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发热是婴幼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996047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热是婴幼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发热是婴幼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发热是婴幼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小儿发热的诊断与治疗发热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许许多多疾病的一个共同表现。小儿发热是现今儿科疾病中非常常见的问题,在门诊一半以上患儿以发热就诊,很多家长对这些并不特别熟悉,下面就为大家讲有关小儿发烧的一些知识。发热是婴幼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许多疾病在一开始时就表现为发热。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会时常看到有些家长用手摸一摸孩子的头,摸一摸孩子的手心,感到皮肤发烫,就认为孩子是发烧了。许多家长马上就给孩子用上退热药,甚至一次应用两种退热药。其实,这种认识和做法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发热是指体温的异常升高。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为 3637,如超过 37.4可以认为是发热。发热分度:腋温 37.538 为低热,3

2、8.139 为中度发热,39.140.5 为高热,40.5 为超高热;腋温低于 35 为体温过低。但是,小儿的体温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常常可以出现一些波动。比如在傍晚时,小儿的体温往往比清晨高一些。小儿进食、哭闹、运动后,体温也会暂时升高。衣被过厚、室温过高等原因,也会使体温升高一些,这里插一句, 尤其是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差,过度捂被可孩子成高热,而引起各器官 /系统损害,而寒冷后可引起寒冷损伤综合征 ,应注意冷暖适宜。只要小儿一般情况良好,精神活泼,没有其它的症状和体征,体温不超过 37.4,一般不应该考虑是病态,这时应多饮水, 注意测体温。当然孩子发热后应带患儿到专业医师进行诊治,医师要分

3、析发热的原因,判断是感染所致的发热,还是其它因素所引起的发热。并且要注意观察发热的热型和伴随的其它症状,以便及早做出正确诊断。当然家属应问如果家距离医院较远,家属应如何做1、体温 38以下 首选物理降温进行干预发烧是儿童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对于发烧的处理大体可以分为“物理处理”和“药物处理” ,通常来说,当儿童体温低于 38时不需要采用药物处理,而是选择正确的物理降温方法即可。例如贴退热贴、多喝水、洗温水澡等方式都有助于体温的降低。2、婴幼儿体温 38.5以上 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如果发现孩子的体温已经超过 38.5时,家长应该密切观察孩子的情况以便做出及时的反应。对于婴幼儿来说,当其体

4、温超过 38.5时,需要给予药物治疗。中药的话可以选择柴胡或羚羊角等,西药的话可以选择百服宁、泰诺或者美林等。3、体温 39以上 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当孩子体温已经超过 39属于高度发热时,通常情况下选择西药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是布洛芬类退烧药和扑热息痛类退烧药,这两类药物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但必须明确一点是,家长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尤其是注意用药的剂量。注意:婴幼儿发烧别捂汗 体表散热是关键1.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认为发烧的时候应该盖上被子捂一身汗,但是这种土方法并不适用于婴幼儿,甚至还是适得其反。婴幼儿绝对不能用捂的办法(退烧) ,因为儿童是通过体表散热的,所以一定要让他的衣

5、物宽松,而且不能穿得过多,如果穿得太多可能导致体温短时间内急剧上升,甚至可以引起高热惊厥2.不能见火就灭,如低热时系患儿调动机体抵抗力来对抗疾病,应物理降温.3.任何药物起效有一定时间,有的家长应用退热药不到 1 小时,患儿体温未降,马上再给一次退热药是错误的,退热药一般应间隔 4-6 小时, 如体温未下降, 应给与物理降温及对饮水, 如大量/对此应用退热药,可引起患儿肝肾功能损害及大汗虚脱等.临床上还根据发热的持续时间和发热波峰特点将发热分为短期发热、长期发热和不同热型。发热时间持续 2 周以内称为短期发热;发热时间持续 2 周以上称为长期发热。小儿常见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双峰热、

6、不规则发热、波浪热、双相热等。【病因】1感染性疾病 是发热最常见的病因。各种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寄生虫)引起的机体局部或全身感染均可导致发热。2非感染性疾病(1)结缔组织病与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类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变应性亚败血症、结节性脂膜炎,以及药物过敏、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清病等。(2)肿瘤与血液病:霍奇金病、恶性肿瘤、郎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以及各种类型白血病等。(3)免疫缺陷病: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丙种球蛋白亚型缺乏症、胸腺发育障碍及先天性无胸腺、慢性肉芽肿性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 、脾发育不良等。(4)产

7、热、散热平衡失调:癫痫持续状态、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等。(5)体温中枢调节失常:暑热症、颅脑损伤、脑瘤、脑发育不全、蛛网膜下腔出血等。(6)组织破坏或坏死:各种严重损伤如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大面积软组织挫伤等。【诊断和鉴别诊断】发热仅是一个症状学诊断,是许多疾病的重要症状之一;临床上容易作出诊断,但其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才是临床重点、难点。由于小儿发热的病因复杂,且有时无明显的特异性症状,往往需要一定时间的仔细观察,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及特殊检查,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并结合疾病发展经过,甚至试验性治疗,综合分析才能最终明确诊断。小儿发热的热型不及成人典型,加之近年来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

8、的早期广泛应用,掩盖了一些疾病热型的特异性规律。因此,热型的特点在一定范围内虽然对小儿长期发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但已失去其原有的重要性。鉴别诊断时应注意以下情况:1年龄因素 年龄不同,引起发热的病种亦不同;新生儿期以感染性发热常见,在北方,包被过多也常引起发热;婴幼儿期仍以感染性发热为主,以上感、肺炎、败血症、肠道感染最为多见,其次为化脓性脑膜炎、粟粒性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等;白血病、淋巴瘤及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等少见。儿童期患儿除慢性感染性疾病较多见外,还应考虑结缔组织病及各种传染病。2季节和当地流行情况 季节、居住地区和流行情况可提供重要线索,如伤寒、副伤寒和疟疾多见于

9、夏秋季,生活中接触动物者,应排除某些人畜共患感染性疾病,黑热病、布氏杆菌病有地方特性,居住疫区或去过疫区应考虑当地流行性疾病。3既往史与现患疾病的关系 有风湿性心脏病史及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应考虑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既往诊断结核的患儿要明确是否已治愈,治疗是否得当及是否继发其他器官结核;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或迁延性、慢性肺炎史者,可发生肺脓肿或支气管扩张;有些败血症患儿可发生迁延性脓肿,如肝脓肿、纵隔脓肿等。4.热型对诊断的意义 虽然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一些疾病的热型已不典型,但未经特殊药物治疗的患儿,其热型对诊断仍有一定参考意义。(1)稽留热 发热持续在 39 以上,每热体温波动

10、在 1 以内,可持续数天或数周;多见于伤寒、副伤寒、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大叶性肺炎等。(2)弛张热 每日体温波动在 2 以上;多见于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感染、风湿热、幼年型类风湿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病等。(3)间歇热 发热 39以上,经数小时下降至正常,经一至数天又再次发热;多见于间日疟、三日疟等。(4)双峰热 在 24 小时内有 2 次波动,形成双峰;多见于脊髓灰质炎、黑热病、恶性疟疾、大肠杆菌败血症等。(5)不规则发热 发热持续时间不定,体温波动较大;多见于风湿热、脓毒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渗出性胸膜炎、恶性疟疾等。免疫缺陷病平时表现为低热,但由于易发生反复感染,在

11、感染急性期为高热,热型不规则,以复发性为其特点。(6)波浪热 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达到高峰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经过一段时间间歇后,再次上升,反复多次呈波浪式;多见于布鲁菌病、霍奇金病、周期热等。(7)双相热 发热持续数天后,仅一至数天热退期,然后又发热数天,再次退热;多见于麻疹、脊髓灰质炎、病毒性肝炎、淋巴细胞性脉络膜丛脑膜炎等。(8)长期低热 应考虑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慢性扁桃体炎、副鼻窦炎、慢性肾孟肾炎等。5发热时伴随症状和体征(l)长期发热伴咳嗽、气急、发绀、提示呼吸系统疾病。(2)长期发热伴有高颅压综合征、脑膜刺激征、头痛、呕吐,甚至惊厥、昏迷者,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颅内出血及脑瘤等

12、。(3)发热伴畏寒、寒战,多见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和败血症。若出现关节肿痛、心脏杂音或心律失常应考虑风湿热和类风湿病。(4)发热伴尿频、尿痛、尿急等症状则提示泌尿系感染。(5)长期发热伴皮疹常见变应性亚败血症,出血性皮疹见于败血症、白血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郎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等,玫瑰疹见于伤寒患者,此外,风湿热、类风湿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亦可伴有皮疹。(6)发热伴盗汗常见于结核病;热退后大汗淋漓见于疟疾;发热时伴多汗见于风湿热;发热时少汗或无汗见于暑热症和外胚叶发育不良。(7)长期发热伴淋巴结肿大,局部淋巴结肿痛多见于炎症和淋巴结核等;全身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

13、系统性红斑狼疮、霍奇金病等。(8)长期发热伴肝脾大,肝脾大随热程进展而逐渐明显者,多为败血症、伤寒、副伤寒、疟疾等;若肝脾大合并淋巴结肿大时,多见于布氏杆菌病、白血病、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等;以肝大为主者见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以脾大为主者见于慢性白血病、溶血性贫血、恶性淋巴瘤、黑热病等,肝炎、溶血性贫血、恶性淋巴瘤、钩端螺旋体病和疟疾等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黄疸。(9)长期发热伴多系统损害者,应考虑为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等。6观察特殊治疗的反应,对部分可疑病例有一定诊断意义。当疟疾、结核病、伤寒、结缔组织病、败血症等诊断困难时,可根据试验治疗的效果以协助诊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