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亚洲国家(48),2,3,4,5,区域性人地关系的基本特点和问题,(一)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亚洲是一个人口大洲,人口问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为人口增长、人口分布和贫困人口等方面。,表6.1.1 1950年以来世界及各大洲人口增长率/%,人口增长,6,人口分布区域差异性,其中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均超过了10亿人,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日本等国家的人口也都在1亿人以上;中国澳门的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千米56 721人,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都超过了10 000人,巴林、孟加拉、中国的台湾、巴勒斯坦、韩国和黎巴嫩等国家的地区的人口密度都在1 000人以上。而在北亚、中亚和西亚,人口
2、则比较稀少,北亚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只有3人。,7,人口贫困,亚洲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大洲,仅南亚和东亚就有8亿多贫困人口,约占世界贫困人口总数的2/3。1999年,在有统计数据的46个国家和地区中有21个为低收入国家(人均GNP为755美元或以下),其中老挝、柬埔寨和尼泊尔三国的人均GNP均低于300美元。贫困人口在就业、居住、健康、教育、医疗等方面都受到严重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的待遇,如印度最富有的20%的人口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为5.43%,而最贫穷的20%的人口这一比率却达到15.47%。,资源环境压力,(1)土地退化。目前,亚洲约有39%的人口生活在有干旱和沙化现象的土地上,其中沙化土
3、地面积已超过3.5108 h。水土流失和过量使用化肥及农药,使20%耕地的土壤已经退化。在印度、中国和巴基斯坦,还因过度利用地下水灌溉而使大面积土地盐渍化。,8,(3)水资源匮乏。亚洲农业消耗的淡水量远远高于其他大洲,淡水资源短缺正成为影响亚洲粮食安全的主要限制因素。水坝的修建和过度利用地下水灌溉,破坏了原有的水循环系统,导致地表径流量减少,湿地干涸,耕地盐碱化。因人为污染,亚洲河流中细菌含量是世界平均数的3倍。3名亚洲人中就有1人无法得到安全饮用水。每年因水污染和卫生设施缺乏导致50万婴幼儿死亡。,(4)生物多样性减少。据世界保护联盟(World Conservation Union)统计,
4、印度尼西亚、印度和中国是世界上濒危物种最多的国家,三个国家的濒危物种分别为135种、80种和72种。,(5)空气污染。19751995年间,中国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率是世界平均数的2倍。严重的空气污染已使许多人饱受支气管炎之苦,甚至过早死亡。,(6)城市贫民问题。1998年亚洲75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已达160座,占世界的43%。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已经抵消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增加,贫民窟在许多城市中迅速增加。如科伦坡,约有50%的城市人口居住在简陋的房屋中。,9,(二)领土及地缘关系问题,亚洲共有48个国家,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陆地和海洋国土争端,这些争端是目前制约亚洲政治经济合
5、作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北方四岛问题,朝鲜半岛问题,克什米尔问题,中印边界问题,油气地缘问题,海洋国土问题,10,北方四岛问题,北方四岛是指齿舞、色丹、国后和择捉四岛,属千岛群岛的南部。由于周围海域为南北暖流寒流相汇之处,因而形成丰富的鱼类资源,有着“鱼类宝库”之称。千岛群岛17世纪时最早由日本人发现,18世纪初被俄国占领。,11,朝鲜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统一国家,后被日军侵占。二战后美苏两国在朝鲜半岛上争夺势力范围。1945年9月达成协议,大致以北纬38N线为界,以南为美国的势力范围,以北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南方于1948年8月15日建立大韩民国,北方于1948年9月9日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
6、共和国,从此形成了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对立的局面。2000年6月,南北双方首脑进行了冷战后的首次会晤,之后双方经过多次协商,在有关铁路、公路联结的军事问题、离散家属互访和经济合作方面达成协议,双方经贸往来不断发展。但是,北方界限特问题、朝鲜核威胁问题和驻韩美军问题仍是制约朝鲜半岛稳定的三大重要因素。,朝鲜半岛问题,12,水源充沛、风景宜人的克什米尔地区,13,克什米尔地区重要性地理上:与中、印、巴、阿交界战略上:在冷战格局中有重要政治、军事价值(军事价值:建立机场可对亚洲大陆其他国家构成战略威胁;政治价值:与克什米尔联系在一起的南亚次大陆在东西方集团中的归属将对冷战格局的稳定与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7、印巴对克什米尔的认识角度不同印度:从整个亚洲政治格局、战略位置的角度认识反映了印度想通过控制克什米尔,推行地区霸权主义巴基斯坦:从民族荣誉、民族独立的角度认识,14,1947年,英国公布印巴分治方案蒙巴顿方案。各土邦可自由选择参加印度或巴 基斯坦,或者宣布独立。大多数地区以宗教作为决定加入印度还是加入巴基斯坦的基础。克什米尔地区人口中穆斯林占多数(近80%),但信印度教的土邦王宣布克什米尔归入印度,导致第一次印巴战争。 1948年印巴两国在联合国的监督下停火,并划定了停火线,南部印度控制区和北部巴基斯坦控制区分别占克什米尔地区总面积的70%和30%。 1965年和1971年,印巴之间又两度战争
8、。 1998年5月印巴竞相实施的核试验以后,克什米尔地区再燃战火。,克什米尔问题,克什米尔即查谟克什米尔,包括查谟、拉达克、克什米尔河谷和吉尔吉特等地区,克什米尔原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英国对南亚次大陆实行殖民统治之后,克什米尔成为受英国保护的一个土邦,但享有自治权。,15,中印边界问题,中印边界全长约2 000 km,在历史上从未正式划定过,但两国之间按照双方行政管辖所及范围,早已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在西方殖民主义者统治印度半岛以前,中印两国一直相安无事。,18881904年,英国为打开通往中国的大门,发动两次侵藏战争; 1914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关于西藏问题的西姆拉会议之外同西藏地方当局
9、秘密炮制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1947年印度独立后,不断将领土向北推进。目前,中印边界大体上可以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自不丹东端起,沿喜马拉雅山南麓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向东至中国、印度和缅甸三国交界处止,争议地区约90 000 km2;中段为我国西藏阿里地区与印度喜马偕尔邦和北方邦接壤处,争议地区约2 000 km2;西段是中国的新疆和西藏同印度拉达克地区(即印控克什米尔部分)的接壤部分,争议地区约33 000 km2。 1988年12月,印度总理拉 甘地访华时,中印双方表示要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边界问题的办法,并同意建立关于边界问题的副外长级联合工作小组。 到2001年,中印两国
10、副外长级边界问题联合工作小组已举行11轮会谈,双方一致认为边界问题不能成为两国发展其他双边领域关系的障碍,而应通过和平谈判加以解决。,16,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 在1914年的3月24日,(英)印度殖民政府外务大臣享利麦克马洪(英国政府代表)竟背着私自同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新德里以秘密换文的方式炮制了所谓的“中印边界线”,即“麦克马洪线” ,这条分界线与此前国际上习惯认定并在各种官方(包括英国)出版物和地图上一直沿用的分界线不同,它大大向西藏纵深推进,把原本在西藏境内资源最丰富的九万多平方公里划进了大英帝国的印度殖民地,将中国西藏地方历来有效行使统治权的地方向北压缩了一百多千米。,17,亚洲油气
11、地缘问题突出表现在相关国家对波斯湾、里海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石油资源的竞争、角逐与输油管线的控制。,油气地缘问题,波斯湾,里海输油管线,18,西伯利亚油井,俄罗斯传统的管线主要从西伯利亚,通过乌克兰,伸向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目前这个管网的利用率仅为60;新的西向管线已经避开乌克兰,找到了一个新的通道,即白俄罗斯波兰德国,但资金短缺是影响这个巨大工程的主要问题。,19,海洋国土问题,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洋国土问题日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亚洲,海洋国土争端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日韩独岛之争、中日钓鱼岛之争、南沙群岛之争等。,日韩独岛之争,20,韩国媒体报道,
12、在朝鲜半岛历史上,早在新罗王朝(公元6世纪)就有独岛的记录。日本政府自1905年入侵朝鲜半岛以后,即宣告对独岛(竹岛)拥有自主权。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把独岛(LiancourtRocks)移送给了驻韩美军政府管辖。1948年8月15日随着大韩民国政府的建立,独岛与其他领 土一同自动地归于大韩民国政府,并由大韩民国政府行使主权,其后日本却不承认,现是两国争端之一。,21,中日钓鱼岛之争,22,南沙群岛丰富的油气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是诱使越、菲、马等国按照各自的需要,逐步蚕食和瓜分了南沙群岛中的所有较大岛礁,并在岛上修建各种军事设施,企图长期控制。现在,南沙群岛已有五个国家和地区的驻
13、军,除我国大陆军队驻扎的个岛屿及台湾军队所在的太平岛外,共有多个岛礁被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国侵占。有的国家为扩大影响,显示存在,还派政府要员视察所侵占的岛屿。 我国一贯坚持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南沙群岛的现实状况,我国政府提出“搁置争端,共同开发”的原则。我国对南沙的主权不容置疑,但南沙被分割占领的现状却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因此把争端先搁置起来,共同进行开发,对维持稳定,保障和平,及对各方的经济利益都有利。 南沙问题之复杂涉及美国在东南亚的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日本的油气利益,台独分子的政治手段,东盟的经济合作。,南海诸岛:,23,地缘经济与亚太经济合作,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14、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1989年,在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的倡议下,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和东盟国家等12国第一次部长会议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举行,标志着APEC的正式成立。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推动下,APEC开始举行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1年,APEC的成员已达到21个,共举行了13届部长级会议和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4,25,26,27,各层次的区域合作不断加强北美自由贸易区已于1994年正式启动。东盟成员国已经发展到10个,并明确了在2003年以前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目标,从2000年开始召开“10+3”(东盟10国加中国、日本和
15、韩国)经济部长与贸易部长会议,标志着东盟的合作框架已经扩展到了东亚地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迅速发展,新柔廖、湄公河、图们江等增长三角不断涌现。,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迅速发展1994年,APEC通过了茂物宣言,提出发达成员不晚于2010年,发展中成员不晚于2020年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目标。1995年,通过了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1996年,各成员分别提交了实施自由化的单边行动计划,并列出了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以前将采取的措施和大致计划。目前,亚太地区内的贸易与与投资依存度分别达到70%和80%。,28,东盟十国,菲律宾,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泰国,文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
16、越南,缅甸,29,第二节 亚洲的工业化与代表性工业化国家,一、亚洲的工业化和地域格局,(一)亚洲工业化的时空过程,与欧美不同, 亚洲灿烂的农业文明和自给自足型的农业社会,形成了缺乏交流、对土地高度依赖和保守的经济社会特质,这些显然不利于工业文明的产生。因此亚洲的工业化经历了相当曲折的历程。,进口替代工业化,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新一轮混合型工业化,亚洲工业化轨迹,30,进口替代工业化,概念 用国产化工业品替代进口品,是为减少对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的依赖,从发达国家的竞争攻势中保护本国幼稚产业,建立本国完整的产业体系而采取的“内向型”工业化战略。,措施 进口替代通常采取保护与鼓励齐头并进的措施,一方面
17、对国外的产品设定高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另一方面对国内产业提供各种优惠政策。,进口替代的过程 消费品国产化中间产品国产化(原材料、零部件等)资本品国产化(生产设备)的依次递进过程。,局限性 首先,亚洲国家除极少数二、三个大国外,其余各国国内市场普遍狭小,工业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其次,进口替代是消费品的国产化,中间产品和资本品的对外依赖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更加深,从而严重影响对外贸易的收支结构。,31,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概念 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把所生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向国外出口,以此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即为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在亚洲,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NIEs在20世纪60年代、东南
18、亚国家和中国自80年代以来依次采取了这一战略。,措施 政府采用了降低汇率、提供出口补贴和出口信用、设立出口促进机构、建设出口加工区等诸多政策支持措施,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背景 世界经济的空前繁荣,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体系下世界贸易的自由化,交通通讯等克服空间距离的技术大发展,跨国公司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寻求低成本生产基地等。冷战结束后,全面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贸易和投资更加自由化。,32,新一轮混合型战略,概念 在不同产业领域和同一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是互为转移的,既为“混合型”战略。,IT革命 在新一轮混合发展战略中,信息技术(IT)革命牵动了亚洲新
19、经济的发展,IT关联产品的出口成为帮助亚洲走出金融危机的主要动力。,33,殖民地时期初级产品出口 (农产品、矿产品、原油等),第一次进口替代工业 (基本消费品的国内生产),第一次出口导向型工业化 (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第二次进口替代工业化(重化学工业) 第二次出口导向型工业化 (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不平等的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20世纪60年代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 世界贸易的自由化 廉价劳动力,20世纪80年代 经济全球化 跨国公司的成长 先发工业化国家把国(区)内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或生产工程向邻近后发国家转移,34,展现出从日本(20世纪50年代)亚
20、洲“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以下简称NIEs于60年代)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中国大陆(80年代)、越南、印度的空间扩散过程,而起飞出现的先后顺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步入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的时期。,亚洲的经济起飞,35,(二)亚洲工业化的地域格局亚洲太平洋地区城市走廊与功能性 城市体系的形成,1.亚洲太平洋走廊的形成 2.资本输出城市:以东京、首尔、台北为代表 3.大量吸收海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城市:以上海、曼谷、雅加达为代表 4.以国际交易为主要经济内容的地区中心城市:以新加坡和香港为代表,36,二、亚洲唯一的发达工业化国家日本,37,(一)自然条件,日本的国土由北海道、
21、本州、四国和九州等四大岛及其附近的3900多个岛屿所组成,通称为日本群岛,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呈狭长的弧形。国土面积约37.8104 k ,其中四大岛面积占95.4%。国土的70%为山地和丘陵,平原狭小,最大的关东平原面积也只有1.68104 k 。火山众多,全国约有200多座著名火山。受地形的影响,日本的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航行。信浓川和利根川是日本最长的河流,但也分别只有367 km和322 km。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终年温和湿润。日本是世界屈指可数的多雨地带,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 0002 000 mm之间,其森林覆盖率达66.8。日本国土大部分属于温带,年平均气
22、温较高,无霜期较长。除春夏秋冬四季外,日本还有春夏之间的梅雨期和秋冬之间的秋霖两个雨季。,38,显著的气候地域分异 纵贯本州岛的脊梁山脉两侧的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之间以及沿海与内陆之间的气侯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四大类型区:以冬季降雪为特征的日本海沿岸;易出现梅雨期大雨和干旱的九州地区;降水少、终年多晴天的濑户内海地区;降水多、深受黑潮影响而温暖的南海地区。,自然灾害频繁日本国土自然环境特性决定其是多自然灾害的国家,既有地震灾害、火山灾害、土崩灾害等缘于地质地形的灾害,也有风害、低温冷害、干旱、大雪等气候灾害。日本地处西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活断层广布,火山众多、地震频繁,故有“火山、地震国”之称。
23、境内有86座活火山,相当于全世界的1/10。日本固有的地形条件和气象条件结合在一起,有着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之破坏程度的特性,如地震、火山、台风和大雨除了引起直接破坏外,还常常引发火灾、山崩、洪水、泥石流等二次性破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使人口和经济高度集中于狭小的平原地带,也使自然灾害更具危害性和破坏性。,39,(二)经济发展轨迹,明治维新与近代化1986年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近代化开始,积极地开放政策、大量引进的欧美先进技术和制度、全面普及的教育、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使得到二次大战结束期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约为4%5%,超过欧美工业现行国家水平。,对外扩张与工业化“殖产兴业、富
24、国强兵”,是官方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 ,对外侵略战争刺激与军事相关的重化学工业得到发展,工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但也因此,社会发展进程滞缓,贫富差距迅速扩大。由于资金、资本、劳动力被强制性投入战争,导致经济最终崩溃,以及战争的失败。,二战后经济恢复与高速增长战后,经济几乎崩溃,遂采取集中发展煤炭、钢铁、化肥的倾斜生产方式,仍举步维艰。1950年的朝鲜战争却拯救了日本经济,到1955年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19551973年,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年平均增长率11%,1964加入OECD,成功消除二元结构,强劲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出口增长率超过GNP增长率的1倍,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40,今天
25、的世界经济大国2000年,日本的GNI(国民总收入)达4.337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NI达34 210美元,仅次于瑞士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1999年,对外贸易额达7 304亿美元,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在工业生产领域,钢铁、造船和汽车的产量与质量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跻身于世界前列,如今高附加值、高技术密集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和其他电子工业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物质生产和经济规模方面,日本已完成了明治维新以来的“追赶、赶超”历程。国民生活在耐用消费品的普及、公平的收入分配、享受安全和便利的日常生活方面,可以说已相当“富裕”。然而由于城市过密、住宅价格昂贵、实际
26、生活费用支出高等各种因素,使国民实际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同其国家经济实力相比有一定出入。,石油危机以后的结构调整与低速增长 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给日本带来巨大冲击。之后,日本一方面推动经济的省资源、省能源化,另一方面依靠技术革新成功地使其产品、特别是出口商品实现高附加价值化。成为最快地从石油危机阴影中走出来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致力于扩大海外投资,加快了经济国际化步伐。然而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末的泡沫经济后,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发展缓慢。,41,(三)经济发展的因素,42,(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战后:“倾斜生产方式”,重点发展电力、煤炭、钢铁、肥料等
27、基础工业;农地改革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劳动改革则大大提高了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家用电器生产因此兴起;战后的自由竞争环境、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带动,钢铁、石油化工、造船和汽车等运输机械等“重化学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农业开始衰落。,60年代中期:船舶、钢铁的出口带动经济高速增长,重化学工业内部重心也开始有所变化,电气机械和运输机械等加工组装型部门的增长速度超过钢铁、石油化工等基础原材料部门。,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动摇了日本工业中重化工业的根基,汽车、民用电子、通信设备等加工组装型工业成为主导产业,产业从大规模批量生产型向高度加工、知识密集方向发展。,43,日本的工业地带和工业
28、地域,44,(六)现代国土结构的特征,现代日本的国土结构可以从两个视角把握:一是大城市圈与地方圈的对立,二是以东京为顶点的城市体系。,视角一:大城市圈与地方圈的对立,45,视角二:东京为顶点的城市体系,中枢管理职能是城市的高级职能,是决定现代大城市的吸引力、成长力的最主要的职能。中枢管理职能可分为行政的(政治)、经济的、文化-社会等三种类型。分别由政府机构及与之关系密切的各种机构、民间企业的总部和分部职能以及大学、媒体承担。,一个概念中枢管理职能,经济中枢管理职能代表 大公司总部这一中枢管理职能的集聚呈现着: 东京大阪名古屋地方中枢城市的等级体系;公司分部这一营业基地的区位集聚则表现出:东京大阪名古屋中枢城市准中枢城市其他县厅所在地的等级体系。,行政的中枢管理职能的区位也呈现大体类似的等级体系特征: 国会、行政机构、司法机构则理所当然地集中于首都东京,其派出机构集中于地方的行政中心城市。与此相对应,“地方圈”的大中企业的分部往往设在集聚度高的地方中枢城市。,专门的、多样化的企业服务业和知识型产业,如商品批发额、人均信息处理服务业的营业额、广告销售额、银行储蓄余额等均呈现着首先向东京高度集聚,其次向大阪,再次向地方中枢城市和准地方中枢城市集聚的等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