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美学研究的方法杨存昌方法是科学研究的灵魂,而自觉的美学方法论意识一方面来自对前代美学家的经验检讨,另一方面则产生于学科的独特对象和性质。故毛泽东说:“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学科的对象。 ”1亚科夫列夫说:“任何一种科学的性质和特征都决定它的方法。 ”2在迄今为止的西方美学发展史上,人们对方法的理解各不相同,美学家所采用的研究途径和表述风格也千变万化。但就总的倾向和特色看,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种方法:即“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这两条美学研究的道路一方面自身也分别存在着各种差异,另一方面又在各
2、自取得独特成就的同时暴露出不同的局限性。二者在美学史上横向看来分庭抗礼,纵向看来又相互角逐、此消彼长。但有一个共同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即二者日益走向渗透、交织、综合和辩证统一。50 年代以来中国当代美学实际上重演了西方两千多年美学方法的历程,目前正处于大综合的关键时期。因此分析品味美学方法的历史变奏,并在当代的学术水准上把传统与现代的方法相结合,无疑将对中国美学在 21 世纪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意味深长的启示。一日本美学家竹内敏雄概括说:“美学史上最根本的方法论的对立,是把美作为一种价值和理念,从哲学的立场上对它加以合理思索的学说,同把美的现象作为经验的事实对其具体展开的各种情况从科学的立场
3、上进行实证的观察的学说之间的对立。 ”3以上两种方法论倾向的区分,是黑格尔首先应用到美学上来的。此后,实验美学的创始人费希纳,更明确地称之为“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所谓“自上而下”的方法,亦即哲学的、理论的、思辨的方法,它从“美的逻辑形而上学观念”出发,通过范畴概念形式的思辨、推理和论证求得对具体审美现象的理性概括。如柏拉图从“理式”出发把美的事物所以为美的原因又归于“理式” 。所谓“自下而上”的方法,也就是科学的、经验的、实证的方法,它注重美和审美现象、艺术心理的经验考究以求对美和审美做出类比和归纳。正如苏联美学家泽列诺夫所说:“经验的方法着眼于外在的、表面的、就事论事的研究
4、,在经验材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规定、标准,这样的研究方法必然是归纳式的。 ”4横向地看,美学研究中“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经验性与理论性的对立,首先可归结为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思维习惯条件下形成的两大美学传统的分歧。在总的特征上,中国美学偏于经验的描述和文艺现象的分析,属“自下而上”的形态;西方美学则偏于范畴的建立和理论的逻辑推演,呈“自上而下”的形态。正如王国维曾分析的:“抑我国人之特质,实际的也通俗的也。西洋人之特征,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析,对世界一切有形之事物,无往而不用综括及分析之二法,故言语之多自然之理也。吾国人之所长,宁在实践之方面,而于理论之方面,则以具
5、体的知识为满足,至分类之事,则迫于实际之需要外,殆不欲穷之也。 ”5中国学术传统讲求经世致用、故不注重学术思想自身的逻辑形式而偏重于与人伦物理密切相关的经验内容,以日常生活体验来描述事物的价值,这从“美”字的字源意义(“羊大为美”或“羊人为美” )即可看出。西方人偏好逻辑推理,强调思想认识的严密性、完整性和系统化。因而倾心于构筑思想体系,柏拉图一开始就力求区分“美的事物”和“美本身” ,是最好的见证。纵向地考察, “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不但在中西方美学中都有所表现,而且呈现出不同的历史演变轨迹。由古及今中国美学经历了由经验性向理论性的转移。古代中国美学注重于经验的描述和艺术感受
6、的发微,不求范畴概念的准确、逻辑推理的严密和思维内容的系统化,其表达方式往往是描绘、比附、隐喻、象征、暗示的。因而所谓的美学往往与伦理实践、艺术理论纠结在一起,以“道气” 、 “心物” 、 “情理” 、 “形神”等边缘性概念,或“滋味” 、 “余味” 、 “韵味”等体验性范畴来展示。有人称中国有关美学的语录、札记、寓言、笔记、评点等为“潜美学” ,是有一定道理的。鲍桑葵早就敏感到中国古代美学的这一特点,认为“这种审美意识还没有达到上升为思辨理论的地步” 。6然而自近代开始随着西方哲学、逻辑学和美学的引入,作为对传统的经验美学的反思和否定,中国美学也尝试由“自下而上”向“自上而下”的道路发展特别
7、是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美的本质”等逻辑命题的关注甚至达到热潮,逐渐出现了一些各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与中国美学相反,西方美学则经历了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转折。竹内敏雄说:“在美学史上,方法论上的对立原型在柏拉图的美的形而上学和亚里斯多德的艺术理论之间已经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差别根本上是古代希腊哲学内部的观念论方向与实证论的经验论方向的差别。在相对的意义上,可以说是从哲学的方法向更加科学的方法的转移。继之,在近代英国和德国的美学思想中,夏夫兹博里和哈奇逊的美论同巴特和狄德罗的艺术论,也显示出同样的对立。前者继承柏拉图(或者不如说是普罗拉诺)的美的观念论体系,后者吸取亚里斯多德的艺术模
8、仿说。不过,这种对立更为显著地表现在鲍姆加登以后历时 100 年来以德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哲美学,和与它相对立通过方法论的反省而产的费希纳以来的科学美学的盛衰上。 ”7总的来看,西方美学“从哲学的方法向更加科学的方法的转移” ,是以费希纳实验美学的诞生为标志的。从古希腊一直到德国古典美学, “自上而下”的思辨方法处于美学研究的主导地位。不仅柏拉图,就连被称为经验论鼻祖的亚里斯多德,其美学理论也透射出明显的思辨和逻辑色彩。这一倾向经由中世纪“美在上帝”的观念和大陆理性派对理性的弘扬,至康德和黑格尔发展到极至。其表现,是诸如美、崇高、悲剧、喜剧等范畴的建立和以思辨逻辑的方式构筑的严密完整的学说体系。
9、到 19 世纪下半叶,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发展,美学研究的方法也发生了历史性逆转,费希纳于 1971 年出版了他的实验美学一书,开实验美学先河,此后实用的、实验的、实证的美学研究思潮愈演愈烈。厌弃了关于美的抽象的逻辑命题和空泛的哲学思辨的美学家们,纷纷转向审美经验和艺术问题的具体考察。维特根斯坦从语义分析出发,杜威站在绝对经验的立场上,桑塔耶那从自然主义角度,相继否定超验的哲学思辨。再到托马斯门罗,则声称要做“悠久的英国哲学和艺术心理学的直接继承者” ,并把自己的研究直截了当地叫做“科学的美学” 。8与此相联系,西方美学还完成了由本体论向主体论的转化。继尼采之后,狄尔泰、
10、胡塞尔、克罗齐、柏格森、萨特、弗洛伊德、荣格、鲁道夫阿因海姆等,都致力于从主体角度探索审美经验的奥秘,对审美意识和艺术心理,作了形形色色的实验和描述。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近代以后中西方美学对各自思维传统的否弃,还是东西方文化日益走向多元融合的现实,都提示我们,美学的研究正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之间寻求着第三条道路。中国现代理论美学对传统的东方经验美学的反叛与欧美古代思辨美学向经验美学的逆转一样,并非从此一极端走向彼一极端,而是经由深刻反省之后的积极的扬弃。偏重于逻辑的推演和偏重于经验的体认,是人类对世界思维的两极, “美学的历史似乎是在哲学的与科学的方法论的对立中获得了辩证的发展,从康德
11、开始经过德国观念论哲学的兴盛期,随着这一趋势而发达起来的现代美学,受到自然科学的勃兴的推动,曾经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但不久又产生了精神科学方法论的自觉,哲学的精神重新复活。与此同时,又向一种在以往的对立中寻求中间道路的综合立场转移。而且,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飞跃向着文化文明的转移,又开始了从哲学的方法向科学的方法的逆转。这样的辩证运动也会作为贯穿于今后的美学进程的基本路线而继续下去。 ”9以上竹内敏雄通过美学史的考察所作的对未来美学方法的预测也许只对了一半。中国现代理论美学并不否定经验实证的价值而简单回复到柏拉图式抽象观念的思辨,它要求把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与艺术社会学统一起来研究。西方现代的经
12、验美学也没有一味抛弃哲学的思考,像中国古代美学那样去罗列审美的现象和艺术直感,而是立足审美经验又不放弃理论的建构。受胡塞尔哲学影响的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现象学,就是从哲学角度研究审美心理的例证。故这种交织、转化和辩证综合的趋势,将预示着一种把理论和经验两种倾向对立地统一起来的新的思维方式,以取代美学史上的各执一端。其实黑格尔就已经看出割裂“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美学方法论的弊端,企图创立第三种方法。他既不满于“经验方法”那种从数量极少的一部分艺术品中得出一般美学原理的做法,又声称反对关于美的“纯理论的思维” ,而主张上述两个对立面的统一。他关于美的哲学思辨,因而同时具有了巨大的历史感。但由
13、于黑格尔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最终脱不开先验理念的笼罩,这种追求统一的努力最终牺牲于其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创立的辩证逻辑,才为两大美学倾向找到了融汇统一的正确途径。二美学研究走向辩证思维的道路,不仅是美学方法论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也符合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审美科学的自身特点,它扬弃了美学研究中形而上学方法的各种表现形式,为现代美学研究开创了新的局面。()辩证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从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历程看,美学研究应该走向辩证思维。历史上人类思维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并表现为三大基本形态。即:古代素朴的不辩证法、近代形而上
14、学、现代辩证思维。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总的特征,表现为直观性、整体性和混沌性它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把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而从总的方面来观察” ,从总体现象上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古希腊、古代印度和中国的思维形式,都表现出这种素朴辩证的性质。如中国古代的周易 、 老子 、 管子等,天才地包含了阴阳化生、物极必反、万物变化不居的思想。但是朴素辩证法只是依靠生动的直观而缺乏科学的论证,可以对整体加以推测却不能详细说明各个部分,其辩证法也往往与神秘主义混合杂糅。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突破生动的直观而深入到对事物各个部分的分析研究,近代形而上学正是以分析性、局部性和精密化为特征的,它把世界分
15、解为互不联系的现象、碎片和细节,加以孤立、静止的具体考察,虽然在对某事物或事物的某方面认识上可能达到相当精确的程度却不能把握事物之间具体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在方法体系上,把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相互割裂,是近代形而上学局限性的基本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吸取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并加以革命性改造的基础上,创立了现代辩证思维。它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与逻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细节与轮廓、精确与模糊统一起来,揭示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整体结构,是对古代朴素辩证法关于世界整体图景的复归。但这种向整体性的复归不是对朴素辩证法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批判地扬
16、弃近代形而上学的基础上,在充分认识各对立因素,局部环节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在更高的层次上向古代思维的复归。因而,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成为现代思维中最科学、最普遍有效的方法论原则,它不仅对美学研究,而且对任何一门现代科学都具有指导意义。(二)辩证思维是结合内容的、关于事物内在本质的思维在认识事物过程中人类的理智性逻辑思维,也可分为两个基本的阶段、两种基本的形式,即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美学研究中要认识审美关系的内在本质,必须使用辩证逻辑的思维方式。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虽然同属于理论思维,二者却具有不同的性质。首先,形式逻辑属于抽象理论思维阶段,它以类概念及其体系对事物的抽象的一般本质和稳定性规律
17、进行推理;而辩证思维则属于辩证理论思维阶段,它以反映事物对立规定性的具体概念及其体系揭示事物的辨证本质和运动发展的规律、趋势。黑格尔早就看到了这种差别,他指出:形式逻辑是知性(即悟性)的逻辑它按照同一律进行分析和推理活动,其结果只能得到分离的、抽象的“非此即被”的东西。只有辩证思维才能达到对立面的统一,即达到“亦此亦彼” 。10形式逻辑的特性是抽象同一性即思想的自我同一、自我等同,是无内在差别的;辩证逻辑的根本特性则是具体同一性,即在自身之内包含矛盾和差别的同一性。其次,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所解决的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性质。形式逻辑解决的是逻辑矛盾、形式上的矛盾,其矛盾的双方不能同真,必
18、有一假,或两者都假;辩证逻辑解决的是思维过程中的辩证矛盾、本质上的矛盾,其矛盾的双方同时都是真的。例如艺术既是表现又不是表现,既是再现又不是再现,是表现与再现的矛盾统一,便是以辨证思维的方式所得出的一个关于艺术本质的辩证规定。最后,由于形式逻辑形成抽象类概念、解决形式上的逻辑矛盾,因而作为对事物的思维它是外在的、技术性的方法,只涉及逻辑形式,而不关事物的内容。类概念靠归纳和概括而得到,它必然抛弃事物的具体内容,一旦形式逻辑所依赖的抽象概念不符合真理,在此基础上得到的判断和推理,便也不符合真理。如关于美的本质有人下了个先验的定义:典型的事物是美的。那么典型的毒蛇也是一种典型的事物,便会得出“毒蛇
19、是美的”这样的结论。这一推理在形式上符合三段论法和不矛盾律但是其内容却未必具有真理性。辩证逻辑形成具体的概念,解决具体的矛盾,因而它对于思维对象来说,是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思维方法。它和事物的内容是同一个东西,或者说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辩证思维形式的展开过程,同时也就是思维对象自身无限丰富的具体内容不断展开和发展的过程。这种思维,就是关于事物本质的思维。要认识审美关系的整体和辩证矛盾,使审美关系中的具体真理得以展开和论证,便不能离开辩证思维的方式。(三)辩证思维克服了历史上美学研究方法的形而上学性质如前所述历史上的美学研究中,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倾向的割裂和对立
20、,实际上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反映。 “自上而下”的美学注重综合、演绎、抽象、逻辑的方法,企图以理论的形式得出关于美学的一般结论;“自下而上”的美学则注重分析、归纳、具体、历史的方法,强调用经验的形式来证明美学的个别原理。二者的共同特点就是把思维方法中矛盾的两个方面视为割裂的、对立的、不相容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统治下的美学研究,便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别一个极端。辩证思维的诞生则为美学研究中形而上学的千年公案提供了解决的办法,它把一般和特殊与个别、感性具体和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分析的方法与综合的方法、归纳的方式与演绎的方式辩证地、有机地统一起来,最终实现了美学方法论的划时代变
21、革。例如关于美学对象问题,历史上无外乎三种观点,一是主张美学是研究客观的、外在的美的;二是主张研究美感,研究主观的、内在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经验;三是主张以艺术为对象。主张美学是关于美与美感的学问排斥艺术,主张美学是艺术学的学者忽视现实生活中的美。排斥艺术的美学往往陷入空泛的抽象思辨,只研究艺术而不研究审美关系的美学又局限于经验的分析,最终难以揭示艺术的本质。这种机械割裂美、审美与艺术的做法,从根本上说违背了辩证思维在理论与实际、一般与个别的结合中确定学科对象的原则。根据人与世界的对象性关系理论把审美关系确立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才能一方面使美学的对象区别于理智与真的认识关系和意志与善的伦理关系,另一
22、方面又在真与善、理智与意志的统一中确定审美的性质。审美关系的客观方面包括了美的本质和形态;主观方面涵概了美感、审美类型和审美理想;其主客观统一则产生了作为审美关系高级形态的艺术美。美学对象以审美关系为轴心把一般形态、特殊形态和个别形态的美组合为有机整体,使美、审美和艺术不可分割地联结起来。用辩证思维的观点看待美学研究,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理论方法与经验方法,本来就是同一认识过程中既对立又统一、相辅相成又辩证转化的两个方面。是一个由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由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过程。所以现代美学在本质上不同于近代美学,它既不是单纯的经验科学,也不是纯粹的理论科学,而是经验、理论和应
23、用相统一的辩证结构和有机整体。它重视审美现象、审美心理和艺术形式的经验考察,同时又把经验放置于审美关系的视野中,由审美关系抽象出审美的一般本质,再分化为审美的内容、形式、范畴、形态以及艺术的一般性质、特殊规律和个别门类。在辩证思维看来,现代美学体系是共时性与历时性结合、范畴的微观结构与框架的宏观结构的统一。近代美学把美学范畴孤立看待,故往往出现逻辑分析缺乏历史感、历史描述掩盖发展逻辑的偏执。例如绝大多数美学著作均把优美、壮美、崇高、滑稽作为静态的、孤立的、并列的范畴加以分别阐述,又不论古今,把悲剧、喜剧、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加在一个个具体艺术家的头上,忽视了范畴的时代性和相互演进关系。辩证思维逻
24、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则要求现代美学体系既是对审美关系客观发展的历史规律的揭示,又是美学诸范畴合乎逻辑的自我分化、衍生与合成的过程展演,呈现出微观与宏观、点与面、史与论统一的特征。首先,历史的方法并不只是去详尽地描述历史的现象,它需要抓“点” ,既抓住事物历史发展的典型环节和成熟形态然后再对每一个点加以横断面的分析解剖,从而找到由一个历史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内在关系。同时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过程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 ”但“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如果必须处处跟随着它,那就势必不仅会注意许多无
25、关紧要的材料,而且也会常常打断思想进程” ,因此,逻辑对历史的反映“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 , “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 ”11美学的历史漫长而复杂,其间有曲折、有回环,也有暂时的倒退,只有找到美学历史中一系列典型的、完善的、充分的、成熟的环节,逐个地加以考察才能发现其规律。美学体系中的诸范畴,一方面是逻辑推论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正是美学历史的环节和标志。古代的审美关系以客体理性为基础,是落脚于客体的主客体和谐,呈现为优美和壮美;近代以来的审美关系强调主体性,是主体感性基础上的主客体分裂。分裂对立而又趋于和谐是崇高,彻底的分裂对立是滑稽,滑稽发
26、展到极端又产生了荒诞的范畴。故任何一个范畴都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其次,逻辑方法以范畴为中介推演,形成了理论的圆圈结构,而每一个大圆圈,都包含无数个在结构上与之类似的小圆圈。每个逻辑中介都是一个点,无数的点组成了大圆圈结构的面,这其中任何一个范畴都是小圆圈,有它自身面的结构。如从素朴和谐型艺术到分裂对立型艺术,再到辩证和谐型艺术,是一个向自身回归的大圆圈。其中素朴和谐型艺术又经历了从再现型艺术,到表现型艺术,到再现与表现统一型艺术发展过程。分裂对立型艺术和辩证和谐型艺术也一样,将在自身的分化和回归中,展现其面的特点和各细部间的联系。宏观包含了微观,而每一个微观形态,在结构上又具有宏观的全息性质
27、,共同组成了现代美学立体交叉的结构网络。因为我们要建设的美学的全息功能性,不仅仅在于说明某种美学的现象或概括美学领域的一般规律,还要把握审美关系的辩证矛盾、具体真理和统一整体。在现代美学中,不仅“哲学的美学必须顾及经验的事实,来验证其演绎的原理;而科学的美学也必须依靠先验的批判,来保证它的判断的普遍适宜性。 ”12而且可以说,这种新的美学扬弃原有的美学形态,使纯粹的哲学美学和科学美学失去存在的可能,从而走向综合一体的辩证美学。(四)辩证思维是一种开放的、发展的、具有包容性和适应性的方法论系统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引入和西方文化观念的冲击,国内美学研究也出现了借鉴吸收自然科
28、学方法和西方现代美学、文艺学新方法的许多尝试。它向我们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即: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新方法”与辩证思维之间的关系,是否有哪种“新方法”可以取代美学研究中的辩证思维?显然,对“新方法”采取盲目搬用或一味排斥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首先,应该承认现代自然科学和西方美学、文艺学方法的引入,对美学研究观念的更新和技术的现代化起了不小的作用,在一些领域还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这些新方法所反映的现代科学关于系统与功能、信息的发送、控制与反馈、有序与无序、文本结构与心理分析等,都为美学的研究提供了更新的视角、更广阔的视野。但是,这些方法所形成的冲击,我认为主要仍是针对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正因为
29、一些研究实际上还没有超越近代形而上学注重局部而忽视整体,注重区别而不注重系统联系,强调线性平面而忽视多维立体结构,承认有序而否认模糊、重视文艺的外部研究而忽略艺术本质的内在矛盾等片面性,才使得引进新方法新观念显得特别重要。从这一角度看,新方法的引入与提倡辩证思维对促进美学研究的科学化起了同一个作用;其次,辨证思维作为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它的产生本来就是以 19 世纪的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的,它的发展也必然依赖最新的科学技术进展。各种新的自然科学和文艺美学方法,从根本上说并没有违背辩证思维的原则,而辩证思维自身也必然随着客观辩证法不断地被人们所认识,逐渐增加新的内涵。辩证思维和新方法可以互相验证,
30、使各自得以丰富和发展。吸收最新的科学成果,将会使辩证思雄的逻辑体系更加严密、精深、科学化和系统化。再次,尽管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和西方美学、文艺学新方法在某些领域或某一问题上推进了美学研究,但从总体上说它们往往还处于方法论中一般、特殊或个别的某一个层次,还没有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的高度,还不像辩证思维那样建立起博大精深的方法论体系。并且由于某些研究者实际上是形而上学地搬用新方法,也在美学研究中带来一些新的弊端。如混淆美学与纯自然科学的界限、随意命名、标新立异、术语轰炸等。故笔者认为迄今为止尚没有哪种方法足以取代辩证思维在美学研究中的主导地位。注释1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第 284 页,人民出版
31、社 1978 年版。2 苏亚科夫列夫美学的方法与对象 ,见美学文艺学方法论 (上)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5 年版。3 日竹内敏雄美学方法论的确定 ,见美学文艺学方法论 (上)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5 年版。4 苏泽列诺夫等美学的方法论课题 ,见美学文艺学方法论 (上)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5 年版。5 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 ,见王国维遗书 (五) 。6 鲍桑癸美学史 ,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7 日竹内敏雄美学方法论的确定 ,见美学文艺学方法论 (上)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5 年版。8 美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 。9 竹内敏雄美学方法论的确定 ,见美学文艺学方法论 (上)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5版。10 赵总宽等辩证逻辑原理 ,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6 年版。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二)第 122 页。12 陆梅林美学文艺学方法论 (前言) 。原载:枣庄师专学报2000 年 0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