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7 年高考经济生活计算题 ( 归类总结- 计算题 )一、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问题1.理论依据: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2.经典解析:例:(2010 全国,24)假设某国 2009 年甲产品的总量是 100 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10 元。2010 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 20%的不同情况下,甲产品 2010 年的价格分别是( A )A. 5 元 6 元 B. 10 元 12 元C. 20 元 24 元 D. 8
2、元 16 元解析:2009 年甲产品的总量是 100 万件,每件产品的价值是 10 元,2010 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则甲产品的单位价值量为原来的一半,当货币币值不变化的情况下即为 5 元,在通货膨胀率为 20%的情况下,物价上涨 20%,即原来 1 元的商品现在标价为 1.2 元了,则甲商品的单位价格为 5(1+20%)=6 元,故答案为 A。二、关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问题1.理论依据: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商品价格总额 =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国家有权决定纸币的面额,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3、纸币的购买力是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的。2.经典解析:例:(2007 年高考文综四川卷,26)某国去年的商品总额为 16 万亿元,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 2 万亿元。假如今年该国商品价格总额增长 10%,其它条件不变,理论上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C)A1.8 万亿元 B2 万亿元 C2.2 万亿元 D2.4 万亿元解析:该题考察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第一步,先求出货币流通次数。根据题意,去年货币流通次数=商品总额/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16/2=8 次。根据题目条件,今年货币流通次数不变,仍然为 8 次。第二步,依据公式,求出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商品总额=16+1610%=17.6 万亿元,所
4、以今年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17.6 万亿元/8=2.2 万亿元。正确答案为 C。三、关于外汇汇率的计算问题1.理论依据: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我国通常采用 100 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本币汇率指的是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多少外国货币,外币汇率指的是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多少本国货币。本币汇率升高,说明本币升值,外币汇率降低,外币贬值,100 单位外币兑换更少的本币。2.经典解析:例:(2009 海南单科,1)假设 2007 年 1 单位 M 国货币/1 单位 N 国货币为1:5.5。2008 年,M 国的通货膨胀率为 10%,其他条件不变,从购买力角度来
5、看,则两国间的汇率为(B)A.1:4.95 B.1:5 C.1:5.6 D.1:6.05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和计算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2008 年 M 国的通货膨胀为 10%,据此可以判断出,2008 年 M 国货币贬值,1.1 单位货币相当于 2007 年的 1 单位货币,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是下降了,据此,M 国和 N 国的汇率变化可以用下式计算得出:1/1.1=/5.5,故 B 项正确。2四、关于需求交叉弹性的计算问题1.理论依据:需求交叉弹性指的是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程度。它的计算方法是用甲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乙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如果需求交叉弹性大
6、于零,则表明二者为替代关系,数字越大,替代关系超强;反之,小于零为互补关系,数字越小,互补程度越强。2.经典解析:例:假定当 A 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 10时,A 商品需求变动量为 20 单位;当 A 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 10时,A 商品需求变动量为 30 单位。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当 A 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 10、替代品价格下降 10同时出现时,那么,商品的需求数量(B)A增加 50 单位 B减少 50 单位 C增加 10 单位 D减少 10 单位解析:本题可以分三步计算。第一步,计算互补商品需求变化带来的本商品变化。互为互补商品的两种商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就会减少
7、,同时造成互补商品需求量下降,可见二者成正比例关系变化。所以当 A 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下降10时,A 商品需求 20 单位的变动量也应是下降趋势。第二步,计算替代商品需求变化带来的本商品变化。互为替代商品的两种商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就会上升,造成替代商品需求量下降,可见二者成反比例关系变化。所以当 A 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 10时,A 商品需求 30 单位的变动量应是下降趋势。第三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 A 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 10、替代品价格下降 10同时出现时,A商品的需求量应该是减少 20+30=50 单位。所以答案应该是 B。此类计算题是新课程添加的新内
8、容,高考中要引起足够重视。五、关于恩格尔系数的计算问题1.理论依据: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家庭消费总支出。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2.经典解析:例:(2008 上海单科共同部分,8)联合国对消费水平的规定标准:恩格尔系数在 59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 为温饱水平;4049 为小康水平;2040 为富裕水平;20 以下为极度富裕。根据下表推断某市的消费水平已经达到(B)某年某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一览表用 1700其他 100总计 4000A 温饱水平 B 小康水平 C 富裕水平 D 极度富裕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恩格尔系数的理解和运用,依据相关公式,该题只要将170
9、04000=42.5%,应为小康水平。此类题型一定要注意的是在消费领域中的消费结构问题,非消费领域的支出不能算到家庭消费总支出这个分母里面,否则出错。六、关于分配方式的计算问题1.理论依据: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项目 金额亿元穿 1700吃 5003分配相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2.经典解析:甲在国有企业工作,年薪 4 万元;甲利用空闲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 1 万元;甲购买股票,年终分得红利 1 万元。甲出租住房,年收入 1 万元。甲一年的劳动收入为_。( ) A.4 万元 B.5 万元 C.6 万元 D.7 万元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劳动收
10、入”,即通过付出劳动而取得的收入。试题中,甲的年薪是劳动收入,即 4+1=5 万元。甲的红利收入和出租住房的收入都是非劳动收入。该题正确答案为 B。七、关于股票价格的计算问题1.理论依据:股票作为资本投资所得收益主要包括:(1)买卖差价(2)股息和分红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年利率,2.经典解析:某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 种股票发行 7200 万股,当年每股预测收益 0.48元,发行价 7.34 元,上市首日开盘价 16.5 元,最高价 17 元,收盘价 15.2 元,当年银行存款利息率为年息 4%,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假如在该股票上市第一天就以最高价把 100 股原始股全部卖掉,可以获利
11、_,总收入为 _。( )A.966 元 1700 元 B.1200 元 966 元 C.48 元 1200 元 D.786 元 48 元 解析:这一类主要计算股票收益。一定数量股票以一定价格(如:开盘价、最高价、收盘价等)卖出的获利情况,计算方法是:收益=(卖出价发行价)卖出数量。依据公式获利=(177.34)100=966(元) 。一定价格卖出后的总收入,应该是总收入=本钱收益,即总收入=7.34100966=1700(元) 。正确答案为 A。2.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当年购买 100 股股票的价格为( )A.12 元 B.1200 元 C.48 元 D.4800 元3.如果每股票面金额
12、7.34 元不变,并预期每股每年获得 4.8%的股息,那么一年后,某人购买 100 股股票的价格是( )A.724 元 B.1650 元 C.1520 元 D.881 元解析:这一类题是计算股票价格。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在于把握股票价格的计算方法,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年利率,其中银行年利率是一定的。预期股息是计算的重点,预期股息材料一般以两种方式告知:一是直接告知,如解答第 2 题时,原材料直接告知“当年每股预测收益 0.48 元”,可以直接套用公式,100 股股票的价格=0.48/4%100=1200(元) ,正确答案为 B。二是间接告知,第 3 题中的“ 预期每股每年获得 4.8%的股息”
13、就是间接告知。这样情况要分两步计算,首先要算出预期股息,然后再套用公式算出结果。预期股息=股票价格预期股息率,根据题设可知预期股息=7.344.8%,那么 100 股股票的价格=(7.344.8%)/4%100881 (元) 。正确答案为 D。八、关于企业经济效益的计算问题1.理论依据:所谓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分别是: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2.经典解析:下列情况说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是( )A.去年投入资金 200 万元,获利 140 万元;今年投入资金 300 万元,获利 160 万元。B.由于经济结构调整,企业资金减少 1/2,利润
14、总量减少 1/3。C.占用资金比以前增加 10%,利润总量增加 5%。D.资金增加 10%,利润总量也增加 10%。解析:该题考查对经济效益的理解,资金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4指标。经济效益不外有三种情况:下降、提高和不变。判断各选项:A 项,资金利润率 70%变为 60%,经济效益下降。B 项,利润减少的幅度低于资金减少的幅度,经济效益提高,应选。C 项,利润增加的幅度低于成本增加的幅度,经济效益下降。D 项,利润增加的幅度等于成本增加的幅度,经济效益不变。九、关于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的计算问题1.理论依据: 社会总产值就是把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 ,由各个物质
15、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值总和。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2.经典解析:某国物质生产部门一年内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为 4000 亿元,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工资为 800 亿元,上缴国家的税金为 500 亿元,企业利润为 200 亿元,该国当年创造的国民收入是( )A. 5500 亿元 B. 4700 亿元 C.1500 亿元 D. 700 亿元解析: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从价值形态看就是净产值。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工人工资+企业利润+ 上缴税金。因此,该题中国民收入应是 800
16、+500+200=1500(亿元) ,应选 C。十、关于增值税的计算问题1.理论依据:增值税是将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增值额作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2.经典解析 :关某服装厂从纺织厂购进一批布料,服装厂应付的款项共计 9945 元,其中布料的销售价格为 8500 元。纺织厂销售这批布料应缴纳的增值税为 1445 元(8500 元乘以17%的增值税率) 。这笔增值税由纺织厂上缴国家,并在开具给服装厂的增值税发票上明示。服装厂将这批布料加工成服装出售给百货商场,服装的销售价格为 15000 元。服装厂应缴纳的增值税是( )A.1105 元 B.1445 元 C.1200 元 D.2550 元解析:
17、先找出增值额部分,即 15000-8500=6500(元) ,然后用增值部分乘以税率,即650017%=1105(元) ;所以正确答案为 A。编后语经济生活中的计算题大体上可归为两种:一是显性计算题,即要进行具体的数字运算的计算题;二是隐性计算题,即无需进行具体的数字运算的计算题。从近几年高考题中计算题的特点来看,组合型的计算题应该是一种发展的趋势。通过以上分析总结,我们不难发现应对新课改下高考政治的“拦路虎”,在复习备考中还是有一定的方法策略:1. 理论准:夯实基础,牢记公式。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应对高考命题千变万化的根本,也是解决这些计算题的前提。因此我们一定要全面夯实基础知识,特别是加强重点
18、公式和概念的记忆和理解。2. 准备足:总结归纳,训练巩固。要注意对经济生活中常见的几种计算题型进行归纳总结,分类训练。如前所述,在近年高考试题中选择典型题例,总结经验,强化训练,不妨为一种捷径。3. 视界宽:关注时政,深挖背景。与时事联系密切,实用性强的重大现实问题要持续关注,以更广阔的视角复习备考。高考命题体现了一定时期的国家意志,因此深入理解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对于考生的复习备考无疑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4心理稳:树立信心,置后解决。计算题理论抽象,计算复杂,知识点分散,很多同学不敢去做,其实有些计算题并不是同学们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沉下心来思考,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另外,近几年高考计算题位置一般在政治部分的最前面,如果题目较难,对部分同学来说,不仅耗时还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建议可以置后处理,有时也不妨是5一种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