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 意识形态120 视觉文本123 解构主义126 文化工业128 法兰克福学派130 霸权133人类传播形态的 10 个方面的评判标准136女性主义女权主义140符号学142非语言符号非语言传播144所指与能指146意指148隐喻与换喻车专喻149元语言151话语153批评理论156话语理论158文化期待161范式163叙事范式164叙事165强语境与弱语境168 跨文化传播170 权力话语173 功能理论175 话语分析178 意识形态(Ideology) 简而言之,意识形态是指形成经济或政治理论的一套观念,或者是为某一阶级、群体或个人所掌握的一套观念,是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
2、的一种形式。从广义上说,意识形态可以表示任何一种注重实践的理论。就历史或社会意义而言,意识形态变成了阶级支配的工具,是阶级的知识和观念特征,或者与阶级利益有关的知识和观念,因而被看作“阶级作为的具体化” 。意识形态事关人所生活的世界人与自然界、与社会、与其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活动,包括了他们的经济与政治活动之关系,构成了信仰与价值的连贯结构,它也可能被视为具有群体的特征。意识形态的研究是考察社会结构中的思想与政治统治权的核心问题。 意识形态的概念有三种含义:从中性的角度看,它反映了社会群体通过他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了解到的客观现实;从贬义的角度看,它曲解了社会行为者同现实世界的关系,
3、掩盖了统治体系所产生的矛盾;从褒义的角度看,它是为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集体行动的“驱动力” 。 最早采用“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位哲学家,他用此表示他所谓的“观念科学” 。马克思借用这个术语,指称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他强调既定的经济利益与出自其中并为其服务的法律、宗教和哲学的精神体系之间的联系。到了 20 世纪,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意识形态不仅包括任何形式的偏见或党派利益,而且也包含了某一特定的体系所信奉的或掩饰的信念和它们所服务的利益之间的联系。 使意识形态作为一个理论性的概念,并使其发生了深远影响的则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经典表述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
4、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着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构成统治阶级的每个个人也都具有意识,因而他们也有思维;既然他们正是作为一个阶级而迸行统治,并且决定着某一历史时代的整个面貌,不言而喻,他们在这个历史时代的一切领域中也会这样做,就是说,他们还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而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而这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黑格尔和马克思都曾经把意识形态作为“虚假意识”的代名词,认为意识形态不过是人们用以欺骗自己的一套信念,是与真理相反的虚假意识而已。但马克思有时也认为意识形态是实际
5、存在的反映。 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路易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分析是在 20 世纪理论界争议最大、但应用最广泛的学说之一。他将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观念与结构主义,以及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相结合,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提出,资本主义除了“强制型国家机器” (英文缩写 RSAs,音译利萨司,指警察、军队、监狱等)之外,还有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英文缩写 ISAs,音译意萨司)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涉及宗教信仰、教育体系、家庭、大众传媒等民问组织,与强制型国家机器虽然功用不同,但相互补足。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看不见的国家机器,也可以说是它的世俗延伸部分,属于私有领域的半自治组织,容许矛盾纷争,又是
6、意识形态激烈争夺之地。它的主要功能是以精巧隐秘的方式,透过日常熏陶和“梯次训练、惩戒、选拔、评估”手段,促成人们对资本主义秩序的驯良服从,从而确保其生产关系稳定延绵。 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想像机制,具有再现功能;它同时又有一定的真实性,及其物质存在形式。这就是他所说的:“意识形态是个人与其生存的真实条件的想像关系的再现。 ”在马克思看来,这也是意识形态形成的原因与特性。 在阿尔都塞看来,意识形态来源于物质现实本身,而不是社会行为者(或主体,这是阿尔都塞对个体的称呼) 。意识形态具有物质性,包含双重含义,即它存在于组成社会结构的机构和实践中;而且它把具体的个人建构成主体,即意识形态使个人对
7、他们生存的世界产生了意识。个人受意识形态的制约, “最终也是受到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的制约” 。由此,阿尔都塞提出了独创的“意识形态主体”说,揭示了意识形态在人类主观性结构中的基本构成作用,以及它如何把个人变成了主体。他认为,意识形态一方面只归个人所有,服务于大写的主体;另一方面,它又对每个人发挥塑造作用,使之成为各个不同的小写主体,听命于意识形态的主宰。意识形态能从无数个人当中征召主体,而将其改造为臣民。一个人一旦确立主体意识,承认自己的名目及其在意识形态机构中给定的位置和职能,他就会接受此种意识形态提供的整体图像,从而认同于某类人,获得与之一致的抚慰感,并据此认识(或误解)社会。意识形态也通
8、过各种意识形态的工具发生作用,这些工具又能为主体创造出一个赖以生存的社会现实。 在文化研究和传播研究中, “意识形态”被看作是意义和话语领域里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再生产的实践活动,这一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形成了独特的意识形态批评,意识形态并不是一种隐藏在文本中或表达系统中的“信息” ,它就是表达系统本身,对参与者而言,它就是赋予该系统以意义的众所周知的原则。尤其是在媒介研究和广义的传播研究中,它已经成为一个核心概念。意识形态实践意指表征系统(形象、神话与观念),个体通过它们体验和表达他们与自身所处的物质世界的关系。因此,它对于理解传播过程至关重要,关系到我们对符号结构同社会现实创造之间密不可分
9、的关系的认识程度,其相对自主性显示出研究个体表达方式的重要性。意识形态斗争常常反映在人们的话语中,各种群体分别从自己对合理的社会结构的构成的认识出发,制定理解的框架。意识形态批评旨在理解一种文化的文本为什么具有独特性,它如何规定了特殊范围的价值、信仰和观念,强调个体、表达系统和社会形式之间互相交叉重叠的不同方面。 相关链接: 霸权(Hegemony) ,权力话语(Power Discourse)。 视觉文本(Visual text) 狭义的文本主要指文学艺术作品,广义的文本则是指一切人类活动的产物。 “视觉文本”概念的提出与罗兰巴尔特SZ (1970)中的术语“readerly and wri
10、terty texts”(可读性文本与可写性文本)具有相关性。 SZ是对巴尔扎克的短篇小说萨拉西尼的评注,巴尔特用“可读性文本”和“可写性文本”来区分传统小说与 20 世纪的文学作品。他认为,前者的意义是封闭的,后者则强迫读者去添加意义。如他所说:“可写性的文本是我们自己的写作,是在世界的无限运动被某种减损多样性的单一系统(意识形态、类概念、批评 )贯通、交叉、阻断或塑造之前,是意义框架的开放,是语言的无限。 ”可读性文本则只是“作品”(products),而不是“创作”(productions) 。类似的区分还可以见于艾柯的作者的角色(1981),相应的术语是“敞开的文本和封闭的文本”(op
11、en and closed texts)。 视觉文本从直观的物质层面看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 其一是组合性、综合性。就其产生而言,视觉文本是现代科学技术主导下的工业文明的产物,是科学技术、工业生产与文化艺术的“混血儿” ;就其产生发展的动力而言,它是市场经济操作运行的结果;就其文化内涵而言,它是美学、艺术等传统意识形态与现代科学文化、工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多重价值体系的交汇融合;就其媒介形式而言,它以影视图像为主要载体,组织了声音、语言、文字等一切以利用的符号形式与介质,形成了大一统的多媒体世界。正如美国批判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他的著作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中指出的:“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
12、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 ” 其二是传播运作的商业操作性。现代市场经济已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组织力量,它把人类社会一切领域的事务都纳入市场的框架中来运行,并依据市场规则和市场经济的价值体系重新赋予一切事务以新的运行规则和价值取向。传统的文化艺术自然要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奉行的宗旨“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 “消费乃生产的唯一目的”(亚当斯密),来调整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的问题。在讲究工作效率、贪图生活享受、追求轰动效应、崇尚新奇的现代社会里,视觉文化以其直观、浅白、快捷、刺激的特点,最能迎合现代文化大众的消费心理。当文化与工业相结合,文化生产与经济利润相一致时,“金钱乃是评
13、判所有这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一个公分母” 。因此,文化产业也必然要将自己的产业结构由传统的印刷文化的生产调整为视觉文化的生产,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其三是生产方式的批量复制性。以现代工业的大规模批量生产代替传统文化的手工创作,以科学技术对同一母本的无限复制代替传统文化的独一无二的制作,形成了视觉文化生产的新景观。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认为,从本质上说,一切艺术都是可以复制的,但当代机械复制却和传统的复制完全不同。第一, “技术复制比手工复制更独立于原作” ;第二, “技术复制能把原作的摹本带到原作本身无法到达的地方。 ”这一方面说明原作的重要性在文化艺术生产中大大降低了,复制
14、品越来越成了着眼于对可复制品的复制。例如,人们可以用一张底片复制大量的相片,而要鉴别其中哪张是“真品”则显得无足轻重。另一方面,由于复制品可以独立于原作,这就使大范围、远距离的传播成为可能。 其四是内容的直观浅白性。传统文化艺术以印刷媒介负载的语言文字代码为其形态特征。语言文字因为直接表示概念,读者无法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受、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而必须绕过感觉器官直接诉诸理智。所以,对它的接受必然结合对一定语词的理解、组织、选择而进行,即先由概念的领悟再转而联想到具体的情景意味,因此也必然更多的与理性和反思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艺术的内容具有抽象性和隐含性。而视觉文化艺术因剥离了高度抽象的语言文字
15、代码,卸载了印刷媒介沉重的物质重负而代之以生动、逼真、直观的影视画面,使得作为能指的画面符号与作为所指的对象情景获得了直观上的完全相似,因此其内容的表达具有直观浅白性的特点。 视觉文本概念产生的背景是视觉符号传播的日益盛行和学术研究的泛文本研究取向。在视觉文化背景之下,人类的阅读行为由基于印刷文本的阅读逐渐转变为基于视觉文本的阅读。随着人类阅读对象的变化,阅读的主体结构、阅读方式、阅读性质、阅读效应以及阅读的心理机制和功能价值也发生了重大嬗变。视觉文化的产生一方面意味着人类文化艺术形态在以语言文字和传统印刷技术为媒介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多样化;另一方面,视觉文化的发展又在不断消解着这种丰富多样性:
16、它力图将一切已经完成、存在的传统文化艺术的语言文字代码和印刷媒介破旧的外衣统统剥蚀,将其纳入光与电的熔炉,重新熔炼整合,从而实现人类文化艺术全面视觉化的宏伟目标。如果说早期的视觉文化促进了人类文化艺术的丰富多样性的话,那么,现代的视觉文化正在消解着人类文化艺术的丰富多样性,而在此基础上出现的视觉文本概念和相关理论为视觉符号传播和文化现象的研究都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 相关链接: 文本(Text) ,超级文本 (Hypertext)。 参考阅读: 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 ,三联书店,1996。 美保罗 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数字麦克卢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 解构主义(Decons
17、tructionism) 作为一种植根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思潮,解构主义的突出特征在于反传统、反理性、反权威和反成规。解构主义以无中心反中心、以文字对抗语言、以解构消解结构、以互文代替模式、以游戏攻击精审、以读者抗拒文本,是一种文本分析以及阅读的方法或策略。 从社会背景来看,解构主义的出现与 1968 年法国与欧洲的学生运动有直接关系。从学术渊源来看,解构主义由结构主义(constructionism)发展而来,与之具有传承关系,但又不是简单的否定或超越。同时,马克思、尼采和海德格尔等人的思想也对它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解构主义思潮以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为先锋和代表。1966 年,在美国霍普金斯
18、大学举办的结构主义国际会议上,他提交了论文结构、符号和游戏 ,质疑西方哲学中自柏拉图以来被奉为真理的形而上假设,提出了文本分析中迄今为止最为复杂和最具挑战性的理论,并认为结构主义已经开始走向衰落。1967 年,德里达的著作论文字学 、 书写与差异和语-旨与现象问世,标志着解构主义的诞生。 解构主义的核心概念是“延异” (diffrance,也译“异延”或“分延”)。这是德里达根据法语中的“差异”(difference)和“延缓”(deferment)两个词合成的一个新词。1968 年,他在著名演讲延异中指出:“延异既非一个词,也非一个概念。 ”“延异”是指“差异的本源或生产,差异之间的差异,差
19、异的游戏。 ”延异可以理解为一种原型差异,它渗人每一种实在、每一个概念中,通过无声地颠覆每一种实在和概念的既定结构,来显现自身的存在。德里达认为,西方文化有一种渴望中心的倾向,他称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即相信有一种最高的现实,或真理的中心,或超验的所指(如上帝、理念、自我、主体等),它是我们所有思想和行动的基础。既然有中心,就有非中心。由此,德里达认为,西方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一个二元运作或概念对立基础上的,如欺骗与真实,好与坏等。德里达要反对的就是这种形成西方形而上学基础的具有等级的二元性。 “延异”表示最终的意义不断被延缓,不断由它与其他意义的差异而得到标识,从
20、而意义永远都是相互关联的,不是可以自我完成的。延异代替逻各斯的结果是文本的意义永远无法得到确证,它在空间上“异” ,在时间上“延” 。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中再也没有某种绝对标准或内在的统一,人类的所有知识和自我认同都必须来自于差异而非同一,来自于缺场,而非在场;所有的理解都是可能的、合法的,文本不再掌控意义,而是具有多义性,文本的意义在文本与文本之间。 解构主义正是以“延异”为手段的一种批评模式,采取的策略大多是迂回进攻,旁敲侧击,从文本的内部发难来证明它破绽百出,不能自圆其说。解构就是在文本内部,借助于文本中的因素来否定文本作出的判断。它的旨趣在于将人们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符号与文本的世界,而不再
21、是客观存在的世界,证明文本没有恒定的结构和确定的意义,最终否定柏拉图以来的理性主义思维传统。而解构本身也不具有终极目的,仅仅是事件的如实发生和既定结构的消解。 解构主义的责任首先是尽可能地去重建霸权的谱系:它从哪儿来的,为什么是它获得了今日的霸权地位?从而尽可能地转变场域。解构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姿态,也是一种介入伦理及政治转型的姿态,它试图转移霸权,叛逆霸权,质疑霸权,与非正当的教条、权威、霸权相对抗。 解构主义的影响不仅限于文学批评领域,更多地进入了后现代主义的思想。面对各种责难,德里达认为解构主义的积极价值在于它寻求的是“公正” ,他说:“解构就是公正” 。这与德里达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
22、和等级制的二元对立的基本出发点是一致的。 德里达的思想在美国知识界广为传播,在大洋彼岸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运动,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美国的解构批评不像法国的那么深邃玄奥,更切合文本实践和读者要求。 相关链接: 结构主义(Construction),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 参考阅读: 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胡亚敏等译:文化转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法弗朗索瓦 多斯著,季广茂译:从结构到解构法国 20 世纪思想主潮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文化工业(Cultu
23、re lndustry) 文化工业是指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和传播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工业体系。其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都是按照商品的操作模式运行的,它以大众消费为对象,以现代传播媒介为手段,一步步走向物化了的纯粹商品。这样的文化产品不是由大众自发产生的,而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在大众文化的包装下,大批量生产又大批量批发到大众文化生活中的精神麻醉剂。因此,貌似充分自由的娱乐遮蔽并代替了大众在完全工业线上机械生存的不自由,它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娱乐大众,使大众在大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中同质化,达到统治阶级行使意识形态的统治功能。 “文化工业”这一概念是由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
24、多尔诺提出的。 “文化工业”在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那里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正如这一概念的倡导者所言:“在我们的设计草案里,我们谈到了大众文化 ,我们用文化工业取代这种表述,以便一开始就排除其倡导者的下述解释的可能:这是一个类似一种从大众本身,从流行艺术的当前形式自发地产生出来的文化的问题。文化工业必须与后者严加区分。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 “文化工业”这一概念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学派中至少具有以下几种含义:第一,文化工业的主要载体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通俗) 文化形式,通俗艺术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第二,文化工业已成为现代资产阶级用来进行思想统治的文化手段;第三,文化工业问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通
25、俗文艺问题,而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 批判学派否定的不是通俗艺术本身,而是它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所起的意识形态宣传的作用;它在创造方面的退步,艺术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职能与超越功能的丧失;它窒息了艺术家的美学理想和追求,把艺术创造推向了工具化的过程。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批判学派才把通俗艺术贬斥为“文化工业” 。 批判学派对通俗文艺的意识形态判断不能说没有道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国际局势和当时人们习惯的对抗式思维方式下,这种理论还是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说服力的。即使在今天,这种理论也并没有完全失去它对现实的阐释能力。因为,在当代西方社会结构中,当市场行为不只是作为物质产品的生产、交换方式存在,而且
26、也作为人们的精神需要的生产、交换方式而存在时,这意味着市场对社会的操纵已达到极限,连人的意识和无意识领域也不放过。这无疑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表现形式,只不过,这种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已不再具有对抗式的特征,而是表现为更加复杂和隐蔽的形式。这就是说,在当代社会, “意识形态”没有“终结” ,而是其形态模式发生了转型,即以商业消费为机制的文化吞没了具有对立意味的意识形态。如果说,具有对抗意味的意识形态由其信仰的内容决定其性质,而转型了的新式意识形态则不问信仰,消费就是一切。 “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当代资产阶级文化时的一个特殊用语,它有着十分具体的历史和文化语境,那就是, “文化工业”是指资本家
27、控制下的文化生产,人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资本这只无形之手在背后的操纵和扩张。这是“文化工业”的一个基本要义,也是认识“文化工业”的出发点。 相关链接: 批判学派(Critical Theory),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大众文化(Mass Culture)。 参考阅读: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王逢振等译:快感:文化与政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 由成立于 1923 年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一些成员组成。1933 年希特勒上台,德国掀起“排犹”浪潮,
28、社会研究所迁往美哥伦比亚大学。1953 年,社会研究所在法兰克福重建。虽然 1933 年后社会研究所被等同于“法兰克福学派” ,但其作为一个学派的概念则形成于 20 世纪 60 年代。 法兰克福学派分为两代: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等第二代则以哈贝马斯等人为代表。 社会研究所初拟名“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成立后也与莫斯科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保持着密切联系,这个特点决定了“法兰克福学派” 的基本思路。它以焕发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意识和批判潜能为起点,整合了精神分析、存在哲学(后期还包括语言哲学、解释学等)等现代思想,对现代社会特别是发达工业社会进行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
29、和批判;以对启蒙精神、工具理性、科学技术、大众文化、工业文明的批判为核心,以非压抑性文明和交往合理性重建为目标;其研究范围涵盖哲学、社会学、文学批评、心理学、政治学、美学等领域。它是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其影响力超出了学术领域,甚至引发了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各国的激进运动。 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理论又称“批判理论” (critcal theory) ,是一种介于社会理论与哲学话语之间的批判理论,是一种对待现代性的哲学立场,结合了马克思的理论传统和康德的批判哲学。该派学者通过对其他思想家和传统哲学的一系列批判来表述他们的观点。该学派的发展是对话式的,起源是辩证的,这也是它
30、运用到社会现象上去的方法。它一开始就拒绝采取一种标准的或学说式的立论基础,而是不拘一格地阐发其独立的理论见解,具有巨大的开放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作为一种关于现代社会全面发展的历史哲学,法兰克福学派以批判与重建为主题,其首要目的在于,通过自己的著作揭示阶级社会的潜在矛盾,以引发进步而积极的社会发展。 虽然法兰克福学派没有一个单一的理论,但他们都认为法西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危机的结果,并相信资本主义已经形成了避免危机和对付因无产阶级革命而可能引起衰亡的策略,工人阶级已经陷入他们所说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一致性倾向中,颠覆现存社会秩序的机会减少了。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新的研究方法应该与传统的哲
31、学理想主义有很大的区别,哲学的任务必须是一个“不断解释的过程” 。对阿多尔诺来说,解释就是从社会世界的文本中构建历史的真实,而不是误倒或停留在表面。为了认清真实,仔细分析,人们有必要退后一步,不断加以批判,动摇已被接受的概念系统,以便从被压抑和束缚的科学理性中破除概念化的思想,在通往似乎无法避免的资本主义“进步”道路上找到裂缝和出口,这就是批判理论家的任务。尽管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在各自的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别,但都强调批评的力量,认为通过批评的意识形态,有助于形成对打破现有占主导地位的结构的认识。 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是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最重要,也是影响最为深广的组成部分,历来被视为大众文
32、化的一个理论基点。在他们看来,文化产业是众多观念的大众化和由此形成的文化同一的结果,它使得建设性的政治行动很难展开。从总体上说,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持坚决批判的态度,而且这一批判传统对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纳粹德国的法西斯社会和战后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对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的分析提供了两个最为典型的语境。在他们看来,普遍的、商业化的大众文化是成功获得垄断资本的主要手段。霍克海默认为,艺术作为超越现实世界的精神产品,具有一种乌托邦性质,它能够唤起人对自由的回忆,而使流行的标准显得偏狭和粗俗。大众文化使人丧失了对艺术的理解能力,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
33、大众性与艺术生产的具体内容和真理没有任何联系。法兰克福学派中对大众文化批判最为激烈,影响也最为深广的是阿多尔诺, “文化工业”正是阿多尔诺用得最多的术语。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中, “文化工业”基本上是大众文化的代名词,理由是大众文化整体上是一种大杂烩,它是自上而下强加给大众的,所以是一种文化工业。 法兰克福学派反对大众文化,不是因为它是民主的,而恰恰是因为它不民主。他们认为,大众文化观念是意识形态的,文化工业支配着一种非自然的、异化的、假的文化而不是真实的东西,高级文化和低级文化之间原有的区别在大众文化“风格化的野蛮主义”中全部消除,甚至古典艺术中最“否定”的典范也被吸收进马尔库塞后来称之
34、为“单向度”的外表中。 法派批判大众媒体内容浅薄、标准化。造成受众缺乏批判精神,成为资本主义统治的顺民。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传播的研究一直是其特别重要的部分。他们把主要注意力指向如何理解世界中否定的、批判的力量的消失上,集中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处于第二位的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建设方面。因此,它重点关心两个问题:权威的结构与形成,大众文化的出现和扩散。这导致了它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作为压迫性结构的大众传播与媒体产生了极浓的兴趣,其传播思想集中在对“媒介控制”的认识上。他们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大众媒介不仅是维护意识形态的工具,甚至已成为意识形态。在现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权力对媒介的控制非但没有减
35、弱,反而进一步加强了。大众媒介即使只作为传播信息和娱乐群众的过程出现,它也是国家权力对受众进行灌输和操纵的过程。大众媒介是国家的“话筒” ,是权力的工具,它的运作过程是受国家控制与操纵的。 哈贝马斯认为,传播与社会具有密切的关系。人的交往行为是以符号或语言为媒介,并通过这一媒介来协调的,因而语言成为交往的根本手段。语言“是为建立和改善人际关系服务的” ;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对话,通过对话以求达到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一致” ,因此,交往行为是以“理解为导向的行为”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权力会导致传播的扭曲,而在一个自由社会中传播必须是开放的,它对“解放”至关重要。理想的状况是公共与私人利益应该
36、平衡,而且公共利益应该有足够的力量提供一种自由表达思想和争论的气氛,传播能成为有效地参与决策的必要条件。 相关链接: 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霸权 (Hegemony),意识形态(Ideology)。 霸权(Hegemony) “霸权”又译“领导权” ,是安东尼奥葛兰西于 20 世纪 30 年代形成的概念,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用来说明统治阶级维持其对社会控制的复杂方式。霸权描绘了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总体占支配地位的特殊阶级、政治和意识形态利益,强调了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是他反思当时马克思主义传播理论中的经济决定论,强调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性的结果。 霸
37、权定位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之间,主要是指统治阶级在某一历史时期行使社会和文化领导权的能力。统治阶级不是直接压服从属阶级,而是通过这种能力来维持他们在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里的领导权。这一概念的关键之处在于,霸权的运作不是以强力迫使人民放弃自己的意志或良知,而是解释事物实际上具有的意义,建构公众舆论,赢得人民对这些解释方式的赞同。这些方式也正好符合霸权阶级联盟或权力集团的利益,而人民则“心甘情愿”地把权力让与现行统治力量,被同化到统治集团的世界观或者说霸权中来。因此, “霸权”实际上就是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领导权。在葛兰西看来,每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文化都是在它所面对的群体的常识态度和行为之中确
38、立自身的。 赢得赞同的观念使霸权的概念超越了阶级分析。在文化分析中,这个概念被用于显示人们怎样组织和理解日常意义、表述及行为,其方式是以符合每一个人要求为由,把统治集团的利益变成一种明显是自然而然、无可争议,甚至是唯一正常的普遍利益。这样一来,关注文化中霸权一面的研究就集中在通常被认为是公正与中立的那些形式和制度。它们“代表”每一个人,与阶级、种族和性别显然没有关系。这些制度跨越了公共和私人领域,包含国家、法律、教育体系、媒介和家庭,它们大批量地生产感觉、知识和意义。除了它们的外在功能,其文化上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们是担负着个人意识和社会意识的组织者与生产者。尽管它们彼此具有相对的自主性,不同专业
39、技能和意识形态的人员组成不同的人群,一起构建了确立和行使霸权的平台,使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为得到普遍认同的价值和人类文明,并被当作实践来体验,谁反对它就成了同整个人类作对。因此,霸权也是在社会中制造常识和“理所当然”的现实的过程,具体表现在人们广泛接受的一系列实际观念中。 霸权是在意识和表述领域里发挥作用的,当社会、文化和个人的整体都用权力集团解释、确立和传播的术语进行感知时,它就极有可能获得成功。简而言之,霸权使一个阶级历史地形成的意识形态看上去是自然而然的结果,通过说服而非强制达成一种共识。这样,权力不是作为强权而是“权威”来行使,生活中的“文化”内容便不含有政治的意义了。被支配和被“领导
40、”的社会集团对自身的理解,它同社会乃至世界发生的关系,莫不是身不由己屈从了统治集团的话语权威,是与统治集团意识形态同流合谋的产物。 霸权不是一种永恒的状态,总是必须由统治阶级来主动争取并加以巩固的。因此,它同样也可能丧失,霸权是那些不稳定均势的一系列持续不断的形成和替代的过程。工业生产组织和所有制的不同形式,源源不断地再生产着阶级利益冲突,这就使霸权永远无法牢牢坐稳,一统天下。由于有可能不断出现反霸权的意识和表征形式,意识形态之中霸权和反霸权的斗争,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不断需要更新、需要继续谈判,在这一过程中,有一系列的让步和妥协。故此,文化便是围绕意义的控制权的一块不断冲突、斗争及有限度的让步
41、、妥协的领地,是一系列不断变化的话语和实践,盘根错节地纠结着各种社会权力。统治集团重建霸权的努力,都被表现为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形式。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是通过市民社会涵盖了文化生产和消费的种种机制,来为霸权的生产、再生产和转化服务的。大众文化既不是大众的文化扭曲,也不是他们文化的自身肯定,或者说他们自己的自我创造;相反,它是一块角力场,体现的是那些互为冲突的压力和倾向形构而成的关系。 霸权概念的另一个重要含义是,葛兰西认为霸权主要是知识分子所作所为的结果。就此而言,大众传媒文化的生产者、传输者以及阐释者都是在市民社会的机制内部,参与霸权创建和霸权斗争的知识分子。而机制本身的运转,也取决于知识分子
42、出演的角色。有些知识分子直接生产霸权观念,有些可能是对之进行阐发加工,还有一些则是将上方权威下派的使命付诸实行。 霸权概念被广泛地用于媒介分析和媒介批判。要理解大众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传播,就应该从社会秩序或国家形成及维系的过程来了解。大众传媒是葛兰西所定义的“市民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意识形态交锋、冲突的场所。统治集团对媒介的控制方式及程度,大众传媒生产的基本功效和认识媒介意识形态的社会功效都可以从这一角度来认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普遍赞同的舆论”是由媒介或部分由媒介生产出来的,这种生产过程是异常复杂的。媒介不会围着权力的指挥棒转,也不会有意识地使自己对世界的描述符合统治集团的规定,而
43、是在普遍的范围之内或“大家都赞同”的一致舆论的框架内生存下来,使自己适应于这种一致的舆论。同时,媒介也受统治集团的控制并帮助它控制社会其他人,使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为整个社会的统治思想。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媒介霸权” 。 “霸权”概念为文化与阶级、文化与性别以及文化与国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出发点和阐释的整合性框架,开拓了作为一系列实践的文化分析的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认识和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大众文化的生产与媒介机制的运作提供了一个独特而重要的角度。 相关链接: 权力话语(Power Discourse)。 参考阅读: 意安东尼奥 葛兰西著,曹雷雨等译:狱中札记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44、社,2000。 法道格拉斯 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著,张志斌译: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人类传播形态的 10 个方面的评判标准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美国传播学学者桑德拉鲍尔- 洛基奇和凯思林里尔登提出了人类传播形态的 10 个方面的评判标准。在洛基奇和里尔登看来,为了弄懂任何传播形态的潜力,人们必须首先弄懂人类传播的基本特征,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以它们为评判标准去研究和对比每种形态的潜在用处。为此,洛基奇和里尔登列出了人类传播的 10 个方面的特征,并以此为尺度,采用了一种五级度量表示的方法去对比分析现存的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形态,并将这两种传统的传播形态同以信
45、息新技术为手段的新兴传播形态作比较研究。 这 10 个标准分别为:感觉上的可靠性、地理范围、反馈的性质、潜在的互动性(交互性)、控制权方面的潜在平等、内容特征、对于硬件的依赖、对于软件技术(非传统的语言技巧 )的依赖、传播系统的潜在集中化、服务于造成信息依赖关系的目标之能力。 其中,反馈的性质包括:速度、完整性和时间限制;潜在的互动性(交互性) 包括:角色扮演、传播者和传播对象角色的不可分性、传播作为一种关系的产物、对于感情移入的依赖和对于非语言传播的共同依赖;控制权方面的潜在平等包括:发起传播活动、对于最接近的内容的控制、改变话题、对另一方(最接近的) 传播行为的控制和结束传播;内容特征包括
46、:多样性、个人化的(内容) 、亲密的 (内容)和存储能力;服务于造成信息依赖关系的目标之能力包括:个人目标(含对社会的理解、自我理解、行动定向、互动定向、社交娱乐及单独娱乐)、人际目标(含共同分享的经验、共同分享的传播规则、有效的传播、活动协调、满意和谐及小组特性)、社会目标( 含结合、控制、适应 /变化、信念一致、冲突的解决、协调及不确定性的消除)。 这 10 个标准在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电子对话式传播中的表现程度是不一样的,洛基奇和里尔登围绕上述 10 条标准进行了评定,见表 4: 表 4 人际传播 大众传播 电子对话式传播 1感觉上的可靠性 + + + 2地理范围 + + + 3反馈的性
47、质 A速度 + + + B完整性 + + + C时间限制 + + - 4.潜在的互动性(交互性) A.角色扮演 + + + B传播者和传播对象角色的不可分性 + - + C.传播作为一种关系的产物 + - + D对于感情移入的依赖 + + + E对于非语言传播的共同依赖 + - + 5控制权方面的潜在平等 A.发起传播活动 + - + B对于最接近的内容的控制 + + - C.改变话题 + - + D.对另一方(最接近的)传播行为的控制 + - + E结束传播 + - + 6内容特征 A多样性 + + + B.个人化的( 内容 ) + + + C.亲密的(内容) + + D.存储能力 + +
48、+ 7.对于硬件的依赖 - + + 8.对于软件技术(非传统的语言技+ + + 巧) 的依赖 9传播系统的潜在集中化 + + + 10服务于造成信息依赖关系的目标之能力 A个人目标 (a) 对社会的理解 (i)直接的个人环境 (ii)社区、国家、世界 + + + + + + (b) 自我理解 + + + (c) 行动定向 + + + (d) 互动定向 + + + (e) 社交娱乐 + + + (f) 单独娱乐 - + + B人际目标 (a )共同分享的经验 + + + (b)共同分享的传播规则 + + + (c )有效的传播 + + + (d)活动协调 + + + (e)满意/和谐 + + + (f)小组特征 + + + C.社会目标 (a )结合 + + + (b)控制 + + + (c )适应/变化 + + + (d)信念一致 + + + (e)冲突的解决 + + + (f)协调 + + + (g )不确定的消除 + + + 根据洛基奇等人的观点,传播学界需要改变一系列有关传播的观念。首先,需要改变将人类传播分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思维定势。其次,需要改变关于传播时间的概念。再有,需要改变有关私人交谈的概念。 相关链接: 传播(Communication),媒介(Media) 。 参考阅读: 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