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六年级文言文总复习.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071951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5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文言文总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六年级文言文总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六年级文言文总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六年级文言文总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六年级文言文总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六年级文言文总复习 姓名 一、齐宣王/使人/ 吹竽,必 /三百人。南郭处士/请 /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l n)食/ 以数百人。宣王 /死,缗(m n)王/立,好/ 一一 /听之,处士/逃。【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缗(mn)王继位。缗(mn)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滥竽充数这句成语往往被当成贬义词,比喻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头,谋得一个职位混日子;或是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有时候,也有人用这句成语形容自己,表示谦虚。【注释】 使:派

2、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必;一定 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悦之:很高兴,很喜欢 廪:粮食仓库。食:供养 廪食:官府供食好:喜欢一一听之:吹竽人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宣王悦之(很高兴,很喜欢 ) (2)廪食以数百人(官府供食 )2、解释下列句子(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2)缗王立,好一一听之。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3、南郭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答:南郭处士是一个想不劳而获的人。因为他知道齐宣王喜欢听百人吹竽,他能够混在里面而,齐宣王却听不出来。 4、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竽,可他

3、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用原文回答)答: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5、齐缗王也喜欢听吹竽,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用原文回答)答:宣王死,缗王立,好一一听之。 6、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只会装腔作势,弄虚作假,迟早要露出马脚而被淘汰的。 7、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是滥竽充数,此成语也可引中为以“次货充好货。”有时也可用来表示谦虚,说自己本领不高,充数而已。二、虎/求/ 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 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 子 /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 以我/为不信,吾/为子/ 先行;子/随/我后,观/

4、 百兽之见我 /而敢/不走乎?”虎/ 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 之/ 皆走。虎/ 不知 /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注:逆:违抗 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注释 求搜求,寻找。无敢不敢。长(zhng)首领。这里用作动词,当首领.逆违反

5、。命命令,意志。不信不老实,说假话。走跑,逃走。然对的。遂于是,就。畏害怕。皆-都 .走(古)-逃跑(今)行(古)-走(今)1、解释加点词语 食吃 长 掌管 然 对的,正确的 皆都 故所以 遂于是,就 子你 走逃跑 2、翻译全文 3、一词多义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顺接连词,无实意) 2故遂与之行(狐狸 ) 3兽见 之 皆走(老虎和狐狸)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 :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不要利用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5、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6、请写出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仗势欺人、狗仗人势、恃势凌人三、对牛弹琴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

6、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注:操,琴曲。蹀躞(dixi ),踮着小步。释义: 比喻对蠢人讲道理,白费口舌。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译文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 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以及小牛犊寻找母牛哞哞的声音。牛立刻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走来走去地听起来了。(1)解释下面加点词。伏食如故(先前,以前 ) 不合其耳也(悦 )孤犊之鸣(叫声) 即掉尾奋耳(摆动)(2)翻译下面句子。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即掉尾奋耳,蹀躞而

7、听。牛立刻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走来走去地听起来了。(3)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清对象,有的放矢,从实际需要出发,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 四、郑人买履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他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译文: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码。他在集市上选好鞋子后,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他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

8、集市已经散了,最后就没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呢?”他说:“ 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注释:度(duo):量长短。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欲:想要。 履:音(l),革履,就是鞋子。 者: 的人。 先:首先。 而:然后。 置:放,搁在。 之: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他的。 坐:通假字:座;座位;现在与古代不同。 至:等到。 之:到.去。 而:却。 忘:忘记。 操:拿,携带。 之: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已:已经。 得:得到;拿到。 乃:才。 持:拿。 反:通假字:返;返回。 及:到,等到。 罢:散,结束,停止。 无:不。

9、自信:相信自己。 遂:于是,就。 得:买到。 何:为什么。 之:鞋子。 以:用。 足;脚。 宁:宁可。 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1)履(鞋子 )(2)操(拿,携带。 )(3)度(量长短。 )(4)宁(宁可。 )2、解释(1)“先自度其足”的度 ( 量长短 )(2)“吾忘持度”的度 ( 量好的尺码 )(3)“宁信度”的度 (量好的尺码 )(4)至之市,而忘操之(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5)反归取之(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6)何不试之以足?(鞋子)3、翻译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于是返回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

10、,集市已经散了,最后就没买到鞋。宁信度,无自信也:那个人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 则 故 事 告 诉 我 们 对 待 事 物 要 注 重 事 实 , 不 能 太 墨 守 成 规 。5、你怎样看待郑人买履?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这个郑人是一个固执已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如刻舟求剑)五、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简译 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

11、,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注释:耕:耕田种地。耕者,耕田的人,农民。株:树木被砍伐后,残留下来露出地面的树根。走:跑的意思。颈:脖颈,就是脖子。释:释放,把东西从手里放下来的意思。耒:耒耜,古代耕田用的农具,就是犁耙。冀:希冀,就是希望的意思。解 释: 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近义词: 刻舟求剑、墨守成规 、坐享其成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兔走触株(撞 ) 因释其耒而守株(释放,放下 )冀复得兔(再 ) 而身为宋国笑 (成为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因为他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

12、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所以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六、买椟还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1) ,熏以桂椒(2) ,缀以珠玉,饰以玫瑰(3) ,缉(4)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5)其珠。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 翻译:有一个楚国商人在郑国卖珍珠,做了一个木兰的匣子,这匣子用桂、椒熏过,用珠子和宝玉点缀,用红色的美玉装饰,用翠鸟的羽毛连缀。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还给他珍珠。这个楚国人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啊。启示: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重于内在。而楚人的不分主次也十分可笑。

13、(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导致没有看出宝珠的重要性。而楚人的“过分包装” 也十分可笑。)道理:过分追求形式,反而会喧宾夺主,埋没内容,适得其反。【近义词】 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反义词】 去粗取精【注释】(1)木兰 一种香木。 柜 这里指小匣子。 (2)桂椒 桂花和花椒,两种香料。 (3) 玫瑰 一种美石。 (4)缉 装饰边沿。 (5) 还退还。【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为(制做 ) 缀(点缀 ) 饰(装饰 ) 还(退回 )2、指出下列句中“ 其” 的不同用法。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他,指楚人 )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他,指楚人 )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

14、(这种行为。代词 ) 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她的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读了这则寓言,你认为楚人和郑人各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楚人:不要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 郑人:要有眼光,不要取舍不当。5、“买椟还珠” 的意思是买下盛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木匣中的珍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作者的原意是讽刺那些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舍本逐末的人(类似的还有“有眼不识泰山” 、 “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 )这是从郑人的角度来说的;我们还可以从楚人的角度将寓意理解为守信为本,踏踏实实做人,堂堂正正干事,不欺骗人。七、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

15、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注释:舍: 家.嬉: 游戏.所以: 用来.处子: 安顿儿子的地方.墓间之事: 指埋葬, 祭扫私人一类的事.贾人: 商贩.衒卖:沿街叫卖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揖让进退:打拱作揖,进退庙堂等礼节【释文】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就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

16、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1.解释下列词语。A.嬉:游戏. B.贾人:商贩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孟母三迁3、你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觉得孟母怎样?孟母很有教养,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良 4、启示: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 ”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八、破瓮救人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释文: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

17、人一样非常懂事, 听到老师讲解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有一天,一群儿童在庭院里捉迷藏,一儿小孩失足跌进了院子里那只装水的大缸里,别人的小孩都吓得跑掉了,司马光应声而出,手执石块将缸击破,于是缸里的水流出来了,那个小孩也得救了.1.解释括号里的词。2、(1)众皆弃去(别人的小孩都吓得跑掉 ) (2)破之( 击破水缸)2.翻译下面的句子。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 ,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

18、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神州五号、六号、七号飞船的研制等。九、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解 释】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寓 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

19、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迷信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地点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注 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自-从。遽 j-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雕刻。是-这儿。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坠-落。契者-雕刻的人 /地方。若-如果。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涉(渡江 )遽(急忙、立刻 ) 是(这儿 ) 求(寻找 )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渡江人的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船沿上 )3解释下加点的“之

20、”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A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B 至之市,而忘操之。(到去)C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剑)做代词,代物的:( A、C ) 做动词用的:( B )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译文: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不能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十、自相矛盾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

21、世而立。译文: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 (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 ”(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 ”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注释】1鬻( y):卖。2誉:赞美。3陷:攻破。这里是刺透的意思。4或曰:有的人说。5莫:没有不。6应:回答。7或:有人。8“誉之曰”的之:代词,指代盾。9“吾矛之利”的之:文言助词,无义。10“吾盾之坚”的之:同上。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誉之曰(代词,指代盾。 ) 以

22、子之矛 ( 用 ) 或曰(有人 ) 何如 (会怎么样 ) 夫不可(那 ) 同世而立( 存在)2判断下了说法的正误。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这是一个判断句。 【 错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之“ 起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对 】 于物无不陷也。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 【 对 】“物莫能陷也“ 和“ 陷子之盾“中的“ 陷“字,均解释为“刺,刺穿“ 。 【 对 】3。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十一、 智 子 疑 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 文 : 宋 国 有 一 个 富

23、人 ,天 下 大 雨 , 他 家 的 墙 坏 了 。富 人 的 儿 子 说 : “要 是 不修 筑 , 一 定 会 有 盗 贼 来 偷东 西 。 ”邻 居 家 的 老 人 也 这样 说 。 晚 上 , 富 人 家 果 然丢 失 了 很 多 东 西 。 结 果 ,那 个 富 人 认 为 自 己 的 儿 子聪 明 , 却 怀 疑 邻 居 家 的 老人 偷 了 他 家 的 东 西 。解释3、智:以为聪明。宋:指宋国。 坏:毁坏。 筑:修补。亦云:也这样说。 暮:晚上。 果:果然。亡:丢失。 父:f ,老人。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天雨墙坏( ):下 大 雨 而邻人之父亦云( ): 说 暮而果大亡其

24、财( ): 晚 上 ( ):丢 失2翻译全文3、下列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A、宋有/富人 B、天/雨墙/坏 C、其/邻人之父/亦云 D、其家甚/智其子4、下雨墙坏后,富人家的孩子说什么?(用原文回答)不筑,必将有盗 5、当富人家被盗之后富人有怎样的反应?(用原文回答)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6、你读了此文有什么体会和感想?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听别人的意见要选择正确的,而不要看提意见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对人不可以持偏见。 十二、画蛇添足 战国策原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25、”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译文:楚国有个祭祀的人,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会有剩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于是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那酒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能给它添上脚呢?” 于是,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那个给蛇画脚的人

26、最终失掉了酒。注释:(2 )舍人:指左右亲近的人。(3 ) 卮(zh): 古代盛酒的器具。(4 )相谓:互相商量,共同议论。(5 )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起。(6 )固:本来,原来。(7 )子:对人的尊称,您。(8 )遂:然后。(9 )亡:失掉,指未喝上。(10)赐:赏给,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11)为之足:给它画上脚。(12)终:最终、最后。(13)安能:怎能,哪能。(14)引:拿起。(15)且:准备。(16)成:完成。(17)余:剩下的。(18)足:脚。(19)为蛇:画蛇(20)亡WU:通“无”,没有的意思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1、下列句子中加

27、点词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_A_A、引酒且饮之(将要) B、蛇固无足(本来)C、子安能为之足(怎么) D、终亡其酒(同“无”,没有) 、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两项是_A、D_A、数人饮之不足 B、吾能为之足 C、一人之蛇成 D、引酒且饮之 3、句子“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中的哪一个词属于被活用的词并解释。亡WU:通“无” ,没有的意思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能给它添上脚呢?5、此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

28、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十三、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chu)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渲(xun) 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渲矣。注释诵:背诵 方织:正在织 辍然中止:突然停止 复进:继续背诵 渲:遗忘 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 引:拿 裂:割断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译 文 : 孟 子 年 少 的 时候 , 有 一 次 他 正 在 背 诵 诗文 , 他 的 母 亲 在 一 旁 织 布 。孟 子 ( 受 她 的 影 响 ) 突

29、 然停 止 , 过 了 一 会 儿 便 继 续背 诵 下 去 。 ( 发 现 这 种 情况 ) 孟 母 知 道 他 是 因 为 分心 而 遗 忘 了 书 中 的 内 容 ,( 于 是 ) 把 他 叫 来 问 道 :“为 什 么 要 在 中 间 停 顿 ?”孟 子 回 答 说 : “书 中 有些 地 方 忘 记 了 , 后 来 又 记起 来 了 。 ”( 这 时 ) 孟 母拿 起 刀 割 断 了 织 布 , 用 这来 告 诫 孟 子 学 习 不 能 半 途而 废 。 从 此 以 后 , 孟 子 不再 因 分 心 而 遗 忘 书 中 的 内容 了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

30、能半途而废。 (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 )(1 )请你尝试根据注释自己阅读,再读下面的句子,从文中找到对应的句子写下来。为什么停下来?何为中止 从此以后,孟子背书时再也不会遗忘中断了。自是之后,孟子不复渲矣。 (2 )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中“其母”的“其”是指( 孟子 ) , “其织”的“其”是指(孟母 ) 。( 3) 孟 母 剪 断 自 己 正 在纺 织 的 布 匹 , 是 为 了 告 诫孟 子 在 背 书 时 要 做 到 全神 贯 注 , 专 心 致 志 , 不 能半 途 而 废 。(4 )你对孟子母亲这样教育儿子有什么看法?孟母教子有方,她言传身教,结果事半功倍. 十四、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读音 zhi 四声,猪。 )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之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译文】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家呆着,我回来为你杀猪。”她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妻子就制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