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雎 鉴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
2、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论语中多次提到诗 (即诗经 ) ,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 毛诗序的作者认为, 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 。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
3、阶层。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 ,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 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有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所谓“诗无
4、达诂” ,于关雎则可见一斑。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所谓“兴” ,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 ,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 、 “芼之” ,兴淑女既得而“友之” 、 “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 ;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 ;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 ,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此
5、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 ,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 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 。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
6、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 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 ”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 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 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
7、“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关雎是一首意思很单纯的诗。大概它第一好在音乐,此有孔子的评论为证, 论语泰伯:“师挚之始, 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乱,便是音乐结束时候的合奏。它第二好在意思。关雎不是实写,而是虚拟。戴君恩说:“此诗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尽了,却翻出未得时一段,写个牢骚忧受的光景;又翻出已得时一段,写个欢欣鼓舞的光景,无非描写君子好逑一句耳。若认做实境,便是梦中说梦。 ”牛运震说:“辗转反侧,琴瑟钟鼓,都是空中设想,空处传情,解诗者以为实事,失之矣。 ”都是有得之见。 诗写男女之情,多用虚拟,即所谓“思之境” ,如汉广 ,如月出 ,如
8、泽陂 ,等等,而关雎一篇最是恬静温和,而且有首有尾,尤其有一个完满的结局,作为乐歌,它被派作“乱”之用,正是很合适的。 然而不论作为乐还是作为歌,它都不平衍,不单调。贺贻孙曰:“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此四句乃诗中波澜,无此四句,则不独全诗平叠直叙无复曲折,抑且音节短促急弦紧调,何以被诸管弦乎。忽于窈窕淑女前后四叠之间插此四句,遂觉满篇悠衍生动矣。 ”邓翔曰:“得此一折,文势便不平衍,下文友之 乐之乃更沉至有味。 悠哉悠哉 ,叠二字句以为句, 辗转反侧 ,合四字句以为句,亦着意结构。文气到此一住,乐调亦到此一歇拍,下章乃再接前腔。 ”虽然“歇拍” 、 “前腔”云云,是以后人意揣度古人,但这样的推测并非没有道理。依此说,则关雎自然不属即口吟唱之作,而是经由一番思索安排的功夫“作”出来。其实也可以说, “诗三百” ,莫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