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物有机体周围所有一切无机和有机的因子称为 生态因素 。 生态因素影响生物的形态 、 结构 、 生理和分布等 。 诸多生态因素分别属于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类 。 1 非生物因子 ( 1) 太阳能 它是一切生命的最基本能源 。 作为生态因素它包括 能量 、 光质 ( 波长或色 ) 、光强度 、 光照长度 等方面 。 光和植物: 光照强度对植物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 。 按照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 , 植物分为阳生植物 、 阴生植物和耐阴植物三种生态类型 。 阳生植物要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中生长;阴生植物喜在潮湿 、 背阴的地方生长;耐阴植物介于两类之间 , 既能在阳地生长 , 也能在较阴地带
2、生长 。 日照长度能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开花。按照对日照时间的要求,植物分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中间型植物四类。中日照植物在昼夜长短几乎相等的条件下才能开花,在甘蔗的某些品种中存在这种现象。中间型植物受日照时间影响较小,不同日照都能开花,如番茄、黄瓜、刀豆、蒲公英等。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的作用也不同。如蓝紫光能抑制植物伸长,使植物矮化,促进花青素等色素的形成,也能控制和促进细胞分化。另外,红光能促使茎的生长、植物开花和种子萌发;蓝光激活同化二氧化碳的酶类。 (一)生态因素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光和动物 由于动物是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的 , 因此 , 直接影响植物分布的光也影响着动物的
3、分布 。 光对动物的热能代谢、生殖发育、生活周期、体表颜色、行为方式、地理分布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光影响变温动物的活动,因为变温动物要依靠光照升高体温;光能促进动物生殖腺发育,如鸟类延长日照时间,能提高产卵量;紫外线能杀灭动物体表的微生物; 光照的长短能影响鱼类徊游和鸟类的迁徙 ;光也跟动物的体色有关系,一般背光面色淡而朝光面色深。 ( 2) 水分 在生物体内水分通常是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 它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另外 , 在一切生理生化反应中都需要水作为溶剂 , 帮助溶解和运输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 。 可以说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 水和植物 根据对水分依赖的程度不同 , 植物分水
4、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两大类 。 水生植物:水体与大气环境相比有其不同的特点 , 因此水生植物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 水中含氧量低 , 水生植物体内则有由通气组织形成的发达的通气系统;水中光照弱 , 所以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叶片薄 , 表皮细胞含有叶绿体;水的浮力较大 , 则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的机械组织不发达;表皮无气孔 , 轻度角质化或完全不角质化;维管组织和根系均不发达 , 有些植物还没有根毛 。 按生长的深浅度不同 , 水生植物可分为沉水植物 、 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三类 。 陆生植物:按着生土壤干湿程度不同 , 分成湿生植物 、 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 。 湿生植物在潮湿环境中生长
5、 , 抗旱力最小 。 如蕨类 、 水稻 、 观音莲等 。 中生植物生长在水分条件适中的陆地上 , 种类最多 , 分布最广 , 数量最大 。 常见的陆生植物一般多为中生植物 。 旱生植物在干旱环境中生长 , 较长时间干旱仍能维持水分平衡和正常生长发育 。 如生长在沙漠的骆驼刺 、 麻黄 、 仙人掌科植物 、景天科植物等 。 少浆类的植物 , 尽量缩小叶面积 , 减少蒸腾 , 根系特别发达;多浆类植物 , 则根和茎叶逐渐变成贮水组织 。 水和动物 动物往往靠食物和饮料来取得水分 , 根据对水的需要情况 , 可将动物分成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两大类 。 水生动物:终生生活在水中 , 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
6、适于水中生活 。 根据生活的水层不同 , 有浮游动物 、 水中动物和水底动物 。 浮游动物游泳能力较弱 , 浮游在水面 。 如变形虫 、 放射虫 、 鞭毛虫 、 部分根足虫 。 水中动物游泳能力强 , 多数体形呈流线型 , 如大多数鱼类 。 水底动物则栖息或固着在水底泥沙和岩石上生活 。 如海星 、 鳐 、 比目鱼等 。 陆生动物:根据环境水分的多少 , 有湿生动物 、 中生动物和旱生动物 。 湿生动物生活在潮湿地带 , 如两栖类;中生动物生活在普通陆地环境 , 种类最多 , 分布最广 , 数量最大 , 大多数陆地动物即为中生动物;旱生动物适应于在干燥沙漠地带生活 , 有高浓度的尿液 , 能利
7、用代谢中产生的尿 , 如骆驼 、沙鼠 。 水对动物的生态作用是多方面的 。 它能影响动物的分布 、 动物的体色 、 动物的繁殖 、 生长发育及动物行为等等 。 ( 3) 温度 温度影响生物的生存 、 分布 、 数量 、 酶活性 、 生理活动等 。 一般情况下 , 随着温度升高 , 生理生化反应加快 , 酶的活性加强 , 生长发育加速;温度降低则反应减慢 , 生长发育迟缓 。 当温度超过生物所能忍受的上 、 下限温度时 , 生命活动逐渐趋向停顿 , 甚至死亡 。 植物和温度 一般植物在 0 35 的温度范围内 , 随着温度的升高 , 生长加快 , 温度降低则生长减慢 。 除此之外 , 温度的周期
8、性变化对植物也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 昼夜变温对植物有机物生产有较大的影响 。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 , 昼夜温差值越大 ,植物生产量越高 。 这是因为白天温度高 , 有利于光合作用 , 夜间温度低 , 则抑制了呼吸作用 , 降低了有机物的消耗 。 另外 , 昼夜变温还能提高某些植物种子的萌发率 ,影响番茄等植物体内糖分转移 , 影响叶的形态结构 、 茎的生长率及结实等 。 季节变温或节气变化对植物也有较大影响 。 动 、 植物的生长 、 发育 、 活动规律与休眠等生物学现象及对季节或节气变化的反应 , 称为物候 。 如植物的冬芽萌动 , 抽叶 、开花 、 结实或休眠等 。 植物物候是对季节性变
9、温的适应 。 低温和高温也各具有不同的生态作用。例如低温的影响,植物发育的某一时期,须一定时间的低温刺激才能开花的过程叫 春化作用 。原产地越往北方,春化要求温度越低,时间要求越长。过低的温度也会对植物造成寒害和冻害,甚至导致死亡。高温和低温的致死、伤害作用,使植物的地理分布也受到温度的限制。例如马尾松不耐低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分布在海拔 1000米以下;而黄山松不耐高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在海拔 1000米以上。 动物和温度 大多数动物生活在 2 50 范围内 , 各种动物对温度的耐性不同 。 恒温动物通常比变温动物的耐性强 。 变温动物体内没有体温调节的机制 , 主要靠寻找适宜的环境
10、来调节自己的体温 。 温度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 如蚜虫在较高的环境温度下全为单性雌体 , 而在较低温度下则有雄体和需交配的雌体 。 温度还影响动物的体态 , 如东北虎比华南虎大 , 个体大 , 相对体表面积就小 , 相对散热也少 。 有些动物能随着季节变化有规律地迁移,如鱼类的洄游、鸟类的迁徙。季节变化时有些动物的体色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北方的雪兔和雷鸟到冬季都会换上纯白色的毛和羽毛。有些动物常以休眠方式来抵抗极限温度。低等动物和一部分恒温动物不吃不动,使代谢降到最低水平,以夏眠和冬眠的状态来渡过炎热干旱的夏季或严寒缺食的冬季。 ( 4) 土壤 土壤是提供植物生活条件的地方 , 也是一
11、些陆生动物栖息和活动的场所 。 土壤与植物 根据质地不同 , 土壤分沙土 、 壤上和粘土三大类 。 沙土粘性小 , 通气透水性强 , 但蓄水性保肥性差 , 容易干;粘土质地粘结 , 湿时粘 、 干时硬 , 保水性强 , 但通气 、 透水性差;壤土粘粒和粉沙的比例适度 , 质地均匀 , 通气逐水 , 保水 、 保肥性良好 , 适宜种植 。 土壤中有水分 , 各种养分只有溶解在水里 , 并在水的参与下 , 才能分解 、 合成 、 转化和移动 , 供植物吸收和利用 。 但是水分过多 , 空气减少会产生烂根 ,也会造成养分流失;水分过少 , 会出现干旱 , 造成植物萎蔫 , 影响养料的吸收 、 运输和
12、光合作用的进行 , 同时好气性细菌活跃 , 氧化分解作用过强 , 使土壤有机质缺乏 , 造成土壤瘠薄 。 土壤里有空气 , 土壤通气程度直接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 、 营养状况和土壤微生物的种类 、 数量和活动情况 。 土壤温度直接影响植物种子萌发扎根 , 根系生长 、 呼吸 、 吸收 、 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 。 同时制约各种盐类的溶解速度 、 土壤气体交换 、 水分蒸发 、 微生物活动 、 有机质的分解 、 养分的转化等 , 一般植物都宜在 10 35 之间生活 。 土壤还有一定的酸碱度 , 植物生活范围大多在 pH4 9之间 。 过酸 、 过碱都会引起蛋白质变性 、 酶钝化 ( 活性降低 )
13、、 根细胞受伤甚至受毒害 。 如十字花科肿根病常发生在酸性土壤中 , 马铃薯疮痂病发生在碱性土壤中 。 土壤与动物 土壤是许多陆地动物栖息 、 活动的重要场所 。 土壤的含水量不同 , 会影响动物的呼吸 、 生殖和生长 。 如果土壤水分过多 ,通气状况即较差 , 一些动物会因缺氧而死亡 , 因此农业上常用灌水法来防治虫害 。 土壤的气体也常影响动物的呼吸和行为 。 土壤中的温度既有季节差异也有昼夜差异 , 温度的变化常影响无脊椎动物的垂直迁移 , 温度高则在上层活动 , 温度低则往土壤深处迁移 。 各种动物对土壤 pH值要求不同 , 叩头虫类大多数生活在 pH4 5.2的土壤中 , 蚯蚓喜在
14、pH4.5 8.5范围内生活 。 2 生物因子 环境中的生物因子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两个方面 。 ( 1) 种内关系 种内关系是同种个体之间的关系 , 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 。 种内斗争:种内斗争是同种生物个体间因对资源或其他因素的需要而引发的斗争 。 它是种群数量调节的一个重要因素 。 植物同种个体间斗争一般表现在对水分 、 养料 、 光照 、 空气等无机环境因素的需求上 。 因此 , 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阳光 、 空间和地力 , 提高产量 。 栽种过密 , 作物相互遮光 , 争夺养料 , 通风性差使个体生长受阻 , 反而会降低群体产量 。 同种动物间 , 由于食物 、 栖所 、 繁殖或
15、其他因素的矛盾而斗争也时有发生 。 有时不同种群间也常因食物发生斗争 。 如在缺少蜜源时 , 外来蜜蜂会窜入当地蜂巢盗蜜 , 发生蜂群之间的搏斗 。 一些营个体生活或家庭生活的动物 , 当食物不足时 , 它们会迁移 。 迁移使动物能够充分利用适合于它们生活的区域 , 而且因种群混杂 , 促进杂交 , 消除长期近亲繁殖所带来的危害 ,也消除地区性繁殖过剩的现象 。 种内互助:动物通过种内互助能更有效的捕食、避敌,更好地适应环境。如皇企鹅群聚能改变群体的小气候,使温度提高,风速减小,有利于动体存活。斑马群聚有利于防御,狮的群聚有利于共同猎食。 ( 2) 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个体或种群之间的关
16、系 。 它比种内关系更为复杂 , 总起来将它们分为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 。 正相互作用包括偏利共生 、 互利共生和原始合作等;而负相互作用则包括竞争 、 寄生 、 捕食和偏害等 。 偏利共生 :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 , 彼此之间一方有利 , 另一方不受害 。如啮齿类动物的洞穴 , 鸟巢 , 常被另一些动物借宿 , 不互相伤害 。 原始合作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 , 互相受益 , 但二者之间不存在依赖关系 ,可以分离开来 。 如寄居蟹和海葵的关系 , 寄居蟹匿居在空螺壳里 , 海葵附着在螺壳上 , 海葵利用寄居蟹作为运动工具 , 并以它吃剩的残屑为食 , 寄居蟹可受到海葵刺细胞的保护 。 互
17、利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 , 互相受益 , 但彼此之间具有依赖性二者不可分离的这样一种关系称互利共生 。 由于二者不可分开 , 所以又称专性共生 。 典型的有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 , 白蚁和它肠内的鞭毛虫 。 另外蚂蚁和蚜虫也可看作是一种共生关系 , 蚂蚁收集蚜虫的分泌物 , 并保护蚜虫 , 蚜虫的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 , 到深秋 , 蚂蚁把蚜虫卵带到蚁穴越冬 , 第二年春天又把它送到地面孵化繁殖 。 竞争 :通常是指在不同种的个体之间 , 因争夺共同的资源 、 空间发生的相互作用 。 生活习性越相近的物种间的斗争越激烈 。竞争的结果可能是一个物种获得生存发展 , 另一个被淘汰;也可能导致其生态要求的分化而长期共存 。 例如在桦木林中常出现云杉幼苗 , 随着云杉的生长 , 两者矛盾日趋尖锐 。 当云杉的高度超出桦木时 , 桦木因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死亡 , 最终桦木林被云杉林代替 。 又如 , 欧洲针叶林中三种山雀通过选择不同采食方位可以共存 , 煤山雀在树顶采食蚜虫 , 山山雀在树下部吃种子 , 风头山雀在地面时间较长 , 但也在树的上部和下部觅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