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一形象与思想感情,高考真题寻踪,考点思维精髓,演练一:鉴赏形象1(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对点精练,(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答: _(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答: _,【思路指津】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特点,要联系它们在古典诗词中的普遍意义,然后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概括。鉴赏诗人描写景物的手法,要联系平时积累的写景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判断。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诗句来分析概括,要做到全面、
2、具体。 (1)三、四句描写“烟”,第三句是对“烟”的静态描写,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烟像云一样的颜色,突出了“烟”的洁白;第四句是对“烟”的动态描写,“流”字描写了烟的动态。由此可以总结出诗人描写“烟”的艺术手法。(2)诗歌最后一句点明诗人“不眠”,对“不眠”原因的分析,要立足全诗。诗歌前四句写夜起看到的景象,第五句中的“惜”字透露出夜起观景的原因。第七句“谁见无家客”揭示了诗人不眠的又一个原因。,答案(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
3、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演练二:鉴赏意境2(2012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度破讷沙(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注】破讷沙:沙漠名。鹈泉:泉水名。(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_诗。(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答:_,【思路指津】(1)要特别注意题目指向,“题材”,即构成诗歌内容的材料,如果误当成“体裁”,则很容易错写成“七言绝句”。李益是边塞诗人,且诗中及注解里出现了“雁”“沙漠”“战”
4、“碛”“铁衣”等信息,不难作出判断。(2)题目中有两个关键点:“角度”“全诗”。就给定角度,对全诗赏析。所谓“意境”,即景与情融合的境界,故先要找出诗中景物意象,然后分析意象所指向的情感;所谓“营造”,即有计划有目的地构造,也就是说“景”与“情”融合的方法手段,分析时应指向诗之构思及表现手法;所谓“赏析”,即欣赏并分析,应对意境有一定的描绘后再进行分析。答案应该包括以下要点:意境的描绘、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诗歌情感的揭示。,答案(1)边塞(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
5、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演练三:理解概括3(2013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答:_(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答: _,【思路指津】(1)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要了解这三个方面
6、的具体内容,针对诗歌具体内容作出判断、分析。诗歌的首句告诉读者江头生长着几树梅花,之后再没有正面描写梅花。而是通过“前时雪压”的恶劣环境来渲染烘托梅花“昨夜月明依旧开”的品质。(2)解读诗歌的感情要抓住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中的意象。联系诗中选取了几树梅、雪、落日、寒鸦、柴荆等具有苍凉、忧郁色彩的意象,以及“惆怅”“绕去还来”“劫成灰”“独自回”等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认真分析后不难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答案(1)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2)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
7、。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意思答对即可。),演练四:分析评价4(2013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占断:占尽。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回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_(2)词
8、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答:_,【思路指津】(1)理解诗句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把握:对上下文中的有关词语要联系起来理解;联系作者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理解上阕最后两句,要注意“酒徒”与“我”两种人的对比,将上阕前三句“我”的豪情壮举与上阕最后两句自己的遭遇作对比,体会这两次对比所构成的情感上的反差。,(2)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的方法有如下几种:从题目抓住题材;由注释小序破解内容;从作者联想背景;从褒贬辨别倾向;从诗眼领悟主旨;从意象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唐代诗人贺知章去老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角以示矜恤。陆游于此翻出一层新意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皇帝赐
9、予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容不下他,谁又稀罕“君恩”的赐予?表达了作者对最高统治者的轻蔑不屑之意,和不得已赋闲而归隐江湖的愤慨不平之情。,答案 (1)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2)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鉴赏形象三步骤第一步:通读诗词。确定诗词的类型,知人论世,关注题目、注释和背景。第二步:抓住特点。根据特点结合诗词具体分析。人物形象:抓语言、神态、
10、动作、心理。景物描写:抓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概括景物的特点和情调,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事物描写:抓形态、色泽、特征、生长环境等。第三步:体会感情。通过分析意境,抓意象的特殊内涵,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探知诗(词)人的感情,要答出具体的情感。,技巧强化,常见意象顺口溜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鉴赏意境之一:诗中赏画看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答题思路可分为三个
11、部分:分析形象含意、描摹诗歌图景;根据形象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感情。,鉴赏意境之二: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也有部分作品以乐景反衬哀情,以哀景反衬乐情。,概括思想内容与感情六注意1概括诗歌中所写的景物及其特点。2体味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3领会诗人写景状物所表现的情感,如爱国、乡愁、惜春、伤春等。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5要在弄明白诗的深层含意与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做到全面、深入。6组织答案要客观,不
12、可简单套用或盲目拔高,要忠于原诗,言之有据。,评价观点态度的五种方法方法一:审清题目要求,找到答题切入口。方法二:关注标题和注释信息。方法三:融入境界,体物察情。方法四:理解语句,抓诗眼和表达情感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方法五:评价要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客观辩证。,把握切入点1了解创作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2把握情感取向,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3揣摩诗(词)句中表意或抒情含蓄的句子,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4从辨析用典入手,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解题三步骤:第一步,归纳整合诗歌的主旨;第二步,亮明自己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要注意应历史地辩证地进行评析);第三步,找出诗歌中的关键点,分条具体作答
13、。,失分探源,易错点一鉴赏形象欠准确、深入【应对策略】第一步,找意象,从意象或意象组成的画面中把握诗歌描写的是什么,隐约表达了什么。第二步,辨虚实,分辨诗中所描写的意境画面是眼前所见还是想象联想。第三步,抓“情点”,从诗歌字里行间捕捉表露诗人心理或心情的字眼,并与诗中意象结合把握诗歌的情感。第四步,从诗中意象与诗歌情感之关系出发判断和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抒情方法、结构技法、修辞技巧和语言风格等五个方面。,辨症施治,易错点二情感分析欠细、欠深【应对策略】(1)一定要仔细阅读所要分析的语言片段,反复咀嚼,要舍得在“读”上下工夫,花时间,不要看一眼就匆忙下笔。在反复咀嚼中,要找出以下关键词:诗眼、意象、层次等。(2)抓抒情性的关键词句,特别要注意间接抒情及其多种方式。,(3)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4)不要忽略题外细节等辅助性信息,如注释、背景等。,点击此处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