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媒介的内容生产管理,媒介生产管理,狭义的媒介生产管理,是指与媒介产品的制造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比如报纸的排版、印刷和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播出。广义的媒介生产管理,既包括媒介产品的制造,也包括对新闻采编业务的管理。本章研究对象是指广义的媒介生产管理,重点是采编业务的管理。,第一节 媒介内容生产的特性,一、信息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报刊、广电一般工作步骤:收集信息 编辑制作 产出成品 发行或播出 用户接受,二、媒介采编管理与制作生产管理的关系,1、采编管理是整个媒介管理的重中之重。2、采编管理主要是对“事”的管理,制作生产管理主要是对“物”的管理3、对业务人员的培养和使用,有不同的素质要
2、求,三、报纸生产与广播电视制作的不同特性,1、节目制作组合报纸:个体创作性较强 广电:集体创作性强2、产品构成要素报纸:强调内容 广电:强调形式(产品的策划与包装)3、传播的实现环节报纸:印刷阶段最为重要 广电:侧重于制作阶段4、生产类型报纸:服务型生产 广电:制造型生产5、生产成本广电生产成本高,第二节 报纸的内容生产管理,一、报纸采编作业的流程我国报社稿件信息处理的一般流程:,二、报纸采编部门的组织设计,1、采编合一采编合一即部版合一,版面由各部承包,编辑部人员在报社时是编辑,出去时是记者,既采又编,采编工作更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常见的方式就是在编委会下设若干个相应的部室,每个部室既有编
3、辑也有记者,除重大采访之外,日常工作中,部室与部室之间基本都是无关联的相对独立。,案例:人民日报的轮岗制,人民日报科教部6个人,负责每周一次的科教版,每周轮一个人做编辑,其余5人采访。每个人都是既从事编辑活动、又从事采访活动。,优点,1、锻炼员工;(一人两项活动)2、节省人力;(一人当两人用)3、提高内容产品质量。(记者眼光做编辑工作,更知信息怎样处理更满足社会需要;编辑眼光做记者工作,可从编版的综合角度审视自己采访的信息,从而可对信息进行恰当处理)4、一定程度上减少内部摩擦。(换位思考、更互相理解),缺点,1、容易造成个人包版制,造成编辑发稿的个人随意性,客观上助长了关系稿的现象。2、看人不
4、看稿,编辑的把关作用形同虚设,导致编辑水平的下降。,2、采编分离,(1)记者中心制“大记者、小编辑”。记者中心制是以政府部门的机构设置为参照,在媒体内部建立了强大的记者部,或以记者为主的专题新闻部。比如说经济部、教科文部、社会部、地方新闻部、政法部、体育部等。各部有专门跑线的记者群,不仅人多势众,而且在实际的操作中,记者的作用也大于编辑。另一方面,记者的稿件决定着版面的内容和风格。编辑的主要作用就是做标题、划版样。,(2)编辑中心制“大编辑、小记者”,编辑中心制是目前国际上媒体通用的运作方式。在这种机制下,编辑的权力很大,可以直接分派记者,对报道进行组织策划。Editor(大编辑) Copye
5、ditor(小编辑),(3)记者中心制和编辑中心制的区别,一是着眼点不同。记者中心制着眼于被采访对象,编辑中心制着眼于读者;记者中心制是以稿件为中心,编辑中心制是以读者为中心;记者着眼于局部,编辑着眼于全局。二是管理管理方式不同。记者中心制中记者和编辑的关系基本上是平行的、分散的,交融性不强;在编辑中心制中,编辑与记者的关系是垂直的、互动的,两者共处于一个系统,共同参与新闻策划,担负报道任务。,3、适用范围,采编合一:规模较小、出版周期较长(小报纸、杂志社;另,日报周刊部等);采编分离:规模大、周期短。(需要分工、专业化)。最常见的做法是实行责编制,建立“分管总编责任编辑记者、编辑“三级业务管
6、理与指挥体制。,案例,北京青年报于2003年底实行了严格的采编分离:编辑、记者分别属于不同的中心,且规定编辑不准写稿,避免了工作的交叉和职责不清;多数采访部门已没有与其相对的编辑部门;记者只是供稿,并可向多个版组发稿,编辑对稿件的质量负责。,三、报纸采编部门的绩效考核,绩效考核量化管理实施量化管理,主要是通过建立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工资分配制度,达到调动新闻工作者积极性的目的。,(1)对于记者编辑的量化管理量化的方法是定岗、定编,规定编辑记者每月应完成的工作量,超额有奖,不足处罚。(2)量化管理制度的完善民工化、助长有偿新闻、虚假新闻,案例:中青报绩效考核,四、报纸
7、的版组化生产,报纸的分版分叠国内最早分叠的报纸南方都市报扬子晚报南京版(周四):A(新闻)54版B(娱乐、生活、汽车)24版C(楼市、家居)16版,版组化的优点,1、有利于报纸科学划分内容2、有利于报纸突出相关内容3、有利于吸引广告,第三节 广播电视的内容生产管理,一、采编流程(以新闻为例)接受采访任务录入采访计划报单 领取采访器材采访结束后交还器材编辑制作并打卡计时编辑完成后报片(把题目和内容输入计算机)编辑选片排序主播配音或相关人员配字幕分管副台长或部主任审片直播或录播,二、广播电视节目的组织设计,1、中心制与频道制(1)中心制:按不同专业设置职能中心,并以此为战略单元“条条管理”中心制组
8、织结构是一种典型的直线职能制组织类型,它的建立是以职能专业化的优势为理论基础的,分设制作中心、播出中心、编辑中心、广告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等专业化中心部门,并根据各自的职能划分进行节目的生产、购买并输送到相关频道时段播出。从我国广电事业诞生之时直至20世纪90年代末,中心制在电视台的管理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心制优势:分工明确,突出媒介资源的整合和设备资源的共享,能较为充分地发挥电视台管理平台的综合协调作用;中心制的劣势表现在:缺乏竞争,多层级的管理结构造成了集权严重,组织缺乏生机活力。,(2)频道制:以各频道为战略单元“块块管理”频道制组织结构是一种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类型,它通过分权的方式
9、让各频道成为“自主运营”的事业部主体。,优势:频道制的优势表现在管理层级的减少,实现了管理层与操作层直接沟通,极大地激发了工作潜能。频道制是频道直接管理栏目,并拥有一套专门服务于频道的技术、设备、采编制作力量,这样可以提高节目制作的效率。整个频道内部门界限被打破,频道可以调配整合节目制作力量和生产创作资源,促使频道内所有节目与频道品质相契合,形成品牌合力,从而有利于提高传播效果。劣势:缺乏整合,力量容易分散。可能会导致追求小集体利益,对电视剧购买竞相抬价和对广告时段销售竞相压价的恶性竞争,或对台(集团)的重大行动执行不力等情况。,案例:央视2010年频道制改革,长期以来,央视旗下频道的所有节目
10、均由新闻中心、广告经营中心和文艺中心等部门制作。在央视2010年出台的改革措施中,取消“中心制”,实行“频道制”成为重点。改革后,央视内部的组织架构发生根本性变革:除新闻中心外的各个中心部门被各个频道所取代,“中心-部门-科组-栏目”的四级体制变为“频道-栏目”的二级体制,频道直接实行总监负责制。各节目组和主持人也将不再从属于原中心,而改为播出所在频道管播出所在频道管理。,(2)制作(片)人制,广播电视节目以制作人为中心,制作人是节目生产过程中的主导人物和总负责人,对节目的策划、制作、包装、推介等流程的实际操作经营权和相关工作人员的指挥领导权。,特点:由制片人承包版块,对栏目的节目制作及财务用
11、人分配等负全部责任。收入分配上实行奖惩机制;制片人有权解聘外聘人员。,(3)制播分离,制播分离,是指在电视节目的生产、流通与播出的过程中,节目的生产制作与节目的播出分别由不同的单位负责的管理制度。在我国电视业原有的体制下,节目的制作和播出都是由各级电视台负责,他们既是节目的生产者,也是播出者。这样的体制成为制播合一制。而在制播分离的体制下,电视台不再负责一般节目的制作,而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节目的编排和播出上。,制播分离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国,主要指英国电视播出机构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片人或独立制片公司制作的委托制片制度,并从法律上对这一制度予以确认和保障。从实施效果看, 播送独立节目制作公司制
12、作的节目使电视公司降低了成本, 并增加了节目的多样性。,对电视台而言,制播分离前,电视台只要考虑如何吸引观众并实现观众注意力的二次售卖就可以了;制播分离后,电视台首先要考虑怎样才能用低廉的价格购买到最有观众缘的电视节目,然后将节目通过频道播出吸引观众、赢得广告主的青睐。不仅能增加节目的丰富性,而且对电视台自身也是促进和改革,对制作公司而言,制播分离前,制作公司的业务范围和立足之地相当狭窄;而之后,制作公司通过竞争,扩大业务内容,为了利润会制作出越来越好的电视节目,既满足观众,创造出自身品牌效应,同时优秀的公司能在竞争中壮大,走向世界。,我国的制播分离之路,上世纪末开始2009年关于认真做好广播
13、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的意见出台,2009年下半年,上海文广集团正式转企改制为上海广播电视台与上海东方传媒集团公司,是制播分离改革开始的标志。,2009年7月16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文件关于推进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修改稿),标志着广播电视行业制播分离的改革在低调徘徊了近10年之后又一次启动。文件中明确规定,除影视剧外,电视台从市场购买节目的比例,原则上每年不低于播出总量的30。这一量化标准让人对中国电视市场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我国广电制作公司的现状,数量上我国目前有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机构近900家,电视剧制作机构300余家,要满足全国近2200家电视频道的节目需求,难度很大。频道节目资源需求与产出严重失衡。质量上多数公司资金、设备有限,人员素质不高,制作的节目品种十分单调,几乎都是风花雪月的娱乐片和粗制滥造的电视剧。那些投资风险大、利润回报周期长的专题片、教育教学类节目乏人问津。,(4)节目制作的社会化,“外包”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