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 议 篆 刻 欣 赏 与 技 法云南师大附中 高二理(6)班 党雯佳 指导教师:刘金昆摘要 篆刻一词比喻精心书写或过分修饰文字及雕刻印章。因印章多用篆文刻成,故称篆刻。篆 刻 艺 术是 书 法 、 章 法 、 刀 法 三 者 完 美 结 合 的 传统艺术,讲究章法篆法,迄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又称玺印、印或印章等。一 方 印 中 , 即 有 豪 壮 飘 逸 的 书 法 笔 意 , 又 有 优 美 悦 目 的 绘 画 构 图 , 并 且 更 兼 得 刀 法 生动 的 雕 刻 神 韵 。 可 称 得 上 “方 寸 之 间 , 气 象 万 千 ”。 关键词 篆刻 技法 欣赏一 、 词 语 含 义1
2、、 比 喻 书 写 和 精 心 为 文 。 汉 扬 雄 法 言 吾 子 : “或 问 : 吾 子 少而 好 赋 ? 曰 : 然 , 童 子 雕 虫 篆 刻 。 俄 而 曰 : 壮 夫 不 为 也 。 ” 文选 任 昉 为 范 尚 书 让 吏 部 封 侯 第 一 表 : “固 尝 钻 厉 求 学 , 而 一 经 不 治 ;篆 刻 为 文 , 而 三 冬 靡 就 。 ” 吕 延 济 注 : “篆 谓 篆 书 , 刻 谓 雕 刻 文 章 也 。 ” 宋 秦 观 赠 刘 使 君 景 文 诗 : “拈 笔 古 心 生 篆 刻 , 引 觞 侠 气 上 云 空 。 ” 2、 谓 雕 琢 , 过 分 修 饰
3、文 字 。 明 高 启 跋 沟 南 诗 后 : “格 律 深 稳 , 不尚 篆 刻 , 而 往 往 有 会 理 切 事 之 理 。 ” 3、 雕 刻 印 章 。 明 史 文 苑 传 三 文 徵 明 : “( 文 彭 、 文 嘉 并 能 诗 ,工 书 画 篆 刻 , 世 其 家 。 ” 清 叶 廷 琯 鸥 陂 渔 话 米 紫 来 自 书 诗 卷 :“ 米 紫 来 诗 画 皆 工 秀 , 兼 善 篆 刻 。 ” 郭 沫 若 芍 药 及 其 他 竹 阴 读 画 : “ 抱 石 , 我 看 是 一 位 标 准 的 中 国 艺 术 家 , 他 多 才 多 艺 , 会 篆 刻 , 又 会 书画 , 长 于
4、 文 事 。 ”二 、 篆 刻 简 介早 在 殷 商 时 代 , 人 们 就 用 刀 在 龟 甲 上 刻 “字 ”( 即 我 们 现 在 称 为 甲 骨 文 )。 这 些 文 字 刀 锋 挺 锐 , 笔 意 劲 秀 , 具 有 较 高 的 “刻 字 ”水 平 。 在 春 秋 战 国至 秦 以 前 , 篆 刻 印 章 称 为 “玺 ”。 秦 始 皇 统 一 六 国 后 , 规 定 “玺 ”为 天 子 所专 用 , 大 臣 以 下 和 民 间 私 人 用 印 统 称 “印 ”。 这 就 形 成 了 帝 王 用 印 称 “玺 ”或 “宝 ”, 官 印 称 “印 ”, 将 军 用 印 称 “章 ”,
5、私 人 用 印 称 “印 信 ”。 篆 刻 的 篆 字 , 古 时 写 作 瑑 , 从 玉 字 旁 。 凡 是 在 玉 石 上 雕 琢 凹 凸的 花 纹 , 都 叫 做 “瑑 ”。 后 来 竹 帛 成 为 通 行 的 书 写 用 具 , 于 是 篆 字 的 形 符 ,也 由 “玉 ”改 为 “竹 ”。 其 实 在 古 代 凡 属 于 雕 玉 、 刻 石 、 镂 竹 、 铭 铜 的 范 围 ,都 可 称 为 “篆 刻 ”, 印 章 的 刻 制 只 是 其 中 的 一 小 部 分 而 已 。 到 了 秦 始 皇 时 ,将 全 国 书 体 作 综 合 整 理 , 书 分 八 体 , 印 面 上 的
6、文 字 叫 “摹 印 篆 ”; 王 莽 定 六书 时 , 称 为 “缪 篆 ”, 从 此 便 明 定 篆 书 为 印 章 印 文 的 使 用 字 体 。 唐 宋 之 际 ,由 于 文 人 、 墨 客 的 喜 好 , 虽 然 改 变 了 印 章 的 体 制 , 但 仍 以 篆 书 作 印 , 直 到 明清 两 代 , 印 人 辈 出 , 篆 刻 便 成 为 以 篆 书 为 基 础 , 利 用 雕 刻 方 法 , 在 印 面 中 表现 疏 密 、 离 合 的 艺 术 型 态 , 篆 刻 也 由 广 义 的 雕 镂 铭 刻 , 转 为 狭 义 的 治 印 之 学 。而 此 治 印 之 学 也 有 人
7、 直 接 称 为 “刻 印 ”、 “铁 笔 ”、 “铁 书 ”等 。 三 、 篆 刻 起 源刻 印 起 源 甚 早 , 据 汉 书 祭 祀 志 载 : “自 五 帝 始 有 书 契 , 至 于 三 王 ,俗 化 雕 文 , 诈 伪 渐 兴 , 始 有 印 玺 , 以 检 奸 萌 。 ” 远 在 三 千 七 百 多 年 前 的 殷 商 时 代 , 便 盛 行 刻 字 艺 术 。 但 印 面 并 无 本 来 意思 的 文 字 , 只 有 象 征 血 缘 集 团 的 记 号 , 附 加 在 同 时 代 的 青 铜 器 或 旗 子 上 。虽 说 是 记 号 , 确 有 一 定 的 读 音 。 到 了
8、周 代 , 以 青 铜 质 为 主 的 “周 玺 ”大 为兴 起 。 各 种 大 小 形 状 都 有 , 一 般 分 为 白 文 , 朱 文 两 种 。 秦 代 是 中 国 文 字 由“籀 书 ”演 变 成 为 篆 书 的 时 期 , 印 的 形 式 也 更 为 广 泛 , 印 文 圆 润 苍 劲 , 笔 势挺 拔 。 汉 代 印 章 到 达 兴 盛 , 史 称 汉 印 , 字 体 由 小 篆 演 变 成 “缪 篆 ”。 汉 印 的 印形 制 、 印 纽 亦 十 分 精 美 。 西 泠 八 家 的 奚 冈 曾 说 : “印 之 宗 汉 也 , 如 诗 文 宗唐 , 字 文 宗 晋 ”。 唐 宋
9、 之 际 , 由 于 文 人 墨 客 的 喜 好 , 虽 然 改 变 了 印 章 的 体制 , 但 仍 以 篆 书 作 印 。 直 到 明 清 两 代 , 印 人 辈 出 , 篆 刻 便 成 为 以 篆 书 为 基础 , 利 用 雕 刻 方 法 , 在 即 面 中 表 现 疏 密 、 离 合 的 艺 术 型 态 , 篆 刻 遂 由 广 义 的雕 镂 铭 刻 , 转 为 狭 义 的 治 印 之 举 。 传 统 认 为 , 篆 刻 必 先 篆 后 刻 , 甚 至 有 “七 分 篆 三 分 刻 “之 说 。 篆 刻 本 身是 一 门 与 书 法 密 切 结 合 的 艺 术 。 篆 刻 家 的 作 品
10、 与 刻 字 铺 师 傅 刻 出 的 领 工 资 用的 印 章 的 根 本 区 别 , 在 于 前 者 是 “写 “的 , 讲 究 章 法 篆 法 , 后 者 是 靠 “描 的 ”, 并 不 计 较 章 法 篆 法 。 不 研 究 篆 刻 不 讲 究 章 法 刻 出 的 印 必 然 十 分 僵 板 。 章 法 就 是 一 个 字 或 一 个 组 字 在 印 面 上 排 列 的 艺 术 、 比 较 复 杂 而 变 化 多 端 , 实在 是 篆 刻 艺 术 中 最 重 要 的 一 环 。四 、 篆 刻 流 派徽 派 巴 慰 祖 (1774-793) 字 穆 青 ,又 号 垢 道 人 。 胡 唐 (
11、生 于 1759 年 ) 又 名 长 庚 ,字 子 西 。 董 洵 (生 于 1740 年 ) 字 企 泉 ,号 小 池 。 苏 宣 ,字 尔 宣 ,号 泗 水 。 汪 关 ,字 尹 子 。 程 朴 ,字 元 素 。 朱 简 ,字 修 能 ,号 畸 臣 。 徽 派 治 印 加 强 了 对 秦 汉 印 长 处 的 吸 取 , 篆 法 简 洁 , 章 法 平 正 。 刀 法 多 采 用 冲刀 , 线 条 凝 练 。 浙 派 胡 震 (1814-0) 字 不 恐 ,号 鼻 山 ,师 事 丁 敬 奚 冈 (1746-803):字 铁 生 ,工 山 水 浙 派 用 刀 多 采 切 刀 法 , 线 条 粗
12、 犷 , 运 刀 任 意 不 羁 。 给 人 老 辣 痛 快 的 感 觉 。 西 泠 八 家 蒋 仁 (1743-795):别 号 吉 罗 居 士 、女 状 山 民 ,工 书 法 ,画 擅 山 水 黄 易 (1744-802):字 小 松 ,善 画 并 工 隶 书 奚 冈 (1746-03):字 铁 生 ,工 山 水 陈 豫 钟 (1762-822):字 俊 仪 ,工 画 兰 竹 ,善 制 小 印 陈 鸿 寿 (1768-822):字 子 恭 ,善 古 隶 钱 松 (1818-860):字 叔 盖 ,曾 摹 刻 古 印 两 千 余 方 赵 之 琛 (1781-852):字 献 甫 ,善 画 花
13、 卉 晚 清 名 家 赵 之 谦 (1829-884):号 益 甫 。曾 苦 工 汉 印 、瓦 当 吴 昌 硕 (1844-927):字 仓 石 ,浙 江 安 吉 人 ,为 近 代 罕 见 之 书 画 印 全 精 大 师 。黄 士 陵 (1849-908):字 牧 甫 ,印 初 学 皖 派 ,后 力 宗 周 秦 印 玺 。印 风 平 正 中见 流 动 。 禅 意 派 黄 明 :字 自 霁 ,禅 意 印 派 创 始 人 。 禅 意 印 派 的 特 点 是 刀 法 多 变 , 以 禅 入 印 , 状 如 流 水 , 自 然 古 朴 。五 、 四 大 印 材印 石 材 料 , 有 铜 、 石 、 全
14、 、 玉 、 木 , 牙 、 骨 、 砖 、 有 机 玻 璃 制 品 等 。 但现 在 以 石 质 材 料 为 主 。 因 为 石 质 印 材 , 柔 、 脆 、 腻 、 坚 适 中 , 易 于 受 刀 , 并能 表 现 出 特 有 的 金 石 韵 味 , 故 明 清 以 来 多 为 印 人 所 喜 用 。 同 时 也 促 进 了 篆 刻艺 术 的 发 展 。 印 石 由 于 产 地 很 多 , 质 地 也 各 有 差 别 。 1、 青 田 石 产 于 浙 江 省 青 田 县 , 石 质 细 腻 、 温 润 、 不 硬 不 燥 。 易 于 镌 刻 。 色有 黄 、 白 、 青 、 绿 、 黑
15、、 灰 等 , 其 中 以 有 冻 者 更 为 珍 贵 。 即 石 质 呈 半 透 明 状 ,如 灯 光 冻 、 鱼 脑 冻 、 封 门 青 等 即 是 。 一 般 青 田 石 虽 不 如 冻 石 佳 妙 , 但 亦 可 称为 印 材 中 之 佳 品 。 为 学 习 篆 刻 的 理 想 材 料 。 2、 寿 山 石 产 于 福 建 省 福 州 市 , 为 我 国 传 统 的 “四 大 印 章 石 ”之 一 , 被 誉为 “中 华 瑰 宝 ”。 寿 山 石 在 宝 石 和 彩 石 学 中 , 属 彩 石 大 类 的 岩 石 亚 类 , 它 的种 属 , 石 名 很 复 杂 , 约 有 一 百 多
16、 个 品 种 。 石 质 较 青 田 石 微 腻 , 受 刀 不 如 青 田石 爽 决 , 但 细 润 光 洁 , 亦 为 印 材 中 之 佳 品 。 色 彩 较 丰 富 , 有 黄 、 白 、 红 、 蓝 )青 等 。 其 中 较 珍 贵 的 如 田 黄 , 而 田 黄 石 又 与 芙 蓉 石 、 浙 江 鸡 血 石 并 称 为“印 石 三 宝 ”。 田 白 、 牛 角 冻 、 瓜 瓤 红 等 , 为 世 所 宝 。 3、 昌 化 石 产 于 浙 江 省 临 安 市 昌 化 镇 。 色 多 呈 储 、 黑 、 黄 、 自 等 杂 色 , 质 地温 润 可 刻 。 但 略 有 腻 涩 、 走
17、刀 不 如 青 田 石 爽 诀 。 其 中 有 鲜 红 色 如 同 鸡 血 者 ,俗 称 为 鸡 血 石 , 最 为 名 贵 。 一 般 底 色 较 燥 , 多 砂 钉 与 石 筋 , 石 质 坚 硬 刀 不 可入 。 4、 巴 林 石 产 于 内 蒙 赤 峰 市 巴 林 右 旗 , 又 叫 赤 峰 石 为 近 年 来 所 发 现 , 石 质 与寿 山 、 昌 化 石 类 似 。 尚 可 刻 。 其 中 有 的 红 似 鸡 血 , 有 商 贾 冒 充 鸡 血 石 的 。 六 、 章 法 要 领1、 平 正 、 匀 落 要 使 印 文 安 排 得 匀 称 妥 贴 。 但 不 能 将 笔 划 故
18、作 盘 曲 的 姿 态 填 满 空 间 , 也不 能 如 铅 字 一 样 呆 板 。 一 般 以 笔 划 繁 者 不 觉 其 繁 , 笔 划 少 者 不 觉 其 少 的 处 理手 法 为 主 。2、 疏 密 统 一 对 印 面 文 字 笔 划 多 寡 差 别 较 大 的 印 , 古 人 有 时 以 “宽 可 走 马 , 密 不 容针 ”的 方 法 处 理 , 对 多 划 字 不 让 其 占 地 多 , 对 少 划 字 反 给 予 较 多 的 地 位 , 从而 使 疏 密 对 比 更 强 烈 , 给 人 以 深 刻 的 印 象 。 有 时 还 可 调 整 文 字 的 异 体 和 繁 体 ,人 为
19、 地 安 排 疏 密 (如 万 、 无 、 一 等 )要 彼 此 统 一 。 3、 巧 拙 、 粗 细 印 章 的 风 格 应 提 倡 多 样 , “巧 ”“拙 ”是 两 种 不 同 的 风 格 。 但 追 求 “巧 ”不 能 失 之 纤 媚 : 追 求 “拙 ”不 能 失 之 狂 怪 。 印 章 文 字 中 多 巧 者 , 则 就 参 之 以拙 , 文 字 中 多 拙 者 , 则 应 参 之 以 巧 。4、 增 减 、 重 复 为 求 全 印 妥 贴 , 对 部 分 文 字 有 时 要 作 增 减 处 理 , 但 一 印 中 切 不 可 逐 字 增减 , 增 减 的 笔 划 也 不 能 太
20、多 ;增 减 要 不 碍 字 义 , 不 失 篆 体 。 如 增 减 后 变 成 他字 , 或 章 法 上 并 无 需 要 而 强 自 增 减 , 全 弄 巧 成 拙 。 印 中 有 重 复 字 接 连 出 现 , 一 般 以 二 小 点 代 替 , 如 不 接 连 出 现 , 则 要 变 化篆 刻 , 以 不 致 雷 同 , 单 调 。 5、 挪 让 、 呼 应 挪 让 即 在 字 有 空 处 无 法 填 实 , 或 一 字 笔 划 无 法 使 之 平 正 方 直 时 , 伸 缩 文字 所 占 地 位 , 移 动 文 字 笔 划 的 位 置 , 使 全 印 气 势 宽 展 的 办 法 。 呼
21、 应 这 里 主 要指 在 章 法 上 两 个 相 同 的 局 部 , (包 括 空 间 )经 过 人 为 的 强 调 , 使 之 起 到 此 呼彼 应 作 用 的 一 种 手 段 , 一 般 有 “对 角 呼 应 ”、 “并 头 呼 应 ”、 “盘 曲 呼 应 ”、“留 红 呼 应 ”等 。 6、 盘 曲 、 变 化 字 体 有 的 带 方 势 , 有 的 带 圆 势 , 有 屈 曲 、 有 的 平 直 , 为 求 章 法 上 的 协 调 ,对 个 别 字 可 作 屈 伸 方 圆 处 理 , 但 一 切 应 视 印 文 而 定 。 同 一 内 容 , 如 要 求 连 刻数 印 就 要 变 化
22、 字 体 , 或 增 减 、 调 整 其 字 体 结 构 、 位 置 、 或 加 置 印 框 , 或 变 化流 派 风 格 , 变 化 朱 白 等 , 以 使 其 不 相 雷 同 , 就 是 对 几 根 平 行 线 条 , 也 应 使 粗 、细 、 长 短 、 波 折 、 顿 挫 、 斜 度 等 取 得 变 化 冲 破 平 淡 、 板 滞 局 面 。 7、 穿 插 、 笔 法 有 时 为 了 打 破 平 板 的 章 法 , 使 字 与 字 相 互 顾 盼 , 往 往 将 其 中 笔 划 随 势 伸缩 , 上 穿 下 联 以 达 到 气 贯 势 连 。 但 采 用 此 法 宜 慎 重 , 以 免
23、 弄 巧 成 拙 。 有 时 白文 印 笔 划 繁 多 琐 碎 或 平 行 线 条 过 多 , 则 可 对 文 字 作 “笔 ”处 理 , 使 全 印 浑为 一 体 。 并 笔 相 当 于 书 画 上 的 “墨 渗 ”但 往 往 化 到 一 定 程 度 而 止 , 在 外 围 要防 臃 肿 , 在 内 心 必 留 细 眼 , 而 不 是 随 意 信 手 所 能 达 到 的 。8、 留 红 、 空 白 印 章 的 留 空 处 , 在 白 文 叫 留 红 , 朱 文 称 空 白 。 尤 其 白 文 , 大 块 留 红 , 可以 给 读 者 强 烈 的 印 象 。 篆 刻 讲 究 方 寸 之 地 “
24、分 朱 布 白 ”, 这 “布 白 ”也 即 留出 空 处 , 实 在 是 最 要 紧 的 事 。 9、 离 合 、 变 形 离 是 将 字 形 太 局 促 者 分 开 、 使 者 宽 展 ;合 是 将 字 形 太 散 漫 者 连 一 体 , 不致 造 成 几 个 字 的 感 觉 。 但 要 离 合 有 伦 错 落 有 致 , 离 不 致 散 , 合 不 致 局 促 才 好 。有 些 字 笔 划 繁 简 不 一 , 线 条 排 列 方 圆 杂 陈 , 就 须 变 动 其 字 体 的 一 部 分 地 位 ,使 之 化 长 为 方 , 或 化 方 为 长 , 以 取 得 统 一 调 和 。 10、
25、 文 、 合 文 印 章 文 字 一 般 是 从 上 到 下 、 从 右 到 左 地 排 列 , 但 有 时 为 了 布 局 上 的 需 要 ,将 繁 简 悬 殊 的 文 字 安 排 得 斜 角 对 称 , 将 文 字 的 次 序 作 逆 时 针 方 向 处 理 , 就 是“文 ”。 有 时 为 将 单 数 字 排 列 成 双 数 字 那 样 均 衡 , 或 将 一 简 一 繁 的 文 字 或 两个 较 简 单 的 文 字 处 理 从 只 占 一 个 字 的 地 位 , 这 便 是 “合 文 ”。 11、 加 边 , 界 划 在 创 作 中 , 为 求 全 套 印 谱 之 形 式 多 变 ,
26、可 以 依 照 古 印 的 形 式 , 在 印 章 中加 以 各 类 界 划 , 边 框 。 所 要 注 意 的 是 , 是 所 采 取 的 界 划 同 所 配 的 文 字 要 合 乎印 章 的 传 统 体 制 如 在 周 秦 格 式 中 , 填 以 汉 印 文 字 或 宋 元 文 字 , 就 显 得 不 伦 不类 了 。 中 国 文 字 随 著 时 间 的 绵 延 、 空 间 上 的 歧 异 发 展 , 蕴 涵 了 动 人 的 多 样 风 貌 ,在 印 面 之 内 跌 宕 生 姿 , 以 一 种 有 情 、 有 致 的 方 式 呈 现 出 来 , 小 小 方 寸 之 内 充满 了 时 间 的 古 朴 和 空 间 的 浑 厚 , 虽 几 经 更 迭 , 仍 能 以 温 润 的 光 泽 、 古 雅 的 韵趣 , 引 人 玩 味 , 这 就 是 篆 刻 的 艺 术 。参考文献1、 王本兴:中国篆刻技法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62、 李 早 : 篆 刻 赏 析 , 西 泠 印 社 出 版 社 , 2000.93、 张 耕 源 : 名 家 篆 刻 鉴 赏 , 西 泠 印 社 出 版 社 , 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