氧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61.6%和54.7%,【结论】樟芝多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14樟芝发酵及其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 【作者】 张宝荣;【导师】 许赣荣;【作者基本信息】 江南大学, 发酵工程, 2010, 硕士【文献来源】江南大学 发表时间:2010-11-01 来源库:硕士论文【摘要】 樟芝(Antrodia Cinnamomea),又名牛樟芝、牛樟菇。樟芝发酵产品中含有多种生理

27、活性物质,具有保护肝脏、抗炎、抗氧化、解毒、免疫调节、抗肿瘤等功效。三萜系化合物是樟芝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三萜类化合物种类繁多。本论文以总三萜化合物为主要目标产物,对樟芝液态和固态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这两种生产方式代谢产物进行了比较。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了检测樟芝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香草醛-高氯酸比色法。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为:1.0 g 发酵样品,加入95%乙醇溶液50 mL,50恒温水浴锅中浸泡1.5 h;最佳检测条件为:取0.1 mL 过滤液,加入0.2 mL 新配的5%香草醛-冰醋酸溶液和0.5 mL 的高氯酸,放入60恒温水浴中加热20min 后,用流动冷却水冷却至室温,加入5.0 mL

28、 冰醋酸,混匀,于波长550 nm 处检测 OD 值。与其他检测方法相比,此显色反应灵敏度较高,重现性和稳定性也较好。以樟芝菌体量和樟芝三萜系化合物为目标产物,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了樟芝摇瓶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优化后的樟芝液态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60g/L,大豆水解液40 mL/L,玉米浆含量20 mL/L,硫酸镁和磷酸氢二钠各0.50 g/L。培养条件为:装料量120 mL/500mL 瓶,接种量为装料量的12.5%(v/v),培养温度28,摇床转速120r/min,pH5.5。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对樟芝液态发酵菌体量和三萜类化合物含量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进行均匀设计和响应面分析的优化实验。得

29、到最优液态发酵条件为:葡萄糖43.6g/L,大豆水解液75.7 mL/L,玉米浆用量40 mL/L,硫酸镁和磷酸氢二钠各0.50 g/L。培养条件为:装料量120 mL/500mL,接种量为装料量的12.5%(v/v),培养温度28,摇床转速120 r/min,初始 pH 值4.75。摇瓶培养7天后的樟芝菌体量和三萜化合物含量分别为12.05 g/L 和45.04 mg/g,是优化前0.73 g/L 菌体量和20.9 mg/g 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16.5倍和2.16倍,也是文献报道的樟芝液态发酵产物中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2.7倍。以樟芝三萜系化合物作为目标产物,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对9樟芝固态培养

30、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樟芝固态发酵条件为(每瓶):小米105 g,添加0.3 g NH4Cl,加水量78 mL,接种量45 mL,培养温度28。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对樟芝三萜类化合物含量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进行了均匀设计和响应面分析优化实验。得到最优固态发酵条件为(每瓶):小米120 g,加水量48 mL,接种量55 mL,NH4Cl 加量 0.22 g,培养温度28。在此培养条件下,樟芝三萜系化合物含量达到82.44 mg/g(干基),是未优化前的1.56倍;固态发酵产物中三萜系化合物的含量是文献报道的樟芝液态发酵产物中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5倍,也是本实验樟芝液态三萜化合物含量的1.8

31、3倍。比较了樟芝液态和固态发酵产物活性物质成分及含量,可以看出樟芝固态发酵产物的总三萜化合物含量为84.44 mg/g,是液态发酵产物中的三萜化合物含量近一倍,从HPLC 图谱中可以看出三萜化合物的种类也明显多于液态发酵产物的。固态培养物中樟芝多糖含量是液态培养物中的含量的6倍左右,但樟芝液态发酵产物中所含的 p-D-葡聚糖含量为0.01 g/g,是固态发酵产物 -D-葡聚糖含量的2倍。而樟芝液固态发酵产物的脂肪酸组分含量、氨基酸组分含量、挥发性组分及含量、总抗氧化能力和总还原力都比液态发酵产物的高。15樟芝固态发酵产品活性代谢产物分析 【作者】 夏永军; 李炜疆; 许赣荣;【机构】 江南大学

32、生物工程学院;【文献来源】食品与发酵工业 发表时间:2011-08-31 来源库:期刊【摘要】 对樟芝固态发酵产品的活性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樟芝固态发酵产品富含马来酸和琥珀酸衍生物、核苷类化合物、甾醇、多糖、不饱和脂肪酸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与子实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樟芝固态发酵产品含有护肝活性极好的两种化合物 Antrodin B 和Antrodin C。除此之外还含有腺苷、虫草素和 Ergostatrien-3-ol,含量分别为5.15 mg/g、0.178 mg/g 和11.02 mg/g;樟芝固态发酵产品富含樟芝多糖,其中活性 -1,3-D-葡聚糖含量为102.4g/g;此外,

33、产品不饱和脂肪酸是优势脂肪酸,相对含量为81.96%,主要为亚油酸、油酸。16樟芝菌粉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作者】 陆震鸣; 陶文沂; 许泓瑜; 敖宗华; 许正宏;【机构】 江南大学医药学院制药工程研究室; 江南大学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南大学医药学院制药工程研究室 江苏无锡214122; 江苏无锡214122;【文献来源】中成药 发表时间:2008-03-20 来源库:期刊【摘要】 目的:测定樟芝发酵菌粉三萜类化合物含量。方法:以齐墩果酸为对照品,以5%香草醛-冰醋酸和高氯酸为显色剂,采用分光光度法在550 nm 测定样品的吸光度。结果:总三萜在20140g 范围内呈良好的线

34、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0.004 9X-0.018 4,R2=0.997 8。樟芝菌粉三萜类化合物含量为1.73%。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且比较准确。17樟芝菌固态发酵生产三萜类化合物【作者】 张宝荣; 夏永军; 许赣荣;【机构】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文献来源】食品工业科学 发表时间:2011-07-01 来源库:期刊【摘要】 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固态发酵基质、外加氮源、初始含水量、装料量,接种量及培养温度对樟芝菌(Antrodia cinnamomea)固态发酵生产三萜系化合物的影响。单因素实验结果显示,NH4Cl 加量、初始含水量、装料量和接种量对樟芝三萜系化合物含量的影

35、响较显著,以上述显著因素作为随机因子,进行均匀设计实验,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以小米为固态发酵基质,添加 NH4Cl0.2%,初始含水量65%(g 水/g 干基),1L 三角瓶装料量为120g,接种量55%(v/w),培养温度为28的条件下,樟芝三萜系化合物含量达到87.62mg/g(干基),比未优化前提高1.56倍;固态发酵产物中三萜系化合物的含量是樟芝液态发酵产物中的5倍。18樟芝菌丝体胞内多糖提取条件的研究【作者】 张仲欣; 张宏海; 马海乐;【机构】 河南科技大学; 江苏大学;10【文献来源】食品研究与开发 发表时间:2008-10-05 来源库:期刊【摘要

36、】 为了提高樟芝菌丝体胞内多糖的提取率,试验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樟芝菌丝体多糖提取工艺条件中的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温度对提取率的影响。建立了回归模型并进行了验证。通过研究可知:当提取时间为4.7h、液固比46倍、提取温度76.8时,樟芝菌丝体胞内多糖提取率的理论值为8.8%。并通过试验验证最优组合。19. 樟芝深层液态发酵及其三萜类化合物的研究【作者】 陆震鸣;【导师】 陶文沂;【作者基本信息】 江南大学, 发酵工程, 2009, 博士【文献来源】江南大学 发表时间:2009-12-01 来源库:博士论文【摘要】 樟芝,别名牛樟菇和牛樟芝,是一种属于非褶菌目多孔菌科、只长于台湾

37、的担子菌。由于其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在台湾地区非常出名。研究表明樟芝具有十分广泛的生物活性,如保肝,抗乙肝表面抗原,抗氧化,抗癌等。本论文对实验室保藏的樟芝菌株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观察了其生物学特性;以三萜类化合物为主要目标,对樟芝摇瓶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对樟芝菌丝体进行了扩大培养并对发酵产物中的活性成分进行成分分析、提取富集和保肝活性评价。采用的序列分析,对实验室保藏的樟芝菌种进行了鉴定。通过与 NCBI 数据库进行比对,确认该菌株的18S rDNA 和 ITS rDNA 与樟芝模式菌株一致。进一步对该樟芝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观察了樟芝深层培养过程中的产孢子情况。建立了香草醛-

38、高氯酸显色法用于测定樟芝三萜类化合物含量。通过实验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待测试样加热挥去溶剂,然后加入0.3 mL 新制的5%香草醛-冰醋酸溶液及1.0 mL 高氯酸试剂,在60恒温水浴加热20 min,冷却至室温,摇匀,在550 nm 波长处测定,该显色反应灵敏度高,稳定性、重现性好。以樟芝三萜产量为目标,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了樟芝摇瓶培养条件。优化后的培养条件:接种方式采用孢子接种法,接种量为1.53105个/mL,温度为26,摇瓶转速为100 rpm,初始 pH 为4.5,发酵时间为12 d。优化后的培养基组成(g/L):葡萄糖20.0,蛋白胨10.0,MgSO4为1.0,KH2PO4为2.

39、0,麸皮2.0。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对显著影响樟芝生物量和三萜产量的培养基组成进行了 RCCD 优化实验,并将实验结果采用 BP 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进一步采用遗传算法得到 ANN 模型中的最佳条件:接种孢子数为1.09105个/mL,葡萄糖浓度为32.93 g/L,蛋白胨浓度为2.81 g/L,黄豆粉浓度为2.01 g/L。摇瓶培养12 d 的樟芝胞内三萜产量最高可达63.14 mg/L。经实验验证,得到樟芝三萜产量为55.892.43 mg/L,与预测值相比,误差为11.48%。较优化前的25.22 mg/L 提高了121.6%。研究了香樟树枝和树叶不同提取物对摇瓶培养樟芝生物量和三萜

40、含量的影响。香樟石油醚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均能提高樟芝菌丝体中三萜的含量。其中以香樟树枝石油醚提取物(PES)(0.05 g/L)对樟芝三萜含量的提高作用最显著,三萜含量达到23.20 mg/g,比对照组提高了30.78%。通过 GC-MS 分析,从 PES 中共鉴定了39种化合物,主要为萜类化合物(28种,50.86%),包括单萜类化合物9种(30.57%),倍半萜19种(20.29%)。进一步考察了 PES 中所含的 L-芳樟醇,蘑菇醇,桉树脑,樟脑,樟烯,-松萜,-松油醇,-萜品烯,反式石竹烯等化合物对樟芝生物量、三萜含量和产量的影响,发现 -松油醇对樟芝菌丝体三萜含量、三萜产量均有促

41、进作用。-松油醇能够促进樟芝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产生,可能通过影响萜类化合物合成途径提高樟芝萜类物质产量。在摇瓶培养的基础上,对樟芝菌丝体进行了5 L 发酵罐扩大培养,并考察了搅拌转速、接种量对樟芝三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优的搅拌转速为50 rpm,较优的孢子接种量为1.0105个/mL。樟芝菌丝体发酵培养7 d 可以获得最大的生物量(6.51 g/L),在生长8 d 后胞内三萜产量达到最大(48.90 mg/L)。对5 L 发酵罐培养所得的樟芝菌丝体深层发酵产物的成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樟芝发酵产物含有钾、钙、钠、镁、铁、锰、锌、铜等8种矿物质元素。樟芝菌丝体、孢子粉和发酵液中

42、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分别为55.32%,58.62%和60.79%,包括棕榈酸和硬脂酸。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分别为43.15%,40.52%和39.18%,包括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樟芝发酵产物中共检测到18种氨基酸,菌丝体和孢子粉的18种氨基酸总量分别为26.49 g/100g 和30.56 g/100g,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樟芝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均由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但是三种单糖在不同多糖中的比例不同。分别在发酵液和菌丝体中分析得到49种和55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包括22种醇类化合物、8种酮类化合物、7种醛类化合物、23种酯类化合物、5种萜烯类化合物、3种芳香族化合物。

43、樟芝发酵产物的总体香味主要为蘑菇香,水果香和花香。樟芝的蘑菇味主要由 C8脂肪族化合物贡献,包括3-辛醇,1-辛烯-3-醇等。一些内酯类物质,比如 -辛内酯和 -癸内酯等,对樟芝发酵产物所具有的水蜜17桃香味贡献较大。另外,一些萜烯类和萜醇类化合物(如 T-杜松醇、L-芳樟醇等)所具有的植物香味对樟芝发酵产物的香味也具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其中以 L-芳樟醇(柑橘味)的香气强度较大。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确定了樟芝胞内三萜提取的最优工艺参数。最终确定樟芝三萜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86%,提取温度75,液固比37,提取次数2次。在此条件下樟芝三萜得率理论最大值3.23%。同时对乙醇

44、提取樟芝胞内三萜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根据 Fick 第二定律导出的数学模型与樟芝胞内三萜实际提取过程较为一致,lnC/(C-C)与时间 t 具有良好线性关系,表明樟芝菌丝体三萜类化合物的溶出速度由孔内扩散控制。研究了大孔树脂富集樟芝胞外三萜的工艺。通过静态和动态吸附性能的比较,筛选出对樟芝胞外三萜类化合物吸附性能较好的大孔树脂 XAD-16,并优化了其对三萜类化合物的分离条件:被分离样品溶液的 pH 为6.0,溶液中三萜类化合物的初始浓度为0.97 mg/mL,流速为2 mL/min,解吸附溶剂为乙醇。大孔树脂对于樟芝胞外三萜的吸附主要是通过范德华力、辅以氢键作用而进行的。通过方程拟合,证明大

45、孔树脂对三萜类化合物的吸附为单层吸附。且吸附过程中,温度升高会减少吸附量。建立酒精性肝损伤细胞模型并对樟芝发酵产物的保肝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樟芝发酵产物中对酒精性肝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的物质主要存在于菌丝体中,菌丝体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均具有保护酒精性肝细胞损伤的作用。樟芝菌丝体醇提物(25g/mL)和水提物(200g/mL)处理酒精性肝损伤细胞48 h 后,细胞存活率分别提高为57.71%和63.60%,与乙醇诱导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20樟芝真菌深层培养条件研究【作者】 朱会霞; 孙金旭;【机构】 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 工业微生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科技大学;【文献来源】中国酿造 发

46、表时间:2009-01-15 来源库:期刊【摘要】 溶氧浓度直接影响樟芝真菌菌体生长和产多糖情况。通过调节转速和通气量,将溶氧浓度控制为15%20%,菌丝体生长较快,还原糖消耗速率和菌体得率明显提高,菌丝体产量和胞外多糖产量分别为7.48g/L 和19.20g/L。21A SESQUITERPENE LACTONE, PHENYL AND BIPHENYL COMPOUNDS FROM ANTRODIA CINNAMOMEA 作者:HUNG-CHEN CHIANG,* DE-PENG WU, I-WHA CHERNG and CHUEN-HER UENG 来源出版物: Pergamon Phy

47、tochemistry, Vol. 39, No. 3, pp. 613-616, 1995 摘要: Three novel compounds, a sesquiterpene, phenyl and biphenyl derivatives,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the crude methanol extract of the fungus Antrodia cinnamomea, a new genus of Antrodia species. Their structures were all determined by spectroscopic dat

48、a and confirmed by X-ray analysis. 22Dehydroeburicoic Acid Induces Calcium- and Calpain-Dependent Necrosis in Human U87MG Glioblastomas作者 Jhu-Yun Deng,Sian-Jin Chen,Guey-Mei Jow,Chao-Wen Hsueh,and Chung-Jiuan Jeng单位 Institute of Anatomy and Cell Biology, School of Medicine, National Yang-Ming UniVersity, No. 155, Section 2,Li-Non Street, Taipei 12212, Taiwan, School of Medicine, Fu-Jen Catholic Uni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