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政管理学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行政管理与行政管理学 (重点掌握)行政管理的含义:本书所讲的行政管理,主要是指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定职能及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对于所经历的程序、环节,以及所处理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第二节 行政管理学在中国 (掌握)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20 世纪 30 年代即已引进的行政学,但在当时时代未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也未造成学科研究的强势,虽是新兴学科,但发育不全,步履维艰;解放初期的“行政组织与管理”及其中断。20 世纪 50 年代,高等学校院系调
2、整和学科建设认识上的偏颇,行政管理学的有关专业和课程被取消,该学科的研究和传播也随之中断;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管理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和行政改革的迫切性日益明显的摆在人们面前,推动人们对行政管理学的重新认识,在往后的 20 多年里,我国行政管理在恢复重建的同时获得迅速和健康的发展。第三节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 (了解)行政管理学本土化的必要性:行政管理本土化要求的提出,是合乎客观规律的事情。但是在一般习惯上,常需要不断地提醒,有时甚至需要 大声疾呼才能引起注意和予以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尚且必须
3、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那么对于引进科学需要中国化或本土化的问题,也就不言而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典范,全国人民正满怀信心继续为之努力奋斗,因此,行政管理学研究必须本土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第二章 行政环境第一节 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分析 (重点掌握)行政系统的界线:行政系统的界线是把行政系统从外部环境中分离出来,又把二者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之既相区别,又彼此关联的中介环节。行政环境:行政环境是指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性:(1)行政系统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而产生:(2)外部环境的需要制约着行政系统及其价值观
4、、目标、规模、结构与行为方式;(3)行政系统的物质要素-人财物,非物质要素-信息,都要从外部环境输入。第二节 经济和政治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了解)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的发展状况对行政系统的影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行政系统的存亡和性质;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行政系统功能的发挥和部门设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提供了行政系统运行的物质基础;人口的发展状况影响着行政系统的发展战略和人口管理功能。 生产关系与具体的经济体制对行政系统的影响:基本的生产关系直接决定行政系统的性质和变化;具体的经济体制影响行政系统的功能配置和运行模式。政治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1)国体直接决定行政系统的基本性质;(2)政体规定行
5、政系统的具体形式和地位;(3)政党制度影响行政系统的稳定性和完善程度;(4)政治生活民主、平等程度制约行政系统决策与执行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5)政治形势的稳定程度影响着行政系统的运行状态;(6)法律制度规定与保障着行政系统在整个国家机构系统中的地位;(7)法律的完善化、科学化程度制约着行政体系运转的协调、规范水平。第三节 自然环境和国家社会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了解)自然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1)地球环境影响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制约着行政系统的发展模式;(2)自然资源和国土面积影响各国总和国力的强弱,从而制约其行政系统的财力基础和功能发挥;(3)自然资源环境影响各国经济发展方向与结构,
6、从而制约着其行政系统的部门设置和功能体系;(4)地理形状影响国家的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与行政系统稳定状况;(5)地理环境制约着政府的国际战略及其相应的功能组织。第五节 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掌握)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1)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2)建立、健全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体制;(3)充分调动一切人财 物力,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充分、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 建立科学的微观控制机制;建立科学的宏观调控机制。创建良好的政治环境:(1)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实现行政系统民主化、科学化与法制化;(2)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 和监督,让人
7、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得到充分体现;(3)自觉地接受共产党的领导,重视发挥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作用,保证其社会主义方向;(4)大力推动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树立民主意识;树立法律意识;树立双向沟通意识;树立政绩意识;树立新的行政道德意识。 (与民主行政相适应的行政道德标准:爱国、民主、服务、创新、廉洁)创造良好的民族环境:坚持民族平等,尊重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加强民族团结,培养国家民族意识;在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最好方式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缩小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创造良好的宗教环境:实行政教分离;保护
8、宗教活动的正当场所;加强行政系统与宗教界的双向沟通;宗教信仰自由与其他民主权利一样受到法律的约束。创造良好的国际社会环境。(1)培养行政系统成员的国际意识;(2)反对侵略,反对霸权主义,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3)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4)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全方位交流。第三章 行政职能第一节 行政职能概述 (重点掌握)行政职能:是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管什么、怎么管、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行政职能的特点:执行性:从行政与立法的关系看,行政职能是执行职能;多样性:行政管理范围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9、因而行政管理职能是多样性的;动态性:行政职能随国家社会生活及行政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政治职能:是维护国家的基本职能,核心在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包括专政和民主两个职能。经济职能:是指政府管理和组织社会经济建设的职能。包括: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文化职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全民思想道德建设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管理。社会职能:广义社会职能是与政治职能相对应的概念,它包括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在内;狭义社会职能则指除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以外,政府对社会生活领域中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行政管理的运行职能:决策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
10、能、控制职能。行政职能研究的意义:科学地认识和确定行政职能,对建立合理的行政组织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地认识和确定行政职能,是改革行政组织系统的依据和关键;科学地认识和确定行政职能,对实现行政管理过程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节 西方国家行政职能的演变 (掌握)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体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政治统治职能的极端强化;二是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对薄弱,这是由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条 件下的自然经济及其经济基础决定。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职能: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政府采取自由主义的管理办法,以保障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主权利为目的,通过政治统治职能对新的资产阶级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着“守夜人”的作
11、用,奉行“政府管的越少越好”的信条,主要依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节和引导社会经济及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资本主义国家充分运用和强化政府政治统治职能,行政权力扩大,专政职能大大加强,民主职能有所削弱。在经济领域,强调政府对社会经济的调节和干预,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垄断资本主义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政府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都扩大和加强。当代资本主义的行政职能:当代西方学者既不赞成政府只承担“守夜人”职责的自由资本主义,也不同意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干预主义,而主张有选择地干预“市场失败”,干预经济职能限制在一定范围,就是市场长久失败的地方和政府干预不会带来“政府失败”的方面。
12、当代西方国家的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1)行政职能的扩大;(2)政治职能中的暴力职能相对减弱,保持社会稳定的调节职能趋于加强;(3)政府宏观调控、综合协调职能强化与行政职能社会化同步进行。第三节 转轨时期我国行政职能的转变 (了解)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然性、必要性:政府职能转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职能转变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需要;政府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1)职能重心的转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职能关系的理顺:理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间的职能关系;理顺政企关系;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理顺政府内部各职
13、能部门的关系。(3)职能方式的转变: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第四章 行政组织第一节 行政组织概述 (重点掌握)行政组织:是静态组织结构和动态组织活动过程的统一。就动态讲,行政组织指完成行政管理任务而进行的组织活动和运行过程。就静态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行政组织,除政府行政组织外,还包括立法、司法、企业、事业等部门及社会团体中有行政性职能的机构。狭义行政组织,则专指为推行政务,依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国家行政机关体系,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组织目标:是组织赖以建立
14、和生存的前提及基础,也是组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机构设置:是行政组织的实体,也是履行行政职能、达成组织目标的载体;人员构成:组织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需要组织成员的共同努力,因此,行政人员素质及其组成结构是行 政组织建设的核心内容;权责体系:直接关系到行政机构的设置及其运转;法规制度:是行政组织依法行政的根本保障;物质因素:是行政组织必不可少的一大要素。行政组织的特性:政治性与社会性;法制性与权威性;系统性与动态性。行政组织的类型:领导机构。是对重大行政管理问题进行决策,并指挥督导决策的实施。执行机构。即职能机构,是在领导机构的领导下分管专门行政事务的机构。监督机构。是对各种行政机构及其管理活
15、动监督检查的执法性机构。咨询机构。由专家学者和有实际经验的政府官员组成,专为政府出谋划策、提供咨询意见和解决方案。信息机构。负责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贮存,是为领导机构和各部门提供信息、沟通情况的服务机构。辅助机构。指为协助领导工作而设置。派出机构。是一级政府按管辖区域授权委派的代表机构。行政组织结构:指构成行政组织各要素的配合和排列方式。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即直线式结构,是纵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层级制。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即职能式结构,是横向分工的行政组织职能制,亦即同级机关和每级机关内部各部门间的组合 方式。第三节 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 (了解)编制管理的含义 :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就是按
16、法律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对行政组织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进行管理。包括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编制管理三个方面。编制管理的意义:(1)编制管理是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组织体系的重要前提;(2)编制管理是防止官僚主义,密切政府与群众关系的重要手段;(3)编制管理有助于节省财政开支。编制管理的原则:精简原则、统一原则、编制立法原则。第五章 行政领导第一节 行政领导概述 (重点掌握)领导:领导是指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为实现既定组织目标,对被领导者进行指挥与统御的过程。领导的特点:领导是一个社会组织系统;领导是动态的行为过程;领导是高层次的管理;领导是体现高度权威的管理活动。领导、管理专业化的意
17、义:(1)在领导、管理工作实际方面,准确认识专业化的意义在于:领导、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需要;纠正被扭曲的领导、管理工作专业化标准,是科学选才用人的需要;有利于提升领导、管理者的专业素质。(2)在理论方面,准确认识领导、管理工作专业化有利于领导、管理科学的建设和发展。行政领导:是指在行政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拥有法定权威的领导者依法行使权力,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所进行的组织、决策、指挥、控制等活动的总和。行政领导的特点:(1)行政领导发生在行政管理活动中;(2)执行性是行政领导的重要特征;(3)从行政领导活动的社会属性来看,行政领导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行政领导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1)行政领导是
18、行政管理协调、统一的保证;(2)行政领导是行政管理过程的战略核心;(3)行政领导是行政管理成败的关键。第二节 行政领导者职位、职权和责任 (了解)行政领导的职位:指国家权力机关或国家人事行政部门根据法律、法规,按规范化程序选择或任命行政领导者担任的职务并赋予其相应履行的责任的统一体。行政领导者职位的特点:(1)职位是以“事”为中心确定的;(2)职位设置有数量的规定性;(3)职位本身有相对稳定性。 行政领导的职权:由法律规定与职位相当的行政权力。行政领导者的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行政领导者责任内容:(1)政治责任:即领导责任,是指领导者因违反特定政治义务或
19、没有做好分内之事而导致的政治上的否定性后果, 以及所应遭受的谴责与制裁。(2)工作责任:指行政领导的岗位责任,即行政领导者担任某一职务所应承担的义务以及对成败的个人担当。(3)法律责任: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因违反法律规范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或应负的。行政领导者的权威:是指建立在法律、正当程序或领导者人格魅力基础之上的可以对领导对象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指引效果的影响力。维护行政领导权威的原则:(1)维护行政领导权威,首先取决于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权威;(2)维护行政领导权威,必须加强组织纪律建设,形成下级服从上级、全党及地方政府服从中央的高效领导体制;(3)维护行政领导权威,必须在各层领导集体
20、内加强团结、密切配合并形成坚强领导核心;(4)维护行政领导权威,必须与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统一;(5)维护行政领导权威,必须建立科学有序的权力分配体系,做到合理放权。第三节 行政领导制度 (掌握)我国的行政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制和集中制相结合的制度。民主制:是指在国家生活中,人民当家作主,有权以不同的合法方式参加对国家大政方针、重大决策和法律的讨论,参加对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及社会事务的管理。集中制:坚持在高度民主基础上实现合理集中,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是建立全党和全国的正常秩序、实现管理意识统一、行动一致的基本保障。民主集中制的
21、主要内容:(1)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都是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2)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3)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集体领导:是集体决策、共同负责的制度,即对重大问题,由领导集团全体成员讨论,做出决策和决定,一经决定,必须共同遵守。个人分工负责制:是领导集团内成员为执行集体领导意志而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是保证集体领导实现的重要措施。行政首长负责制: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的具体形式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指重大事务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行政首长定夺,具体的日
22、常行政事务由行政首长决定,行政首长独立承担行政责任的一种行政领导制度。第四节 行政领导的方法、方式和艺术 (了解)行政领导方法: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活动中,为实现行政领导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办法和程序的总和。根本的行政领导方法:实事求是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矛盾分析方法。行政领导方式:是在领导过程中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作用对象相结合的形式。领导方式分类:(1)从工作侧重点角度划分,可分为以事为中心式、以人为中心式、人事并重式;(2)从作用于行政人员的方式角度划分,可分为强制式、说服式、激励式、示范式。行政领导艺术:是领导方法的个性化、艺术化体现,是领导者在工作中结合普遍经验和个人体会形成的
23、,它属于领导方法中创造性、随机性、权变性较强的部分。领导艺术的类型:(1)从范围影响上,分为总体性、局部性、专业性的领导艺术;(2)从事务的类型上,分为授权艺术、用人艺术、运时艺术、处事艺术。第六章 人事行政第一节 人事管理、人事行政和人力资源管理 (重点掌握)人事管理:指组织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有效地把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合理地组合在一起,从而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实现组织管理目标。人事管理的职能:招聘、调配、培训、考核、薪酬、劳动关系管理。公共部门行政与企业人事管理的区别:(1)管理对象不同:人事行政管理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企业人事管理的对象是在企业任职的人员。(2)管理权来源不同人
24、事行政管理权来自国家法律和国家行政机关的授予,是国家行政权的一部分;企业人事管理权来源于对企业资产的产权和经营权。(3)性质不同人事行政有明显的公益性;企业人事管理主要体现自利性。(4)复杂性不同人事行政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复杂性是企业人事管理所不能比拟的。政府与企业的目标不同,企业关注效率问题,人员业绩衡量标准比较刚性和显性;政府不仅关注效率,更关注公平,对行为的价值判断难有显性标准,衡量起来更困难和复杂。(5)法律规范程度不同政府部门依法管理其管辖范围的人力资源,法律对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有严格规定,用人单位往往没有较大自主权;企业人事管理虽然也要遵循法律,但法律只规定了最低要求和标准,
25、企业有较大自主权设定条件管理员工。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等活动的总和。第二节 国家公务员制度 (掌握)西方公务员制度的特点:(1)严格区分政务官与事务官;(2)强调政治中立;(3)公开考试,择优录取;(4)实行功绩制原则;(5)强调 官风官纪和职业道德,重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1)不搞政治中立;(2)分类管理与统一领导相结合;(3)公务员法的适用范围;(4)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的义务:指法律关于公务员在执行国家公务的活动中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
26、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公务员的权利:指法律关于公务员可以享受某种利益或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它与公务员的义务是有机统一的关系。公务员的职位分类: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职位综合管理类职位:指履行综合管理以及内部管理等职责的职位,是那些从事规划、咨询、决策、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机关内部管理工作的职位。专业技术类职位:是指那些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履行专业技术职责,为实施公共管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技术手段保障的职位。行政执法类职位:指直接履行监管、处罚、稽查等现场执法职责的职位。公务员录用: 指国家有关机关按标准、通过法定方法和程序,从社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
27、职务公务员,并与其建立公务员权利和义务关系的行为。公务员考核:指有关机关按管理权限,对公务员进行的考察和评价活动。选任制:是指按有关法律、章程的规定,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确定任用对象的任用方式。委任制:指由任免机关在其任免权限内,直接委派特定工作人员担任一定职务的任用方式。公务员培训:指国家有关机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位的要求和提高公务员素质的需要,通过各种形式,有计划地对公务员进行的政治理论、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公务员交流:指有关机关根据工作需要或公务员个人愿望,通过法定形式,在公务员机关内部变换公务员的职位,或把公务员调出公务员机关任职,或将公务员机关以外的
28、工作人员调入公务员机关担任公务员职务的活动。交流方式包括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公务员回避:指为保证公务员机关公正和严格执法,当公务员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当与其所处理的事务存在一定利害关系时,使其回避的一种限制性规定。包括任职回避、公务回避和地域回避。第三节 当代人事行政的变革 (了解)中国人事行政改革:政府雇员制;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创新;大力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第七章 公共预算第一节 公共预算概述 (了解)公共预算:是指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经立法程序批准的全部公共收支计划,是存在于市场经济中并且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国家预算类型。公共预算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公共管理的关键。公共预算
29、的功能:控制、计划、管理。改革预算的目标:加强对财政总额的控制;按战略意义上的优先顺序分配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和运作效率。第二节 我国的预算改革 (了解)预算改革前我国的预算体制存在的问题:(1)预算资金分配权分散,预算编制模式简单,导致政府内部缺乏集中地行政控制;(2)财政管理体制比较分散,导致在预算执行中缺乏集中的行政控制;(3)由于预算编制不完善、不细化,人大无法有效地行使宪法和预算法赋予的预算审查与监督职能。部门预算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政府预算以部门为基础编制预算, “一个部门一本预算”:(1)采取综合预算方法编制部门预算,要求部门将所有收支统一纳入部门预算中反映,这就改变了以前政
30、府预算 只能反映预算内收支,大量预算外资金只能报账甚至不报账的粗放式管理方式。(2)规范预算编制方法,改进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体系,细化部门预算,建立规范、科学的预算分配模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3)为进步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 产的管理体制改革。第三节我国预算过程中预算的参与者、职能和预算周期 (了解)公共预算的参与者:资金申请者、资金审批者、资金使用者、资金监督者。我国的预算周期:预算编制、批准、执行、决算编制及审批。第四节预算编制和审批 (了解)我国预算编制审批程序:两上两下。我国政府预算编制原则:合法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完整
31、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稳妥性原则、重点性原则、透明性原则、绩效性原则。第五节预算执行 (了解)预算执行:是各个部门根据批复的预算筹集财政收入,进行支出,开展各项活动,履行其职能的过程。预算执行的原则:依法执行预算、严格执行预算、执行进度合理、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严格依程序进行预算变更。我国预算执行存在的主要问题:执行进度偏慢,导致大量的预算结转;收支过程仍然存在违规行为;预算变更的随意性仍然比较大。第六节 政府决算 (了解)政府决算:指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政府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各级政府在年度内预算的收入和支出的最终的结果。第八章 行政信息第一节 行政信息概述 (重点掌握)信息资源:狭义信息
32、资源仅指信息内容,是限于信息本身的文献资源或数据资源,或各种媒体和形式的信息集合,包括文字、声像、印刷品、图形、图像、电子信息等。广义信息资源以信息本身为核心,包括与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资金和信息资源管理体制等要素的总称。行政信息:是政府部门及其授权的公共组织等在依法履行职能过程中制作或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与保存的信息,以及制作或获取信息的技术、设备、网络、人才资源和信息化管理体制。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是系统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为满足信息需求而实施的集约化管理活动,包括对信息活动要素的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行政
33、信息管理:是集成性和综合性管理活动,是政府部门为实现行政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行政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换共享、开发利用和服务,对信息活动各要素进行规划、预算、组织、协调、指导、培训和控制,以实现行政信息的合理配置、有效满足政府部门和社会信息需求的活动过程。行政信息管理的目标。(1)概括的说,行政信息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在确保国家机密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行政信息最大限度地共 享, 提高行政信息开发利用水平,促进行政信息化发展,提高行政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推动行政管理正常运转、经济的良性运行和社会的健康发展。(2)具体的说,行政信息管理目标包括四个方面:实现行政信息科学管理,是基础
34、性目标实现行政信息的有效利用,是行政信息管理的根本目标实现行政信息的合理开发,是直接目标;促进行政管理正常运转、经济良性运行和社会和谐发展,是终极性目标。标准化: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标准化的内容主要分为:标准化技术、设施、术语和标准化管理过程四个部分。行政信息管理的基础标准:(1)数据元素标准;(2)信息分类编码标准;(3)用户视图标准(4)概念数据库标准(5)逻辑数据库标准。第二节 行政信息管理的内容 (掌握)行政信息采集:指各政府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根据行政信息用户的需求,从有关信息源或载体内对各
35、种形态的信息选择、采集、提取并加以聚合和集中的过程。行政信息的存储:指将一定的规定记录在相应的信息载体上,并按一定的特征和内容性质将其组织成系统化的检索体系的过程。信息分级:指根据信息的不同性质来确定信息公开与保密的级别。行政信息公开:指政府部门和法律法规授权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公共组织主动或根据公众申请公开行政信息,并方便公众获取的各种活动与制度的总称。行政信息交换共享:一个部门为其他部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需要而提供行政信息,以及为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需要从其他部门获取行政信息的行为。第九章 政策过程与政策分析方法第一节 政策过程 (掌握)政策过程:议程建立、方案形成、政策决定、政策执行、政
36、策评估。政策问题的确认: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那些带有普遍性和共性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政策方案形成的原则:信息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预见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政策评估的类型:正式与非正式评估、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事前评估与事后评估。第十章 政府公共关系与行政沟通、行政协调第一节 政府公共关系 (了解)政府公共关系:指政府在施政过程中运用传播沟通方法,促进政府与公众间相互了解、理解、信任与合作的管理活动。政府公共关系的特征:主体的权威性、对象的复杂性、传播的优越性、目标的独特性。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发展的动力:经济市场化是政府公共关系发展的基础;政治民主化为政府公共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行政
37、改革的突破是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发展的直接动力。我国推行政府公共关系的意义: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自政治建设;有利于维护转型期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国际形象。政府公共关系的任务:把握公众舆论,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满足公众知情权,争取公众了解和支持;开展社会沟通,建立完善有效的渠道,缩短公众与政府的距离;多办实事,协调内部外部关系,创造“人和”的行政环境。政府公共关系实务:民意测验、信访工作、信息公开、新闻发布、社会沟通、危机事件处理、政府形象管理。第二节 行政沟通 (了解)行政沟通:指行政过程中上下级间、各部门间行政信息的传递
38、、交流与分享。第三节 行政协调 (了解)行政协调:指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协调,是行政主体为达到一定行政目标而引导行政组织、部门、人员间建立良好协作与配合关系,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行政协调的作用:有利于增强行政凝聚力、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行政协调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全局;坚持分层运作;坚持动态协调;注意非平衡因素的影响。行政协调的主要模式:内部协调模式;外部协调模式;纵向协调模式;横向协调模式。行政协调的主要方法:主体合流法;中间数法;冷处理和热处理法;当面表态法;谈心法;跟踪处理法。第十一章 行政伦理第一节 行政伦理概述 (重点掌握)行政伦理:是关于调整国家公务员与社会、行政
39、机构之间,国家公务员系统内部成员之间,以及行政机构之间相互关系的行政行为规范的总和。行政伦理的功能:中介功能;规范与约束功能;教育与塑造功能;保证与激励功能;国家认同和民心凝聚功能。第二节 行政伦理的结构与内容:组织伦理与个体伦理 (理解)行政组织伦理:程序公正的基本原则;民主责任的伦理导向;行政组织信任。行政人员伦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德与功德的统一;自律与他律的统一。第三节 行政伦理的基本问题:责任及其履行 (掌握)行政责任的两种类型: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客观责任的具体形式是与职责相关且应尽的义务。概括为三个层次: 公共行政人员最为直接的责任对他们组织的上级负责,贯彻上级指示,同时也要为他
40、们下属的行为负责; 公共行政人员要对法律、公共政策负责,行政人员必须能说明其行为与法律的意图和公共政策的意图相一致; 公共行政人员要对公民负责,洞察、理解和权衡公民的喜好、要求和其他利益。主观责任是根植于公务员自己对忠诚、良知、认同而产生的伦理信念。概括为三个层次: 政治意识形态抉择居于主观责任的核心地位。价值观层次;心理层次;行政责任的两种控制方式: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外部控制是探讨行政伦理原则、精神和规范如何转化为相应的行政制度形式的问题,实质是行政伦理规范的文献化、法律化和常规化过程。内部控制是第四节 当代中国行政伦理:规范建构与行为约束 (了解)当代中国行政伦理规范的来源:历史渊源、政治
41、基础、现实动力。当代中国行政伦理规范的内容:从私人德性转变为功德主导;从为民众服务发展到为公民尽职;从信念责任转变为职业责任;从清廉的理念下落为清正廉洁的实际行为;第十二章 行政法治第一节 行政法治概述 (掌握)行政法治:是行政组织结构法治、行政职权法治和行政行为法治的总称。主要包含三个含义:行政权力的取得必须由法律设定;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依法;违法行政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第二节 行政立法 (掌握)行政立法:指政府行政机关为执行宪法和法律,依据宪法、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有关公共行政事务或与公共行政活动有关的事务的、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我国行政立法的类型:职权立法、授权立法职权
42、立法:指政府行政机关根据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项的职权所进行的立法。授权立法:政府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或者根据国家权力机关专门决议的授权,就自己职权范围以外的事项制定规范性文件,它包括国务院的授权立法,国务院所属各部委的授权立法以及地方人民政府的授权立法。行政立法监督的方式: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主体自身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第三节 我国行政管理的法治化 (了解)法治行政的必要性:法治行政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法治行政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石;法治行政是实现公共利益的保障。法治政府: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我国法治行政建设的目标:完善依法行政体制、加强依法行政
43、主体建设、完善行政法律制度、强化法律实施和科学决策、强化行政权力监督。我国行政管理法治化的主要内容:行政法治意识的培养;行政组织法治;行政职权法治;行政程序法治。第十三章 行政监督第一节 行政权力制约的基本理论 (掌握)基本理论:分权制衡理论以权力制约权力;人民主权理论以权利制约权力;社会契约论以道德制约权力。第二节 行政监督体系 (重点掌握)行政监督体系:指具有法定监督权的多元监督主体在对政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时的任务和权限划分体系。行政监督的内容:(一) 监督决策是否科学、合法;(二) 监督行政管理行为是否合法、合理;(三) 监督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廉洁勤政、不滥用权力;(四
44、) 监督自由裁量权是否被违规滥用。行政监督体系的分类:内部监督体系、外部监督体系。行政管理内部监督:是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对一般行政管理机关以及行政部门对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内部监督体系具有的独特优势和特点:监督内容更具全面性、监督方式更具多样性、监督程序更具时效性。我国行政管理监督体系的基本形式:一般监督、专门监督、行政复议、特种监督。一般监督:指基于组织层级和隶属关系,上下级行政管理机关间、同级行政管理机关间以及行政管理机关对其自身或公务员进行的监督活动。专门监督:指在行政管理主体内部设专门监督机关,即专门监察机关实行监察活动。行政复议: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
45、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行政监督法律制度。特种监督:指行政管理主体内部依法实行的针对某种专门的行政管理活动进行的专业性监督。行政管理外部监督:指行政管理组织以外的各种监督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管理活动所进行的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异体监督。外部监督体系的形式: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监督。权力机关监督:指立法机关对行政管理机构及其活动实施的监督,是有法律效力的最高层次的异体监督。司法机关监督:指司法机关作为监督主体对机构及其活动实施
46、的强制性监督活动。社会监督:指由各种社会组织和团体及公民作为监督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活动实施广泛监督活动。第三节 我国行政监督机制的完善 (了解)行政监督机制:指由行政监督的主体、对象、内容、程序、方式、手段等要素构成一体,以及各要素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我国行政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监督机构内在动力不足;监督体系设置不合理;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督缺乏可操作性;权力机关监督的实际效力别较小;新闻舆论和公民监督的实际效力弱。完善我国行政监督机制的措施:强化监督机构的动力机制;建立行政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健全和完善行政监督法律机制;强化人大监督机制;完善新闻舆论与公民监督制约机制。第十四
47、章 公共危机管理第一节 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掌握)危机:危机是一种突发性的紧急态势或事件,可能对组织及其人员、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损害,甚至威胁到社会系统的基本机制和行为准则,要求决策者迅速应对以消弭负面影响。公共危机:是严重威胁与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并引发社会混乱和公众恐慌,需要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介入,运用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紧急应对和处理的危险境况和非常事态。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危机前的预警管理、危机中的应急处理,以及危机后的善后处理,是全方位的管理行为。包括四方面内容:处理事故、控制事态、协调关系、重塑形象。第二节 公共危机管理的机制 (了解)公共危机管理机
48、制包括:预警机制、决策机制、应对机制、新闻发布机制、善后机制。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基本内容:制定、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订、健全预案体系;进行信息监测与分析;完善各项资源储备;加强公共危机应对的培训。公共危机决策的原则:权力集中原则、结果优先原则、短期目标优先原则、强制原则、勇于承担风险原则。公共危机决策的三要素:问题确认、目标排序、方案评估与选择。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基本内容: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应急响应;指挥与协调;应急结束。公共危机新闻发布机制的重要性: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要求;妥善处理公共危机的必然要求;公众知情权的满足。公共危机善后机制的基本内容:恢复与重建;调查与评估;学习与改进。第十五章
49、 办公室管理与后勤管理第一节 办公室工作的性质与任务 (了解)办公室工作的性质:政策性、协调性。办公室工作的基本任务:日常性工作、综合协调工作、辅助决策工作。第二节 办公室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了解)办公室的科学化包括:规范化、制度化。规范:在办公室管理中是指人们对工作所制定的原则和标准。制度化:旨在使办公室工作有章可循,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办公自动化:指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系统科学和行为科学等先进科学技术,不断使人们的部分办公业务借助于各种办公设备,并由这些办公设备与办公人员构成服务于某种目标的人机信息系统。第三节 后勤管理的重要意义与主要内容 (了解)后勤管理的重要意义:后勤工作时其他部门工作的基本条件;后勤管理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条件;后勤管理是维护职工利益的需要;后勤管理改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后勤管理的主要内容:物质管理、财务管理、生活后勤管理、服务后勤管理、接待工作管理。第四节 后勤管理体制改革 (了解)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符合行政体制的发展;满足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