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6 年河南地区高二语文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思路“歌诗合为事而作” ,通过投影片介绍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在感情。抓住关键词语点拨讨论,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诗歌意境美,加深诗意理解。教学目的1了解诗歌的背景材料,了解五言诗的特点。识记有关文学常识。2理解作者寄托在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美。3学习诗中所表现的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1、 迢迢牵牛星用平凡意象表达的销魂之情。 白马篇外在美和内心美的和谐统一。归园田居悠然自得的心态。2、掌握诵读与背诵古典诗歌的技巧,初步形成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难点:了解三首诗分别用的叠字、铺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
2、手法。教学方法1、点拨法。即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2、诵读法。即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提示。3、联系法。本课的练习设计精要,以练习题为纲,纲举目张。教学媒体投影片、田园风光图教学时数2 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在汉代乐府诗的影响下,在东汉末年的动乱生活中,一批有成就的文人“古诗”出现了,其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 ,它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体的成熟,也开“建安文学”之先声。(二)品味迢迢牵牛星1演示背景材料(投影)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文选 。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做题目。诗作
3、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现实,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常语句,丰富饱满的思想感情,形成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诗之冠冕” ,钟嵘诗品赞它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是“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辞” ,这两方面表现了古诗十九首共同的时代主题,也概括了诗作者的共同遭遇。2介绍有关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 天仙配 (略)3学生熟读成诵。要求:通过节奏感知诗句。4分组讨论,教师点拨。(1)注意诗句中的景、物、人,情是如何转换的,怎样达到情景交融。(2)构思的层层深入特点,如何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语上。(3)
4、叠字的使用对创造氛围、表现人物起了怎样的作用。明确“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用叠词“迢迢” “皎皎”既写星光之亮,又写两颗星星,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全诗从远景写起,由远及近。“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诗人视线移到织女星,写织女织布。 “纤纤”状素手之修美, “札札”状织布之繁忙,状形、摹声,由远及近,由人及物,形声生情。“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织女织成布,才能同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出布,哭得泪如雨下。银河水清又浅,又能相隔多远呢?可是不能相会。揭示出现实与愿望的矛盾,这里由事而人,再到人之忧思。“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盈盈
5、”写水之物貌,清浅的样子;“脉脉”写人之情貌,含情的样子。 “盈盈”与“脉脉” ,水貌与情貌都很美。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景情并生,哀怨动人。这两句揭示矛盾之鲜明,表情之深切,景情之交融,声情之并茂,雅俗之共得,堪为诗歌上乘。5结合板书,试背全诗。(三)鉴赏白马篇1演示背景材料(投影)曹植,字子建,曹丕同母弟,与父曹操、兄曹丕合称“三曹” 。生前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曰思,世称陈思王。曹植少时聪慧,很有文学才华,颇受曹操宠爱;后期则是在曹丕父子两代皇帝迫害下度过的。曹植前期诗歌多描写在邺城的安逸生活和对壮烈事业的憧憬,是抒发志趣和抱负之作;后期由于生活处境的剧变,作品反
6、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较前期又有进步。他的诗继承了诗经 、 楚辞的优良传统,在学习乐府民歌和古诗的基础上,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曹植是建安时期最副盛名的作家, 诗品称为“建安之杰” ,称其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高度概括了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白马篇是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品,诗题又作游侠篇 。曹植诗歌后期代表作有七哀 、 七步诗等。2读课文、品形象。3鉴赏艺术手法,交流学习体会。(1)借物写人,以少概多的写法。诗歌开头写金羁白马,连翩飞驰,马的装束如此华美,奔驰又如此轻捷,可以想见骑马者是多么英姿飒爽、勇敢善骑。借物写人,以少概多,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2)铺陈描述,语言丰富。为
7、了表现游侠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作者先用八句排比,展现游侠的骑射风采,辞藻华美,语言丰富;接着连续用对仗、用警句来夸饰他的英勇无畏的雄姿和崇高无私的心灵。(3)用字精当,准确生动。如“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破” “摧” “接” “散”写出了战场上的这位英雄少年辗转腾挪,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细加品位,足见作者炼字的功力。(四)课堂总结品味古典诗歌,欣赏诗歌艺术大致过程:认识言语文字了解背景知识进入言语情境再现人物动作想象人物形态体味人物情感构建人物形象把握作者意图分析艺术手法。第二课时(一)演示图片,导入新课利用声像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自然美。打开
8、另一幅“田园风光图”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二)诵读课文找出诗中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点拨“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是陶渊明的居所,空旷而简陋。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浓荫密盖,桃李飘香,集色彩与味道于一体。 “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雅趣、激情、诗意全在这“狗吠” “鸡鸣”的声响中。这四个意象,构建了优美而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三)欣赏诗歌的意境美所谓意境,简单地说就是景与情的融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我们欣赏意境美,不能停留在品味物象上,更应探求意蕴。(四)展示背景材料陶渊明(36427) ,东晋大诗人,字
9、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他出身于仕宦家庭,家境较贫寒,他写的五柳先生传就是其生活的自况。少时虽有“大济苍生”之志,然家道的没落,社会的动荡,注定他得不到朝廷的重用。29 岁才出仕的他,官场中降志辱身的周旋,使他早年就有的爱慕自然,企慕隐逸的思想每每滋生,致使他时隐时宦,年过不惑,大悟人生世道,终于弃印归田,耕隐山林,并写下了许多田园诗歌,被后人称为“田园诗人” 。(五)研读诗歌思考1陶渊明对官场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2陶渊明回归自然的原因?3哪些诗句表示陶渊明对官场的厌恶?明确1陶渊明厌恶官场生活。 “误落尘网中”说明人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2陶渊明归隐田园,固有仕途
10、坎坷之故,但更主要的还是自己归隐田园的志向。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久”与“复”相对道出,足见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久蕴心中。3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用比喻手法言其厌恶官场。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几多后悔,几多怅惘,足见官场不可久留之意。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回归后的喜悦,难以饰掩,自然率直地表述出来,这些均源自其对官场的厌恶。(六)鉴赏诗歌提示1寓情于景,以景抒情的特点。诗歌中间从“方宅”起八句叙写田园村居之景,先近景写村居的整齐、安逸,后用远景写村居处于幽静、清美的环境之中。农村景物的生动描绘,正是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心理反映,写景是为了表达摆
11、脱尘网、归园田居的喜悦心情。2语言朴素、简洁,比喻形象、自然。整首诗如叙家常,用语极为自然朴实,真情真意,直朴感人。古人曾说:“语俗而意愈雅” ,正是说到了点子上。诗中以鸟以鱼设喻,选择村居生活中常见物作比,更是自然、形象,与全诗意境十分吻合。(七)难点突破1怎样理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明确这里的“俗”指社会时尚,就读书人来说,即是“学而优则仕” ,读书做官这一套。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丘山”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这两句诗是说诗人从小就缺乏适应世俗的能力,本性是喜爱山林自然的。2诗中说:“守拙归田园” ,诗人为何要说“守拙”?明确诗句中的“守拙”是和官场中权谋机诈的
12、“取巧”相对而言的。 “守拙”就是“傲然自足,抱璞求真”和“抱璞守静”的意思,是一种鄙视功名利禄、洁身自好的清高品格。这时的诗人是以此引以自慰的。3陶渊明的诗中写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诗句中的“旧林” 、 “故渊”与陆机的诗中“孤兽思故薮,离鸟悲旧林”以及王赞的诗中“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提到的“故林” 、 “旧林” 、 “故薮”是否相同?为什么?明确不相同。陶渊明诗中的“旧林” 、 “故渊”就是篇末的“自然” ,即大自然的广阔天地,而陆机和王赞诗中所说的“旧林” 、 “故林”是指故乡,他们在诗中是单纯地思乡怀旧,而陶渊明是借这两句诗形象地表达了自己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田园后,是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彻底否定。(八)回顾总结古人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品味陶渊明的诗,也会产生同样的感觉。画所以似诗是情在诗中,诗所以成画,是读者或作画人的用情结果,读书品诗全在一个“情”字。(九)布置作业饮酒是陶渊明反映归隐生活的又一诗作,课后诵读此诗,加深对陶诗艺术特色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