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析曾国藩军事思想.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066900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曾国藩军事思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析曾国藩军事思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析曾国藩军事思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析曾国藩军事思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析曾国藩军事思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代思想史专题课程论文题目: 浅析曾国藩的军事思想 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 专业: 历史学(师范) 班级: 2012 级师范 1 班 学号: 222012313011001 姓名: 高硕 【摘要】本文只是对曾国藩军事思想的一个浅层面的分析,主要通过建军思想、治军思想、后勤保障思想和武器思想四方面来窥探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关键词】:曾国藩 军事思想 湘军 后勤保障 武器思想曾国藩(1811 年 11 月 26 日1872 年 3 月 12 日),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中国近代政治家、军

2、事家、理学家、文学家,1839 年中进士,历任清朝礼、吏、兵、刑、工诸部侍郎。1853 年,丁忧在籍的曾国藩奉旨办理湖南团练,创立湘军,征战 11 年,残酷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成为清王朝的一代“中兴名将”。 1872 年 3 月 12 日曾国藩死于两江总督任所,享年 62 岁,追赠太傅,赐谥“文正”。曾国藩以一介书生从戎,历经磨难。作为湘军统帅,他不仅知人善任,而且善于从全局着眼,把握主要矛盾;不仅善于从中国传统军事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且善于总结现实军事斗争中的经验教训。十几年的戎马生涯,铸就了其独具特色的军事思想。一、 建军思想清朝依靠八旗劲旅建国,但统一全国以后,八旗养尊处优,沉缅享受,腐败

3、退化,战斗力严重下降。康熙以后,绿营取代八旗成为清朝的主力部队,但是同样绿营也是腐化严重。近代以来,八旗绿营不仅无法抵御外来侵略,而且连农民起义也很难镇压下去。湘军正是在此背景下而产生的。曾国藩在丁忧期间被清廷任命为湖南省团练大臣,负责办团剿“匪”事宜,他亲眼目睹绿营的腐败,深感靠绿营兵对付不了太平军,地方团练也只能剿剿“土匪”而已。他决意改弦更张,另辟蹊径,创建一支新军。经过一年多的苦心经营,曾国藩练成水陆两军共一万七千余人,号称“湘勇”,即后人所说的“湘军”。 曾国藩可以说正是凭借“湘军”而达到了其事业的顶峰,而湘军的创建过程充分体现了曾国藩的建军思想。因为“清朝的选将制度的弊端主要表现在

4、重骑射,轻枪炮;重体能,轻战略战术;重资历,轻实绩。由此而导致将领年龄老化,军事低下”【1】所以曾国藩认为创建军队的首要之事便是“选将”。(1)曾国藩定下了与之前不同的“选将”标准。第一他认为将领必须是忠义血性之人,他说“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2】即要求湘军将领忠于清廷,自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具有誓死与太平军顽抗到底的决心。曾国藩认为强调这一点对于选拔将领至关重要。“选将”使湘军不但具有镇压太平军的军事功能, 而且还会维护封建统治和纲常名教,具有转移世风的政治功能。第二他认

5、为将领必须廉洁公正,他说“为将之道,谋勇不可强几,“廉明”二字则可学而几也。弁勇之于本营将领,他事尚不深求,惟钱银之洁否,保举之当否,则众目眈眈,以此相伺,众口啧啧,以此相讥。惟自处于廉,公私出入款项,使阖营共见共闻,清洁之行,已早有以服弁勇之心” 【3】曾国藩强调将领守“廉”, 是由于绿营将帅扣兵饷、冒领缺额入囊自肥的腐败行为,早已激起绿营士兵的不满,并严重影响军队的战斗力,因此,他要组建一支新军,能否在这个问题上对将领有所约束,是直接关系到湘军战斗力强弱的大问题。第三他认为将领必须是少言朴实之人,他说“将领之浮滑者,一遇危险之际,其神情之飞动,足以摇动军心,其言语之圆滑,足以淆乱是非,故楚

6、军历不喜用善说话之将” 【4】 淮军名将塔齐布正是因为没有八旗绿营军官的种种恶习,才被曾国藩所重视,提拔他为副将,打了很多硬仗,最终成为一代名将。曾国藩曾经认为沈葆桢的前途不可限量,其过人之处也在于朴实。(2)曾国藩也改革兵制,将原先的“世兵制”改为“募兵”制,并且规定了选拔士兵的标准。曾国藩组织湘军,鉴于绿营将不知兵,兵不用命的弊端,用自招的山农,以代有籍的士兵。统兵必亲自招募,指凡统帅欲建军,拣统领数员,各檄募若干营,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弁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弁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层层挑选以成军。曾国藩明白说出此制的用意:“勇营之制,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是以

7、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平日既有恩谊相孚,临阵自能患难相顾。”【5】湘军招募,严定选兵标准,它的招募之规为:募格须择技艺娴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受用。对此,曾国藩说:“山僻之民多犷悍,水乡之民多浮滑,城乡多游惰之习,乡村多朴拙之夫。故善用兵者尝好用山乡之卒,而不好用城市近水之人 ” 【6】。因此湘军招募士卒,以湘乡、宝庆一带偏僻的地方为主,专取精壮的、朴实的、有土气的山民。(3)曾国藩对军队的编制也进行了调整。针对清朝绿营编制的弊端,曾国藩在湘军编制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他模仿戚继光军队编制之法,采取以“营”为基本

8、单位的兵员定编制度。按清朝的兵制,绿营的编制分为标、协、营、汛四部分。“标兵”相当于现在的野战军,标兵的任务是在各行省居中镇守,并预备战时调遣,协、营、汛相当于现在的守备部队,故又称“差防兵” ,其主要任务是守敌防汛。不论是“标兵”还是“差防兵”,兵员定制不一。这样,平时军队难以进行必要的训练,战时统帅对所统兵员心中无数,难以合理使用和调配兵力。鉴于此,曾国藩在编练湘军时,一律以“营”为基本定编单位,营下设“哨”,哨下设“队”,每营 500 人。“营”的兵员固定不变,兵员增加,“营”的数目也增加。这样的军队编制,就对于平时训练不仅十分有利,而且战争时期有利于军队的调动派遣。二、治军思想湘军最大

9、的特色就是曾国藩以儒家思想治理军队,用封建伦理纲常教育官兵,用旧式思想为旧式军队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使得军队纪律严明,维系了军心,提升了战斗力。他说:“带勇之法,用恩莫如仁,用威莫于礼,仁者,即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也,待弃勇如待子弟,常有望其成立,望其发达之心,则人知恩矣,礼者,即所谓无众寡,无大小,无欺慢,泰而不骄也;正其衣冠,尊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持之以敬,临之以庄,无形无声之际,常有凛然难犯之象,则人知威矣” 【7】这就是说,曾国藩治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孔孟的“仁”“礼”思想融合于士兵的言行之中,把封建伦理观念和尊卑等级观念结合在一起,将军法、军规与家法、家规联结成一

10、体,用父子、兄弟、师生、朋友等亲谊关系来掩饰,调剂军中上下尊卑等级关系的弊端,减少军中官兵之间的摩擦和抵触情绪,使士兵或下级易于尊敬、服从、维护长官,甚至为其卖命也在所不惜。曾国藩把封建伦理道德视为湘军的精神支柱,所以每次跟士兵训话讲说,至一小时数刻之久,“虽不敢云说法点顽石之头,亦诚欲以苦口滴杜鹃之血” 【8】这就是他对士兵进行思想教育的实际情形。他苦口婆心,开诚布公,教导士兵严守纪律,爱护百姓,并创作一首爱民歌,作为湘军士兵的识字课本,在每次训练中,只教一、二句,先让士兵识字,后理解其内涵,循环往复,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部队。他说:“我辈带兵勇如父兄带子弟一般,父兄严者,其子弟整肃,其家

11、必兴;溺爱者,其子弟骄纵。其家必败。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因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泽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材,则兵勇感恩,兵勇之父母妻子亦感恩矣。”【9】三、军队后勤保障思想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历来是军队克敌制胜的一个重要条件。针对当时绿营的弊端。曾国藩对军队的后勤保障体制进行了改革,在制度创新上,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厚饷养兵,二是建立粮台,三是设立长夫之制。厚饷养兵,就是大大提高湘军官兵的俸饷,达到绿营官兵俸饷的二至三倍。这样,一改绿营兵因口粮不足,常离营兼他事而荒于训练的弊病,使湘军士兵除个人用度外还可贴补家用,平时安心操练,战时出生入死,从而提高战斗力。同时,曾国

12、藩也希望将领有丰厚的薪俸,可减少扣兵饷事情的发生,达到养廉的目的。1854 年,曾国藩专门设置统一办理饷需军械事务的机构)粮台。粮台有八所,设总理事务一人,以揽其成,各所有委员若干人,以司其职。湘军粮台有两个特点:第一,粮台人员不是朝廷特派人员经理,而由主帅委派,只对曾国藩一人负责,故粮台之权操于曾国藩手中;第二,粮台转运方便,能保证供给。湘军粮台,靠其水师的精锐控制长江,完全掌握长江的水道运输,转运方便,可供持久战。因此曾国荃率军围攻天京,李秀成带领全盛的陆军,打不下天京南门外曾国荃的军营,并不是湘军战斗力强于太平军,而是因为湘军的粮道近在江边,由水师运输,保证了粮运供应源源不断。而太平军的

13、粮道则是由陆路运输,以当时的交通条件,陆运是千难万难的。太平军的冬衣、粮食运不上来,无法持久作战,不得不退却。所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总结这一役未能成功的原因说:“因八月而来,各未带冬衣,九、十月正逢天冷,兵又无粮,未能成事者此也。”【10】而湘军能够打败太平天国,粮运便到,是一大因素。在湘军编制中,增加长夫之制和帐棚之制。按清朝的兵制,绿营兵除主司分地镇守之职外,还担负河工、漕运、守陵等各种差役。这样,军队的任务很庞杂,军中又没有专门的后勤部队来承担军中杂务,因而平时无法集中精力训练,战时则到处拉差抓夫,扰害民间。曾国藩为了缩小对立面,加强湘军的镇压职能,在成军之初,就别出心裁地增加了长夫之制

14、和帐棚之制。增加“长夫之制”有两个好处,一是每营配长夫 180 名,足以承担搬运军需物资的任务;二是湘军行军作战时不必如绿营兵那样抓差拉夫,扰害民间。这样,正兵平时可集中精力训练,战时一心一意投入作战而无后顾之忧。“曾国藩建立“长夫之制”,是加强军队后勤的一项重要措施,对近代军队建置也产生了重要影响。”【11】“长夫之制”实际上是近代军队中“辎重兵”的雏形。“帐棚之制”规定,湘军每营共用夹帐十八架,单帐八十架。“帐棚之制”建立后,湘军行军作战、驻扎时,士兵可以自支帐棚,自择营地,自设营房,而不用占住民房。自设营房,既便于士兵的训练和管理,一旦有警,又便于迅速集结和调动部队。四、武器思想太平天国

15、运动催生了曾国藩的军事思想,面对太平军的强大攻势,曾国藩对传统人与武器思想进行了初步修正,他秉承传统军事思想中的人的核心地位,同时也提高了武器装备的地位。曾国藩是一个务实的湘军统帅,随着军事斗争的实践,他的武器装备思想得到了逐步强化,如果说湘军组建之始,由于曾国藩初涉军事,对于武器装备还没有多少理性认识,那么随着与太平军交战的深入实践,曾国藩对武器装备的认识逐步提高。“吾乡有三眼锐,亦有单眼统,喜事用之,响振山谷。吾意单眼锐若装子弹于内,尽可打贼,乡间用木削锐尖,往往打得四五十丈远,请澄弟在吾乡打单眼锐数竿,用硕木为把,试装铜扣、小石之类于内,是否可打半里远?如期合用,即可多打数十杆或百竿,交

16、魏荫亭之水勇带来,其钱兄由营寄回也” 【12】 这几句话看似其貌不惊,其实却是意义深远。首先,曾国藩主动要求其弟为其试制军火,表明了曾国藩已经把武器装备建设列为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次,从试制军火内容来看,曾国藩己经初步明白了火药的冲击力能够造杀伤力;再次,曾国藩要求家人组织力量试制,势必想到会形成一个小型的加工作坊,这为后来的军事工业思想作了一个小小的模拟演练。曾国藩在家人面前可以无所顾忌地随意流露对武器装备的重视,在皇帝面前,他甚至也敢抗旨突出武器的作用和地位。咸丰三(1853)年十月至十一月间,咸丰帝连续五次下旨命曾国藩进入湖北“剿匪”,但他考虑再三,最后还是抗旨不遵,主要原因就在于曾国

17、藩认为湘军实力不足,而实力不足的关键又在于缺乏船炮。他在奏折中说道:“若为保卫全楚之计,必须多备船炮,乃能堵剿兼施。”“所有微臣暂缓赴鄂,并筹备战船缘由,恭摺由骚五百里复奏” 【13】但是曾国藩的武器思想上最后还得在伦理道德中去寻求理论源泉,曾国藩是典型的儒臣,封建儒家的人本思想是他军事思想的主要基,正如前文所述湘军建军之初,他就将军队的宗旨定为“忠君勤王,捍卫礼教”,并且认为:“忠信二字,为行军之根本”,因此曾国藩的武器思想但还未能步入近代资本主义军事科学的范畴。在曾国藩军事思想的指导下,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客观上延续了清王朝的统治,并造成了中国近代兵为将有的军阀割据局面,他的军事思想中的许多精华,同样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的。参考文献:【1】曾国藩军事思想述评 张文光【2】曾文正公全集奏稿 卷 28【3】曾文正公全集批牍 卷 21【4】曾文正公全集书札 卷 18【5】曾文正公全集奏稿 卷 28【6】曾国藩军事思想新论 孙瑞【7】湖湘文化与曾国藩军事思想的文化底蕴 朱光瑞【8】湖湘文化与曾国藩军事思想的文化底蕴 朱光瑞【9】湖湘文化与曾国藩军事思想的文化底蕴 朱光瑞【10】曾文正公全集奏稿【11】曾国藩军事思想述评 张文光【12】晚清人与武器思想的擅变 母春生【13】曾文正公全集奏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