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目标定向理论的综述性研究摘 要:目标定向理论在当今体育运动动机的研究中占据统治地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了目标定向理论的来源,目标定向理论的分类,分析了国内外对目标定向理论研究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育运动领域中关于目标定向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关键词: 目标定向 任务目标定向 自我目标定向 社会认知理论包括目标定向理论、自我效能和能力知觉理论。作为社会认知理论的三大支柱之一,目标定向理论在实践中愈来愈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成为研究动机内容的主要方向。2001 年 7 月,第十届国际运动心理学会议(10th WORLD CONGRESS OF SPORT PSYCHOLOG
2、Y )胜利闭幕了。4 年一次的盛会集中反映了近些年来运动心理学家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其研究的内容大体呈现分散化、多样化的特点。但是,在动机研究的方向却有一个焦点:在 13 篇有关成就动机的论文中,9 篇是以目标定向理论为主的。由此可见,目标定向理论在动机研究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所谓目标定向,是指一个人试图在某一特定时间内达到的某一特定的行为标准。心理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个体在完成特定任务时存在两种目标定向,特定占优势的目标取向会影响完成任务的结果,因而决定其成就行为。这两种目标定向分别是任务目标定向(也称学习目标定向)和自我目标定向(也称成绩目标定向) 。1理论基础目标定向理论是当今动机
3、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在运动动机研究中占统治地位。它是目标设置研究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的延伸。目标设置研究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的“科学管理之父”Tayler(1935)所创造的科学管理制度,这个制度的关键就是:根据对时间和工作的分析,对每位个体规定具有一定难度但经过努力又可以达到的目标或任务。之后目标管理法也由此而产生并在企业组织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标设置的来源还可以追溯到心理学中的符兹堡学派,该学派永任务、定势、意向等概念来解释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中就包含有目标的思想。从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们就开始了对目标的研究,自 Locke 于 1968
4、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正式提出目标设置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以来,对目标设置研究的取向有两种,研究的取向之一是对目标本身的特性的研究,如目标的具体化、目标的难易程度、目标过程的接受性等;另外一个研究的重点则集中在对成就情境下个体所采用的占有优势的目标类型(Dweck,1992)和最终结果的分析,即以社会认知模式为基础的成就目标定向研究。2. 目标定向理论的分类2.1 目标定向理论的单因素结构 对目标定向理论的框架,迄今出现过三种划分,Dweck 提出了成就目标定向的单因素结构,他把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作为一个连续体的两个相对变量。任务目标是以学习、掌握为目的的成就目标取向,
5、任务目标定向的个体关注对任务的掌握、理解和能力的发展;自我目标是以追求高成绩、证明自身能力为目的的成就目标取向,自我目标定向的个体关注和他人的比较,以获得对能力的积极评价和避免消极评价。人们还探讨了两种目标定向与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关系。一般来说,任务目标产生适应性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任务目标定向的个体具有一下特征:能够运用深加工策略和自我调节策略;对成败进行努力和策略归因;面对失败,焦虑程度适中;面对困难具有高坚持性,愿意选择挑战性任务;具有创造性,内部动机高;适当的寻求帮助。而自我定向引起非适应性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自我目标定向的个体采用浅加工策略;对成败进行能力归因;面对失败易产生
6、高焦虑;不敢面对挑战性任务,对困难坚持性低(Dweck & Leggett,1998) 。但有研究却发现,自我目标定向在一些情况下也能引起积极的效果,导致更好的成绩和更高的成就。由此可见,有关自我目标的作用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有必要对自我目标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2.2 目标定向理论的三因素结构Elliot 和 Harackiewicz 将成绩目标定向(自我定向)分为指向能力表现的成绩近向目标和指向于趋避无能表现的成绩回避目标。Skaalvik 将成绩目标定向划分为两类“进攻性自我定向和防御性自我定向” ,对于后两者的三因素结构,已经有研究报告证实了它的有效性。Vande walle(1997)
7、根据其研究成果,提出的成就目标定向的三因素结构,他也是把成绩目标定向划分为两个维度:喜欢获得对自己积极的评价和回避那些消极的评价(王雁飞) 。这与 Elliot 和 Skaalvik 的划分类似。我国学者余安帮认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可能孕育着集体(社会)定向的成就动机和社会责任目标,如按时完成任务、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并指出这些积极的社会目标是学生学业的潜在重要因素。班杜拉最近提出的团体自我效能概念,对上述理论建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出于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特征,经济体育的举国体制的考虑,将社会目标纳入目标定向的研究是今后我国学者的一个工作重点。3 国内外研究现状目标定向理论是新近认知心理学家试图运用社
8、会认知理论的原理研究个体在成就情景中的动机和行为的理论。Duda 认为,一个综合(完整)的成就动机理论不应仅停留在预测和澄清个体的行为差异上,成就活动中个体的认知和情感反应的变化也应受到重视。实质上这样的理论应该去进一步的搞清人们是如何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经历一个成就情景的。也就是说,理论应该提供一种概念的框架,用以解释个体在成就活动中,其对活动本身的操作与活动内涵的看法之间的关系。国外已有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在运动与学业情景中这两种目标取向的存在,并且与行为密切相关。3.1 运动中目标定向的研究运动领域中关于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的研究成果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个体的目标取向差异,从而导致其对完成
9、任务的方式过程认知上的不同以及对行为的影响。例如。杜达(Duda 1992)调查了运动情景中目标定向和成功原因间的关系,发现任务定向占优势的运动员相信努力与合作可导致成功,而自我定向占优势的运动员认为高度的技能有助于成功,并且相信欺骗性手段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他还在一次对打保龄球的大学生的研究表明,那些从此项运动中获得高水平“快乐感”的学生拥有较高的任务定向和较低的自我定向。Spray 和 Biddle 发现 1618 岁的青少年,如果他们采用任务定向则更有可能参加学校提供的体育教育计划。另外一个方面的研究涉及目标定向情境对个体在运动情境中的认知和情绪反应具有影响。国内学者孙延林对体育教学中
10、的动机气氛对中学生的动机水平,目标定向和能力知觉的影响所作的研究表明学习气氛可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水平,促进任务定向,降低自我定向,提高能力知觉;成绩气氛对学生的内部动机无显著性影响,却促进自我定向,降低能力知觉。因此,他建议应该鼓励在体育教学中创设学习氛围,降低成绩氛围。3.2 学业中目标定向的研究国内外的目标定向理论研究表明,在运动中和学业中除了任务取向和自我取向外,一些研究结果已发现个体目标定向中同时还存在着工作回避取向(Work Avoidance)(Nicholls,Cobb,Wood.et al.,1990)及合作取向(Cooperation)(Duda,Nicholls,1992)
11、。目前有关目标定向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训练、体育教学方面,而对学业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的研究还不多见。陈坚、姒刚彦在目标定向理论及其问卷的初步检验一文研究结果表明:在访谈结果分析来看,被访者对运动中和学业中存在着任务取向和合作取向的看法基本上持肯定态度,而对这两种情景中存在着回避取向持否定态度。访谈结果显示,在运动中和学业中任务取向与自我取向被认为是同时存在的分别达到 45和70;并认为两种取向之间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的分别为 35和 22.5。这方面的访谈结果基本上与目标定向理论的阐述较为一致。 4 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4.1 发展趋势当今体育运动领域中关于目标定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目
12、标定向与内部动机的关系、与能力及努力概念的联系、与学习策略的关系、与体育活动参与坚持性的关系、与运动目的的关系、目标定向的发展与测量七个方面。4.2 未来研究方向4.2.1 对研究工具本身的检验是开展研究工作的重要的第一步。因此应该在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的基础上,对该理论内容及问卷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检验。4.2.2 对运动中目标定向和学业中目标定向进行跨情景、跨文化的比较研究,用以检验目标定向理论的普遍性以及该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的适用性。4.2.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要在实践中检验其合理性,因此,应结合体育运动实践,将目标定向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指导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参
13、考文献:1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马启伟.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姒刚彦.体育运动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与跨文化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3):77.4徐培,漆昌柱.运动员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J.体育高教研究所,1998(2):45-485张晓,李宗浩,孙延林.运动员的目标定向与心理技能的关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3):53-556陈坚,姒刚延.目标定向理论及其问卷的初步检验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52-567 漆昌柱,徐培.运动动机研究的新方向:目标定向理论J.湖北体育科技,2001,20(2)
14、:45-478郗琳.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学刊,2003,10(1):31-349 马庆霞.掌握目标与成绩目标对中学生动机模式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22-2410王学忠.学生的目标系统J.心理科学,1996,19(4):207-21011方媛.初中生对体育课堂动机气氛的认知与内部动机、自我效能及体育成绩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0(23):495-49712申艳娥.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对 “教会学生学习的启示” 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1,113 王雁飞.关于成就目标定向的研究综述.J广州师院学报,No.3 vol 20.1999.50-
15、5714张璐斐,虞锡芳.目标设定方法在提高体育成绩上的作用. J广州体院院报,2001,21(1) 15Duda,J.L&Nicholls,J.G(1992) Dimensions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school work and spor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Vol.84,No.3,290-29916Hon,T.(1992).Advances in sport psychology.IL: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17Dweck,C.(1986).Motivational pr
16、ocesses affecting learning.American Psychologist,41,1040-104818Ping Xiang.The development of self-perceptions of ability and achievement goals and their relations in Physical Education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1998(69):231-241.19Andrew,J,Elliot.Achievement Goals,study strategies and exam performance:a mediationsl analysisJ.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1999(91):540-56320Judith M.Harackinewioz.et al.short-term and long-term consequences of achievement goals:predicting interest and performance overtimeJ.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2000(92):316-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