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壶天仙境景观模式在江南私家园林中的演进摘要:当最有历史的“葫芦”遇上最缱绻多思的文人,江南私家园林中经常出现的理想景观模式壶天仙境,便粉墨登场了。此模式的具体运用有些相似的特点及要素构成,本文综合总结了贯穿其中的一般规律,并从社会、自然、文化、哲学等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历史缘由,尤其是道家思想的深刻印痕。及对当今乃至后世园林的影响和意义。关键字:葫芦 壶天仙境 景观模式 江南私家园林导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各流派思想纷繁交错,相辅相成,继而逐步走向融合,比如中国古典园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考量,它以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构成手法,日益焕发新鲜光彩,处处闪烁人间智慧。“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
2、其身。 ”恐怕这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子们共同追求的两种选择。能光宗耀祖固然欢欣鼓舞,即使仕途不济,亦可循着一方园林,避世玩乐,同样快意人生。文人,始终有文人的格调和追求,也许,这只是积极进取过程中的一种退思、休憩和整顿心灵。是道家的心思,一种超脱的出世观。是文人墨客,尤其是那些得不到满足的帝王家和仕途不顺的骚人们的最爱。在道家精神蓬勃发展的同时,配套的象征物和景观也随之诞生。当最有历史的“葫芦”遇上最缱绻多思的文人,江南私家园林中经常出现的理想景观模式壶天仙境,便粉墨登场了。一、追根溯源“壶天仙境”的源起及特点1、葫芦的文化宗教内涵浅析葫芦在我国,历史久远。早在新石器遗址中就有古葫芦皮和众多的葫芦
3、形陶器物的出土,而且有些葫芦陶器底部较尖,显然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成为蕴涵了某种宗教意识的祭祀器物。诗经大雅绵中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 ,其中的“瓜瓞”就是指葫芦。许多民族的创始传说中都离不开葫芦,比如汉族独异志载:人类的始祖伏羲、女娲兄妹是从昆仑(葫芦)山中诞生的。远古人类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象征性和充满幻想的。因葫芦外形浑圆饱满,常见且极易生长,于是葫芦与母体的生殖能力便自然而然地嫁接在了一起。我国许多民族的先民,都曾崇拜过象征母体的葫芦。在他们看来,多籽的葫芦便是人类祖先的化身。甚至在不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将葫芦作为始祖和保护神的习俗。同时,葫芦作为收魂法器在古代广为应用。
4、尤其在道教活动中,葫芦与灵药相关,并成为道教仙人最具特征的伴物。例如,“八仙”中的铁拐李,跨鲤渡海的琴高,寿星膝前的仙童等,身边均有药葫芦或酒葫芦的佩挂。仙人是长生之人,葫芦中的仙药为长生不死之药,因此葫芦又具有了攘死镇物的意义。2、当葫芦演化成“壶天” 那么“壶天”呢?何为“壶天” ,此物与葫芦又有什么关联?据考证,葫芦古写为“匏” 、 “瓠” 、 “壶” 。也就是说, “壶”即葫芦,在古代,葫芦是最常用的容器。道家之“壶天”原本为葫芦之内腔。自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方士的神仙思想和神仙信仰以后,到东汉道教的产生,象征母体的葫芦也就因沾染上了仙气而受到崇拜。秦汉、晋、唐以来,葫芦被视为仙品、仙居、
5、仙境,连行医卖药,也要借重葫芦的仙气,“悬壶济世”便成为灵丹妙药的标记。后汉书载:“费长房者,汝南人也,为市椽,有老翁卖药悬壶于肆头,及市罢,常跳入壶中,市人莫视。惟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乃出。乃就楼口候长房曰:我神仙之人,以过见责,今乃毕,当去。 ”此事后被葛弘记入神仙传 ,同一故事又见于云笈七鉴卷二八云台治中录(施存)学大丹之道后遇张申为云台治官,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变化为天地,中的日月,如世间。夜宿其内,自号壶天 ,人谓曰壶公 。 ”三洞珠囊称“壶公谢元,卖仙药。 ”尔后,道教便把仙人所居的仙境称为“壶天” ,因而“壶天”也
6、就成为道教中人大肆宣染和炫耀的仙境。在道教仙话中“壶天”仙境被描绘得神妙莫测,令人惊叹不已。从此,人们开始祀神求仙,以期羽化,幻想死后的灵魂进入“壶天”仙境。3、 “壶天仙境”对古代文人的救赎大概仙家本领大,可伸缩自如的故事实在飘渺美好,让后世众多希图避世的文人不自觉地赋予“壶天”以新的意义,将它视作身在尘世却可摆脱尘世烦嚣的理想之境,借以休息身心、怡养情趣。回到传说,我们发现“壶天”这种仙境模式,实际上是封闭式的小天地,它隐蔽,入口极其狭小,常人不能察觉,经过一番曲径探幽的旅程方能见内里的别有洞天,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大多作品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大如承德避暑山瘦西湖宝葫芦门洞(园主祈望葫芦这一吉祥
7、物能带来好运)庄,小如私家宅院,都由高高的围墙四面围合,具有安全性和私密性。中国宅园式园林的这个基本特点,实际上是受道教崇尚的自然隐逸观所影响的。主人在高高围墙环绕的园中,不下厅堂,尽享山林之乐,享受与自然交融的美感。人在其间,感到无限的惬意和酣足,和一种隐蔽于世的自我满足。至此,葫芦以其巧夺天工的造型,神秘诱人的传说,和千百年来人们有意无意地渲染,逐渐演变成我们所熟悉的“壶天仙境” 。小小的“葫芦”中蕴含了一个神仙世界,诗化家园。“学成文武艺, 售与帝王家” ,从而“ 封妻荫子,衣锦还乡”本是寻常士子普遍的心理追求。然而当满腔抱负随风而逝,满目苍夷时,人们不由想逃避,躲入“壶中” ,那管它世
8、事变迁。这最初只是一种理想,只是当人们固执地要将这种市井之中的隐逸之乐转化为现实时,中国古人发挥他们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在文人士大夫中形成了兴建私家园林之风,且经久不断,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却一脉相承,试图构造这样一个“葫芦”般的理想家园,外面的纷繁喧嚣只因进了这个葫芦口,而果断地屏蔽,内外互不干扰,超凡脱俗。有记载的自王维的辋川别业始。历经金谷园等,直至明清鼎盛的江南私家园林,更是将这种理想画卷发挥到了极致。二、意在笔先景观模式特点及要素构成1、景观模式特点分析“壶天仙境”这种景观模式的产生主要是为了迎合那些现实中失意的文人墨客们。这些人往往具备极高的文化艺术素养,既然俗世不能让他们满意,便花大
9、量心力构造这样一个个巧夺天工的园林。在江南水乡,他们的灵魂得到浸染,与这湿润温和的空气相契合。江南私家园林普遍具有“壶天仙境”的特质,围墙便是那“壶” 。 多处市井之中,用地狭小,周围可取之景甚少,故多采用围合内向的布局手法,即将主景布置在庭院的中间,周围沿墙布置各种建筑,其观赏视线均朝向内部。这样,既遮掩了“俗物” ,又增添了景致。它们多为宅园,总体布局上一般采用前宅后园的形式,若要进到园林里需经过住宅部分将世外桃源与喧闹的城市隔绝,使深幽的景致藏而不漏。这种欲扬先抑的空间处理方式,对规模不够大的私家园林尤其有效,前期冗长的铺垫是为了进入观景处的惊艳和豁然开朗。比如苏州的留园。2、景观要素构
10、成留园平面图(下方红色入口宛如“葫芦” 的瓶颈)景观要素指的是通过各种物象具体地表现出来的某种构成某种景观的元素。2.1、规模多分布在城区近郊或者住宅旁,作为日常生活起居部分的延续和扩大。园林位置多处市井中,用地有限,规模较小,比起皇家园林的恢弘壮阔,江南私家园林则多是在平地上挖湖堆山,种植花木。以小见大,在渺小的空间里意图造出深远的意境。2.2、布局多采用前宅后园的形式,整体也算是一种“风景构图”吧,将组成园林的物质材料建筑、水体、山石、植物等按照地形、功能、自然条件、总体立意和个人需求进行组合布局。以达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效果,追求的是一种发现式和体验式的人性游览模式,构成形式与内容
11、完整统一的简约凝练的内向闭合式园林。2.3、建筑私家园林在建筑上采用曲折灵活的布局方式,以厅堂作为主体建筑,周围穿插亭、廊、轩、榭等。按照园居生活需要。建筑布局的次序大体为:先定厅堂,次定楼阁,再定轩馆、亭榭,游廊则贯穿其中,使建筑连成一体。私家园林一般密度较高建筑布局讲究尽可能相对集中,以“密”托“疏” ,保证自然山水景观在园林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内外空间在各种巧妙的借景、障景、隔景等手法中进行着相互间的连通、渗透。2.4、园路为了实现园林的审美过程,就必须有路的通达;为了增加园林的意境,必须曲径通幽。园路,是联系园林各景点的纽带。路以曲为美,以幽而上的原则与山中的羊肠小路有关,有主路、支路
12、、小路,追求自然意趣,迂回曲折,经常也会做一些回环和装饰。曲廊2.5、水体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私家园林素重理水,许多园林中水体所占面积颇大,形式多样:湖、池、河、溪、瀑、泉,应有尽有,再辅之以堤、岛、桥等小景观和各色植物,生动形象,宛若天然形成。私园多以水为全园灵魂。比如:苏州拙政园水面占 3/5,大部分建筑临水而建,其间由曲折起伏的水廊相连,水多桥多,布局错落有致,景物互为映衬。2.6、山石小径掇山、置石,这恐怕是中国园林特有的技艺吧。在中国,园必有山。自古文人爱石,爱赏石,是雅好。宋徽宗大费周章只为花石纲;留园可以单为瘦皱透漏奇绝的冠云峰修葺一座院落来衬,可见一斑。甚至园冶作
13、者计成也为自己的叠石造山能力颇为自得。且山石处理多借鉴绘画理论,使其具有更深内涵。的确是妙法自然。2.7、植物花木,是有生命的,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变换其形态色彩,同周遭的山水建筑融合一体,互为映衬。植物造景以模拟大自然为基本特征,综合采用诗格、画理与“比德”兼备的植物配置模式,以植物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创造园林意境。气候环境不同,实时景物变幻,甚有野趣。2.8、色彩道家本就飘渺若仙,江南私家园林,色彩以黑、白、灰、暗紫为主,黛瓦白墙,几乎都是朴素,淡雅的。不仅极易与自然界中的山水、树木等相协调,而且还能给人以优雅、宁静的感觉,恰似一副水墨山水画。2.9、景观装饰景观装饰是景观中的点睛之笔,一般色彩
14、单纯,对空间起点缀作用。有些小品具实用功能,有些又具有精神功能,更多的是兼而有之。在一座座私家园林中更是不乏那些精巧的小景观,包括墙体装饰、室内陈设、铺地、雕塑、彩画、盆景、工艺品等,多用那些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花纹,纷纷表达出人们对于和美幸福生活的美好希冀。2.10、小结追求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江南拙政园小飞虹(跨水而建,与周围景物相得益彰)留园冠云峰狮子林“琴、棋、书、画” 漏窗荷风四面亭(因环亭皆荷而命名,且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四季景皆佳,可堪玩味。 )私家园林的基本特征:以山水地形构成园林骨架,因地制宜自然布局,该藏的时候又隐约着那曲径通幽般的飘渺气质。三、源远流长景观
15、模式的形成(1440)黑格尔说:“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的环境,依存于特定的历史和它的观念和目的。 ”如此说来, “壶天仙境”如此盛行于江南私家园林倒不奇怪了。1、社会环境江南地区,向来民风富庶,物华天宝,文采风流。比如苏州,远在春秋时就是吴国的首都,隋开运河后则变为重要商阜,长期以来幸免战祸,无论经济、文化仍可维持小康局面,至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成为江南头等富庶繁华之地。且文风极盛,清时,状元数为全国之冠,这些人一旦官场失意或告老还乡,便大肆购买土地以修宅筑园,从而使苏州成为官僚地主高度集中的地方。2、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温暖湿润的宜人气候。江南水乡,河道
16、纵横,湖泊罗布,即使城内也是水网交错,为庭院引水提供了十分方便的条件,加之土地肥沃、雨量充沛,适于花木滋长。同时盛产玲珑剔透的古怪湖石,便于叠山。3、文化优势中国古代的城市,大多是从封建社会行政中心衍生而来,有的是方正规整棋盘状路网的城市布局,在这种封建专制下的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窒息着一切生机,使得尚有灵性的文人士子们“常愿卜居幽僻,摒避喧尘”总想逃逸到自然中过一份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便是中国自然式山水园产生的初动力中国古典园林滋生在东方文化的飞天沃土之中,并且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影响。古代并无专门的造园家,许多园林都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经营的。这就使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
17、情画意般的浓厚的感情色彩。尤其是绘画,山水画,甚至有一脉相承的各种理论,当笔尖下的神仙世界诉诸现实中时,想必无论设计还是建造,乃至完工,激情必定是贯穿始终的。以欣赏山水风景,陶冶情操为主,在江南,这块温润的土壤中,魏晋以来形成的道家隐逸思想隐士文化一直流行着。为求得人格的独立,士人的反抗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崇尚清静无为、向往远离社会、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形式而表现的,他们以这种消极逃避的形式远离专制政治,在广阔的生活环境和宽松的氛围中保持相对独立的人格,求得身心上的相对自由。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将归隐境界描写得美妙无比,如诗如画。4、哲学背景中国哲学发展历史悠久,流派纷呈。其主干无非是儒家和道家,再加上
18、个西来的佛家(主要应用于寺庙,在此不赘述) 。儒家深研的是治世之道,提倡“学而优则仕” ,是一种积极的入世观;道家,宣扬的是“无为而治” , “道法自然” ,是仙家福祉,表现为清静无为的隐逸态度,是一种超脱的出世观。虽然有些理论被解读为放任,无作为,其理念却能使人摒弃尘世的纷繁杂乱,获得心灵的宁静愉悦,这与营建中国传统园林这一人们心灵的栖居之所目的不约而同。“壶天”观念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从而彻底抛弃一切羁绊。 “壶天”思想规劝人们“返璞归真” ,转入平静的世界, 达到无欲无求的状态,待一切都恢复自然了,再用礼乐重整秩序。他们为人们营造一个理想的王国。对于古代文人来说,终究是为了逃避现世的纷
19、扰,选择一种避世隐逸的方法来对待人生。神仙生活是道教信仰者神往的,在仙境“可以外生死、极虚静,超脱自在,不为物累” ,人们在现实中得不到、实现不了的,都可以在那里得到补足,道教提供了又一个理想乐园的意向。它同其他宗教相比,勇敢之处在于执著“追求今生幸福” , “我命在我不在天” 。就是这样的仙境,他们在尘世中也找到了相对应的洞天福地,那么壶天也应该是道教仙境的又一个具象了。“壶天”观念是将儒学精神与个人情感统一后所形成的一种世界观和处世哲学, 严格讲它缺乏系统的理论,更多带有感情色彩,这不是一种哲学, 而是一种外道内儒的复杂思想结合体。其中既有理性的平静, 又有情感的激荡。四、现代园林难觅“壶
20、天”妙法也许是中国近现代革命进行得太彻底了吧,当一脉相承的古典文化遭到怀疑,被唾弃,被打倒,再慢慢开始复苏,重回我们身边时,会惊觉,很多东西都不一样了,老祖宗的智慧需要一点点重拾。比如园林学,这个系统理论或许是舶来品。其内容,对于国人,应该是很熟悉的,中国的造园活动,早在商周便已开始。然而,如今的我们经常会悲哀地发现,国内现在设计存在的园林很多是西方的复制品,或者是几种理念参杂在一起,生搬硬套而来。不是说西方园林不好,也不是说不能复制。只是有时想起那曾令外人无限钦羡的独特的艺术园林,不由扼腕。从何时起,我们的园林艺术变得如此不伦不类。比如“壶天” ,我们可能会在某些公园象征性地看到一些“葫芦”
21、造型的景观或门洞之类装饰。慕尼黑芳华园(具有江南园林风格,深受好评)只是“壶天仙境”这个模式,这个中国特有的儒道文化孕育出来的,神化的世外桃源,那种底蕴,那种巧思,那种方寸之间纵横深远的山水园林,却是不见许久了。有时比较一下同宗的日本园林,他们虽然源自中国,却不断融合了他们民族自身的特点,靠“枯山水”独步世界。其实,中国古典园林才是真正的集大成者。并且,在我看来,应更受推崇。毕竟,相比日本苦禅似的静默,中国古典园林中那种欢愉、怡然自得的感觉可能更得众人心吧。我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在, “风景园林学”专业划归为国家一级学科,生态文明已被收入党章 ,当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时,对生活的质量也
22、有了更高的需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被越发看重。为避免中国现代园林也如中国城市一般“千城一面”地发展,我们理应海纳百川,外国的先进理论成果固然重要,古人传承下来的智慧更是必不可少的,何况是如此富有魅力的园林艺术。五、对当今乃至后世的影响空虚无形却独立存在,运转不止却永不改变。这是道家。中国古典园林是抒情的,出世的,追求的是一方与世无争的“壶中天地” 。人们在自然山水园中隐逸,连皇帝都要自比与世无争的樵夫渔翁。壶天仙境,一直是古典园林模仿的永恒主题。它调和艺术与生活,创造出“美好的、诗一般的”梦幻境界,体现了中华农耕民族最高最优雅的生存智慧,也即西方人所说的“东方智慧” 。其实,江南私家园林的经典靠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模式, “壶天仙境”与其说是一种景观模式,不如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境界,它同所有中国古典园林一样,追求的是道法自然,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在这一方天地中,多了些心灵寄托般的闲适,少了几许现代人工打造的矫揉之气和刻意为之的别扭。小小葫芦,犹如洞天,别有天地,在这葫芦世界里,洋溢着仙灵自然的气氛,透着非凡的想象力。这是一种超凡的人生意境,蕴涵了道教关于天地造化的宇宙意识。一切,生动体现了中国古人的一种优雅精致的生存智慧,温文内敛的精神气质。对现在浮躁的社会来说仿若一股甘泉,对于后世,更是享用不尽的文化方壶胜景(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一)宝藏和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