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金融学院期末考试专用答卷册(样本)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得分阅卷人考生注意:答题时应注明题号考生姓名 _黄根茂_学 号_111585146_考生班级_1115851_考生系别 _经济贸易系_考试课程_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_考试时间_2013_年_1_月_11_日-密-封-线-广东产业升级与转移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经济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的珠三角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更是起着示范性和指导性的作用。但同时应该看到,广东省其它地区发展较为缓慢,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珠三角地区,省内经济发展不平衡。近年来,由于珠三角地区人
2、力成本、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突显,加之国际金融危机对出口导向型产业造成极大冲击,珠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广东省政府适时提出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简称“双转移”)战略,即推动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推动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1 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及其发展 关于产业转移的理论和先行研究,根据有关学者和归纳与整理,主要包括经济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理论和经济不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理论。前者主要包括,日本学者赤松要1于 20 世纪 30 年代提出的雁行模式,弗农2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刘易斯3 提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
3、移理论和小岛清4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经济不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理论主要是以经济不发达国家为视角来分析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进行的产业转移,主要包括中心外围理论和局部创新理论。在国内,产业转移理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主要包括重合产业论,梯度转移理论,移植型产业成长模式和复制群居链。梯度转移理论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被引入我国后,成为一种应用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梯度转移理论在我国表述为5:无论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一国范围内,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已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间推移,这种产业转移和升级呈梯形,沿着劳动密集产业 资本密集产业 技术密集产业的方向
4、进行转移和升级要6,7。它主要是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考察我国各地区资源禀赋的现状及资源禀赋的变动趋势基础上提出的。遵守考试纪律是每个考生应尽的义务2 双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广东省在双转移过程和具体实践中还有一系列问题,双转移政策的实施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2.1 劳动力转移实施起来难度较大 人力资源流动是两种不同方向力作用的结果,一种是促进人力资源从流出地到流入地的“推力” ,一种是吸引人力资源由流入地向流出地配置的“拉力”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同样符合“推力 拉力”规律,即产业结构调整拉动人才结构调整,人才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正是这两种力量不
5、断在动态中保持平衡的结果。 文献8的调查研究,无技术等级或职称者占近 34,而高级技师仅占1.4。其它结果分别是初级技能:15.94%;中级技能:11.95%;高级技能:3.67%;技师:2.46% ;初级职称:17.21%;中级职称:7.86%;高级职称:5.55%,因此,广东省劳动力总体素质过低、技能型人才不足,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缺乏,难以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双转型。同时技能型人才不足也导致珠三角产业升级缺乏支撑,制约着山区及两翼承接和改造传统产业,从而使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结构的拉动作用也是有限的。并且,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也会受到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2.2 制度环境问
6、题 制度环境方面的差别是影响地区比较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制度环境包括市场经济制度的发育状况、市场经济观念的差别、对外开放的程度、投资、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政府的结构及办事效率等。具体体现在广东省双转移的实践中,主要包括转出地政府推动产业转移的各种政策、各承接地政府的接收产业的优惠政策,对劳动力转移的接收、培训政策等等。目前,由于担心产业空心化等问题,有些转出地政府对产业转移的推动力不够,而承接地由于相关配套产业、培训机制的不完善,对产业劳动力双转移的吸引力也不够。 2.3 产业空心化问题 珠三角地区如何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的同时,做好本地区的产业升级是当地政府最为头疼的问题。随着传统产业的大量转出
7、,而高端制造业、先进服务业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产业的衔接问题比较大。特别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外资企业面临国际国内纷繁的投资和金融环境,纷纷缩减投资,将企业撤离珠三角,使得珠三角的发展受到限制。 2.4 产业和劳动力转移使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生态环境面临遭到破坏的危险 生态环境问题是双转移过程中一直在强调的问题。接收地政府在面临相关产业转入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时,很容易忽视对当地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特别是从珠三角转走的一般都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如果稍微不重视,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遵守考试纪律是每个考生应尽的义务3 对策研究 3.1 加强对劳动力的培训,改革户籍制度,同时完善社会
8、保障制度 为了推动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首先最为重要的是加强对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以及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可以以产业集群为手段来形成农民工的培训机制。文献6 认为产业集群在 农村 劳动力转移中具有引致效应,产业集群内部的上下游价值链既可以为不同技能水平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又可以为劳动者的自学习和自培训提供机会和环境,实现劳动者的素质提升,增强劳动者非农就业的能力。 同时,应该转让农民工的户籍观念,完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以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在此方面,广东省做出了较大努力。如,广东省在
9、全国率先出台推进优秀农民工进城落户的省级专项政策文件关于做好优秀农民工入户城镇工作的意见,并作为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的配套文件。3.2 让市场在转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同时各地政府需要大力支持 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应该适应经济规律,应该以企业为主体,同时政府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将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相结合。实际上,产业转移是一种市场行为,企业由于生产成本的增加而导致利润减少,为了获得长期利润,尽管在转移本期或目前较短时期内企业会增加固定支出,但企业仍会进行转移以追求长期利润的增加。文献9对珠三角企业迁移调查与区域产业转移效应分析,在珠三角接受问卷调查的 418 家各种各样的企业中,
10、企业由于自身发展需求而进行转移的占到 43.8,由于生产成本高昂进行转移的占到34,所以由于市场因素和企业自身愿景而进行转移的企业占到绝大多数。而本地政策优惠减少导致综合成本上升的占 17.9%;由于宏观政策导向与产业转移政策原因进行转移的企业也占到了 11.2;来自地方环境保护的压力占 5%;不满意地方自然生态环境的占 0.72%,因此,市场在双转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易见。由于珠三角地区与省内其它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比较优势和产业梯度,但具体产业如何转移、向何处转移,政府应该遵循产业在空间上的梯度转移规律,在市场规律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政策。如文献1曾指出,珠三角地区出口的主导产业以资本
11、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多数高新技术产业仍然停留在简单加工装配环节,自身的产业升级压力很大,应继续接受国际产业扩散和转移,进一步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 遵守考试纪律是每个考生应尽的义务3.3 珠三角地区在产业转出的同时,要积极进行产业升级以防止空心化的出现 前面提到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进行升级,是当地政府面临的一个大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产业集群逐步实现产业升级。目前珠三角产业集群主要以外资驱动型为主,主要依靠外商投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研发和营销环节比较薄弱,产业链相对不完整,并且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
12、业集群。 而对于这样的产业集群进行升级,其路径设计可以借鉴文献8的分析,就珠三角现状来说其升级路径应该是沿着“微笑曲线”先进行复杂零配件、设计开发、物流等环节发展,而后才是营销环节的考虑。因为珠三角产业集群一向以 OEM 为主,对于营销环节非常薄弱,另外只有生产出品质更好的产品才有建立自主品牌的基础。所以在承接产业转入的时候,应该有所侧重。同时,应该鼓励本土大型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投资经营。3.4 承接地在接收过程中要注意对要本地区资源、环境的保护 资源和环境问题成为制约珠三角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不加以重视,承接地的资源和环境势必会受到破坏,从而走珠三角发展的老路。因此,在
13、双转移过程中,承接地政府应该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对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进行改造,使其符合环境和资源保护要求,对那些达不到要求的,应该坚决阻止其进入,使其自然淘汰。 改革开放以后,以原料资源、地理区位和工艺传统优势,广东、浙江等省份逐渐形成了一些在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产业集群。如浙江省已形成了成百上千个生产纽扣、眼镜、鞋类、灯具、袜子、打火机等专业村、专业镇,其中产值超亿元的就有 500 多个,大约占浙江工业产值的一半;广东珠三角地区 400 多个建制镇,已建成 100 多个不同特色、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由产业集群形成的九大支柱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的 73%。实践表明,产业发展决定经济实力,产业
14、集聚的程度决定区域发展的速度,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决定区域竞争力的主导力量。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产业集群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闽南地区。广东的产业集群主要是以专业镇形式出现,其集群形态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成熟形态,约占 13,这类集群有较大的产业规模,产业配套能力强,辐射带动能力强,综合竞争力强,如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惠州及广州,形成了著名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廊,经济规模近 4000 亿元,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区;珠江西岸的佛山、中山、江门、珠海等地,形成经济规模达 1000 多亿元的电器机械产业集群,处于成熟形态的产业集群需要转型、升级,提升层次。遵
15、守考试纪律是每个考生应尽的义务第二种是培育形态,约占 13,这类集群处于产业“扎堆” 、 “聚集”的最初级的形态,园区不是按产业功能进行布局,企业间缺乏产业配套,产业链条短,水、热、电、冷供应脱节,企业生产成本偏高,多见于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近年加快建设的“工业园区” 。第三种是介于培育形态和成熟形态之间的发展形态,约占 13,具备一定的产业配套能力,也享受政府提供的一定的服务便利,但仍需依赖珠三角的产业配套、服务、市场和辐射,这种类型多见于珠三角与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结合、交界的边缘地区。处于低端成长阶段 产业集群内未形成配套产业链广东培育、发展形态的产业集群占了总量的 23,正处于产业发展链条
16、上的低端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上的产业集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当前,广东产业集群大都进入了生产制造成本上升、报酬递减的新阶段,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模仿多于创新,技术含量低,产品差异化程度低,恶性低价竞争严重,这是导致部分资本外溢的直接原因。一些产业集群的地区普遍缺乏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和政策支持,这也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缺乏内生的核心技术。对于接受国际产业转移而形成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如东莞清溪、石碣等镇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商手中,这些产业集群承担的只是区域性生产者角色,而不是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自主生产者角色。
17、二是国内市场开拓不足。集群内比较多的企业是外商独资或合资,而且生产的产品主要是通过外商国外的销售渠道出口。二是部分工业园区功能定位不准确。工业园区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解决山区产业发展的问题,近年来,珠三角与山区举办了大量工业园区,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调查发现,部分工业园区盲目发展,缺乏功能分区,园区专业化分工并不明确,只解决了企业入园、产业集中或集聚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产业配置、服务便利、废旧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的问题。三是产业集群内未形成配套的产业链。一些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业务关联性和技术关联不大,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如,顺德乐从和东莞厚街虽然集
18、聚了大量的中小企业生产家具,但纵向的产业链条并未形成,家具生产的关键环节如木材采购和运输、设计、加工、仓储、运输和销售等分工不明显,远未达到产业链条纵向延伸、拉长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要求。在集群内部,台湾企业有群聚、群易(交易) 、群迁的特殊现象,台资企业大都在台资企业内部进行上下游交易合作,与本土企业交流合作性差。遵守考试纪律是每个考生应尽的义务四是广东电子信息、家电、纺织、服装、鞋业、玩具、家具、五金、非金属品等主要产业集群内小企业多,大企业少,缺乏行业龙头企业。年,广东大型企业数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广东电子及通信设备产业集群内,营业收入位居前两名的集团和华为技
19、术,其营业收入均未超过山东海尔集团的。二是广东产业集群的销售和投入依赖于外部参与者,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不到三成,而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产品的加工贸易占了七成多从总体上看,处于低端成长阶段的广东产业集群大都存在价值链附加值偏低、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产业集群力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需要加大扶持培育力度,不断优化发展,升级、转型。引导规范产业集群发展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最为关键产业集群的出现,虽有地理环境、资源禀赋长期形成的自然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政府提供间接的公共服务,引导、规范产业集群发展。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把公共政策重点转向了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上来,将其列为政
20、府的公共职能,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政府在产业集群中的功能定位是: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建立产业集群发展和升级的机制、建立技术创新平台、打造区域品牌、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等。建议一:建立区域性技术创新平台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以建设专业示范镇(区)为载体,在产业集群的地区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快建立“四大平台”:以规划引领科技创新,加快制订科技发展规划,建立科技创新规划平台;优化公共服务大环境,大力发展服务型的创业中心、质量检测控制中心、开放性行业技术中心等机构,建立科技成果转让交易市场,为企业发展建立良好的公共性的科技服务平台;开展各种形
21、式的沟通、互动,加大人才交流培训储备力度,建立科技创新交流平台;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建立科技创新保护平台。充分依靠科技的进步,对集群内产业、产品进行工艺流程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功能创新和链条升级创新。同时,建立创新联结机制,加强与关联产业和支持产业的横向联接,尽快形成配套的产业链条。建议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升级的根本出路。长期以来,广东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对资源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广东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主导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向主要依靠要素生产率提高主导经遵守考试纪律是每个考生应尽的义务济增长的集约型、
22、循环型发展模式转变,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向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转移;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精密装备制造、汽车、临港石化和钢铁等产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经济加快发展的制约,实现向经济强省的跨越。工业园区的集群化、生态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鼓励有条件的园区逐步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生态产业链进行规划布局和建设改造,逐步建立起企业间、产业间资源能源互换或转换的供求体系,实现园区的减量化、可利用、资源
23、化。建议三:改善引资结构引进高端项目重点引进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尤其 500 强企业和跨国公司的重型化、高科技产业和技术型、资本型项目,特别是价值链高端项目。要大力推进广东内源型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促进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之间的融合,促进外资企业本土化。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精神,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实施再创新,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弥补本地产业集群在核心技术方面存在的空白,拉长本地产业集群的产业链,迅速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建议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产业配套以外源经济带动内源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发展,使民营经济成为东莞产业升级的重要主体。其一,按照政治平等、政
24、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确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和市各项扶持政策,完善具体的配套措施和办法,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其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发展为民营企业提供创业辅导、筹资融资、市场开拓、技术支持、认证认可、信息咨询、管理诊断、人才培训等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创业培训和服务,鼓励居民创业创新,引导巨额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更多地投向产业强市的建设。其三,引导民营企业与外资开展合资合作,发展外资的产业配套。主动参与世界产业分工体系,进入跨国公司全球合作网络,以获取技术、资金、管理、市场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撑。 遵守考试纪律是每个考生应尽的义务4 结论 在广东省大力推进双转移之际,本文是对其理论基础、存在问题以及相关对策的一个简单探索。广东省其它欠发达地区相对珠三角来说,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根据区位比较优势,是承接双转移优先考虑的区域,粤东地区主要承接劳动密集程度很高的、资源依赖不强的轻加工业,粤西地区主要承接与第一产业相关的加工业,粤北地区主要承接重加工、资源依赖较强的产业。同时,根据双转移的实践,提出了在双转移过程中的四点问题,并且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