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法学现代化和中国知 识 产 权法研究.doc.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106157 上传时间:2018-06-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学现代化和中国知 识 产 权法研究.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法学现代化和中国知 识 产 权法研究.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法学现代化和中国知 识 产 权法研究.doc.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法学现代化和中国知 识 产 权法研究.doc.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法学现代化和中国知 识 产 权法研究.doc.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法学现代化和中国知识产权法研究知识产权话题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和社会关注度,2007 年的知识产权法研究继续保持着很高的热度,在数量丰硕的同时,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产权法学相关的理论和方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动向。一、研究和发展概况在海外,WIPO 于 9月 17 日在日内瓦总部举办了数字版权管理信息研讨会。3 月 19 日,ISO、IEC 和 ITC 正式公布了统一的专利政策。4 月 17 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与美国司法部联合发表了名为反垄断执法与知识产权:促进创新与竞争的报告,以专章对标准制定中的专利问题进行讨论,进一步阐明了美国司法部在审查标准化组织专利政策时的关注

2、点。9 月 24 日至 10 月 3 日,PCT 联盟讨论了专利合作条约实施细则的修改议案。10 月上旬,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伦敦协议。而美国司法部长 Gonzales 正在计划改革美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增设新的刑事罪名,其中引起最大争议的动议是将试图侵权定为刑事犯罪。9 月 7 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2007 专利法修正案。5 月 7-11 日 WIPO 商标、工业设计和地理标志常务委员会决定加强新型商标、标识的反对程序和工业设计的研究。俄罗斯知识产权专利和商标局公布了 2007-2010 年发展战略规划。在我国,据不完全统计,2007 年在各类刊物上发表的知识产权法学类文章达一千多篇,新版教材和学

3、术著作 20 多本,主要有: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大出版社)、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三卷)(商务印书馆)、王迁知识产权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唐广良与董炳和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2 版)(知识产权出版社)、吴欣望知识产权:经济、规划与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杨延超作品精神权利论(法律出版社)、吴汉东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张耕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等。我国今年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依然频繁,政府部门也对此相当重视和积极参与。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于 1 月 20-21 日在北京举办了全球化与知识产权保护国际会议。3 月

4、 2728 日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美国商会共同发起的“全球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 论坛在北京举行。4 月 17、18 日,由国家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主办的“WTO:标准化中的知识产权(北京)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4 月 19 日,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和美国亚太法学研究所主办的“国际知识产权的挑战与应对国际研讨会” 在北京大学举行。4 月 21-22 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国际研讨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召开。 4 月 24 日,由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主办的“2007 年中国保护知识产权高层论坛” 在北京饭店举行。 7 月 18 日,由国家版权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办

5、“2007 国际版权论坛” 在北京开幕。10 月 10-11 日,由国务院法制办、教科文卫法制司主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三次修订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10月 20 日23 日中国法官协会、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在暨南大学联合举办了“知识产权法律适用 ”高层研讨会。 10 月 22 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在京主办的“中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二十年” 论坛,对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二、热点与创新(一)一般研究 1、价值层面有学者主张知识产权是一个中性词,是一个利益的分配方案,而出版家、出版社是版权相关产业的核心。1还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

6、系有助于把握和理解财产权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知识产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2,提出知识产权法以和谐为其终极价值3,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安全价值 ”之于知识产权法应当有其一席之地 4。有学者建议以新的法律理念模式和行为模式作为知识产权法律现代化的文化基础5。还有些学者分析了文化多样性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联系6,主张知识产权制度实践必须以文化的认同为前提,7认真对待知识产权制度的社会适应性问题8,有必要对我国知识产权进行政治学分析9。有学者尝试建构“ 法与人文” 相结合的方法论。10还有学者认为利益平衡可以作为认知知识产权法的理论模式与方法论原则。11 也有学者认为在商标法学领域,符号学兼具方法论和本体论

7、的作用。12有学者从 WTO 现有的范式面临着的挑战和危机出发,主张寻找新的范式来代替旧的范式。13有些学者批判了知识产权公权化理论。14还有学者对现代社会中法律与科技的关系进行了法哲学阐释。15对于知识产权制度自身的合理性问题,有学者以正义论为视角反思了知识产权合法性基础。16有学者从哲学、法哲学出发对知识产权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17也有学者认为知识产权关系从观念角度考察可视为不同主体之间达成的契约。182、制度层面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在习惯法之中存有诸多关于智慧财产的保护性规范,19当代中国处罚知识产权犯罪的规定、中国海关对侵权物品的处置规定以及中国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符合 TRIPs

8、协定的相关条款。 20有学者介绍了美国知识产权法的域外适用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特点21,分析了后 TRIPS 时代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变革与国际关系的演变22,国际组织在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局限性23。有学者对信息不完全下的知识产权利益平衡进行了反思与完善24。还有学者对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制度性融合25、产学研中知识产权利益分配问题26 进行了研究。(二)具体研究 1、著作权有学者梳理了著作权制度在中国的历史。27也有学者认为,“ 知识产权” 一词的中文称谓应当来源于法文词组“proprit intellectuelle”,而非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2

9、8安娜法的颁布并没有产生现代版权观念29。还有学者分析了著作权法不保护思想的原因30,探讨了著作权保护的现代发展趋势与反垄断措施。31,学者们探讨了 P2P 的相关问题32。对创意是否可适用版权保护,学者们有着不同的意见。33也有学者对作品理论34、修改权35 、表演权36进行了专题分析。2、专利权有学者认为,美国最高法院 KSR vTeleflex 案确立的“Teaching-Suggestion-Motivation Test”标准放宽专利的显而易见标准。37还有学者对专利联盟中的搭售问题38、专利模糊性理论39 等进行了专题分析。3、商标权有学者探讨了商业标识立法如何体系化的问题40,建

10、议修正我国商标法价值定位41、统一我国商标与商号的法律规定。42有学者认为应对地理标志与“地理标志权” 两个用语加以区分。43还有些学者对商标淡化问题展开了研究。44也有学者研究了商标类型扩展对商标注册规则的冲击及其应对。454、其他知识产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或者如何保护的问题,在近几年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有学者对文化多样性进行了主权、人权与私权层面上的研究46,认为人文资源法律保护有着保护主旨决定相关利益的分配和权利义务安排的特定逻辑47,保护传统知识具有正当性48,提出了我国传统知识保护立法的行动策略49。有学者对民间文学艺术法律保护模式进行了探讨,50认为全球治理是消除知识产权与集体

11、文化权利冲突的进路,51建议采用商标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52采用地理标志制度保护民间文学艺术53 ,进一步开发非政府组织的潜力,54 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滥用与反垄断法的关系仍然是热点问题。有学者认为知识产权滥用与垄断的判断存在区别55,研究了知识产权滥用的概念、表现和规制措施56。有学者认为以市场结构为分析基础的特点决定了反垄断法规范知识产权滥用存在局限。57还有学者对共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58、回馈授权59、专利联营60 、专利许可中的搭售61等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有学者认为知识产权体系无法包容商品化权。62也有学者探讨了植物新品种保护中的“依赖性派生品种 ”制度。

12、63三、结 语就 2007 年里的知识产权法学术研究思路而言,学界开始从热衷于以自己的一个既定的却又无法明确界定的“普遍性”或者说宏大述事的理论框架中相互审视走出来,在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继续进行深入法学内部体系化层面思考的同时,研究高度上升到了包括技术、产业、文化、历史、国内外环境等因素在内的一种整体性的系统观思考,在历史的语境下恰当归位知识产权法应有的利益分配功能,可以说是越来越理性、进步。此外,我认为应当开始对自身研究径路的反省,为何著述汗牛充栋却又更多地表现为知识产权研究的认同危机?方法论的反思即是一种自我反省的做法,主张讨论重点的不仅仅是认同与否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如何

13、才能实现认同的问题。在具体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上,我们应注重对知识产权价值在相关产业链中增值、实现和分配的问题,知识产权的财产价值是通过人们对其对象的利用而表现出来的,这是一条贯穿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定海神针。知识产权法是调整知识财富的归属和流转的法律,相对静态的知识而言,它更对知识在动态中形成的利益关系这种法律关系客体充满激情。先进的出版印刷技术本身不能直接诱发著作权制度的产生,它只有通过推动出版产业的逐渐形成之后,引发图书生产与销售的结构性调整,才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学、艺术的创作动机与目的,改变了出版产业与创作活动的主从关系,这才最终诱发了著作权制度的诞生。另外,对于传统民间文艺保护这种人造秩

14、序与文化自身存在发展演化的自然秩序之间的矛盾、公共政策与私权性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值得慎思。万事皆流,知行合一。重索辩证法,厘清第一性和第二性,我们的研究才能真正有高度,我们的成果才能有长久生命力。沉下去有多深,升起来就有多高!1 刘春田:发展产业与保护创新,载中国出版2007 年第 5 期。2 曲三强: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知识产权,载思想战线2007 年第 1 期。3 张德芬:知识产权法之和谐价值的正当性及其实现,载法学评论2007 年第 4 期。4 余之赟:有一种价值叫“安全 ”,载电子知识产权 2007 年第 3 期。5 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律构造与移植的文化解释,载中国法学2007 年第 6

15、 期。6 胡开忠:文化多样性的弘扬与知识产权保护,载法律科学2007 年第 3 期。7 刘华、周洪涛: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困境与出路基于知识产权文化视角的分析,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1 期。8 胡朝阳:论知识产权制度的社会适应性,载法学论坛2007 年第 3 期。9 陈凡、王太平:知识产权的政治学,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 年第 6 期。10 李琛:“法与人文“的方法论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 年第 3 期。11 冯晓青:知识产权法的价值构造: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机制研究,载中国法学2007 年第 1期。12 彭学龙:商标法基本范畴的符号学分析,载法学研究2007

16、 年第 1 期。13 杨光明:后时代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载现代法学2007 年第 3 期。14 孙海龙、董倚铭:知识产权公权化理论的解读和反思,载法律科学2007 年第 5 期;衣庆云:知识产权公权化理论之批判,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 年第 7 期。15 易玉:对现代社会中法律与科技的关系的法哲学阐释,载法学杂志2007 年第 6 期。16 梁志文:反思知识产权之合法性基础,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 年第 9 期。17 马正勇:知识产权哲学若干基本问题研究,载宁夏社会科学2007 年第 3 期。18 杨红军:知识产权制度变迁中契约观念的演进及其启示,载法商研究2007 年第 2 期

17、。19 刘云生:传统中国智慧财产中的权利意识与价值对峙,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2 期。20 朱榄叶:从中国在 TRIPS 协定下的义务看美国对中国的申诉,载法学2007 年第 8 期。21 杨松才:论美国知识产权法的域外适用,载法学杂志2007 年第 5 期。22 古祖雪:后 TRIPS 时代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变革与国际关系的演变以 WTO 多哈回合谈判为中心,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 年第 2 期。23 冯洁菡:国际组织与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载法学评论2007 年第 3 期。24 杨雄文:反思与完善:信息不完全下的知识产权利益平衡,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 年第 2 期

18、。25 肖尤丹:知识产权产业化金融支持制度研究,载知识产权2007 年第 3 期。26 赵莉、单晓光:产学研中知识产权利益分配问题研究,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 年第 1 期。27 刘春田:著作权制度在中国,载案说著作权法,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年。28 余俊:知识产权称谓考,载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三卷),商务印书馆2007 年。29 易健雄:从文学产权到版权,载中国版权2007 年第 3 期。30 李雨峰:为什么著作权法不保护思想,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 年第 5 期。31 彭玉勇:著作权保护的现代发展趋势与反垄断措施,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 年第 2 期。32 沈木珠:P2P 共享的合法

19、性,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 年第 6 期;郑瑞琨:P2P 技术下版权侵权责任的认定、史学请关于我国内地 Kuro 侵权案初审判决的几点思考,载中国版权2007 年第 3 期。33 参见丘志乔:创意的版权保护,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 年第 7 期;寿步:创意不应受到版权保护,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 年第 10 期。34 杨述兴:著作权法中的作品理论初探,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 年第 5 期。35 王迁:我国著作权法中修改权的重构,载法学2007 年第 11 期。36 万勇:中国著作权法的表演权,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第 6 期。37 尚世浩、胡音慧: 美国专利制度的“分水岭”,载电子知识产权2

20、007 年第 7 期。38 黄良才:专利联盟中的搭售问题分析,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 年第 10 期。39 王会良、和金生:专利模糊性:一种新型专利价值视角,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 年第 9 期。40 王莲峰:论我国商业标识立法的体系化,载法学2007 年第 3 期。41 邓宏光:论商标法的价值定位,载法学论坛200 年第 6 期。42 曲冬梅:商标与商号的权利冲突及救济,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2 期。43 易健雄:地理标志与“地理标志权”考辨,载法学杂志2007 年第 6 期。44 孙学亮、许可:驰名商标淡化:美国的理论与实践,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 年第2 期

21、;漆诣: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适用原则,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 年第 10 期。45 曹世华:商标类型扩展对商标注册规则的冲击及其应对,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 年第 11 期。46 吴汉东:文化多样性的主权、人权与私权分析,载法学研究2007 年第 6 期。47 李东方:西部人文资源的法律保护,载政法论坛2007 年第 4 期。48 李杨:传统知识保护的正当性分析,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 年第 9 期。49 王太平:我国传统知识保护立法的行动策略,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 年第 11期。50 张玉敏:民间文学艺术法律保护模式的选择,载法商研究2007 年第 4 期;管育鹰: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模式评介

22、,载中国版权2007 年第 2 期。51 郑万青:论知识产权与传统资源权的冲突及其全球治理,载浙江学刊2007 年第 5 期。52 徐辉鸿、郭富青: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法保护模式的构建,载法学2007 年第 9 期。53 张耕:契合冲突:民间文学艺术与地理标志保护,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 年第 1 期。54 魏艳茹:传统知识保护之争中的非政府组织,载法学论坛2007 年第 3 期。55 李琛:禁止知识产权滥用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 年第 12 期。56 张伟君:知识产权滥用的概念、表现和规制措施,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 年第 12 期。57 韩立余:反垄断法

23、规范知识产权滥用的特点与局限以欧美微软案为视角,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2 期。58 李小明:反垄断法中共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问题比较研究,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 年第 4 期。59 宁立志、陈珊:回馈授权的竞争法分析,载法学评论2007 年第 6 期。60 张平:专利联营之反垄断规制分析,载现代法学2007 年第 3 期。61 郭德忠:专利许可中的搭售,载河北法学2007 年第 9 期。62 张丹丹、张帆:商品化权性质的理论之争及反思,载当代法学2007 年第 5期。63 崔立红、翟云鹏:植物新品种保护中的“依赖性派生品种”制度初探,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 年第 9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