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因数教学反思公因数是什么 公因数和公倍数 35 和 45 的公因数有哪些 32 的公因数有哪些 篇一: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时,让学生理解了两个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公因数是 1,要研究的是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整过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等方式亲历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探究过程,掌握了最大公因数的求法,体验到了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教完本课,我发现了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 一些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不熟练,导致找到的公因数不 是最大的。如:18 和 45
2、的最大公因数是 9,有的学生就找到是 3。 2、 对于倍数关系的两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求法,如:33 和 11 的最大公因数是 11,有的学生找到的是 1。 3、 还有学生把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混淆,把两个问题的 内涵搞不清了,如:8 和 10 的最大公因数是 2,有的学生写 40。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我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 完善找一个数的因数的练习,用除法的形式找因数,如 42 的因数有:1、42、2、21、3、14、6、7 这样就不会遗漏。 2、 加强倍数关系的两数之间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练 习。主要是比较不容易一眼看出来的倍数如:11 和 33。 注意这两种练习暂时不要同时放在一
3、起做,以免学出现最大公因 数与最小公被数混淆,等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两种方法后,再进行练习。篇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最大公因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约分做准备。最大公因数被安排在分数的意义这一单元内,与以前的老教材有很大的区别。 一、借助操作活动,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以往教学公因数的概念,通常是直接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因数,然后让学生发现哪些因数是两个自然数公有的,从而去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而新教材注意以直观的操作活动为主,主题图中出现的是一幅铺地砖的画面,从而去创设给贮藏室地面铺地砖的情境。 这样安排有两点好处:一是学生
4、通过操作活动,能体会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实际背景,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二是有利于改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经历学习过程。在这节课上,让学生按要求自主操作,通过小组合作,去铺格子图,发现用边长 1厘米、2 厘米、4 厘米的正方形正好铺满长 16 厘米,宽 12 厘米的长方形,但是用边长 3 厘米的正方形能把宽 12 厘米铺完,但是不能正好铺完长 16 厘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正方形的边长既要是长方形长的因数,也要是宽的因数。这时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字卡的游戏,借助直观的集合图显示公因数的意义。实实在在让学生
5、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效果较好。 二、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提倡思考方法的多样化。 以前的教材中安排的是利用短除法找最大公因数,现在的教材则是采用列举法,所以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把重点放在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上来,鼓励学生找最大公因数方法的多样化。从教材的练习设计出发,让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特殊情况下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有规律的:(1)当两个数是倍数的关系时,小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2)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1。不是特殊的情况时,如教学“找 18 和 27 的最大公因数”时,学生运用最普遍的方法是分别列举出 18 和 27 的因数,再在因数中圈出它们的公因数;
6、这时适时引导你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引导学生去发现可以在 18 的因数中直接圈出 27 的因数,也可以直接运用短除法去发现。再在学生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方法的优化。一开始的时候,老师们商量还是遵循教材的意图,既然新教材没有讲到短除法,我们只是介绍,不重点掌握,但是作业出来后,老师们发现,有的学生首先连因数都找不全,既是找全了,也没有找出最大的公因数,在这种情况下,看来教学短除法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课后反思: 这节数学课我的感受很深:第一、新教材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例 1 的引入概念与原教材不同例题前创设了铺地砖的问题情境,由实际生活抽象出概念而不是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引入
7、概念。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便于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概念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第二、相信学生是最棒的!第三、小组学习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与 研究的时间。第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精心设计情境和问题,使学生充分展开思维活动空间,在问题的发现过程,方法的总结过程发展思维能力。篇三: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找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通过找公因数的过程,让学生懂得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探
8、索出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注重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 一 创设铺地砖问题情境,由实际生活导出概念。 以铺地砖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要铺整分米数的地砖而且要求要整数块,引入了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必要性。揭示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 通过充分的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二者的包含关系。 结合铺地砖问题,学生知道了 1、2、4 既是 16 的因数,又是 12 的因数,明白了 1、2、4 是 16 和 12 的公有的因数,即是 16 和 12 的公因数,4 是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9、 16 和 12 的最大公因数。因为有了这一层铺垫,我就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概括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包含关系。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概括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 通过“找”18 和 27 的最大公因数,放手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 来解决。 再求 18 和 27 的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有列举法,有的用筛选法,还有的孩子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还有的孩子给大家介绍了短除法。孩子们在分享不同方法的过程,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关键是能理解,懂应用。 四 精心设计练习,由浅入深,注意概念的辨析。 在练习过程中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索,重视引发
10、学生思考,注重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对学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帮助。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而言之,在本节课中,我将找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所以整堂课学生个性得到发挥,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篇四: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江池中心校:杜君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课是在
11、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找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通过找公因数的过程,让学生懂得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探索出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注重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 一、 创设铺地砖问题情境,由实际生活导出概念。 以铺地砖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要铺整分米数的地砖而且要求要整数块,引入了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必要性。揭示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 通过充分的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二者的包含关系。 结合铺地砖问题,学生知道了 1、2、4 既是 16 的因数,又
12、是 12 的因数,明白了 1、2、4 是 16 和 12 的公有的因数,即是 16 和 12 的公因数,4 是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16 和 12 的最大公因数。因为有了这一层铺垫,我就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概括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包含关系。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概括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 通过“找”18 和 27 的最大公因数,放手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解决。 再求 18 和 27 的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有列举法,有的用筛选法,还有的孩子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还有的孩子给大家介绍了短除法。孩子们在分享不同方法的过程,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我鼓励学生
1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关键是能理解,懂应用。 四、 精心设计练习,由浅入深,注意概念的辨析。 在练习过程中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索,重视引发学生思考,注重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对学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帮助。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而言之,在本节课中,我将找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所以整堂课学生个性得到发挥,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篇五:最大公因数教
14、学反思 教学反思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是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 79 页、80 页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约分做准备。 一、课堂实施 1、引发问题冲突,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主题图中出现的是一副铺地砖的画面,创设给贮藏室地面铺地砖的情境。在学生正确解读铺地砖要求后,学生思考讨论“边长可以是几分米?”发现可以选择边长是 1、2、4 分米的地砖。然后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去发现边长 1、2、4 与 16 和 12 之间的内在关系,抽象出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让学生经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感悟,为抽象出概念
15、提供感性认识基础。因此,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2、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提倡思考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找 18 和 27 的最大公因数 ”时,我鼓励学生找最大公因数方法的多样化。学生运用最普遍的方法是分别列举出 18 和 27 的因数,再在因数中圈出它们的公因数,这时适时引导:“你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引导学生去发现可以在 18 的因数中直接圈出 27 的因数,也可以直接运用口算法去发现。再在学生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方法的优化。 二、课后反思 这节数学课我的感受很深: 第一、新教材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例 1 的引入概念与原教材不同。例题前创设了铺地砖的问题情境,由实际生活抽象出
16、概念,而不是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引入概念。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便于揭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概念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第二、要始终相信学生是最棒的! 第三、小组学习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与探究的时间。 第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精心设计情境和问题,使学生充分展开思维活动空间,在问题的发现和方法的总结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第五、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接受过程,更应是师生间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而这种交流过程必然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教师是预设的主体,预设时想得越深,课堂中引导学生思考得就越细、越深刻。要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来预设我们的教学。因此,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分析、概括这些环节中,我应该把问题想得更加全面,包括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如何将生活事例与数学理论巧然联系,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如何敏锐地发现学生的瞬间思维等问题,都是我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