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黑龙江省大庆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005396 上传时间:2020-01-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大庆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选择题(共 12 个小题,每题 4 分,共 48 分。 )1.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秦始皇统治时期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儒家学说已成为经典 B. 坑儒事件发生于咸阳C. 秦政府实行焚书一事 D. 汉朝承袭了秦代制度【答案】C【解析】儒家学说要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经典,排除 A;材料进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有坑儒于咸阳,故排除 B;四则材料都提到焚书一事,故选 C;材料没有提到汉代与秦代的关系,排除 D.2. 北宋钦宗靖康年间规定,选择御史的标准为“择人臣中朴茂纯直,能安贫守节,不附权俸,慷慨论事者” 。 “又诏宰执不得荐举台谏官” 。其主要目的是A. 选拔贤能人才

2、B. 倡导清正的廉明的官德C. 提高官员素质 D. 防止结党营私加强集权【答案】D【解析】材料“朴茂纯直安贫守节,不附权俸”提到御史的选拔标准,体现了选拔贤能人才,讲求官员素质,倡导清正廉明的官德,但不是选拔御史的主要目的,排除 ABC。御史是监察官,由“不附权俸”和“宰执不得荐举台谏官” ,可知是要求御史发挥职权,为皇权服务,故选 D。3. 明清时,江南地区“地阻人稠,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粟” 。其主要原因是A. 人口迅速增加耕地减少 B. 桑棉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C. 经济重心出现东移趋势 D. 海禁闭关造成经济的衰退【答案】B【解析】 “地阻人稠”直接说明人多地少的矛盾, ,但没有解释

3、为什么“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粟” ,故排除 A;由于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江南原先种植粮食改种桑棉等经济作物,故压缩了粮食种植面积,故选 B;材料没有反映经济重心东移,排除 C;材料没有提到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 D.4. 黄宗羲认为“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这表明其A. 代表市民利益向封建君主抗议 B. 是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第一人C. 抨击“家天下” ,倡导公天下 D. 否定当时政治制度,提倡民主【答案】C【解析】由材料“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直接抨击“家天下” ,倡导公

4、天下,故选 C;黄宗羲代表工商业者向封建君主抗议,排除 A;李贽是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第一人,排除 B;黄宗羲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也没有达到近代民主的高度,排除 B。5. 鸦片战争前,在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结构中,田赋一直是支柱性财源。至晚清时期,其支配性地位已被关税、地方商业税及政府发行“公债”的收入等所取代。这反映出该时期中国A. 土地兼并的现象日益严重 B. 改变了贸易逆差局面C. 财政朝着近代化方向迈进 D. 洋务企业的迅速发展【答案】C【解析】关税是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商所征收的税收,它的数量与一个国家融入世界市场的程度紧密相连,表明财政朝着近代化方向迈进,故选 C。材料是对比财

5、政收入结构,未涉及土地兼并,排除 A;鸦片战争后,中国贸易处于长期逆差局面,排除 B;鸦片战争前,不存在洋务企业,排除 D。6.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主张: 须做“言之有物” ,即有“情感” 、 “思想”的文章,而对于“近世文人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的现象给予了批评。这表明胡适A. 希望青年学子救亡图存 B. 抨击近世文学的空无C. 重视文学的形式与语言 D. 强调文学应自由讨论【答案】B【解析】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须做“言之有物”,即有“情感” 、 “思想”的文章,实际是批评旧文学的空无,故选 B;A CD 材料未体现,排除。.7. 1931 年至 1933 年的抵制日货运动,规模、民

6、众基础及其影响都是史无前例的。 时代周刊报道认为: “此次抵制日货运动的全面化和激烈化超过了过去的任何时期,并出现了民族主义热情下的暴力化和政府积极参与的制度化倾向” 。该材料反映了A. 民族矛盾的上升影响了民族意识 B. 近代民族工业迎来了黄金时期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形成 D. 南京国民政府积极主动地抗日【答案】A【解析】材料“1931 年至 1933 年的抵制日货运动” ,实际反映的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矛盾上升影响了民族意识,故选 A;B 是一战期间,排除;1937 年 9 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 C;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排除 D。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

7、“1931 年至 1933 年” ,而 BC 时间不符,结合所学,南京国民政府当时实行不抵抗政策。8. 在浙江省工业生产总值中,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从 1980 年的 60.6% 下降到 1999 年的不足10%,乡镇企业、民营企业成了浙江经济的主体。这说明A. 国企和民营经济均衡发展 B. 所有制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D. 国有企业的改革停滞不前【答案】C【解析】题文材料反映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成就,表明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C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企与民营企业是否均衡,排除 A;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公有制经济

8、是我国国民经济主体,这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B 错误;出现上述现象,是国企深化改革的结果,排除 D。点睛:本题考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9. 古希腊克里斯提尼时期的“陶片放逐法”中规定:“被放逐的人不会因此而名誉扫地,也不会丧失公民权,个人财产也不会充公,只是被逐出雅典也有再任公职的可能” 。当时此项规定的实施A. 破坏了雅典的民主制度 B. 充分保证公民的人身自由C. 实现民众法庭的公正性 D. 有利于城邦的安全和稳定【答案】D【解析】 “陶片放逐法”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监督机制,排除

9、A;“陶片放逐法”实际是限制危害民主者的人身自由,排除 B;由“陶片放逐法”的规定,可知,实际是体面的形式驱逐野心家,它有利于城邦的安全和稳定,故选 D。材料和民众法庭无关,排除 C。10. 下图是斯塔大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中世界的种族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下面对15 世纪到 20 世纪世界的种族分布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殖民扩张维持了种族分布的稳定状态 B. 新航路开辟促使种族由相互隔离走向混合C. 种族分布变化导致世界经济中心转移 D. 工业革命开始打破原有种族分布状况【答案】B【解析】殖民扩张促成物种的交流,排除 A,选 B;材料没有体系那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的信息,排除 C;材料无关工

10、业革命的信息,排除 D。11. “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起了“国王、贵族和平民之间的权力平衡” ,而美国实行立法、行政与司法的分权与制衡。这两者都A. 产生于相似的国内社会环境 B. 践行了伏尔泰的政治理论C. 扫荡了封建君主的独裁体制 D. 代表了近代国家的政治体制【答案】D【解析】英国保留封建传统势力,而美国基本没有封建势力,排除 AC;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制,是仰慕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而美国是民主共和制,排除 B;英国和美国的政体代表了近代国家的政治体制,故选 D。12. 1953 年至 1954 年,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为推介现代主义艺术流派之一“抽象表现主义”在巴黎专门举办了“当代十二

11、位美国画家和雕塑家”展览,此后细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在欧洲的类似展览很多次都由美国政府资助。这说明美国政府的主要目的是A. 注重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 B. 争取得到国内艺术家的支持C. 展示本国经济发展的水平 D. 努力推动世界多格局的形成【答案】A作为超级大国,为了实现全球战略,不可能推动世界多格局的形成,排除 D。 二、非选择题: 共 160 分。第 36-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43-47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 必考题: 共 135 分。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南征叙怀万里驱兵过海门,此生今日报君恩。回期直待烽烟静,不遣征衣有泪痕。高骈(唐朝

12、)材料二十九世纪末,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严重民族危机。孙中山同当时许多进步的知识分子一样,对清朝末年中国面临的严重局势有清醒的认识, “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 。孙中山认为,中国“以四百兆人民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本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 。而形成如此严重的民族危机,完全是清政府的腐败卖国造成的。 “欲免瓜分,非先例满洲政府,别无挽救之法也” 。摘编自孙中山 1904 年驳保皇报书材料三毛泽东说:“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 。历史的脚步,告诉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者,在抵抗外国侵略的这

13、一基本要求下,必须有了解世界、学习西方的眼光和心思,把外国的好东西作为改造中国的借鉴。我们试回溯一下近百年的历次重大政治改革运动,哪一次不是爱国与革新相结合的?尽管随着时代的推移,革新的口号和程度不一样,性质上也有所不同,却都和学习外国有关,它的进程充分地表达了这个历史逻辑。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骈与孙中山的爱国观念的差异及其原因。(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运动体现出的时代特色及启示。【答案】 (1)差异:爱国与忠君(报国)相联系;爱国与叛君(推翻清政府统治)相结合。 原因: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宗法制中家国一体的观念

14、影响;儒家学说宣传三纲五常,教化百姓;中央集权制度对君主地位的维护。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加深;清政府落后与腐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2)时代特色:爱国主义与民主革命相结合(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相结合) ;爱国主义与学习西方相结合;以革新图强和发展资本主义为核心;主旋律是救亡图存。启示:爱国主义与时代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是其最后归宿;对于历史上的爱国主义要作客观的、历史的评价,辨证地认识;爱国主义运动的经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提高。【解析】 (1)由材料“万里驱兵过海门,此生今日报君恩”体现了爱国与忠君相联系,其原因要结合小农经济、宗法观念、儒家思想,君主专制中央集

15、权制度等归纳。由材料“欲免瓜分,非先例满洲政府,别无挽救之法也” ,要结合清末列强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思想传播归纳。(2)由材料“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 、 “在抵抗外国侵略的这一基本要求下,必须有了解世界、学习西方的眼光和心思,把外国的好东西作为改造中国的借鉴”由此可以归纳:爱国主义与民主革命相结合;爱国主义与学习西方相结合;以革新图强和发展资本主义为核心;主旋律是救亡图存。第二小问,启示可以答为:爱国主义与时代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是其最后归宿;对于历史上的爱国主义要作客观的、历史的评价,辨证地认识;爱国主义运动的经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提高

16、。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 欧洲居民食品种类的发展变化11 世纪到15 世纪末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主要是小麦、大麦、燕麦、豌豆、栗子和杂豆等,食品种类主要是肉食、面包和粥。15 世纪末到 16 世纪初世界上许多地区的食物原料被带回欧洲,如玉米、土豆等。欧洲的本土植物也被带到殖民地,在那里培育改良,大量生产,最终以补充欧洲食物原料供应的不足。如:变种小麦等。1864 年法国的巴斯德发现食物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科学的制定出罐头生产工艺。至此,罐头工业进入到现代世界食品工业当中,并传至世界各地。1923 年瑞典工程师发明了第一台压缩式电冰箱,由此生产出了家用

17、电冰箱,它主要用于食物保鲜。保鲜食品被人们逐渐越来越多的食用。21 世纪初一种中餐元素“肉夹馍”再次以快餐的形式抢滩西班牙,并计划大举扩张。据报道,被称为“BAO”的西式肉夹馍,最早在英国出现,是旅英华人利用中国传统名吃“肉夹馍”在当地创业成功,然后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连锁经营模式。据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新篇章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观点:由于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丰富了食物的种类。论述:古代世界各地之间联系较少,欧洲的主要食物原料为谷物、小麦等。随着 15 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原产

18、于美洲大陆的玉米、马铃薯等成为欧洲人的食物,有助于解决欧洲粮食短缺的问题。19 世纪中期随着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欧洲人发明的罐头食品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人们提供了营养方便的食品。19 世纪末随着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欧洲人发明的电冰箱保鲜食品传至世界各地,人们的饮食更加讲究食品质量,生活更加便捷。21 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食品快餐外传丰富了当地的食品种类,促进了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综合概括: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使食物的开发和利用冲破了区域性的限制,食物新产品和新种类不断丰富,改变了传统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示例二:观点: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食品种类的创新。论述:罐头食品(罐藏

19、的原理) 、保鲜食品(家用电冰箱的出现)和国际连锁快餐食品(信息时代)的出现。综合概括: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食品的加工设备和生产技术不断提高,推动食品种类的创新,改变了传统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促进了食品业的发展。(其它观点及论述,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赋分。 )【解析】图表一时间为序,反映不同文明体的原有食物结构,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的开展,食物结构呈现融合态势,并且食品种类的不断创新。由此可以拟定:由于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丰富了食物的种类;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食品种类的创新。(二)选考题15. 【历史-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为巩国中央集权和有计划培养人才,汉武帝大力推行儒

20、学教育。他先后采纳董仲舒和公孙弘的建议,在元塑五年(公元前 124 年) 于长安西北部设立太学。为博士弟子 50 人(时定额 50人),学习儒家经典。这是设代官方教育的开始,儒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自此确立。博士弟子通常为太常择民年十八岁以上,仪容端正者为弟子。或由郡国县官选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的优秀青年,送至太常,爱业如弟子。博士弟子每年一次考试,能通一艺以上的,补文学掌故,成绩更优者可为郎中;那些考试不及格者,随时开除。汉武帝又明今天下郡国,效法蜀郡,皆立官学。以后地方的官学逐渐普及,在郡国的曰“学” ,在县、道、邑、侯国的曰“校” ,在乡曰“庠” 。汉代乡间闾里均有书师,教

21、授学童识字,是为闾里小学。地方官学的生源为属县地方的优秀青年,岁终考试成绩优异的补郡县史。选自陈致平中华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教育改革的特点。(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教育改革的影响【答案】 (1)特点:以儒学为主要内容;儒学教育逐渐官方化和制度化;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2)影响:有利于官吏素质的提高;使儒学得以长期维持独尊地位;推动了儒学为主体的文化传播;也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为汉武帝时的繁盛奠定了人才基础。【解析】 (1)依据材料“元朔五年,武帝在长安建立太学” “课程为儒家五经,以博士为教授” “武帝还在郡兴地方学校” “考上中两等的当郎中官或补文学掌故”

22、可概括特点是国家设立专门教育机构;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教育体系;注重考试,按等定职,选拔入仕等。(2)依据材料“上下一同灌输终于皇帝、遵守封建等级和伦理秩序的意识” “课程为儒家五经”可以看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形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大量学校的兴办,为汉代培养了人才,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建设。16.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1914 年 8 月 3 日德国发布白皮书,有二十七项电文和信件,巧妙地拼凑起来以为佐证: 德国现在所进行的战争,乃是抵抗俄国侵略的自卫战争。8 月

23、6 日英国发布篮皮书,有一百五十九项文件,按照时间先后的次序排列。这些文件令人感到英国曾经真心努力维护和平,但其努力都因德国拒绝一切和平的建议以及奥国对塞尔堆亚采取急剧行动而遭到挫折。8 月 7 日发表的俄国橙皮书包括七十九项文件,用窜改和隐瞒文件的方法(这是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强调俄国争取和平的努力,把战争归咎于中欧国家。12 月 1 日公布的法国黄皮书,它选录了奥国大公被刺以前几个月的某些所谓电文。这些电文申述德国好战的情緒和对于战争的准备,充满了谴责德奥那种口是心非和好战的意图,以及与此相反的法国渴望和平的表现。摘编自(美) 悉布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材料二根据自 1919 年开始起陆续

24、公布的一些比较完整的文件,协约国方面的理论,就显然不能成立了。那些竭力主张“修订”凡尔赛和约的论者,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把战祸归咎于协约国的领袖们最后,等到大家渐渐认清所有列强多少都负有责任,并更加注意大战的远因之后,比较头脑清醒和有历史头脑的人,才不再接受那种某某人为战争罪魁的简单说法了。 。他们转向一种比较正确的解说,认为这次战争乃是由于缔结同盟,军备竞赛,以及秘密外交等国际间的无政府制度所造成的。摘编自(美) 悉布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战爆发后,英、法、德、俄为逃避“战争罪责” ,在外交文件的公布上采取的手段及目的。(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学

25、者们对战争“罪责”问题认识的变化及其对战后产生的影响。【答案】 (1)手段:通过隐瞒、窜改文件的手段。目的:掩盖事实真相,歪曲战争的性质;都把对方说成是挑起战端的作恶者;都以维护和平为借口,用以欺骗人民群众。(2)变化:由战争是由德国奥匈的领导者或协约国的领袖们的责任转变为所有列强都有责任;由战争是由个别国家挑起的转变为是由于缔结同盟、军备竞赛、以及秘密外交等国际无政府制度造成的。影响:一战后为避免战争,国家间开始合作建立国联,签订非战公约等,进行维护世界和平的努力。【解析】 (1)由材料“用窜改和隐瞒文件的方法” ,从而归纳手段。由材料“德国发布白皮书,有二十七项电文和信件,巧妙地拼凑起来以

26、为佐证” “英国曾经真心努力维护和平,但其努力都因德国拒绝一切和平的建议以及奥国对塞尔堆亚采取急剧行动而遭到挫折” ,可见目的是掩盖事实真相,歪曲战争的性质;都把对方说成是挑起战端的作恶者;都以维护和平为借口,用以欺骗人民群众。(2)由材料“战祸归咎于协约国的领袖们最后,等到大家渐渐认清所有列强多少都负有责任,并更加注意大战的远因之后,比较头脑清醒和有历史头脑的人,才不再接受那种某某人为战争罪魁的简单说法了。 。他们转向一种比较正确的解说,认为这次战争乃是由于缔结同盟,军备竞赛,以及秘密外交等国际间的无政府制度所造成的” ,从而归纳出一战后学者们对战争“罪责”问题认识的变化。结合所学,一战后为

27、避免战争,国家间开始合作建立国联,签订非战公约等,进行维护世界和平的努力。17. 【历史-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梁漱溟(1893-1988)认为国际列强的经济侵略,对农村经济崩溃的影响尤其深远。近代工商业道路所需要的政治条件(政府能安定秩序,并保护奖励),中国亦不具有。中国旧社会结构的崩溃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失调。中国是农村大国,要改造中国,必须针对其“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从乡村着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必走乡村建设之路者,换言之,即必从复兴农村入手” 。为此,他在二十世纪三十、四十年代先后撰写了乡村建设大意 、 乡村建设理论 、 答乡村建设批判等一系列著作,阐明他

28、的乡村建设理论。他的乡村建设方案是:把乡村组织起来,建立乡农学校作为政救合一的机关,向农民进行安分守法的伦理道德教育,达到社会安定的目的;组织乡村自卫团体,以维护治安;在经济上组织农村合作社,以谋取乡村的发达,即“乡村文明” 、 “乡村都市化” ,并达到全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大联合,以期改造中国。摘编自刘重来乡村建设运动三杰(1) 根据材料,概括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提出的原因及其内容。(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梁漱溟的乡村思想建设理论。【答案】 (1)原因:列强的经济侵略,造成了农村经济崩溃;中国是农业大国,复兴应先从农业开始;西方文化涌入后,中国社会文化失调;中国缺少走近代工商业道路所

29、需要的政治条件。内容:用教育改造农村;结合传统伦理;组织自卫团体,维护治安;注重发展农村经济;物质与精神同步进行。(2)评价:梁漱溟积极为农村寻求出路,重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发展农村教育,体现他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代表了当时中华民族自救自强的探索。对于今天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其主张不能完全实现。【解析】 (1)据材料中“最初从兴办乡农学校(不久改称民众学校) 、成立农业合作社、改良农业这三个方面展开培育现代合格村民”得出梁漱溟从学校教育、农业合作社、农业改良三个方面培养合格村民,以提升他们在政治、文化以及生活、卫生常识、农业科技等方面的素养。(2)据材料中的背景“由于外侵内战,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民生调敝的状况日益严重”得出必要性,据材料“教育对象为全村男女老幼,学习内容为识宇、时字、农业知识等” 、 “至1933 年冬,全县共开办了 156 处夜校,参加夜校的农民共 5241 人”得出有利影响,结合所学,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角度回答结果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