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除夕的传说与习俗.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965211 上传时间:2020-01-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除夕的传说与习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除夕的传说与习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除夕的传说与习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除夕的传说与习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除夕的传说与习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除夕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也是春节前一天。顾栋高:“臣謹案,日月其除,除者除舊布新,今人以臘月三十日為除夕。”“除夕”中“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辞旧迎新就成为了除夕的主要内容。一、历史源流除夕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疠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除夕最早应记载于西晋周处撰的风土记。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 “逐除

2、“,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关于除夕的传说有很多,现就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和大家分享一下。1、很久以前,有种怪兽叫“夕”,它在每年的年关都要出来伤人,连保护老百姓的灶王爷也拿它没办法,于是灶王爷上天请来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神童法力高强,用红绸和放在火中烧得劈啪作响的竹竿消灭了夕兽,这一天正好是腊月的最后一天,老百姓为了感谢和纪念年在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叫“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过年,百姓希望家家都有年手中的红绸和鞭炮,于是红绸和放在火中烧的竹竿逐渐演变成了家家户户过年时都有的红对联、红鞭炮,这个关于年的传说可以说是条理清晰、有章可循。2

3、、“夕”是古代传说中的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除夕,就是除去“夕”的意思。民间流传七郎射夕的传说。很久以前,有只怪物叫“夕”,贪色又贪吃,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姑娘,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后再把她吃掉。有个名叫七郎的猎人,使一把拉力无比的弓箭,喂养一只神犬,任何猛兽都惧怕它。七郎为百姓除害,带着神犬到处寻找“夕”,找了数年,仍不见“夕”的踪影。有一年的年三十,七郎来到一个人口密集的镇上。心想,这里人多,姑娘多,说不定“夕”会出现。就对镇上的人说“夕”怕响声,一旦听到什么动静,就敲响那些盆盆罐罐,受到惊吓的“夕”就会逃出来。趁此机会,他就可把“夕”杀死。这天晚上,“夕”果真来了,它闯进一户农家,刚想欺侮这家

4、的姑娘。这家人马上敲起盆罐,随即,整个镇上的百姓也跟着敲起来“夕”听到响声,到处乱窜。这时,七郎的神犬猛扑过去。瞬间,“夕”的后腿被神犬死死咬住。七郎拉开神弓,一箭把“夕”射死了。 13、传说古时候,有一个非常凶恶的怪兽叫做夕,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从天上到人间来捣乱。它要每家每户都准备好食品来给它吃。人们非常痛恨夕,但又不敢反抗, 只有照夕的话去做。人们虽然不敢反抗,但每到夕来的时候,一些有钱人家就花很多钱请来了一些巫师和巫婆作法,想把夕制伏,可不管怎样作法,就是制伏不了夕。从那以后,人们就更加惧怕夕,夕也就更加放肆起来。有一年,夕又到人间来捣乱,那个地方的长官想,他要是制伏了夕,一定会升官发

5、财的。想到这里,他立刻叫人去把夕找来说:“你这个无恶不作的东西,不1 周亦涛主编;陈志荣编著,杭州市富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民俗卷,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01, 第 148页- 2 -许你再祸害我的子民,还不快快束手就擒。”那地方官不但没有制伏夕,反而被夕吃掉了。夕继续去抢东西吃,它来到一户人家,这家人正在烧竹子取暖,旁边还放着一盆水。这户人家的孩子见夕来了,非常害怕,站起来往后一退,不小心把那盆水打翻了。正在燃烧的竹子碰到水,就噼里啪啦地炸开了。夕一听到这声音,就吓跑了。从那以后,人们就把每年的最后一天定为“除夕”,每到除夕这天,人们就燃放爆竹,以纪念除掉“夕”这只恶兽。 24、相传古

6、时候有一个猛兽叫“年”,每到岁末就出来吃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年害怕红色的东西、火光和巨响。于是每到岁末,人们都穿上红色的衣服,燃放鞭炮,吓得年再也不敢出来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后来人们逐渐把穿红色衣服演变成贴红色春联。 3关于这个怪兽的原型,有报道说是源于山海经中的山魈,咱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二、传说与习俗(插一些诗歌)自古以来,除夕就有很多习俗。梦粱录卷六载:“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间,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万历嘉兴府志:“腊月,乡人以朱墨

7、涂面,跳舞于市,行古傩礼。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石畏)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谓之守岁。”除夕守岁,始自南北朝。(梁)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岁诗:“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除夕之夜,尚有“辞岁”,置、送“压岁钱”之习俗。燕京岁时记:“凡除夕,蟒袍补褂走竭亲友者,谓之辞岁。家人叩竭尊长,亦曰辞岁。新婚者必至岳家辞岁,否则为不恭。”“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1、桃符与春联除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更换桃

8、符的习俗是除夕那天必须要做的事情,桃符、春联和门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认为桃有辟邪的作用,先秦时代桃茢就具有驱鬼除邪的作用。立即檀弓下记载:“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茢执戈,(鬼)恶之也。”周礼夏官说诸侯会盟会割牛耳取血(执牛耳者),要用桃茢为镇物。桃符的前身是桃枝与桃梗。桃枝的辟邪作用见于庄子:“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将桃枝加工成其他样式也有相同的功效。由于桃枝的神奇作用,在后汉书礼仪志中载有汉代有腊日前一日逐疫毕,赐公、卿、将、特侯、诸侯“苇戟桃仗”之礼。据后汉书礼仪志注,山海经中有座度朔山,在用大桃树枝做成的鬼门上立有神荼、郁垒,以苇索执鬼并喂虎。又

9、有将桃削成人形,即桃梗,立于门前的2 罗杨,中国民间故事丛书 云南昆明 五华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08,第 194 页3 芳园主编,国学知识一本全 耀世典藏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03,第 328 页- 3 -的风俗。按風俗通引黄帝書:上古之時,有荼與鬱壘昆弟二人,性能執度朔山上章桃,下簡閲百鬼無道理妄為人禍害。荼與鬱壘縛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放於前事兾以衛凶也,桃梗,梗者更也,嵗終更始受介祉也。六朝时,桃板开始出现,在荆楚岁时记中讲“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至迟到唐末,“桃符”一词出现,韩鄂四时纂要明确指出了“仙木即今之桃符”。此后“桃符

10、”盛行于宋代。我们现在梳理下桃符,一开始它是一种辟邪作用的植物,后演变为桃枝、桃仗,再到桃人梗,是一个人格化过程,同时是一个神格化过程。而桃板、桃符的出现,是两种过程合二为一的体现。在南朝史料中,虽没有有关桃板、桃符上有画、字的记载,但根据后来文献中记载桃板上画有神荼、郁垒像并写二者名字的事实,可以推测出,桃板一出现就有可能有图或字,或者二者都有。在桃木板上画神荼郁垒像并标注名字的作法,兴盛于宋代。反映北宋风俗的岁时杂记说在“桃符”上画神像,下书左郁垒,右神荼。用于辟邪的桃符一直流传到明清时代。春联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五代末宋初蜀主孟昶桃板题字的著名故事。宋张唐英的蜀梼(to) 杌(w) 记载

11、,孟昶(ch ng)降宋前一年 (乾德三年)的除日,让翰林学士幸寅逊在寝门的桃板上题字不如意,于是亲自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果然新年降宋,吕余庆为成都知府,而长春是宋太祖诞生 13 的嘉号,应了孟昶所题,成为亡蜀先兆。宋黄休复茅亭客话卷一也记载了这个故事,还说“每岁除日,诸宫门各给桃符一对,题元享利贞四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除了以往桃板、桃符主要用于辟恶外,可在上面写迎春纳福的吉利祝词,这是桃符性质的重要改变。宋代桃符的迎春纳福性质更加明显,北宋岁时杂记说: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为之,除了画图像外,“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在长方形桃板上书写春词和祝福语

12、已是桃符的一种类型。南宋高宗时修嘉泰会稽志卷一三也说“桃牌书左神荼、右郁垒,亦或书他语,门左右设之”。南宋时代的梦粱录除此记载外,市场上还卖“迎春牌儿”,除夕要“贴春牌”。看来“春牌”是迎春桃牌之意,是一种新型的桃符。桃符也就变成了两种类型。这种桃木板所制春牌,到了明代一般成为纸制,且名为“春帖”。制作材料的改变,使春帖脱离了桃符旧制,成为独立于桃符以外的一种饰品。嘉靖福建汀州府志记载了桃符后,接着写到:“春帖:大夫之家俱用五色笺书联句,以贴于门或厅堂柱间,虽工贾亦买而贴之,以见除旧布新之意。”春帖又有“春对”、“春联”、“门联”等名称。其中“春联”一词,成为清代的流行用语,一直沿用到今天。2

13、、照虚耗- 4 -何为虚耗?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今兹宋郑其饥乎!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以有时菑,阴不堪阳。蛇乘龙,龙,宋郑之星也。宋郑必饥。玄枵,虚中也。枵,耗名也。土虚而民耗,不饥何为?”玄枵,是古星次之一,岁星失序,越过星纪到了玄枵,饥馑便在大地上产生了。玄枵,这一星次为啥有这样毁天灭地的能力呢?开元占经分野略例载:“自须女八度至危十五度,于辰在子,为玄枵也。玄者黑,北方之色。枵者,耗也。十一月之时,阳气在下,阴气在上,万物幽死,未有生者,天地空虚,故曰玄枵也。”看来,玄枵这一星次,代表着寒冷、幽灭,是黑暗阴冷的代表。尔雅释诂,“玄枵,虚也。”- 5 -正字通,“凡物饥耗曰枵,人饥曰枵腹。

14、”虚耗,其实是玄枵星次的核心内涵。由于玄枵与阴、寒、灭有关,古人便将其与饥馑、穷困等联系了起来。如“天下虚耗”“虚耗者,凶也”“海内虚耗”“边民虚耗”“仓庾虚耗”等。另一种说法,虚耗是一只小鬼,擅长盗窃人之物品和破坏人家喜事,与妖孽同类。现今能查到的虚耗出生的最早时代是唐朝。唐逸史有载,明皇一日梦到一小儿,穿红色的短裤,一只脚穿鞋,一只光脚,腰里挂着另一只鞋,插着一把竹扇。这个小儿偷了杨贵妃的香囊和明皇的玉笛,并且绕着大殿嬉戏。明皇叱问,自称是虚耗,望虚空中盗人物如戏,耗人家喜事成忧。明皇一听大怒,呼武士。突然来一大鬼,顶破帽,衣蓝袍,系角带,穿朝靴,捉小鬼,刳其目,而后啖之。明皇问来者何人,

15、答曰,终南山进士钟馗,要为明皇除天下虚耗妖孽之事。说完明皇即醒。后来,明皇召吴道子来,道出梦中所见钟馗状,吴道子立笔画之,与明皇所见不差分毫。这是虚耗成鬼,这一“实物”样貌和破坏力、克星的最早记载,也是钟馗事迹的最早记录。一大一小鬼物相伴而生,相斗万世。到了明代,诚斋杂剧新编福禄寿仙官庆会,“人间人间虚耗,仓库仓库搬消财物偷了,米麦搬了,富的穷了,穷的罷了,吃的无了,穿的无了,精着突豹,光着得恼,盛撒破了,外嗽漏着,拍着爪老,将他笑倒。”虚耗的习性更加生动丰富。由于虚耗的这些坏毛病,古人扮作钟馗状或别的神驱赶它,并将之编为傩戏,也就可以理解了。村间的撵虚耗民俗,应是这些傩戏的精简版。照虚耗辇下

16、岁时记讲唐代“年夜”照虚耗,宋代时,为京师风俗。除夕在床下放置明灯。可以照除秽恶,谓之“照虚耗”。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岁晚节物:“至除夕明灯床下,谓之照虚耗。”宋代照虚耗的场所是厨、厕、门及床下,唐代未有相关记载。明代照虚耗的的习俗见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零熙朝乐事,说除夕夜杭州人“燃灯床下,谓之照虚耗”,在明代地方志中鲜见。清代地方志中除夕照虚耗的习俗记载明显增加。除了除夕照虚耗,还有祀灶日照虚耗、元宵节照虚耗、天仓节照虚耗。照虚耗是旧岁结束、新年开始之际的习俗。灯火在古代被认为是可以驱鬼的。照虚耗的场所由一开始的床下,逐渐扩大为厨、厕、门及床下,清代的范围更广:浴室、井、楼上、豕苙等阴暗、潮

17、湿之处。另外,照虚耗还被理解为照老鼠。老鼠多生存在家中阴暗潮湿之地,照虚耗习俗有照老鼠的成分。撵虚耗河北省井陉南康庄的撵虚耗民俗,据说是由撵寒号虫演变为撵虚耗。传说古代的南康庄,每到晚上村外山坡、田野就会有东西东喊西叫,扰得村里人心惶惶,鸡犬不宁。这个东西被村民称为寒号虫,是一种野鬼。关公得知此事后,乔装改扮为道士,到南康庄为民驱鬼除害。现今,井陉撵虚耗,是装扮成关公、关平等扮相的村人,去驱赶“寒号虫”。其实,这里的寒号虫也是虚耗的一个别名。云笈七签南康王韦臯修黄箓道场验,“太尉中书令韦臯节制成都,于万里桥隔江创置新南市,发掘坟墓,开拓通街,水之南岸人逾百户然每至昏暝,则人多惊悸,投砾掷石,鬼

18、哭呜咽,其丧失坟垅,平划墟墓,无所告诉,故俗谓之虚耗焉。”这里的虚耗与寒号虫的危害、破坏力、习性十分相似。- 6 -井陉的撵虚耗与我们乡间的撵虚耗实质上是一致的。只是在表现形式上,井陉要比我们的更丰富、生动,扮相也更具体。井陉的撵虚耗被列入了河北省省级非遗项目。3、祭祖(上坟)祭祖是除夕的重要活动,形式也各异,有祭祖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

19、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我国晋西吕梁山区有一种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

20、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4、垒旺火与燃放爆竹烧火盆韩鄂四时纂要十二月“庭燎”说:岁除夜,在院子里堆柴烧火,“辟灾而助阳气”。岁终烧柴的习俗在宋以后广为流行,各地间有所不同。江南苏州地区是十二月二十五日烧火盆。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说二十五日“人家各又于门首燃薪满盆,无贫富皆尔,谓之相暖热”。他的烧火盆行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7 -腊月村田乐府十首 其六 烧火盆行宋代:范成大春前五日初更后,排门然火如晴昼。大家薪乾胜豆,小家带叶烧生柴。青烟满城天半白,栖鸟惊啼飞格磔。儿孙围坐犬鸡忙,邻曲欢笑遥相望。黄宫气应才两月,岁阴犹骄风栗烈。将迎阳艳作好春,政要火盆生煖热。南方浙江等地区将火盆成为杋

21、盆或生盆,多在除夕燃烧。武林旧事岁晚节物讲杭州除夕“至夜烛糁盆,红映霄汉”。烧糁盆一般在门外进行,以烧松枝为多。北方等地区往往在院里或门外燔柴。一些地方烧硬木,如万历安丘县志说当地烧榾柮(1.木柴块,树根疙瘩。可代炭用。 2.泛指根部。)。或烧草,乾隆祁州志说“薄暮,焚草于门”。垒旺火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垒旺火是内蒙古和山西等一些地的传统春节习俗。在民间,点旺火有红红火火、旺气冲天的寓意。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

22、以走街串巷观看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生旺火之风俗习惯后来在朔州地区又有发展。不但在过年时生,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生旺火,有的是在冬季为了取暖,比如冬季或正月里室外唱戏,就生旺火,让观众烤旺火;有的是在夏季以图吉利比如:农村人们在结婚时生旺火,新娘绕着旺火转,类似南方的“跳火盆”。燃放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放爆竹和新春,在我国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据记载,最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的山魈,用来避

23、邪祛灾。后来经过炼丹家的不断摸索,发明了火药,有人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而爆的古老习俗发生了变化。据南朝梁代官员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xio)恶鬼。”意思是说,人们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在火中的爆裂声能够赶走怪兽恶鬼。鞭炮起源于古代的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如果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则叫作“鞭炮”、“响鞭”、“鞭”。唐初,有人将硝石装入竹筒中燃放,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

24、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唐代称爆竹为“爆竿”。来鹄早春诗中有“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句中的“爆竿”即指“爆竹”。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明清两代,爆竹的种类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一清晨,除夕夜即开始,子夜零时达到高潮,俗称“迎神”。这时,无论贫- 8 -富贵贱均要放爆竹。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渐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5、分岁、守岁- 9 -分岁中

25、国民间除夕守岁至半夜,谓之分岁。谓新旧岁自此而分。晋 周处 风土记岁时:“除夜祭先竣事,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除夕元旦词引 明 沉宣 蝶恋花 除夕词:“分岁酒阑扶醉起,阖门一夜齐欢喜。”腊月村田乐府十首 其八 分岁词(宋范成大)质明奉祠今古同,吴侬用昏盖土风。礼成废彻夜未艾,饮福之馀即分岁。地炉火软苍朮香,饤盘果饵如蜂房。就中脆饧专节物,四座齿颊锵冰霜。小儿但喜新年至,头角长成添意气。老翁把杯心茫然,增年翻是减吾年。荆钗劝酒仍祝愿,但愿尊前且强健。君看今岁旧交亲,大有人无此杯分。老翁饮罢笑撚须,明朝重来醉屠苏。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

26、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道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 10 -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守岁

27、守岁流行于中国大部分地区。除夕夜,全家团聚守岁,饮宴、祭祖,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留恋,又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希望。守岁的习俗始见于南朝,徐君蒨有守岁诗,“烛尽炭成灰”,是其写照。唐朝题“守岁”之词甚多,如太宗有于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诗。守岁就是从除夕到元旦天亮,彻夜不眠。陕北的除夕有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等习俗。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

28、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了望,这叫“品天”。据老人说,从晓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庄稼的丰歉、村寨的吉凶。究竟灵不灵,谁也不去深究。驱傩(nu )也是除夕的一个重要活动。简述一下。这个活动多见于腊日和腊八,宋代以后有些地区有除夕傩的风俗,傩的活动在明清衰落了,除夕傩更难得一见了。三、除夕食俗除夕年夜饭是必不可少的,但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色。经过世世代代人的发扬与改进,在我国南北方地区有了不同的讲究。以秦岭淮河

29、为界,中国大陆被划分为南方和北方。不同地区的地形、气候、水源乃至空气的差异很大,盛产的食物和人们的口味喜好也不同,所以各个地方的年夜饭虽然样式丰富、菜色齐全,但各有特点、不会重复。中国传统餐饮文化历史悠久,川、鲁、粤、苏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后来,浙、闽、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渐出名,于是形成了中国的“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鲁菜】历史悠久,是药与膳结合的起源,更是宫廷第一大菜系,以清香鲜嫩、味醇而著名。据山东周边介绍,年夜饭时会做糖醋鲤鱼,寓意“年年有余”。鲤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是常见的家常食材。糖醋鲤鱼是用黄河鲤鱼做食材,经炸、熘而

30、成。鱼肉外焦里嫩,味道酸甜可口,香味四溢。【川菜】麻辣鲜香,是民间最大菜系,也是最具有特色的一个菜系。涵盖口味非常丰富,可以说是“百菜百味”。但喜欢食盐食辣的四川人年夜饭中可不一定全是辣菜,比如这一道红椒肉丝,意味着来年“红红火火”。采用新鲜的大红椒洗净切成条状,搭配肉质优良的土猪肉丝。荤素搭配、营养丰富。成菜后猪肉口感劲道,红椒颜色鲜艳、香脆可口。【粤菜】选材精细、口味清淡,只用少量佐料,保留食材的本味。粤菜包括广- 11 -府、客家和潮汕风味,在海外影响颇大。广东湛江一带在年夜饭上很喜欢的一道菜是:水晶鸡。水晶鸡采用专门的配料腌制优质整鸡并配以蘸料。做法简单、风味独特、香味十足、肉嫩骨香。

31、【苏菜】是宫廷第二大菜系,其造型讲究、口味偏甜,以糕点小吃最为出名。如果是江苏地区人家户做年夜饭,会备上一款老人小孩的心头宝:猪油年糕。猪油年糕的制作用时较长,需要好几个小时。经过制作糕粉、静置、蒸熟、晾冷、切块等工序,最后的成品色彩鲜艳、甜糯软滑,口感细腻。【闽菜】清鲜淡爽、刀工巧妙、汤菜众多、调味甜酸。福建地区好“围炉”,喜欢将海鲜、肉制品、动物杂等放入锅中一起炖煮形成大杂烩,所以年夜饭中福州人的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便是享誉全国的佛跳墙。佛跳墙的原料非常丰富,包括鲍鱼、海参、蹄筋、杏鲍菇、墨鱼、瑶柱、鹌鹑蛋等等。十几种食材汇集在一起,文火煨制十几个小时才可。佛跳墙可美容养颜、促进发育、增

32、强免疫力。出锅的佛跳墙浓郁荤香、软嫩柔润、味中有味,回味无穷。【浙菜】注重原料的新鲜与搭配,求味道的互补。常见鱼、虾等河鲜味原料,讲求鲜嫩软滑、原汁原味。如果非要选择一样作为杭州人的年夜饭佳肴,那么“清蒸红鲤鱼”当之无愧。这道菜采用红鲤鱼作为原料,红鲤鱼颜色鲜艳、肉质鲜美。将香菇、熟猪油、葱段、姜块与鱼一起蒸,出锅后香气扑鼻,鱼肉软滑鲜美,浓郁可口。【湘菜】属于地方风味菜,讲究调味,辣中带酸,能祛湿祛风。湖南人的辣即指辣椒,酸即指泡菜、酸菜,那么年夜饭中兼具两者的当属这道“剁椒鱼头”。剁椒鱼头以鳙鱼鱼头、剁椒为主料,配以姜、葱、蒜等其他辅料蒸制而成。菜品色泽红亮鲜艳,香味浓郁。鱼头肉质细嫩、肥

33、而不腻。味道鲜香辣口。【徽菜】重油、重色、重火工,因为徽州人喜爱喝茶,而茶能祛油。由于徽州多少多水多食材,所以食材独具特色。安徽黄山人的家庭年夜饭上会吃“毛豆腐”这道驰名中外的素食佳肴。上好的毛豆腐生有一层浓密纯净的白毛,上面均匀分布着一些黑色的颗粒物。利用旺火将菜籽油烧成 7 成熟,将毛豆腐下锅煎成两面金黄。出锅后撒上调料,香味扑鼻、口感脆糯、回味无穷。以上是各个菜系中的特色菜,还有一些其他除夕会做的食物。蒸年糕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

34、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 12 -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平安水饺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

35、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腊味腊味是中国民间喜爱的传统食品之一,也是人们相互馈赠的佳品,是年夜饭中不可缺少的美食。相传在上古夏朝时,人们于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而十二月叫腊月。腊肉,

36、就是在冬天将肉类以盐渍经风干或熏干制成而得名。早在周朝的周礼、周易中已有关于“肉甫“和“ 腊味“的记载。当时朝廷有专管臣民纳贡肉脯的机构和官吏。在民间学生也用成束干肉赠给老师作为学费或聘礼,这种干肉称为“ 束修“ 。湖南:“朝财进宝”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称为“拜年无大小”。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海南:“吃新节”海南至今仍保持着他们民族古老的生活习惯与风俗,“吃新节”就是其中之一。“吃新 “就是吃新收获的劳动成果。饭,是用刚从田中收割来的新谷米煮的;酒,是用新糯米酿的;菜、鱼、肉等均是当年种养的

37、。东北:粘豆包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由大黄米作皮包上豆馅制成,几乎家家都做,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西北:大饺子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肇庆:蒸棕肇庆人过春节有许多独特的习俗,比如炸角子、煮裹蒸棕。裹蒸煮好香气四逸,年三十晚上的团圆餐上的必备主食,自家做的、邻居互送的,打开冬叶热腾腾的蒸汽飘散,冬叶清香、糯米混着肉香充满了张灯结彩屋里,一屋子的- 13 -幸福欢快。江苏:“掘元宝”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

38、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四、节日禁忌除夕有很多的禁忌禁忌。如忌言鬼、死、杀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忌随地便溺,忌泼污水、灯油于地等。人们在大年三十到来时,一面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扫卫生,以驱疫病、除恶鬼。尤其是在年夜饭时,有更多的禁忌。1、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这些吉利话是人们的“除夕功课”,大人要教孩子说,否则新年不顺。2、年夜饭就餐前,必须要先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请祖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

39、否则就是说人不团圆、财不完整。祖灵请来之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为不能与祖先争座位;不得吵闹,更不准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浇奠与泼水;大祭祖灵时,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门外无主鬼魂听到后,造成小孩夭折。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4、吃完年夜饭后,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全家欢聚一堂,围炉而坐,叙旧话新,畅谈美好的祝愿,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同时,要遵守一些守岁的禁忌,禁忌大声喧哗,以免惊醒恶魔;禁忌照镜子,以免见“恶魔”;禁忌将灯油泼地,倘若油味冲淡了酒味,“恶魔”便会醒来,导致祸害接踵而至;禁忌打碎器物,意谓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5、除夕是去旧迎新的时候,尤其是惧怕疫病与恶鬼。因此,人们的除夕禁忌,是源于传统对年的特殊认识。除夕的禁忌极多,也极其重要,集中地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凶、祈求平安、祈盼幸福的心理要求。在与时俱进的年代,人们除夕的禁忌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朝着科学健康和谐的方向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