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桃花源记-练习.ppt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1102016 上传时间:2018-06-11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练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桃花源记-练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桃花源记-练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桃花源记-练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桃花源记-练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主题: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课文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神秘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因为桃源与世隔绝久远,从来没有见过陌生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答案应是

2、两方面: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源人为什么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为什么桃花源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因为他们害怕外人知道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再去寻找桃源,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当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

3、,民不聊生,作者对此现实不满,就虚构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这理想境界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但它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请想象渔人是怎样回答的。,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答:今是晋。村人复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答: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作者不具体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只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总叙中,文字极其简练。这可见作者的剪裁功夫。这种省略方式最能体现陶渊明的语言风格,“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应包括他发现和访问桃花源的整个过程,村中人生活

4、情况,以及他归途中所做的标记等,还可能包括希望太守派人去探个究竟。“如此”二字,指代以上所有内容,简练之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_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从第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2);(3)(4) 。,热情好客,环境优美,物质富足,人与人的关系方面,无战乱,无压迫,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不足为外人道也。(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

5、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根据文章内容,恰当使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看到桃花源人们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 ”,但再度来寻时还是“ ”。,本课小结,本文出的四个成语是:,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无人问津怡然自乐,你能说出它们的含义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