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多媒体课件(学生2011版)分章练习绪论练习一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这段话的含义是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D.哲学与无产阶级的关系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2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基本核心D.思想精髓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
2、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二、多项选择题6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7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8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9对“马克思主义
3、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理解正确的是A.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B.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C.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D.永恒不变的真理10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因此应该做到A.带着问题在书中寻找答案B.认真读书,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C.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D.反对学习中的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三、简答题1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伟大旗帜?四、辨析题1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14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
4、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五、论述题15试述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参考答案1.A 2.A 3.C 4.A 5.C 6.BCD 7.BCD 8.ABCD 9.ABC 10.BCD1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案要点】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成果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又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其阶级属性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其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
5、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1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伟大旗帜?当今时代尽管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产生了某些新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时代的旗帜。这是因为:(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实践证明了的伟大真理。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仍然存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激烈斗争仍然是当代的本质内容。 (3)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1
6、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答案要点】错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但其中包含着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的哲学体系是具有形而上学性质的“人本“唯物主义,但具有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唯物主义尤其是其唯心史观。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4.凡是代表某个
7、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都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答案要点】错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建立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政党学说,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而构成了自己全面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它的阶级性。无产阶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完成自己变革资本主义社会、通过社会主义达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从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彻底革命
8、性。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科学理论,既是价值学说,又是客观真理,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或革命性二者的有机统一。第一章练习二一、单项选择题1“任何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这句话说明A.任何哲学都是代表全人类利益的B.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概括总结C.哲学必须将各门具体科学完全包括在内D.真正的哲学可以代替各门具体科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 )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A.科学的物质观B.科学的实践观C.
9、矛盾的学说D.发展的学说3马克思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第一个文件”是指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B.共产党宣言C.黑格尔法哲学批判D.资本论4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A.物质范畴B.实践范畴C.运动范畴D.意识范畴5被恩格斯称为地球上“美丽的花朵”的是A.物质B.意识C.规律D.人类二、多项选择题6坚持可知论的观点A.一定是唯物主义B.一定是辩证法C.可能是唯物主义D.可能是唯心主义7下面有关物质和运动的观点错误的有A.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B.运动就是物质C.物质
10、等同于运动D.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8实践的基本形式有A.生产劳动实践 B.间接经验 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科学实验9下列命题中贬低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犯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错误的有A.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B.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C.人将成为“机器世界的玩物”而被保存在将来的动物园里D.意识不过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0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相同的地方表现在二者A.都是统一的物质运动规律的表现形式B.都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C.都表现为确定的必然性D.都无需有意识的人的参与三、简答题1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2简述实践中的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
11、系。四、辨析题13脱离运动的物质与脱离物质之运动皆不可想象,故运动即物质,物质即运动。1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电脑”将完全代替甚至超过人脑。五、论述题1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唯物主义”?参考答案1.B 2.B 3.A 4.A 5.B 6.CD 7.BC 8.ACD 9.BC 10.ABC1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答案要点】从理论上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是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最基本最普
12、遍的问题,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根本原则。弄清哲学基本问题,可以提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自觉性。12.简述实践中的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答案要点】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对人和世界的中介作用是通过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实现的。实践的主体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的客体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物质转换过程,在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主体反映客体的认识过程。一方面是主体客体化(或称主体对象化)过程,即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另一方面是客体主体化(或称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
13、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失去自己对象化形式而变成主体的一部分。13.脱离运动的物质与脱离物质之运动皆不可想象,故运动即物质,物质即运动。【答案要点】错误。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能想象的,这个论断是正确的,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的。1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将完全代替甚至超过人脑。【答案要点】错误。这种观点抹杀了人脑和电子计算机的本质区别,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
14、式,是机械论的观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电子计算机却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因为人脑是活的有机体,电子计算机是人的智慧结晶,是死的机械装置,电子计算机是人制造的,受人的支配。人脑本身及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因此电子计算机永远不可能完全代替人脑。1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唯物主义“?【答案要点】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认为它不懂得人本身及其活动是物质的客观活动,因而不能理解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出“要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即对对象、现实不仅要从“客体方面去理解“,更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把它们当作感性活动,当作人的实践活动去理解
15、,因此,所谓实践唯物主义,即把现实当作人的实践活动去理解的唯物主义。第一,引入实践观念,解决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脱离的问题;第二,引入实践观念,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不能贯彻到社会领域而形成“半截子“唯物主义,社会领域成为唯心主义避难所的情形;第三,就辩证法本身来说,实践观念的引入,也使它摆脱了神秘形态而找到了现实的合理形态,使其在主客观二重世界得到统一。第四,实践观念的引入也对认识论形成变革,指出了认识的形成和验证都具有实践的本质。毛泽东据此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概括成实践论。因此,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故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可看成实践唯物主义。练习三一、单项选择题1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16、A.矛盾的特殊性 B.矛盾的普遍性C.事物变化的性质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在于A.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B.是否承认发展的观点C.是否承认内部矛盾的观点D.是否承认质变的观点3 “居安思危”这句名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4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5看一个人要优点与缺点兼顾的工作方法的理论根据是A
17、.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的原理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二、多项选择题6下列属于矛盾斗争性的内容有A.战争B.学术争论C.生活方式的差异D.相互限制7下列关于质、量和度的说法正确的有A.质和量都是客观的、多样的,都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B.一事物在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质称为属性C.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体D.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8下列词汇中体现了适度原则的有A.解剖麻雀B.过犹不及C.祸福相依D.掌握火候9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表现为A.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
18、段各有不同特点C.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D.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10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三、简答题11怎样理解发展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12量变和质变及其根本区别是什么?四、辨析题13矛盾的斗争是不可调和的,因此斗争就是对抗。14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内因和外因的作用,因此整个宇宙也离不开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五、材料分析题15下面是一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材料160多年来,国际共运和世界社会主义经历了波澜壮观、艰难曲折、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
19、。尤其是20世纪末出现的苏东剧变,犹如一场地震,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共产党执政国家数量由15个减少到5个,土地面积损失70,人口损失32,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力量受到沉重打击,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苏东剧变后,除中国以外,越南、朝鲜、老挝、古巴四国顶住了压力,稳定了局势,保住了社会主义的阵地。近年来,党员人数比苏东剧变时有所增加。四党的基层组织比较巩固和健全,党有能力对国家和社会实现全面的领导和控制。四党十分重视国内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正在进行不同程度上的改革。总体上看,越南、老挝外部环境相对宽松,改革起步早,越南取得成果较大,老挝也取得一定成绩,朝鲜、古巴外部环境严峻,在改革上顾虑重
20、重,国内经济政策调整起步晚,成效不大。前苏东地区共产党经过几年的奋斗,部分国家共产党得以重建并取得合法地位。俄共有党员50多万,2万多个基层组织。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现有党员12万左右,基层组织5000个,在去年的大选中成为议会第三大党。乌克兰共产党约有党员11.4万。摩尔多瓦共产党是剧变后第一个通过选举重新获得执政地位的政党。它的崛起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时期的一个亮点。摩共执政以来,对内维持社会团结,推行改革政策,赢得多数民众支持,其执政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但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加之反对派不时兴风作浪,摩共将继续面临严峻的执政考验。另外,一些独联体国家的共产党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有的还获得
21、了参政地位。如塔吉克斯坦共产党中央委员阿基诺夫在政府中担任总理,塔共有13名党员入选议员,并组成塔共议员团,在国内有广泛的影响。当今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无一例外地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客观的历史条件,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所有这一切,都使得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中国对本国社会主义
22、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保持清醒的认识,努力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建设规律的认识,并有效抵御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图谋,使社会主义中国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问题:请结合材料,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阐述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参考答案1.D 2.C 3.A 4.D 5.D 6.ABCD 7.BCD 8.BD 9.ABC 10.AD 11.怎样理解发展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答案要点】发展中的连续性是缓慢而不易察觉的量的积累阶段;间断性或飞跃是事物质变的阶段,是旧质转化为新质的过程。由于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交替发生、不断转换,使事物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间断性,呈现出连续性和间断性辩证
23、统一的运动过程。12量变和质变及其根本区别是什么?【答案要点】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13.矛盾的斗争是不可调和的,因此斗争就是对抗。【答案要点】错误。矛盾的斗争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哲学范畴。在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中,凡是表现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倾向的,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是矛盾的斗争。矛盾的斗争概括了对抗和非对抗多种
24、斗争形式。对抗是指表现为剧烈冲突的斗争形式,它只是斗争的一种形式,不是斗争的一切形式。该命题混淆了矛盾斗争范畴和对抗范畴的区别,把对抗这一种斗争形式当成了斗争的一切形式,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14.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内因和外因的作用,因此整个宇宙也离不开内因和外因的作用。【答案要点】错误。宇宙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而物质宇宙是唯一的,在它之外没有别的宇宙,没有别、东西。宇宙自身是自身的原囱,认为宇宙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外因,这必然陷入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上述命题的错误在于把具体事物的发展原因推广到整个宇宙上去了。具体事物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整个宇宙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25、、绝对的。具体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外因,不能由此推出整个宇宙的存在和发展也有外因。因此上述命题是错误的。15结合材料,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阐述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答案要点】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规律和内容。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就表现为
26、历史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社会形态更替的反复甚至倒退,是时常出现的。从世界历史上看,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同任何事物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一样,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不会不发生曲折,也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过程。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第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第二章练习四一、单项选择题1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
27、立的路线是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C.“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D.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关系3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4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不同于感性认识的特点的是A.直接性 B.主观性 C.摹写性 D.抽象性5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A.真理是
28、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C.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D.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二、多项选择题6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7认识过程中第二次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有A.大量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B.理论相对正确C.坚持一般与个别相结合 D.坚持群众路线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是A.任何真理的发展都是绝对性、相对性的统一B.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D.绝
29、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包含9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10理论对实践的依赖主要在于A.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理论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C.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D.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三、简答题1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12简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其实现条件。四、辨析题13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14真理就是指事物的客观规律。四、论述题15试用
30、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原理说明参加实践活动与读书的关系。参考答案1.C 2.C 3.D 4.D 5.D 6.ABC 7.BCD 8.ABCD 9.ABC 10.ACD1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答案要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坚持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可以说,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唯心主义认识论是先验论,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其中主观唯心主义把认识看
31、成是人头脑中固有的、主观自生的。而客观唯心主义则把认识看成是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总之,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了“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是错误的。12.简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其实现条件。【答案要点】从实践到认识就是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是:第一,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13.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答案要点】正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必须要通过两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亦即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其中,第二次飞跃具
32、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因为认识只有回到实践,用于实践,才能达到认识的目的,才能体现理论的价值;而且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在第一次飞跃中是无法解决的,因而只有回到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所以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14.真理就是指事物的客观规律。【答案要点】真理同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密切相关的,但真理并非就是指事物的客观规律。真理是思维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本身不存在正确与错误的问题,只有当人的思维去认识、去反映这一客观规律时,才有一致不一致、正确不正确的问题。只有与客观规律相一致的认识,或者说,只有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真理。客观规律作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33、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来的这一正确认识,其形式是主观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一致和统一。15试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原理说明参加实践活动与读书的关系。【答案要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方面,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就是说,客观存在的事物不会自动地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而是由于实践的需要才能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成为人的认识对象。另一方面,实践是一切认识的唯一来源,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践出真知,无论什么人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就必须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直接经验就是人们亲自实践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但由于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去实践,接受间接经验也是个
34、人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间接经验是指没有亲自实践,从别人或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它可以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缩短认识过程,少走弯路,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效率。获取间接经验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读书。而书本知识也是源于别人的实践的。所以,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就是“源“和“流“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积极参加实践,而且要努力学习书本知识,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自己获得完全的知识。第三章练习五一、单项选择题1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B.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C.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D.人们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2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
35、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3党的群众路线的出发点是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B.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C.坚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D.虚心向群众学习4人类劳动不同于动物活动的根本标志是A.改造自然B.适应自然C.制造工具D.控制自然5马克思、列宁经常把“社会形态”与( )在同一意义上使用。A.经济的社会形态B.政治形态C.意识形态D.生产形态二、多项选择题6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为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C.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
36、盾运动7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个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是A.政治思想和制度 B.法律思想和制度C.政治上层建筑 D.观念上层建筑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A.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科学技术渗透到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C.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D.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9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A.上层建筑不能先于经济基础而建立B.上层建筑必须先发生变化,经济基础才能发生变化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为它服务10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他
37、们可以A.超越历史条件的制约性 B.超越本阶级的制约性C.加快历史发展的进程 D.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三、简答题1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12怎样看待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四、辨析题1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4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五、材料分析题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
38、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材料2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
39、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材料3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请回答:据材料1概括“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据材料2、3指出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用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阐述你对“以
40、人为本”的理解。参考答案1.B 2.B 3.B 4.C 5.A 6.ABD 7.CD 8.BCD 9.CD 10.CD1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答案要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就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一方面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既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也能阻碍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矛盾运动的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是生产力标准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变革生产关系的根本依据。12.怎样看待个人、特别是杰出人
41、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答案要点】任何个人对历史都 有作用。按照个人对历史影响作用的大小,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著名历史人物。著名历史人物包括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那些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他们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他们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他们只有被纳入人民群众范畴才会对历史产生推动作用,同时他们的作用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1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变革生
42、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答案要点】不一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每一种生产关系都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只有生产力发展受到生产关系的束缚时,才会提出变革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变革生产关系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变革后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性质。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变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14.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答案要点】错误。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
43、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参考答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据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材料2提出了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4、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基本要求。材料3提出了发展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奋斗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还是“英雄人物“创造历史、是坚持人民群众自己解
45、放自己还是靠“救世主“解放自己,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以人为本“坚持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推动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的基本思想,正是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和群众史观的具体体现。第四章练习六一、单项选择题1在任何社会,社会财富都是由A.交换价值构成的 B.自然物质构成的C.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构成的 D.金钱货币构成的2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由生产力状况决定的因素是A.劳动强度 B.社会正常生产条件 C.劳动熟练程度 D.经济规律3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指A.
46、私人劳动的生产率 B.抽象劳动的生产率C.具体劳动的生产率 D.个体劳动的生产率4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的作用是A.生产新价值B.生产剩余价值C.生产必要价值D.生产使用价值5某地连续干旱,农民采取各种措施,如打深井、扩大灌溉面积等,保证蔬菜供应,但蔬菜价格普遍上涨,造成蔬菜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是A.蔬菜价格放开 B.蔬菜供不应求C.蔬菜价值增大 D.蔬菜运费增加二、多项选择题6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A.剩余产品的出现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C.私有制的出现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7关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评价正确的是A.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
47、的扬弃B.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C.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D.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8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表明A.使用价值和价值缺一不可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C.有使用价值的非劳动产品没有价值D.只供生产者自己消费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9商家的打折让利的促销是A.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B.为了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C.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变化了D.因为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10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A.商品交换都是按
48、等价交换原则进行的B.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C.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D.价格变化不会无限脱离价值,说明价格归根到底受价值制约三、简答题11区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有何意义?12如何认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四、辨析题1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某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会降低他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这对他是不利的。14价值的实现要以使用价值的实现为前提。五、论述题15试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1.C 2.B 3.C 4.D 5.C 6.BD 7.ABCD 8.ABCD 9.AB 10.BCD 11
49、区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有何意义?【答案要点】第一、明确了是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才使古典学派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有了坚实的科学的基础;第二、正是在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这是他对人类的一大贡献;第三、同样是以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基础,马克思阐明了一系列理论问题:如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理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等等。12如何认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答案要点】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价值形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产生了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体现着产品归不同所有者占有和通过等价交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