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生物 第四章《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094124 上传时间:2018-06-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 第四章《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生物 第四章《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生物 第四章《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生物 第四章《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高中生物 第四章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 3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高中生物 第四章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 3”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 的支持!- 1 -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在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该条内容标准有两层涵义:其一, “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属模仿性技能目标,旨在通过原形示范(细菌的数量增长)和具体指导,学生能完成建立数学模型;其二, “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理解水平的知识目标,旨在把握数学模型(抽象)与种群的数量变动(具体)之间的2内在逻辑联系。由此,本节教学

2、目标确定为三条(详见前面本节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设计思路高中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概念并不陌生,在学习生物学其他内容时,学生已对运用数学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对遗传规律的认识。因此,本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本节的引入有两种思路:一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即以“问题探讨”引入,然后逐步展开教学,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验证性实验活动;二是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研究性学习内容,事先布置,让学生(或部分学生)在课外完成。从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或体验引入,结合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和“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讨论相关内容,展开教学。现以

3、第一种思路为例说明,本节共 2 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应当遵循具体抽象再具体再抽象循环上升的轨迹。1. 具体。教师以“问题探讨”引入,由于学生已有相关的数学知识,不难回答问题。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的3数学公式有何生物学意义(说明细菌数量增长具有哪些性质)?2. 抽象。进一步让学生讨论:细菌的数量增长模型是怎样建构的?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有哪些?由此,总结出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3. 再具体。联系实例说明种群增长的两种数学模型。4. 再抽象。结合细菌的数量增长模型,得出种群数量增长的“J 型”数学模型;结合实例讨论“K”值。5. 进一步回到具体。讨论数学模型的生物学意义(说明“J 型”和“S

4、型”增长的生物学- 2 - 意义) ,列举实例。6. 进一步抽象。总结用数学模型揭示生物学现象与规律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启发学生从现象揭示出本质和规律,使学生认同运用恰当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表达某些生物学规律。一定要避免从数学到数学,为计算而计算的教学。第二课时为探究活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4由于该探究活动需要较长的时间(连续观察 7 d) ,因此,活动的管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在制定计划、同伴的合作、记录实验数据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提示。三、教学实施的程序(第一课时)- 3 - 4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