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将心比心 以心换心谈班主任如何让与学生沟通麻栗坡县麻栗镇潘家坝小学 刘成波内容摘要: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管理者,每天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效果。因此,班主任需从正确认识师生间的关系和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爱等方面来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有效课堂的生成。关键词:师生 人际 心理 情感 沟通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管理者,每天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效果。因此处理好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实现师生间的和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保证,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根本。一、沟通从正确认识师生关系开始(一)师生
2、关系的意义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面,是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面形成的一种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也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道德等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应与体现。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效果。有的教师虽然知识渊博,功底深厚,但不善于同师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学生往往因为对这位教师的成见而不愿意学他所授的2那门学科。相反,有的教师不仅注意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更善于同学生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学生往往因为喜欢他而爱上他所教的学科。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往往为博取教师的喜爱和好感,为获取与教师交往的满足而努力学习,
3、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师也会因为学生对他的尊敬和爱戴而更加致力于教育工作。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师生双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有利于提高教学信息传输的效率和速度。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的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二)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产生的交往关系。它不是由客观条件所决定的,它的目标是满足人的交往需要。交往的需要是一种独立的主观的需要而客观存在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都有强烈的交际需要:教师希望通过与学生的交往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和信任;学生希望通过交往得
4、到教师的喜爱、关心和重视。这种需要推动着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和业务水平,力图在交往中以自己的高尚的品质、渊博的知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推动学生努力学习,认真完成老师不值得各项任务,力求使自己的所作所为更接近教师的期望。因此,师生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作为一种推动力,推动教育活动的进行。然而,师生的交往需要并不是轻易可以得到满足的,它要具备一系列的条件,这就给教育过程中交往的双方提出了诸多的要求3和约束。对于教师来说,要求教师一方面具有高尚的品德:公平、无私、正直、坚定、积极向上;另一方面要钻研业务,要具有渊博的知识,这是教师赢得学生信任的前提之一;对于学生来说,要求学生有基本的
5、文明水准和道德修养,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有对学科知识及教师的热爱,这是学生博得教师喜爱的关键之一。在对师生双方的要求中,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准则,即“爱” 。教师爱学生、爱事业;学生爱教师、爱知识。因此,师生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标志是:师生间的互尊互爱。(三)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师生之间的心里交往和关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渗透于一切师生关系之中。心理关系有认知方面的,也有情感方面的。认知关系是心理关系建立的基础,师生之的正确感知和互相理解是心理关系建立的前提。情感关系是心理关系的重要内容。1师生之间的认知关系师生之间的感知和理想,与其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认识一样,还要受心理学规律的制约,这里最
6、明显的表现是情感因素的参与。比如:教师对自己赏识的学生的优点,感知强烈、评价过高,而对自己厌恶的学生的错误及缺点则不能容忍和谅解,容易小题大做、借题发挥。同样,从学生方面来看,对他喜欢的老师“爱屋及乌,相反,对有了成见的老师,哪怕他发出的是善意的信号,也会被学生认定是“黄鼠狼给鸡拜年” 。因此,教师要注意“成见效应” ,重视“首次印象” ,加强思想接触,增进彼此了解。42.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作为心理关系的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它对教育的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能产生重要的作用。教育实践证明: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的期望,学生便会感受到教师的爱护和鼓励。他们常常以积极的态度来
7、尊敬教师,对待自己的行为,因而更加自信和自强,诱发出奋发向上和积极进取的激情。不久后,学生便会向老师所期望的那样有所进步。相反,如果教师嫌弃或厌恶学生,对他们期待较低或不抱期望,学生便从教师的冷漠或歧视的表情态度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因而也以消极的态度对抗教师,拒绝教师的教育,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便会产生自卑心理、敌视态度和消极情绪。二、沟通从让学生体会到爱开始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彼此之间要建立深厚和亲密的情感连接,是一件令人很费心的事。正如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所言: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是神。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
8、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教师将神圣的师爱一视同仁的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以感染他们、锤炼他们、造就他们。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带着一片爱意来,不带半点遗憾离开。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师的爱,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做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爱呢?(一)教师要传达理性的信息5教师在讲解知识时要准确无误,如果出现了错误,要敢于在学生面前迅速纠正。这是教师爱学生的基本前提,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的本身,更重要的是传授着他们的治学态度与认真负责的精神。所以说,教师传达理性的信息不仅反映出他们的职业修养,也衬托出其人格的魅力。(二)加强学生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人对
9、自己的一种特有的整体观念,它包括个人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青少年自我认识和体验如果常常是成功的,就会在内心不断的接纳自己,壮大自己,否则,就会在内心责备自己,甚至缩小了自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活动、完成学业等方式潜移默化的强化学生的自我认识、体验和评价,让他们体会到教师对其是那样的关注、关心、支持与热爱,让他们感悟到自己是别人眼中的人,是有朋友支持的人,是有归属的人。这样做不单纯是让学生知道他在老师心中、在班级有位置,也让学生产生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与接纳感。因为学生的这些感受是老师所能给的,是老师爱意的具体写照。(三)适当的表达愤怒班主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遇到不
10、愉快、生气的事情是常有的。那么,教师怎样面对学生的顽皮、淘气及捣乱的不良行为呢?据调查发现,许多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他们沾火就着,不分青红皂白,把愤怒的情绪撒向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他们停下课,批评犯错误的学生、谩骂家长没有管好学生,更为严重的是,有的老师在气6愤之下,出手打学生等等。老师的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犯错误的学生,更重要的是伤害了那些没有犯错误的学生。因此,我们提倡教师要适当地表达愤怒。这里的适当是指老师的批评要有理、有利、有节和有情,或者进一步说,既让学生感到自己伤害了老师,惹老师生气了,又能够从老师的言行中感受到为师的大度、宽容与慈爱。例如:对上课爱搞小动作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确令老师
11、气愤。有爱心与宽容的老师会这样处理这个问题:“某某同学,你上课又说话了,老师本以为你不会这样做,但你但你控制不了自己,这样做了,我为你感到十分遗憾。 ”这种表达方式既向学生暗示老师生气了,同时又体现了老师的宽容与慈爱。(四)学会“请”学生合作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能否照顾到不同能力的学生,这不单单是教学能力的问题,而且是能否用爱心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情感问题。一般来说,从形式上看,在 40 分钟的课堂学习中每位学生都参与了学习,即获得了相等的学习机会。如果我们做点具体的分析,学生获得的是什么样的学习机会呢?是听老师和同学讲的学习机会,还是自己表达的机会?是跟着同学一起齐读、齐答的机会,还是独立
12、说、答、读的机会?仅仅以我们小学的语文学科为例,就可以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所听过的语文课,大多是讲读问答式。学生在该课上获得分析课文的机会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属于全参与型,大约 1/5 的学生由于思维敏捷,或课前进行预习,当老师提出问题时,他们只要稍加思考就能马上举手,争取到回答问7题的机会。第二种是属于半参与型,大约有 3/5 的学生,因为他们的学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许多问题刚思考到一半,反应快的同学已经站起来回答了。他们来不及继续往下思考,就不得不去听别人的分析结果。第三中属于非参与型。少数学生由于理解水平低,常常还没听懂教师提出的问题,其他学生就说出结论来了。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呆
13、坐在座位上什么也不想,就等着大家讨论之后抄写老师板书的结论。这三种学习参与类型反映了一个较深刻的问题,即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的机会是不均等的。如何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相等的发言、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机会呢?在此,教师学会请学生合作是最佳策略之一。这里的“请”字不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而是暗含在均等的学习机会当中的。例如:老师在黑板上出三组难易程度不同的数学题,然后对同学们说:“这些题我想了许久,也没得到正确答案,谁能帮我找出其中的一个正确答案?”话音刚落,同学们就开始做了起来,几乎每个人都能帮老师解对一道题。因为老师是按照学生的低、中、高三种能力,出了三种水平的题。每个学生都有解题的机会,都有
14、与老师合作的机会。这就是分层教学的理念。(五)避免对学生产生标记作用班主任对学生的热爱还体现在语言上。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都要作出评价,都要使用语言。因此,如何使用语言,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不仅是一个习惯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对8学生能否产生标记作用的问题。例如:在课堂上,有些老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时所使用的语言是“你真聪明” , “你真笨”等等,这种语言看上去是一种客观的评价,但这种评价会让其他学生产生另一种解释,即聪明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笨学生就是坏学生。学生一旦被封上了坏的标签,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老师心目中的位置、父母眼中的形象就都与坏字连在了一起,这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很容
15、易使学生失去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师要注意使用语言的艺术性,把握好使用语言的分寸,时刻牢记一条原则:注意对学生回答问题本身的优劣进行评价,如这个问题回答得比较有逻辑性,这段课文朗读的很有感情,这篇作文写的很优美等。总之,作为一名教师,不要迁物于人,更不要把学生的学习问题与其聪明不聪明连在一起,也就避免了对学生的标记作用,也就悄悄地将爱撒向了每一位需要关注的学生。(六)以适当的引导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想改变学生对某事、某物、某人的态度,必须坚持一个原则:适当的引导。因为学生对某事、某物、某人态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要改变由过程产生的行为必须靠耐心和爱心。例如,学生对分数很在意,如
16、何改变学生视分数为“小命根”的态度呢?有经验的老师会这样做:第一步,老师把第一次考试卷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得了多少分,并不在全班同学面前宣布成绩;第二步,当第二次考试结束后,老师还是把考试卷放在学生面前,但这次卷子上只有每道题的分数,没有了总分;第三步,当第9三次考试结束后,老师只拿了几张纸,上面写的全是大家做错的题,老师不提分数,也不提对处,只分析大家为什么都犯这些错误以及今后如何避免这些错误。久而久之,学生们由原来十分关心分数变成了关心我为什么没有做正确。这种态度的转变,不是命令与要求所能及的,他需要老师用耐心、用智慧感化学生,影响学生和改造学生。(七)对学生的见解有所批评时一定要说明理
17、由班主任对学生的爱还要体现在对学生的某些见解有所批评时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上。对于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活跃、敏捷,针对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但由于他们的阅历浅,对问题的认识还带有很强的片面性或极端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指出他们对问题认识的不足,但在指出之前,要深思熟虑的思考好说服他们的理由。如果老师的理由充分,能从积极、正确的方面引导学生,改变学生的思路,就能使学生对你产生敬佩感。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出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理解问题、平等用眼神看世界的新校园风貌。这不是老师爱学生的具体表现又是什么?(八)要避免赞美带来的危险教师赞美学生的积极行为是在教育活动中树立榜样
18、的一种做法,是正常行为,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教师不注意赞美的度,或忽视其他同学的感受,总是在班级表扬学习好的几名学生,就会给他们带来危险,即遭到大家的妒忌。从学生的心理来说,每个学10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赞美,因为在老师的赞美与表扬中,他们体验到了被接纳、被认可的感受,也悟出了自己在班级的地位等。所以,每位学生都特别在意老师的赞美与表扬,如果老师总是表扬少数几名学生,就会使这几名学生成为多数人嫉妒的对象。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五年级的女同学,作文写得很有特色,每次语文课讲评作文时,老师都把她的作文当范文在全班念。有一次,老师刚说要读这位学生的作文,就有一半的学生讲耳朵捂起来,表示不听
19、。老师批评了捂耳朵的同学,硬是将这位学生的作文念完。等到了下课,这位女同学和同学们在一起跳橡皮筋,同学们说:“你要玩可以,但你只能扯皮筋。 ”“为什么我只能扯皮筋?”同学们告诉她:“谁让你作文好,老师总表扬你!”这个例子就是赞美给这位女同学带来了同学的妒忌。因此,老师要避免这类危险的出现,要把赞美均匀地撒向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如果我们班主任与学生之间能真正做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不仅能有效的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更能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能更加信任班主任,从而达到真正的素质教育的目的。参考文献:(1)张向葵 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P275-281)(2)柳 斌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手册 开明出版社 112006 年版 (P5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