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62017 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从第七章到第十二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
2、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自我评价”和“家庭实验室”,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二、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上学期期末考试,我校考试情况如下:从表格可以看出,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不足 30%,另有 30%的学生基础薄弱,有些学生讨厌理科学习,个别学生小学数学知识都未掌握;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作业马虎了事,抄袭作业严重且作业格式不正确,写字不认真;部分学生学习虽然刻苦,但十分吃力,效果不
3、好,这主要是学生学习方式方法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抓好基础知识,是物理教学工作的重点。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力学的基本内容。B、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2、过程和方法: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B、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
4、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四、教学措施: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实考最高分最低分 均分优秀数优秀率及格数及格率低分数低分率标准差过有效分人数有效人数441 95.0 12.0 67.20 123 27.9% 314 71.2% 36 8.2% 17.31 277 2462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2、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型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
5、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安排及课时 备注第 1 周 2.13-2.19 7.1 力 7.2 弹力(4 课时)第 2 周 2.20-2.26 7.3 重力 单元复习与测试(4 课时)第 3 周 2.27-3.5 8.1 牛顿第一定律 8.2 二力平衡(4 课时)第 4 周 3.6-3.12 8.3 摩擦力 单元复习与测试(4 课时)第 5 周 3.13-3.19 9.1 压强 9.2 液体压强(4 课时)第 6 周 3.20-3.
6、269.3 大气压强 9.4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4 课时)第 7 周 3.27-4.2 单元复习与测试(4 课时)第 8 周 4.3-4.9 10.1 浮力 10.2 阿基米德原理(3 课时) 清明放假第 9 周 4.10-4.16 期中复习 (4 课时) 第 10 周 4.17-4.23 期中复习与期中考试第 11 周 4.24-4.30 10.3 浮沉条件及应用及概念专题(4 课时)第 12 周 5.1-5.7 浮力的计算专题、图像专题(3 课时) 五一放假第 13 周 5.8-5.14 浮力实验专题、单元复习与测试(4 课时)第 14 周 5.15-5.21 11.1 功 11.2
7、功率(4 课时)第 15 周 5.22-5.2811.3 动能和势能 11.4 机械能及其转化单元复习与测试(4 课时)第 16 周 5.29-6.4 12.1 杠杆 12.2 滑轮(4 课时)第 17 周 6.5-6.11 12.3 机械效率 (4 课时)第 18 周 6.12-6.18 单元复习与测试(4 课时)第 19 周 6.19-6.25 期末复习(4 课时) 74 课时34、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五、教学进度: 日期 2017-2
8、-12第 7 章 力第一节 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 知道力的作用效果。(3) 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4)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2、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三)教学过程
9、一、引入新课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撑、蹬等动作,用“力”实现身体的平衡。什么是力呢?二、力是什么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根据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同学们来举一些力现象的例子好吗? 人熊猫拖拉机地球提攀拖吸引木桶竹枝车苹果 物体 作用 物体根据分析你能得出力是什么吗?(先讨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在物理学中一般用字母 F 来表示力,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 N。托起两个第 20 周 6.26-7.2 期末考试 放暑假4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 1 N。讨论:单独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吗?不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吗?小结:在这些例子中,总有两个物体存在,那我们将其中一个物体叫施力物体
10、,另一个物体叫做受力物体。力的产生不能脱离物体,且需要两个物体,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请大家再分析图中,那些是受力物体,那些是施力物体?不直接接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直接接触时也要发生作用(即:推,拉,压,挤排斥等)才会产生力。如磁铁吸引铁钉;地球吸引月亮等。二、力的作用效果(1)教师演示图 7.1-1 甲实验,学生交流图中物体形状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甲 乙 丙请一位学生演示图 7.1-1 乙、丙实验,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 教师演示图 7.1-2 所示的实验。问题:小钢珠在
11、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指物体的运动速度或方向发生了变化。*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让学生再举些例子然后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效果。三、力的三要素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2、让学生提出猜想:3、师生共同讨论并举例验证猜想:投篮时用力不同,或方向不同,效果不同等等。4、教师探究:教师推门实验: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
12、轴远近不同,用的力不同。5、学生探究:将物理课本放在课桌上,使用大小相同、方向相同的力,分别推课本的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效果相同吗?5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四、力的示意图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五、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
13、新的认识、(1) 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2) 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3)想想做做:看课文图 7.1-5,2、如图 7.1-5 甲,在两个靠得较近的小车上 分别放一块磁体,松手后观祭发生的现象。3、让一位同学穿上旱冰鞋推墙 (图 7.1-5 乙),观察发生的现象。4、看课文图 7.1-8,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开时连同他坐的船也被
14、推开。)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注意: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如右图。解决问题的要点:受力分析(四)、板书与小结(五)课后反思第二节 弹力力力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符号与单位:力用 F 表示;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 N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6(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过程和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1) 通过
15、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2、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三)教学准备橡皮条、钢尺、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等。(四)教学过程一、弹力1、弹性和塑性教师:用力分别压弹簧、拉橡皮筋、挤压橡皮泥、捏面团;松手后,物体的形变有什么不同吗?(课前每小组分发一根细钢丝,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动手绕制一个小弹簧)(学生实验)用细钢丝绕制的小弹簧,轻轻地拉一拉或压一压,感受弹簧被拉伸或压缩的同时,手受到了力的作用。【思考】这种力是什么性质的力?它产生的
16、条件是什么?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又如何呢?让学生亲身感受弹力的存在,从而揭示课题弹力。 (小组讨论)上面的这些形变有什么特点:有的形变可以恢复原状,有的不可以恢复原状【结论】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让学生举例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现或观察到的一些形变,看看哪些是弹性形变哪些是非弹性形变。观看视频,形成印象,物体的形变、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弹力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的。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很实用,物理就在我身边,从而调动起其学习物理的兴趣.2、弹力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
17、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3、弹性限度7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二、观察微小物体形变1、看课文图 7.2-6 中的视频实验。2、平面镜、激光器演示(flash)。三、弹簧测力计1、制作原理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2、测量前需要: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零刻度位置(是否需要校零)轻轻反复拉动弹簧,防止其卡住、摩擦、碰撞。3、使用方法:视线要与刻度盘垂直;测力时,要让弹簧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
18、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拉力的大小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测量限度。4、请读出图 7.2-5 中两个弹簧 测力计的示数。圆筒测力计每个小格表示 0.1 N。四、反馈练习1、请读出图 7.2-5 中两个弹簧 测力计的示数。圆筒测力计每个小格表示 0.1 N。2、“撑杆跳高运动员将竿压弯”; “十一位航天员在一座特别制作的星云雕塑上留下各自的手模”; “跳板被跳水运 动员压弯(图 7.2-4)”三个现象中,发生的是不是弹性形变?说说你的理由。8(五)板书设计(六)课后反思第三节 重力(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的产生;(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3)知道重心的概念。2、过程和方法(
19、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白每个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努力探索与研究而取得的。(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2、难点:重力的方向(三)教学准备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让学生看课文第 9 页图 7.3-1 照片。问题:水总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向空中撒开的鱼网,要飘落到水里;向空中抛出的石块,最终也会落向地面让学生将上述现象概括为:因为这些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教师:人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对地球上物体的吸引产生的。二、重力
20、的大小弹力弹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 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塑性:形变后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 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塑性。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应用:弹簧测力计及其使用9教师: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力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有关。下面我们就对重力的三个要素进行研究。1、重力有大小教师:人们通常把重力说成重量。平时说的大人比小孩重,一杯水比一桶水轻等,实际上就是大人受的重力比小孩受的重力大,一杯水受的重力比一桶水受的重力小。2、重力大小的测量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观察,告诉学生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物体挂在弹
21、簧测力计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3、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1)学生做出关猜想,说明理由,填在课文第 10 页上并与同学交流。对学生提出猜想,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论证。(2)研究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质量的关系。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记录在表格中。(3)让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用实验测量的数据描点。连接这些点,看看这些点分布在一条什么样的曲线上?要求学生将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图像,并对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分析与其他同学交流。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并用语言表述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的关系。(4)结论:
22、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 9.8N/kg。用g 表示这个比值,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g 或 GmgGm介绍符号的意义及单位:说明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 g=10N/kg(5)用质量相同密度(或体积)不同的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量其受重力,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密度(体积)无关;用橡皮泥改变形状来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形状无关;将铁环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用酒精灯加热使其温度变化,来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温度无关至于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地理位置的关系简单介绍即可。三、重力的方向1、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挂在铁架台上。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线的方 向跟物体所受重力的方
23、向一致,这个 方向就是我们常说的“竖直向下”的 方向。建筑工人在砌墙时常常利用铅垂 线来确定竖直的方向(图 7.3-4),以此来检查所砌的墙壁是否竖直。请同学们想想是否有其他应用?(比如贴画;水平仪)2、由此可知: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站得很稳。但 地球是球形的,在我们脚“下”的南美洲居民, 好像是脚朝“上”的(图 7.3-5),他们为什么 也站得很稳呢?想想看,通常所说的“下”,到底指的是 什么方向?10四、重心1、让学生看课文第 12 页第 1 自然段,使学生知道: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重心位置跟物体的
24、形状、材料是否均匀等有关。2、对于材料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如:均匀正方体的重心在它的中心,均匀球体的重心在它的球心,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棒的中点等。3、对于“不倒翁 ”现象: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它的重心较低,并且重力的作用使它回到原来的位置。4、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在受力物体上画力的示意图时,常常把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图 7.3-7)。5、 简介悬挂法。五、从月球为什么做绕着地球说起1、指导学生做图 7.3-8 所示的实验:用一根细线拴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问学生:这时,你会不会觉得橡皮需要用线拉住才不会跑掉?让学生联想: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
25、用线拉住,也就是说,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一个力拉住才不会跑掉。天上的月亮绕地球转动也不会抛掉,是不是也有一个力把它拉住呢?答案是肯定的。2、教师:物理学家牛顿对类似的现象进行了研究:牛顿认为,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个力跟地球吸引地面的物体,是同一种力。牛顿精心研究了历史上很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推而广之,找到这样一个真理: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在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11六、万有引力与航天万有引力不需要物体接触:万有引力大小与互相吸引的物体的质量有关;人类探索宇宙首先要摆脱地球引力,必须加大飞行速度,上一章给出第一宇宙速度(7900m/s) 即
26、航天器摆脱地球引力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神舟系列)七、练习:1、月球对它表面附近的物体也有引力,这个力大约是地球对地面附近同一物体引力的1/6。若一个连同随身装备共 90 kg 的航天员到达月球表面,月球对他的引力大约是多少牛?2、一个桥头立着如图 7.3-11 所示的限重标志牌。汽 车对该桥面的压力超过多少牛时,桥就可能被损坏?3、一个木块从斜面上滑下,并在水平面上继续滑动。请分别画出木块在斜面和水平面时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图 7.3-12)。4、画出右图中小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五)板书设计与小结一、重力:(G):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二、重力的
27、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G/m=g 或 G=mg 其中 g9.8N/kg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G-重力- 牛顿(N) m-质量- 千克(kg)三、重力的方向:重竖直向下四、重心-重力的作用点: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五、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六)课后反思第 7 章力复习复习目标:1、知道力的定义及力的单位,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画力的示意图。2、知道什么弹力,理解拉了越大弹簧伸得越长,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3、知道什么是重力,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向下的及其应用。重点:弹力与重力的概念与力的三要素的理解。
28、12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教学方法: 本课以梳理式教学模式为主,结合问题法、启发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法教学过程:一、关于力1怎样判断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也就是力产生效果时,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例 1 左面各图可以说明力改变了 。右面各图说明了力可以_ 。例 2想一想:左面这两幅图说明的物理问题?例 3想一想:右面这两幅图说明什么道理?例 4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两个物体接触时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不一定要接触例 5 在湖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 )。A桨对水的推力
29、 B水直接对船的推力 C人对船的推力 D水对桨的推力例 6 如图所示,用电线将电灯吊在天花板上,下述几对力中属于相互作用的是( )A电灯对电线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的拉力 B电线对电灯的拉力和电线对天花板的拉力C电灯受到的重力和电灯对电线的拉力 D电灯受到的重力和电线对电灯的拉力二、重力与弹力13重力与质量不同:例 7 下图中,所表现的力不是弹力的是( )例 8 下列几种测量工具中,哪种是用来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A刻度尺 B弹簧测力计 C天平 D温度计例 9 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注意事项中错误的是 ( )A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上 B在太空运行的飞船中不能使用弹簧测力计C使用中,弹
30、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测量力的大小不能超出测量范围例 10 关于重力的正确说法是( )A向上抛的小球在向上运动过程中不受重力作用 B空中飞行的飞鸟不受重力作用C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就是此物体的重心 D一个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例 11 手握绳子从井中提水,手受到竖直向下的拉力.此拉力的施力物是( )A水桶 B水 C手 D绳子例 12 一个弹簧测力计在钩上挂了几个钩码,弹簧测力计示数为 G,若将弹簧测力计倒过来,将钩码挂在吊环上,手提测力计钩,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 A大于 G B等于 G C小于 G D无法确定例 13 下列给出的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A关闭发
31、动机后向前滑行的汽车 B汽车匀速转弯C正在空中匀速下降的伞兵 D钟表来回摆动例 14 对于重力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 )A重力的大小不随物体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B粉笔在使用时,质量变小,重力变小 C空气中上升的气球没有受到重力作用 D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例 15 一个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其质量为 5 kg,用重力的示意图,表示出它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例 16 想一想:这三幅图反映了怎样的力学知识?物理量 质量 重力概念 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 没有方向 总是竖直向下位置影响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同一物体在任何地方,质量不变。同一物体在地球不同地方或不同高度,重力
32、大小略为不同单位 千克 (kg) 牛顿(N)符号 m G区别测量 天平 弹簧测力计联系 G=mg14例 17 如图,为水平仪放置于某桌面上时的情形,则该桌面( )A右面高,左面低 B左面高,右面低C左右相平,前高后低 D左右相平,前低后高例 18 如图所示,两匹马各用 1 000 N 的力沿完全相反的方向拉一弹簧测力计,则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 ) A2 000 N B1 000 N C0 D500 N例 19 如图 20 所示,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直线下降,已知人和伞的总重为 750N,则人和伞受到的阻力大小为N,方向是。而伞刚打开时人和伞受到的阻力于 750N。例 20 铅球被推出后,不
33、计空气阻力,在空中飞行时受到那些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八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2 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注重概念的理解注重受力分析15(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知道惯性的概念(3)知道二力平衡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2)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认识生活中的惯性现象2、难点:(1)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2)对牛顿第一定律文字叙述的理解(3)怎样解释惯性现象(三)教学准备斜面,小
34、车,毛巾,棉布,木板,棋子,木块(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牛顿第一定律1、提出问题(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 16 页,看图。讨论交流:课文列举了一类什么现象?(2)让学生做类似实验:将笔盒放在课本上,在桌面上用力拉动课本。笔盒随课本运动,停止用力看看笔盒是否还会运动?(3)“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请你提一个相关的问题。如: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运动要靠力来维持吗?等。(4)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 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让学生以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进行评价,谈自己的看法。2、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 17 页探究“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
35、影响” 。(2)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此实验过程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用什么方法控制?要控制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控制方法:同一小车,同一斜面,同一高度滑下(三个同一)哪些条件需要发生变化?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种变化?(要改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改变方法: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 毛巾、棉布)16要观察和记录哪些数据(要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水平面上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记录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3)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三种情况下小车运动变化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从表格记录中找出变化规律。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
36、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少。(4)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如果物体不受力,速度不会减慢,它将永远运动下去。3、牛顿第一定律(1)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2)笛卡儿对伽利略推理结论的补充:物体如果不受力,运动方向也不会改变。(3)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说明:(1)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靠力来维持。物体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阻力。(2)对牛顿第一定律中“ 将
37、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理解为: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第二课时)二、惯性1. 如图 8.1-3,拨动簧片,把小球与支座之间的金属片弹出时,小球并没有随金属片飞出。你能说说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吗?思考:让学生照课文第 18 页图 8.1-6 所示,把 4 个棋子摞起来。先猜猜:如果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最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落在何处?提问:上面的棋子为什么不和被打飞的棋子一起飞出去呢?2、让学生阅读课文第 18 页有关内容: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
38、的特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告诉学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 ”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 。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 惰性” ,这种 “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17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3、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现象引导学生尝试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演示实验现象:上面的棋子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让同学们谈一下乘坐公交车,公交车启动、刹车时身体的感受。用小车,木块模仿公交车启动或刹车时乘客的
39、情况。学生看课文图 8.1-4,讨论交流:为什么锤头松了木工师傅把锤柄在凳子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紧紧地套在锤柄上?学生看课文图 8.1-5,讨论交流:汽车安全带和安全气嚢的作用是什么?体会人们如何利用安全带防止和减小汽车发生事故时由于惯性对驾驶员和乘客造成的伤害。*解释惯性现象的四步:(1)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2)发生了什么变化;(3)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状态;(4)结果。4、反馈练习1. 分析下列现象是怎样利用惯性的。(1) 通过拍打窗帘清除它上面的浮灰。(2) 标枪运动员为取得好成绩,掷 标枪前需要助跑。2. 在一列匀速直线行驶的列车内,一位同学相对于车厢竖直向上跳起,他是否会落在车厢内原
40、来的起跳点?说出你的理由。3、看图思考:(五)板书设计与小结(六)课后反思18第二节 二力平衡(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二力平衡(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2) 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当物体受到二个力作用时的平衡情况,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体现探究过程中的喜悦,培养学生爱学习的兴趣(二)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2、难点: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 教学准备小车,细绳、两个定滑轮、托盘、砝码(四) 教学过程1、引入: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二段,观察图 8.2-1。引出课题: 二力平衡板书:1、平衡状
41、态、平衡力、几个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概念。师:(以以上的两个实例)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平衡状态,物体在平衡状态下所受的力叫平衡力。如果物体受几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叫做几个力平衡。什么叫二力平衡呢?师: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呢?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生:思考、讨论演示(图 8.2-3 实验):(先介绍实验装置、研究对象和实验目的)小车受两个拉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师:小车受两个拉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这两个力有怎样的关系呢?生:(观察、分析、讨论)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下图为改进方案)师:(引导)物体受两个力作用处于
42、静止状态,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即与二力的大小、方向有关,与二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有关。为了研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与某一个因素有关,常采用什么科学探究方法呢?生:控制变量法师:怎样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与二力大小有关、与二力方向有关、19与二力是否有同一直线上有关呢?生:(设计实验)用手按住小车不动,保持二力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二力大小不等,放手后,观察小车是否保持静止。用手按住小车不动,保持二力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二力方向相同,放手后,观察小车是否保持静止。用手按住小车不动,保持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二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观察纸片是否保持静止。师:根据学生
43、的设计进行演示。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得出二力平衡条件。师:如果一个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力也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小 车 在 水 平 方 向 所 受 二 力 的 情 况大 小 方 向 是 否 在 一 条 直 线 小 车 运 动 状 态 是 否 改 变不 相 等相 等相 等师生共同概括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3、二力平衡的应用 求其中一个力。师:当物体受两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两个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如果已知一个力的大小或方向,就可以求另一个
44、力的大小或方向。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图 8.2-3(右图)。 判断二力是否平衡教材 P22,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练习题 1。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太阳能汽车受到几对平衡力的作用(图 8.2-5)? 为什么说它扪是互相平衡的?请在图 8.2-6 上画出汽车受力的示意图。4、小结:1、平衡状态、二力平衡的概念2、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3、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5、巩固、反馈,知识迁移1、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下列哪两个力是彼此平衡的( )A、木块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木块的持力。B、木块受到的重力和物体对桌面的压力。C、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20小结:
45、平衡力与相互作用的区别,在于二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2、起重机钢绳下吊一重为 2000N 的货物,下列情况钢绳的拉力 F 为:当货物在空中静止,F 2000N当货物以 1m/s 匀速上升,F 2000N当货物以 2m/s 匀速下降, F 2000N(以上填空填“大于”、“小于”、“等于”。)3、重 400N 的小车,受到水平向右 100N 的拉力,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小车受到阻力和地面的支持力多大?(五)板书设计与小结(六)课后反思第三节 摩擦力(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2、过程和方法目
46、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对摩擦力的利与弊的分析,养成一分为二看问题的好习惯。(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2、难点:滑动摩擦力的定义。21(三)教学准备托盘、定滑轮、砝码、光滑木块、细绳(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把一块下端间隔镂空的长方体海绵放在木板上,慢慢抬起木板的一端,看到在一定高度内。海绵块倾斜但不下滑,木板抬到一定的高度时海绵块下滑。问:为什么刚抬起木板时,海绵块滑不下来?2、联系生活实际,举例:骑自行车停止踩脚踏板
47、后不管路面多光滑,总会逐渐变慢,最后停下来。问:物体的运动最终都要停下来,这是为什么?二、摩擦力1、问学生:你们感受到过摩擦力的作用吗?2、学生实验。(1)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验手的感觉,向下用力按着桌面试一试;让学生用手在衣服上蹭一蹭,体会手的感觉;脚在地上蹭一蹭,体会脚的感觉。(有一种阻碍手、脚移动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实际上是摩擦力对手、脚作用的体现。)(2)问:如果手没有与桌面接触,或者手按在桌面上不想滑动,是否也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不会)3、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你们能不能说一说怎样才会产生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48、,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4、为什么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让学生看课文第 23 页图 8.3-1,在显微镜下看表面“光滑”的物体表面。使学生了解光滑是相对的,正是由于物体的表面不光滑,所以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三、摩擦力的测量如图 8.3-2,用弹簧测力计水平 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做勻速直线 运动。根据前面学过的二力平衡知识, 可知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这样, 我们读出弹簧测力计所示的拉力就可以得到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木块在水平木板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F = 。四、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P24)学生回答:1、假设与猜想 2、设计探究方案 3、实验探究 4、分析论证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22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