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 38现当代文学基础考研复习资料要点知识梳理上编 5070 年代的文学第一章 19491976 文学思潮第一节 50 年代、60 年代文学思潮一1949 年 7 月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起点。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讲话”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二、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这种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斗争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三、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这场运动和斗争,从对俞平伯的批判深入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中胡适思想及影响的
2、批判,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四、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是建国后第三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胡风的文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切中我国国情的,至今还葆有它的生命力。而 1955 年推向 GC 的对胡风文艺思想及其政治上的批判,将本来属于文艺思想范畴的论争等同于政治斗争,彻底混淆了人民内部与敌我之间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这次运动不仅造成了胡风等人极大的人身痛苦,而且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的膨胀,给我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创伤。五1956 年 5 月,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
3、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以反对教条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解放浪潮。六文艺界的反右斗争。正当文艺界贯彻双百方针,初步出现活跃局面的时候,从 1957 年下半年起,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与反右斗争,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偏差。政治领域的反右斗争,波及文艺领域。从而践踏了双百方针,断送了贯彻”双百“方针的成果,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想的膨胀,又一次把文艺问题、思想问题等同政治问题。 七文艺政策的调整。 进入六十年代,为了纠正“左”的文艺倾向,周恩来等领导人对文艺工作和知识分子问题发表了多次讲话,极大的鼓舞了文艺工作者。八 左倾思潮的升级给文学事业造成的新损失。六十年代初,毛泽东提出抓意识形态领域
4、的阶级斗争, “左”的思潮进一步发展,反对“修正主义”成为文艺批判的主题。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1966 年 5 月至 1976 年进行的“文化大革命” ,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失,也使文艺事业遭到了空前的劫难。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1966 年,林彪委托江青召开会议,形成纪要。主要内容: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 ,指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作品“黑” ,污蔑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队乌“黑” 。给文艺界带来巨大灾难。“三突出” ,1968 年,于会咏在文汇报发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 , ,根据江青旨意最先提出“三突出”原则,姚文元定为“在正面人物,英雄人物,主要
5、英雄人物” 。无视文艺规律,公式化,扼杀创造性。第二章 50 年代、60 年代小说第一节 50 年代、60 年代小说概述50 年代、60 年代的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其曲折发展的过程,显示了 50 年代、2 / 3860 年代的文学轨迹,为以后总结小说乃至整个文学创作的规律,提供了经验教训。50 年代、60 年代的小说在历史和现实两类题材方面,有一些收获。但这个时期的小说创作有着形态的单一化趋向,写英雄典型、写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设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线索的小说的主张,取得绝对统治地位。第二节 农村小说一 、 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以农村生活作为主要取材范围的作家有赵树理、周立波、柳青、沙汀、骆
6、宾基、马烽、康濯、秦兆阳、李准、王汶石、孙谦、西戎、李束为等。在当时的农村小说中,存在着两个有影响、艺术倾向却有所不同的创作“群体”:一是赵树理等山西作家,另一是柳青、王汶石等陕西作家。农村小说除了山西、陕西这两个“群体”之外,较重要的还有周立波、李准、浩然等。二 、 赵树理和山西作家山西作家在创作上形成了有迹可寻的共同性。 (一)地域的特征。赵树理、马烽等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也多取材于晋西北、太行山和太岳山盆地及汾水流域。山西乡村的民情风俗参与了他们小说素质的构成。 (二)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注重小说的社会功能,写小说为了“劝人” ,能“产生指导现实的意义” ,石写作的出发点
7、和落脚点。 (三)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 “本来面貌”是以一个有先进思想的农民的眼睛的所见、所闻、所感。 (四)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和语言的通俗。这个流派可称谓“山西作家群” 、 “山西派” 、 “火花派” 、 “山药蛋派” 。这个流派除赵树理外,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一) 赵树理的小说创作1、农民的作家赵树理下决心成为一个农民作家。他认为要真正实现为广大农民写作的目的,就必须走通俗化、大众化、民族化的道路,使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他感到当时的“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最好拆下来铺成小摊子。 ”于是他决定不上文坛,只上“文摊” ,写农村中农民看的,不识字的人可以让
8、识字的讲给他们听的故事。2、 三里湾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播写解放后农村生产合作化潮流的优秀长篇。它的发表,显示了赵树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忠于现实生活的创作态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阶段转入以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基本内容的过渡时期。这也是全国人民在“新的历史任务之下” “创造新经验的时期” 。当时大部分作家“都到各种社会主义工业或农业建设的业务中,跟着大家摸索经验” 。赵树理于一九五一年春天,回到了他熟悉的根据地太行山长治专区,先后参加了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及老社的扩建工作,在群众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三里湾就是从山西长治地区试办、扩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
9、的。3、短篇小说创作的新成就赵树理坚决反对文艺创作中的无冲突论,而把自己的小说称作“问题小说” ,他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 ,这是赵树理一贯的创作主张,在建国后的短篇小说中体现得特别鲜明。大胆揭示阻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因素,歌颂勤勤恳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是赵树理短篇创作的主要内容。短篇小说主要有登记 、 求雨 、 锻炼锻炼 、 老定额 、 套不住的手 、 杨老太爷 互作鉴定 、 卖烟叶 。4、民族化、大众化的风格特色3 / 38民族化、大众化的风格是赵树理作为一个农民
10、艺术家的最突出的特点。反封建的主题决定了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内容,这民族内容需要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去表现,这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就是赵树理笔下的一代新人。其特点: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人物形象,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结构形式,运用民族化、大众化的语言。(二)马烽、西戎的小说马烽与西戎,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对于农村生活有着比较深厚的积累,在创作主张和艺术实践中有不少相近之处。他似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派” (或称“山药蛋派”)的重要成员。三 、柳青的创业史(一)生平和创作道路柳青(一九一六一九七八)是在三、四十年代根据地农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作家,他对我国现代、当代文学都作出了宝贵贡献。 创业史和它的作者
11、柳青属于当代,然而,这一部当代作品与这一位当代作家距我们已经非常遥远。不到 50 年的时间间隔,竟然已经沧海桑田。(二) 创业史创业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对于创业史 (第一部),在 60 年代曾发生争论。 创业史是“单一的政治视角” , “意识形态化写作” , “围着政策转” ,等等成为不易的结论。然而, 创业史不是一部记述合作化运动的史著,也不是一部研究合作化运动的论著。它是小说。是生活故事,是只有柳青才能写出的生活故事。(三)柳青创作的艺术特色1952 年 5 月,柳青做出一个人生中意义的决定:到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安家落户。曾经西装革履的他,把自己变成“一个十足
12、的陕西老汉” 。在皇甫村十四年。 创业史漫长而艰辛、专注而坚韧的创作过程甚至像一部行为艺术作品。到了 21 世纪初,柳青信奉的“生活”和他本人的生活一起受到嘲笑。柳青的行为在当时也是特立独行,响应号召深入生活的作家很多,但只有柳青愿让自己一家人十几年如一日地过着农民式的生活,柳青的意义是真实的细节描写,无论对创业史持赞扬还是质疑态度,人们始终承认创业史描写的生动性。文学观念变来变去,而艺术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不重要的位置未曾改变。细节描写是小说家最基本的才能,体现着作家的艺术表现力。第三节 对历史的叙述一 、革命历史小说的主要内容(一) “史诗性”的追求(长篇小说)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中, “
13、史诗性”的长篇小说在结构上的宏阔时空跨度与规模,重大历史事实对艺术虚构的加入,以及英雄形象的创造和英雄主义的基调。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吴强的红日 、梁斌的红旗谱 、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 、杨沫的青春之歌 ,欧阳山的以“一代风流”为总题的三家巷 、 苦斗等,都显示了作家的这种创作追求。(二)历史的记忆(短篇小说)强调革命斗争的难苦和残酷,并在这样的背景上塑造经过血与火检验的英雄形象。峻青的黎明的河边 、 老水牛爷爷 、 党员登记表 。王愿坚的党费 、 七根火柴 、 粮食的故事 、 三人行 。茹志娟的百合花 静静的产院 。孙犁的短篇小说吴召儿 、 山地回忆 、 小胜儿 、 正月 ,中篇小说村歌 、
14、 铁木前传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二 、 历史小说李自成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 (一、二)以明末农民大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反对朱明王朝的斗争为主线,在广阔的生活画面上,真实地反映了明末十分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热情地讴歌了农民起义,4 / 38显示了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和历史功绩。它填补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在长篇历史小说创作方面的空白,获得读者广泛关注和热烈欢迎。第四节 非主流文学50 年代初,陆续有一些作品受到批判,非主流文学在缘故高度一体化的文学语境里,处于受压制的地位。王蒙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宗璞的红豆 ,陆文夫的小巷
15、深处 。萧也牧的我们夫妻之间 , 路翎的初雪 、 洼地上的“战役” 。1956 年 5 月,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1956 年和 1957 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1956 年, 人民文学第四期刊出了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 ,9 月人民文学刊出。第三章 50 年代、60 年代新诗第一节 50 年代、60 年代新诗概述这个时期的诗歌,正如朱自清所说,今天的诗是以朗诵为主调的, “我们”替代了“我” ,“我们的语言也替代了”我“的语言。比较重要的作品是抒写开国大典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何其芳) 、 新华颂 (郭沫若) 、 时间开始了 (胡风)等诗。195
16、3 年到 1957 年上半年这段时间中,有三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一类诗 1949 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调整发表新作。一类是 1949 年前开始创作,但于本时期成名。一类是新中国出现的新诗人。第二节 政治抒情诗一、 郭小川的诗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出生在河北丰宁县凤山镇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一二九”运动后,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是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先锋队文艺青年联合会的活跃成员,开始用诗歌作武器,参加了民族解放的斗争。因为工作,诗人从19431953 年长达十年没有写诗。郭小川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战士诗人” ,他的诗有着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时代精神,他站在时代的
17、前列,深入生活的激流,努力发掘我们时代先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从中表现出诗人自己独特的个性:坦率,真诚,热烈,无私无畏,光明磊落。他的诗品和人品都是崇高的。郭小川的诗有抒情诗和叙事诗,而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则是他的政治抒情诗。(一)抒情诗1955 年到 1956 年,郭小川以致青年公民为题,发表了一组“楼梯体”政治抒情诗。1960 年以后,郭小川的诗作更加贴近现实政治运动,写作了一批政治抒情诗, 刻在北大荒的土地. 、 祝酒歌 、 青松歌 、 大雪歌 、 甘蔗林青纱帐 、 厦门风姿 、 乡村大道 、 将军三部曲 、 团泊洼的秋天 、 秋歌等。他那政治家的头脑,创业者的胸怀,战士的嫉恶如仇,为新事
18、物大喊大叫的歌喉,使他的诗歌象号角催动人们前进,在青年读者中产生了热烈的反映。(二)叙事诗叙事诗不是郭小川诗作的重点。但他的为数不多的叙事诗,思想和艺术成就也是很高的。建国后他的叙事诗都产生于五十年代后期。主要作品有白雪的赞歌 、 深深的山谷 、严厉的爱 、 一个和八个(三) 、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读郭小川的诗,有如泛舟于闪光的河流,无时不惊异它的丰富多彩:早期创作的明朗欢快,开国之初的激昂慷慨,六十年代的滂沛汪洋,七十年代的曲折深沉。他的诗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变中有不变。他的诗作总的风格是视野宽广、思想深邃、激情澎湃、瑰丽丰厚、5 / 38情真意切。第一个特色:有强烈的时代感。第二个特色:
19、思想深邃而想象丰富。第三个特色:郭小川诗歌的语言运用具有独创性。二、 贺敬之的诗贺敬之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优秀诗人之一。他是喝延河水成长起来的革命作家。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他和丁毅等集体创作的歌剧白毛女 ,对我国革命文艺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他作为一个优秀的抒情诗人,一个热情洋溢的人民歌手,引人注目地登上诗坛,是在建国以后。主要作品有回延安 三门峡梳妆台 放声歌唱 、 桂林山水歌 、 十年颂歌 、 雷锋之歌 。三、闻捷的诗闻捷(19231971)是在五十年代开始引人注目的一颗诗坛新星,他开拓诗歌题材的新领域,抒写劳动人民的新风貌,是新时代的劳动和爱情歌手。对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卓有贡献。诗集
20、有天山牧歌 、 祖国,光辉的十月 、 河西走廊行 、 东风催动黄河浪. 、 生活的赞歌和叙事诗复仇的火焰 。闻捷的天山牧歌用牧歌的笔调来处理“颂歌”主题,并发挥了闻捷长于叙事的艺术处理方法的才能。其中的代表作有苹果树下 、 葡萄成熟了 、 河边 。还有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田间的赶马车 ,阮章竞的漳河水等。第四章 50 年代、60 年代的戏剧第一节 50 年代、60 年代戏剧概述中国当代戏剧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49 年至 1957 年是中国当代戏剧发展的第一个历史时期;1958 年至 1976 年是中国当代戏剧发展的第二个历史时期;1977 年后中国当代戏剧进入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时
21、期。戏曲、话剧和歌剧是中国当代戏剧的三大主要剧体。当代戏曲的改革、当代话剧的新变、当代歌剧的发展。第二节 老舍的茶馆写于 1957 年的三幕话剧茶馆 ,是老舍在当代的杰作。借北京城里一个名叫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的变化,来表现 19 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作家调动了丰富的生活资源,展现出了一副旧北平社会的浮世图,通过“茶馆”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落,表现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它通过对旧中国从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中,近 50 年来风云变幻的描绘,埋葬了三个可诅咒的时代。戊戌政变失败后的晚清末年,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夕的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这横贯半个世纪的
22、三个旧时代,是旧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一方面帝国主义侵略逐渐深入,中国由封建的老大帝国日益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方面,中国人民不断觉醒抗争,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怒涛。老舍先生用 3 幕戏,3 万字,就深刻地描绘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社会画面,出色地完成了埋葬三个旧时代的艰巨使命,并含蓄地点明了“只有共产党,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茶馆的意义重在形式的创新,没有运用中心情节和贯串全剧的冲突,而采用“图卷戏”或“三组风俗画”的表现方式。创作特色:(一) 剧本是从横的和纵的两方面来概括所要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的。(二) 采用一种“侧面透露”的方法(三) 老舍的新尝试第三节 田汉的关
23、汉卿6 / 38田汉(一八九八一九六八) ,原名田寿昌,湖南省长沙人。他是五四运动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的诗人、剧作家和戏剧活动家。从他参加“少年中国学会”和“创造社”到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三十年当中,他一直投身于进步的和革命的文艺运动,曾组织和主持有名的“南国社” 、 “南国艺术学院”等戏剧团体和戏剧教育组织,培养戏剧人材、开展戏剧活动,对我国现代戏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奠基性的贡献。他的获虎之夜 (一九二四年) 、 名优之死 (一九二七年) 、 丽人行 (一九四七年)等话剧,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影响的优秀之作。田汉的代表作是关汉卿 。第五章 50 年代、60 年代的散文第一节 50 年代
24、、60 年代散文概述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散文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49 年至 1956 年为散文创作的第一个时期。第一个时期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通讯报告的主题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一个方面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第二个时期是 1957 年至 1966 年,是当代文学史上散文创作趋于活跃的一个时期。以杨朔、秦牧和刘白羽为代表的一批散文作家,以他们的创作实践打破了沉闷的空气。第二节 杨朔的散文杨朔 50 年代中期发表香山红叶 、 雪浪花 、 荔枝蜜 、 茶花赋等,在发表的当时,以及 80 年代初,被看作是当代散文名篇,选入各种选本和中学语文课本中。他是将散
25、文当诗一样写,他所讲究的诗意,包括谋篇布局的精巧,锤词炼字的用心,以及“诗的意境”的营造。而在写作的个人想象空间有了更大拓展的 80 年代中期以后,杨朔散文的“生硬”在读者的阅读中便急速凸现。在艺术表现上留有雷同化的倾向和求工的斧迹。象征比附的模式化亦成为他散文创作的定势。 “杨朔模式”第三节 刘白羽的散文刘白羽在 1958 年写出日出是其创作的转折点。在此之前,刘白羽写的几乎都是报告文学。在此之后,他转向抒情散文, 日出 、 青春的闪光 、 红玛瑙 、 长江三日 、 樱花漫记等,是他抒情散文的代表作。第四节 秦牧的散文秦牧提出了题材和表现方法多样化,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悖于当时文学观念的创作
26、主张,创作了古战场春晓 、 土地 、 潮汐和船 、 花城 、 社稷坛抒情 、 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 、 说狼 、 菱角的喜剧等抒情性、知识性散文。在文坛上独树一帜。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第一节 林彪委托江青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反动性及其造成的灾难性后果。第二节 “四人帮”创作谬论的泛滥:及其“帮派”文艺的出现。创造“样板”实验,八个样板戏的形成和演出。与戏剧比起来,小说创作更具“个人性” ,也不存在某种成熟的可依凭的“模式” 。如浩然的小说艳阳天 , 艳阳天之后的金光大道就运用“三突出”的原则来塑造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从而使之成为小说的样板。第三节 天安门诗歌天安门诗歌产生于一
27、九七六年春北京天安门广场爆发的伟大的“四五”运动。在中国人民同万恶的“四人帮”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关头,诗歌成了这场革命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直接战斗武器。就产生的背景、发挥的作用及其体现出来的文学与政治之间如此密切的关系来说,在中外文学史上,天安门诗歌都是罕见的文学现象。第四节 手抄本小说张扬的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拥有大量的读者。另外还要公开的情书 。7 / 38下编 新时期的文学第七章 新时期文学概况第一节 文艺界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文学创作的新面貌以 1976 年粉碎四人帮为标志,我国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新时期文学是我国当代文学继“十七年”文学时期、 “文革”文学时期以后的第三个文学时期。
28、相比于前两个时期,它以快速的发展变化、全新的审美面貌、纷繁动的文学现象、自由而频繁的文学论争和多姿多彩的文学创作成果,展现出自身独特的风采,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1、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2、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3、现实主义的争论第二节 80 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中国文学开始坦然地面对世界,并积极地在对西方文艺的评介中觅取新的发展路径。自觉地、大规模地把西方 20 世纪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作为革新文艺的主要参照。提出了现实主义问题,现代派文学问题和人性、人道主义问题。对“朦胧诗”及新的美学原则,文艺心理学,文艺批评方法,复杂性格,文学创作的商品化倾向,通俗文学等问题先后
29、展开了讨论。第三节 80 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从 1985 年开始,新时期文学步入了新变时期。这一新变时期的到来,与时代的急速变化紧密联系着。1985 年和 1986 年,被人们习惯称之为“方法年” 、 “观念年” 。80 年代后期的文艺发展的重要的特点就是观念的深刻变革。第八章 新时期的诗歌创作第一节 80 年代新诗概述一九七六年,人民用英勇的斗争迎来了胜利的十月,祖国大地,重放光华。在这历史性的转变时刻,被压抑了整整十年的诗人们终于又和人民一起,放开喉咙尽情歌唱。诗歌创作象滚滚春潮,汹涌而来。这些诗歌,对“四人帮”的愤怒声讨,如火山爆发,电闪雷鸣;对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怀念之情,如江河决堤
30、,一泻千里。贺敬之的中国的十月 ,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和李瑛的一月的哀思等,是当时牵动着亿万人心弦的比较优秀的篇章。第二节 政治抒情诗这个时期出现一批写政治抒情诗的青年作家,他们的作品,可以看作是郭小川、贺敬之政治抒情诗在新时期的延伸。由于时代的不同,他们的诗作呈现了进一步深化的倾向。政治抒情诗直抒胸臆,炽热奔放,色彩浓烈,最有代表性的是雷抒雁,他的小草在歌唱引起了轰动。第三节 朦胧诗随着中国大陆再次进入一个开放的国际文化环境,西方现代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随之进入这个封闭了四十来年的东方国家, “文革”后文学的现代意识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70 年代中期的青年诗人食指和芒克、多多、根子等人
31、为主要成员的“白洋淀诗派” ,其社会起源与个人起源都与这一代人在文革中的个人经验有关,这些年轻诗人都有一个由信仰的狂热到理想破灭后坠入绝望的共同的“文革”经历,是这一代青年中最早觉醒并进行反思的一群。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使他们不约而同地想通过文学的方式得以解决,历史机遇在他们身上体现为怀疑觉醒思考的历程:我的理想是辗转飘零的枯叶,是的未来是抽不出锋芒的青稞,如果命运真的是这样的话,我情愿为野生的荆棘放声高歌。后来通常所说的“朦胧”诗人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江河、杨炼、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他8 / 38们的作品确实较多地运用了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而这种诗艺上的探索与诗人怀疑和反抗的精神取向是合而为
32、一的,其中真正孕育了中国诗歌的现代主义。1980 年 8 月, 诗刊发表了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以“叫人看不懂”为由来否定它们的意义和价值,“朦胧诗”便因此得名。朦胧诗派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一、酝酿期:大致从 1970 年到 1979 年。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是他们由分散走向集合,由各自的探索,趋向于风格的一致,由艺术上的幼稚逐渐达到创作上的成熟。二、社会承认期:从 1979 年 3 月开始,第一首获得公开发表的是北岛的回答 ,刊于诗刊1979 年 3 月。三、理论建设和争鸣期:从谢冕的诗评在新的崛起面前 ,构成这一时期的表面的主要特征是争鸣,但从文学思潮史的高度来认识,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实
33、质是开始了新的审美理论的建构,并从朦胧诗的这种诗歌创作现象上抽出对整个新时期文学创作鉴赏都有意义的新审美认识。 “三个崛起”谢冕的诗评在新的崛起面前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新时期朦胧诗的技巧特征:第九章 新时期的戏剧创作第一节 丹心谱 、 报春花和陈毅出山进入新时期以后,曾经被禁锢十年之久的话剧创作,发扬了它的现实主义的战斗传统,在新的斗争生活的广阔天地中,以相当活跃的姿态蓬勃发展起来。剧坛新人苏叔阳的丹心谱就是较早出现的一部优秀作品。这部剧作,一反“四人帮”的所谓“三突出”模式,坚持从生活出发,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提炼出典型的矛盾冲突和戏剧语言,艺术地再现了一九七五
34、至七六年间我国人民与“四人帮”之间的尖锐斗争。它一搬上舞台,就获得了广大观众和读者的热烈反响。第二节 80 年代戏剧改革戏剧领域在“文革”后一度繁荣空前的社会问题剧之后,一度发生了新的危机,这是戏剧参与社会现实的变革所带来的兴奋过去之后,戏剧文学与戏剧表演艺术的陈旧与凝固化所必然导致的结果。最早的戏剧表现艺术探索开始于 1979 年,其最大的特点是重在表现人的灵魂,人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并努力开拓戏剧表现人类生活的多种可能性。1982 年,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编剧的屋外有热流和高行健的绝对信号 (刘会远合著)和车站 ,是影响较大的探索戏剧。以绝对信号 、 屋外有热流为例,谈戏剧改革的
35、的特点:一、打破传统的所闭式结构,借用灯光的变化回忆过去。二、使人物的心理活动出现在舞台上。三、用独白表现心里活动。四,灵魂出现在舞台上。五、象征性。第十章 新时期的散文创作第一节 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随想录巴金自 1978 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从 1978 年 12 月 1 日写下第一篇谈望乡 到 1986 年 8 月 20 日写完最后一篇即第一百五十篇怀念胡风 (陆续以每三十篇编为一集,共出五集,依次为随想录第一集、 探索集 、 真话集 、 病中集和无题集 ) ,其间历时八年。写完这部全长四十二万字的散文巨著,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它还更是一次老人对自己
36、心灵的无情拷问,是一次伴随着内心巨大冲突而逐渐深入的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第二节 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四人帮”被粉碎不久,在敌视知识分子的极左思潮和愚民政策刚刚被触动、人们对知识分子尚在另眼看待的时候,徐迟就以一个革命作家应有的胆识和勇气,写出了著名的报告9 / 38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热情地歌颂了数学家陈景润献身祖国、献身科学的动人事迹,为报告文学和整个文学创作开拓了新的领域。一、 哥德巴赫猜想首先以真实迅速、令人信服的新闻性取胜。报告文学这一体裁带有鲜明的新闻性,迅速地反映生活,严格地尊重事实。 哥德巴赫猜想自始至终贯穿着这种新闻性。1、环境的真实。2、人物的真实。二、生动的文学性作者还灵
37、活地运用了各种文学和艺术的表现手法来渲染描写环境,刻画凸现人物。作品中有着浓烈的诗歌散文式的抒情,有着尖锐的政论式的评说,有着小说式的细腻描绘和电影戏剧式的结构形式。三、精炼优美的语言,是哥德巴赫猜想这朵玫瑰花上和美丽花辧,也是作品脍炙人口、令人爱不释手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第十一章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第一节 80 年代小说概述整个 80 年代,可以说是本世纪末期中国小说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所取得的实绩极为可观的十年。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出现,1985 年前后又出现寻根文学,之后是现代派文学的出现。第二节 历史创伤的记忆在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分出了历史创伤的记忆的章节,在这个章
38、节里列出了一批作家,如王蒙、张贤亮、李国文、从维熙、方之、陆文夫、高晓声、张弦等。刘心武的 1977 年发表的班主任 、 爱情的位置 、 醒来吧,弟弟等短篇,提出“文革”在青少年心灵上留下的“后遗症”问题,而名声大噪。 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被看作是“新时期文学”开端的标志。 如意 、 立体交叉桥 、 钟鼓楼被称为“京味都市小说”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是一部在描写当代农村生活的长篇悲剧小说。作者周克芹,五十年代从学校毕业后怀着对乡土的爱恋回到四川农村,一直从事基层工作。六十年代初开始业余写作,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就是他于十年动乱后在深厚的生活基础上创作的第一部长篇。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向人们展现
39、的则是七十年代我国农村所出现的新的矛盾、新的斗争,通过真实的艺术描绘,使我们了解到早已走上合作化道路的广大农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的曲折道路上新的遭遇和生活命运。第三节 王蒙的小说创作王蒙的春之声 、 夜的眼 、 布礼 、 蝴蝶 、 海的梦和风筝飘带 。离开了七八十年代之交的“伤痕” 、 “反思”小说时期那种揭露、控诉的题材和情感方式,而表现出更关心人的心灵现实,和对历史理念、逻辑所作的哲理思辩的倾向。王蒙现代派小说的艺术创新:一、当代意识和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相贯通。二、心理时空结构。三、写人的感觉、幻觉和联想。四、内心独白的大量运用。第四节 张贤亮的小说创作张贤亮因 1957 年发表诗大风歌被划为
40、右派。1979 年重新写作后的小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表现 80 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如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 、中篇龙种. 、河的子孙 ;一部分则主要以自身近二十年“苦难生活”经历为素材,如土牢情话 、灵与肉 、 绿化树 、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长篇习惯死亡 ,后一部分更为批评界所注意,被看作是他的代表性作品。绿化树是张贤亮的感情的历程唯物论者启示录系列小说中的第二部,发表于1984 年 2 月,它是“右派”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无疑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绿化树的续篇,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作为一篇探索性的10 / 38作品,聚合着创作实践中太多的经验与矛盾,它的
41、复杂程度令人难以想象。由于对作者创作背景及自身生活经验知识的阙如以及批评方法的局限性,或者说也由于时代本身的局限性,使我们至今无法对这一作品的各个方面作出满意的解释,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作为探索的尝试,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也许并不成功,可这并不妨碍她成为一篇非常优异作品的可能,她本身的种种矛盾实际上都在证实并说明着张贤亮作为一名秉赋非凡的作家的出色与独特之处。第五节 高晓声的小说创作在 80 年代初,高晓声小说以表现当代农民的命运著称,他的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系列是当时有影响所作品。和那些反思小说一样,人物的生活道路与当代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事件。政策的关联,是作品的基本结构方式。高晓声是专注于当代农
42、民生活的一个作家。他在 1979 年发表了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后,又以陈奂生为主人公连续写了漏斗户主 、 陈奂生上城 、 陈奂生转业 、 陈奂生包产和陈奂生出国五篇小说,人称“陈奂生系列“,后被结集出版为陈奂生上城出国记 。作者的用意是在历史发展的纵向上,对中国农民的命运历程作系统剖析。第六节 张承志的小说创作张承志,1948 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曾供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创造室、日本爱知大学等处。后均退职,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1978 年开始笔耕。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现为中国作家
43、协会理事。已出版著作 30 余种,代表作品集有:小说集张承志集 (1993) ;清洁的精神 (1994) ;诗集神云的诗篇(1991) ;文集张承志作品集 (1995) ;以及集外重要的长篇小说心灵史 (1991) 。第七节 蒋子龙的改革小说蒋子龙的改革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是一篇反映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矛盾斗争的成功之作,发表于一九七九年七月。作品通过电机厂厂长乔光朴在粉碎“四人帮”后重新上任,为改变该厂的落后面貌所进行的斗争,热情地歌颂了我国广大干部、技术人员、工人群众在新的长征路上敢挑重担、激流勇进、百折不回的革命精神;批判了以冀申为代表的那种对待“四化”消极动摇、贪图安逸、知难而退,甚至刁难
44、阻挠的错误态度和恶劣作风。整篇作品洋溢着火热的情感,闪耀着鲜明的时代色彩。第八节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 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 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 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集兵娃 、 姐妹本纪 、 山地笔记 、 野火集 、 商州散记 、 小月前本 、 腊月正月 、 天狗 、 晚唱 、 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 、 贾平凹自选集 ,长篇小说商州 、 州河 、 浮躁 、 废都 、 白夜 ,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 、 心迹 、 爱的踪迹 、 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诗集空白以及平凹
45、文论集等。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 3 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 1978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于 1988 年以长篇小说浮躁获美国飞马文学奖。1997 年以长篇小说废都获法国女评委外国文学奖。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 美文杂志主编。出版小说、散文、文论集二十余本。作品曾四荣获国家级文学奖,一次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韩文版及港台版本。贾平凹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后期则开始向空灵的意韵发展,并且探讨都市中人的生存状态,但以废
46、都为代表的后一种创作似乎并不成功。11 / 38第九节 路遥的小说创作路遥,陕西省清涧县人,1949 年出生于陕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 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文革开始后受影响直到 69 年底才回到家里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 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 (今为延河 )编辑。1992 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1980 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 ,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 、 在困难的日子里也相继获奖。1991 年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他的作品人生被改编成
47、电影后,引起巨大的轰动。第十节 文化寻根小说在 1983 年到 1984 年间,以知青作家为主的一些中、青年作家,围绕“寻根”问题,交换过意见,召开过座谈会。比起“伤痕” 、 “反思”小说来,带有“寻根”特征的小说,在思想倾向和价值故断上,显然表现得复杂而暧昧。由“寻根文学”作家创造出的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大都生发于作家主体的独特感受和各自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审美理想。其中有一些作家,倾向于从民族文化和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力量,以求达到对当代生存困境的解脱和超越,这在作品中往往表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上,通过具有生命活力的人格形象表达出文化魅力,并以此完成了对一种人格境界的美感塑造。比如阿城,他的棋王 、
48、 孩子王 、 树王都直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棋、字、树,都是中国文化中人格的象征,小说里的人物便在与传统文化的相融之中,实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除了这类对人格境界的审美塑造, “寻根文学”体现出的另一种新的文学思维,即对人类生命本体和生存方式的关怀。韩少功的爸爸爸 、 归去来 、 女女女等小说都带有这方面的探索意义。1、阿城的棋王 ,2、韩少功的爸爸爸 、 马桥词典。第十一节 市井小说列入市井小说的有:邓友梅、陆文夫、冯骥才、林斤澜和汪曾祺的一些小说。1、邓友梅的写北京的小说引起文学界的注意, 话说陶然亭 、 寻找画儿韩 、 那五 、烟壶 、 索七的后人 、 “四海居”轶话等。在他的小说中,社会风俗的描写,是人物命运的组成部分,并成为推动情节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