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粤教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计划、反思.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910980 上传时间:2020-01-20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计划、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粤教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计划、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粤教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计划、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粤教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计划、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粤教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计划、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学生基本情况分析班级:六年级 总人数:243 (男生人数:153 女生人数:90 )这一学期我继续担任六年级的科学课。六年级有人数 243 人,男生 153 人,女生90 人。从学生学习情况来看,这一 学段学生比较活泼,好奇心强。学生对科学活动十分地感兴趣,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研究气氛浓厚。但由于一部分学生对科学课的研究方式不适应,不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观察、探究、描述、总结、不会实际应用实际。通过学习,学生对科学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了,小组合作探究更加融洽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更强了,对于“科学”也很有自己的见解。不是说孩子是天生的探究者吗?所以我们要

2、创造更多的机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待改进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规范性和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另外科学探究小组的探究态度和习惯。第( 11 )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特点六年级上学期,将是小学生小学科学课学习的一个重要学期。通过前面三年来的学习,他们已经经历了许多典型的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接下来的这个学期里,我们期望学生们向什么方向发展呢?进一步打开他们观察、研究、认识事物的窗口,引导他们开展相对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就是六年级下册教材的基本设计思路。在这一册科学教材里,学生将学习物质的变化、生物与环境、遗传与进化、

3、保护环境、等四个单元。 二、学习目标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1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打好基础。1、用“任务驱动 ”形成学习目标2、用“任务驱动 ”统整教学内容3、用“任务驱动 ”增强学习动力4 用“任务驱动 ”促进自主学习 三、使用本册教材要注意的问题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7、各班建立科学

4、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2教学计划进度表周次 起讫日期 教 学 内 容 课时数一 9 月 1 日 3日 1、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2二 9 月 6 日10日 2、混合和分离 2三 9 月 13 日17日 3、生锈与防锈 2四 9 月 20 日24日 4、燃烧与灭火 2五 9 月 27 日30日 5、植物与环境 2六 10 月 4 日8日 6、动物与环境 2七 10 月 11 日15日 7、食物链 2八

5、10 月 18 日22日 8、代代相传的特征 2九 10 月 25 日29日 9、进化中生物 2十 11 月 1 日5日 10、网络课堂 2十一 11 月 8 日12日 11、保护环境 2十二 11 月 15 日19日 12、水质调查 2十三 11 月 22 日26日 13、变废为宝 2十四 11 月 29 日12月 3 日 14、和谐的家园 2十五 12 月 6 日10日 网络课堂 2十六 12 月 13 日17日 网络课堂 2十七 12 月 20 日24日 复习 2十八 12 月 27 日31日 科学知识和技能考查 2十九 1 月 3 日7 日 技能考查 23课时教学计划课题:1 无处不在

6、的物质变化总第 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能力培养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2. 培养学生学习实验设计、实验验证的能力。3. 学习对探究过程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2.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二、教学重点:经历观察、比较、描述、分析、交流等探究过程,了解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四、教学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导入 出示课本图。 问题 同学们

7、,在厨房里,你看到哪些物质发生了变化? 目的 引出接下来的活动话题。二、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媒体 出示一组图片: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 导入 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到的物质变化现象。问题 这些物质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交流 学生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认识物质会发生变化。4引导 这些物质变化后与变化前有什么不同吗?讨论 各小组进行讨论,并进行交流。目的 通过观察、描述、比较、汇报和交流等学习活动,知道物质是会发生变化的,不同的物质,其发生变化的现象也各有不同。三、活动二:冰的融化媒体 出示蜡块加热前后的对比图片。 问题 蜡块加热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交流

8、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描述蜡块在形态上的变化。媒体 出示一杯冰块。问题 在冰的融化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方面的变化?实验 分小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作记录。媒体 播放 “冰的融化过程” 视频。交流 各小组进行交流和汇报。归纳 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媒体 出示课本图(锡融化后用来焊接电子元件、铁水被铸成铁锭、卫生球变小的图片)。 讨论 分析例子,了解物质形态的变化。目的 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这些物质变化都是形态发生了变化,加深对物质形态变化现象的认识。第二课时四、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导入 出示未生锈的铁钉和生锈的铁钉。问题 仔细观察未生锈的铁钉和生锈的铁钉,它们有什么不同? 观察 学生观察比较,

9、并记录不同特征。交流 各小组汇报观察比较的结果。问题 铁锈和铁是同一种物质吗?有什么方法证实你的猜想?设计 学生分小组设计检验铁与铁锈是否同一种物质的实验方法。如用磁铁吸等方法。交流 各小组交流实验方案,互相交流、讨论,并修改实验方案。实验 小组实验。按修改后的实验方案方法进行实验。小结 铁锈和铁不是同一种物质。五、拓展: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导入 出示一根燃烧过的、形态发生了变化的蜡烛。问题 蜡烛燃烧后,蜡烛的形态发生了变化。除了形态,蜡烛是否还有其他的变化呢?教具 分配给各小组一些燃烧过的、形态发生了变化的蜡烛和完整的蜡烛。5观察 分组活动。观察燃烧过的蜡烛和没有燃烧过的蜡烛有什么不同,并

10、进行交流。 引导 蜡烛变短了,变少了。少了的蜡烛到哪里去了?讨论 小组讨论,描述实验现象,并根据现象交流看法。归纳 蜡烛燃烧后,不仅形态发生了变化,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物质二氧化碳等。六、活动四:给物质变化分类媒体 出示课本图,展示各种物质变化的过程。 问题 橡皮泥捏成橡皮泥萝卜后,发生了什么变化?纸燃烧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木材加工成家具后,发生了什么变化?陶土烧制成了陶器,发生了什么变化?铁矿石冶炼成钢铁,发生了什么变化?思考 学生根据图片,描述每种物质的变化过程。引导 橡皮泥萝卜能变回橡皮泥吗?纸烧成了灰,还能变回纸吗?讨论 哪些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怎样判断?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猜想物质变化的逆

11、过程,对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判断。交流 各小组交流并汇报自己的观点。归纳 用物质变化后能否变回原来的物质来判断是否产生新物质是比较科学的。交流 说一说,铁生锈、冰融化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七、小结。六、作业设计:完成书本内的观察记录、实验设计。七、板书设计:物质的变化: 1、没有产生新物质 2、产生新的物质八、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描述、分析、交流等探究过程,了解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实验设计、实验验证的能力。学生学会了

12、一点对探究过程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在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活跃,基本上能达到教学要求。课时教学计划课题:第二课 混合与分离6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变变化不可逆。能力培养1. 在混合与分离的实验中进行有目的的观察。2. 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3. 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了解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和分离混合物。2. 教育学生要学会和同伴合作,保证本组每个学生都有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二、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探究

13、几种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分析、比较物质在分离前后的差别。三、教学准备:教学图片,录像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情景 星期天,妍妍在家里招待小朋友,她把草莓汁和牛奶混合在一起,制成了粉色的草莓奶,又甜又香,味道好极了。问题 如果我们也来把果汁与牛奶混合在一起,大家能调配出什么奶呢?目的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二、活动一:物质的混合媒体 出示课本图。 导入 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有时我们会不小心把它们混合在一起,这些物体混合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猜想 引导学生猜想课本中提出的几种物质组合混合后可能出现的现象,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下来。交流 各小组汇报交流结果。拓展 哪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混合

14、后有新的物质产生?三、拓展 分离盐和水媒体 出示海水晒盐的图片。 7导入 海水在日晒后,水蒸发后就留下了盐。千百年来,盐场的工人叔叔就是运用这种方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任务 今天,我们来模仿这个方法,从盐水中取回食盐。演示 教师演示分离盐和水的实验。小结 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中的盐水,当蒸发皿中的水完全蒸发后,剩下的就是盐了。这说明盐和水混合后,可以重新分离。拓展 课后,我们可以将盐水在常温下放置,过一段时间后再观察,看看水蒸发后有什么现象。目的 了解生产、生活中分离混合物的实际应用,增进学生对蒸发法分离混合物原理的理解。四、活动二:分离混合物问题 我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把盐水中的盐和水分离。其他的

15、混合物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分离吗? 讨论 水和沙的混合物、水和油的混合物、醋和小苏打的混合物、沙和绿豆的混合物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分离?需要什么工具?设计 根据讨论的情况,设计各种混合物相应的分离方法,分析可行性。交流 小组交流,根据各组同学的意见,调整分离方案。实验 小组实验。运用各自设计的方法进行混合物分离,并做好记录。思考 分离后的物质与混合前的物质是同一种物质吗?小结 分离实验让我们发现,有的物质混合后又能分离出来,恢复成原状;而有的物质混合后,不容易分离,而且很难恢复成原状。媒体 播放 “混合与分离” 视频。五、小结。教学反思: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

16、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变化不可逆。学生学习了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学生能够探究几种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分析、比较物质在分离前后的差别。在上课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课时教学计划课题:第三课 生锈与防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82. 了解常用的防锈方法。能力培养1.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根据事实进行分析、预测的能力。3.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处处有学问。2. 进一步加强长期观察、记录的意志力锻炼。3. 建

17、立尊重事实,逻辑推理应以事实为依据的观念。重点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教学准备相关图片及视频,铁钉、烧杯、清水、凡士林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情境 出示课本图。 问题 铁门为什么都要刷这种油漆? 目的 引出探究活动。二、活动一:探究铁生锈的原因媒体 出示日常用品生锈的图片(图一、图二、图三)。 问题 在生活中,大家常在哪些地方看见过铁生锈?铁生锈后,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交流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生活中见到的铁生锈现象,说一说铁生锈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问题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铁制品生了锈?讨论 小组讨论,并将猜想记录下来。引导 引导学生猜测:在潮湿的、有空气(氧)的地方,铁容易

18、生锈。任务 如何验证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请设计并通过实验进行探究。设计 小组设计实验。交流 交流并汇报实验方法,老师引导学生设计三种不同的条件:(1)干燥的空气中,加入铁钉;(2)空气和水同时存在加入铁钉(铁钉部分暴露在空气中);(3)在煮沸的水(没有氧)中加入铁钉(铁钉完全浸没在水中)。实验 小组实验。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9演示 (由于实验过程比较长,实验现象需一天后才能观察得到,故采用演示的方式进行补充。)出示事前按以上方式进行的对比实验装置,请学生观察现象。讨论 根据现象进行讨论,了解氧和水要同时存在,铁才会生锈。任务 课后继续观察各小组实验装置,记录实验现象。三、活动二:防止

19、铁生锈导入 上一节大家做了铁钉生锈的对比实验,实验现象是否与演示实验一样?交流 引导学生交流课后实验结果,并形成结论:空气(氧气)和水是铁生锈的条件。问题 根据铁生锈的条件,说一说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设计 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并做好记录。交流 各小组汇报交流各自设计的实验方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和分析各小组方法的合理性,不断完善实验方法,使实验更具说服力。修正 根据交流情况,重新修正实验方案。任务 布置学生课后展开实验。在下一节课组织学生汇报各自的实验结果,说明运用了什么原理。媒体 播放 “铁生锈了” 视频。四、小结。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 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 了解常

20、用的防锈方法。 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加强。在能力培养上 ,培养学生根据事实进行分析、预测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本课教学,基本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时教学计划课题:第四课 燃烧与灭火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2. 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能力培养1. 培养学生根据事实进行分析、预测的能力。2.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3. 培养学生网络查找资料、相互交流的能力。104. 运用自评和互评,学习如何认识自我、认识他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2. 建立尊重事实,逻辑推理应以事实为

21、依据的观念。重点难点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教学准备器材与材料:火柴、纸、布料、酒精、蜡烛、酒精灯、烧杯、集取好的氧气、木炭等;教学媒体:着火、灭火的图片或视频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媒体 出示课本图。 问题 锅烧得太热,油着火了,妈妈当机立断地盖上了锅盖,波波不明白,为什么盖上锅盖就能灭火? 目的 引出探究话题。二、活动一:物质的燃烧媒体 出示燃烧图片。 问题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质可以燃烧?思考 思考,并在课本上做记录。媒体 出示课本图。 问题 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哪些可以燃烧,哪些不可以燃烧?交流 是否所有的物质都可以燃烧?交流看法。目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燃烧需要可燃物。三 、活动

22、二:熄灭的原因演示 点燃酒精灯,然后用灯帽盖灭酒精灯。问题 酒精是可以燃烧的物质,为什么盖上灯帽酒精灯就会熄灭呢?思考 猜想盖上灯帽后,酒精灯熄灭的原因。引导 利用模拟实验来探究此问题:用烧杯罩住燃烧着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燃烧还能持续吗?任务 探究蜡烛维持燃烧的条件。实验 小组实验。及时记录实验现象,把观察到的现象实事求是地记录下来。交流 各小组汇报实验现象,然后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引导 让学生意识到烧杯罩了蜡烛,蜡烛与外面的空气隔开了,所以空气里面应该有某种物质能支持燃烧。这种物质就是氧气,是氧气在支持燃烧。11归纳 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目的 让学生认识到燃烧需要空气(氧气)。四

23、、拓展:让木炭燃烧得更旺媒体 出示课本图。 问题 木炭是一种常见的燃料。木炭燃烧有一个特点,就是燃烧没有木材那么“旺”。如果想让它燃烧得“旺”一些,有什么办法呢?讨论 分小组讨论,设计使木炭燃烧得更旺的实验方法。交流 各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法,互相质疑,共同完善实验方案。演示 运用各小组的方法进行演示,看看能否使木炭燃烧得更充分。观察 观察并记录现象。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小结 燃烧有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温度。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条件做很多事情。媒体 播放 “燃烧的条件” 视频。 思考 水为什么能灭火?引导 水灭火就是利用了水蒸发时吸收的大量热量,降低温度。媒体 出

24、示灭火图片。 讨论 灭火的方式和原理。应用 除了降低温度的方法,还能采用隔绝空气(氧气)的方法进行灭火:用沙埋、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用湿棉被盖住火等灭火方法。五、小结。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探究控制燃烧的方法等活动,学习如何利用科学知识和规律,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这些活动,使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实现科学服务于生活的最终目的。本课教学力求使学生知道燃烧还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接着通过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根据燃烧的条件,尝试设计让木炭燃烧得更旺的方法,引导学生从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出发进行全面考虑,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

25、。引导学生学会根据燃烧的原理进行灭火,并学习有效地防止火灾发生的方法,将所学知识用于解释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浓厚,发言踊跃,达到预期效果!课时教学计划课题:第五课 植物与坏境第一课时12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知道环境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2.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些特性。3. 知道植物具有和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能力培养1. 通过观察、比较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 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对观察和研究进行记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2. 对身边的事物及自然有着探究的欲望。3. 愿意了解大自然的奥秘,喜欢研究有关动植物的知识。重点难点通过对

26、比实验,分析植物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教学准备图片:沙漠、高山、草原、热带雨林、池塘生态图;视频:有关的生态系统介绍;文字资料:温室的环境条件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媒体 出示课本图。 情景 自设情景,讲述事情经过,引出问题。问题 波波要把一盆仙人掌放在阴生植物区内种植,合适吗?目的 通过讲述故事情景,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植物的外部结构的观察中,从而引出要研讨的问题 仙人掌放在阴生植物区内种植,合适吗?让学生通过对仙人掌和龟背竹这两种生活中常见植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长环境进行观察比较,将植物的外形和它们生活的环境建立起联系。二、活动一:仙人掌和龟背竹导入 出示仙人掌和龟背竹植株,

27、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这两种植物的外形特征。问题 龟背竹的叶子很大。仙人掌有叶子吗?观察 观察、比较仙人掌和龟背竹的外形特征及其生长环境,并做记录。引导 仙人掌的叶子在哪里?由于适应干旱的环境,仙人掌的叶子退化变成了针刺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仙人掌和龟背竹的外形差异。讨论 根据仙人掌和龟背竹生长的外部形态特征,并查阅资料,分析其生长环境。13交流 各小组进行交流和汇报。引导 介绍仙人掌和龟背竹生长的环境特征。目的 通过对仙人掌和龟背竹这两种植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长环境的观察比较,将植物的外形和它们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三、活动二:耐旱的本领问题 仙人掌和龟背竹的外部形态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吗?猜想

28、 根据活动 1 的结论进行假设。讨论 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引导 可设计对比实验来进行观察。由于蒸腾作用,植物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都要从植物的表面蒸发到大气中。设计 注意考虑以下几点:仙人掌和龟背竹耐旱情况的对比实验中要控制什么条件?如何进行观察?怎样做才公平?实验 用塑料袋分别把仙人掌和龟背竹的叶子全部密封起来,对比仙人掌和龟背竹的耐旱情况。注意观察塑料袋内壁的水珠,并做好记录。引导 本活动通过观察、比较罩在仙人掌和龟背竹茎叶上的塑料袋内壁的水珠的多少来分析它们的耐旱本领。塑料袋内壁的水珠多,说明这棵植物在相同的环境下散发的水分快,体内保水的能力弱,不耐旱。交流 各小组进行交流和汇报,共同推断仙人

29、掌与龟背竹的耐旱能力。拓展 叶子小的植物都比叶子大的植物耐旱吗?目的 通过对仙人掌和龟背竹这两种植物的蒸腾作用的对比实验,学习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进一步了解植物的外形和它们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四、活动三: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媒体 播放 “耐旱的植物” 视频。 问题 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它们怎样适应干燥少雨、温差较大的环境特点?分析 小组讨论。从沙漠环境里植物的种类、植株的高矮、植物的外形、根茎叶的形态等,分析植物是否能适应沙漠的气候特点。媒体 播放 “热带雨林” 视频。 问题 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它们怎样适应气候炎热、雨水充足的环境特点?引导 热带雨林的上层光线充足,以高大的

30、大型乔木为主;下层阴暗潮湿,以矮小的草本植物为主。分析 小组讨论。从热带雨林环境里植物的种类、植株的高矮、植物的外形、根茎叶的形态等,分析植物是否能适应的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媒体 播放 “池塘里的植物” 视频。 问题 生活在池塘里的植物,它们怎样适应水分充足、空气含量较少的水生环境?14分析 小组讨论。从池塘环境里植物的种类、植株的高矮、植物的外形、根茎叶的形态等,分析植物是否能适应池塘的气候特点。交流 各小组进行汇报和交流。归纳 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问题 留下问题供学生课后思考:草原和高山上的植物,它们的形态结构也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吗?目的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

31、较沙漠、高山、草原、热带雨林、池塘植物群落的植物,认识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第 二 课 时五、活动四:观察身边的植物考察 组织户外考查活动,观察校园植物。活动前指导学生分好小组,选好组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做好规划。观察 有目的地观察校园里的一个植物群落的特点,并做好记录(包括文字、图像等,可通过表格记录、画图、等方式进行)。讨论 该处生长的植物是否具有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包括哪些特征?交流 各小组以手抄报或者小论文的形式进行汇报和交流。拓展 无土栽培的植物,它们又是怎样适应环境的?目的 通过对身边熟悉的环境中的植物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植物是否具有和生活环

32、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六、小结。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对仙人掌与龟背竹两种植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长环境的观察比较,将植物的外形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建立起联系,并通过对比仙人掌与龟背竹的耐旱本领的实验证明这一联系。接着,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环境里的植物的形态结构,认识环境对植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教学开始时,创设了问题情境,通过四个主题人物观察到的植物园阴生植物区里的植物其叶子大都大而厚实,而仙人掌却明显没有这样的叶子,从而引出了一个问题:“仙人掌可以种在阴生植物区里吗?”由此,驱动学生去思考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引发出第一个探究活动观察和比较仙人掌与龟背竹的外形特征及其生长环境,引导学

33、生思考这两种植物的外部形态的差异。接着进入活动 2仙人掌与龟背竹耐旱情况的对比实验,通过观察、比较罩在它们茎叶上的塑料袋的水珠的多少来分析它们的耐旱本领。在学生对植物外部形态的差异和耐旱的本领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之后又设计了观察比较沙漠、高山、草原、热带雨林、池塘环境中的植物的形态特征及其环境特点的活动,进一步让学生分析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关系(活动 3);15选择身边熟悉的自然环境,观察该处生长的植物,考察它们是否具有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感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是比较流畅的,学生学习兴趣较浓.课时教学计划课题:第六课 动物与坏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动物在适应环

34、境方面的具体实例。2、认识动物的形态和生存本领是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联系的。能力培养1、通过观察、比较活动,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2、学会假设,并用事实证明自己假设的合理性。3、学习在网上正确查找资料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动物生存本领的神奇。2、动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珍爱生命。3、受动物生存本领的启发,乐于进行发明创造,改进生活。重点难点通过搜集整理信息、分析、交流等探究过程,认识动物的形态特征和生存本领与其生存环境密切相关。教学准备图片:松鹤延年图、丹顶鹤及生活环境图、鸟足图、鸟喙图、各种动物及生活环境图、丹顶鹤剪贴图;资料:丹顶鹤的生活特点及生活环境的资料

35、、各种动物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的关系的图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媒体 出示松鹤延年国画图、丹顶鹤在沼泽嬉戏图。 问题 丹顶鹤能生活在松树林里吗?讨论 小组讨论,说说对两幅图片的看法和疑问。目的 情景导入,引出“丹顶鹤适合生活的地方是松林还是沼泽地?”的问题,让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对动物的身体形态与生活环境之间关系的思考。二、活动一:丹顶鹤适合生活在哪里?16导入 丹顶鹤适合生活的地方是松林还是沼泽地呢?猜想 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猜想假设。活动 上网搜寻关于丹顶鹤的资料。阅读课本“有趣的鸟足”资料。 各组根据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引导 重点引导学生从气候、栖息地和食物三方面去分析,思考丹

36、顶鹤更适合生活的环境。交流 小组交流,各组对其他组提交的证据和结论互相思考和质疑。归纳 丹顶鹤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是与沼泽地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拓展 动物的外形特征、行为习性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目的 本活动通过探寻丹顶鹤适合生活的地方,使学生认识到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三、活动二:奇妙的身体特征与生活习性媒体 播放 “动物的本领” 视频。 问题 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之中,有哪些动物的身体特征或生活习性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活动 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动物,找出它们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和习性。引导 及时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一些动物,如小兔子、小燕子等,观察它们与环境相

37、适应的特征和习性。交流 各小组进行交流和汇报。归纳 各种动物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大都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拓展 各种动物有哪些特殊的本领?目的 本活动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物奇妙的身体特征和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进一步认识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四、小结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中,以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搜寻证据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这一教学流程展开。本课是继植物与环境之后又一以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主题的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之后,再开展动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本课先从对丹顶鹤及其生活环境的研究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生存本领与其生存环境的密切联系;再通过对动物身体特征与生活习

38、性和特殊本领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动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事实。17本课共有两个活动,希望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搜集信息、分析归纳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材的驱动页中,利用卡通主题人物提出了一个问题“丹顶鹤能生活在松树林里吗?”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并产生对丹顶鹤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与其环境生活进行探究的欲望。之后,我在教学中安排了第一个活动丹顶鹤适合生活在哪里?活动 1 以丹顶鹤为例,让学生从观察、研究丹顶鹤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分析它适合生活的环境入手,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搜寻证据思考分析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不同动物的鸟足,

39、利用实例去讨论、分析归纳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接着,我又安排了第二个活动奇妙的身体特征与生活习性。在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比较分析有关动物捕食、安家、保护等适应环境的事实,知道动物有着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继而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进行网上学习,了解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特殊本领。动物有关知识,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因此在本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基本能达到教学学要求。课时教学计划课题:第七课 食物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了解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2. 懂得食物链的含义。能力培养1. 经历讨论分析活动过程,提高归纳综合的思维

40、能力。2. 通过制作、粘贴食物链纸环串,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养成在讨论分析活动中及时吸收别人学习成果的习惯。2. 动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意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3. 受动物生存本领的启发,乐于进行发明创造,改进生活。重点难点通过讨论、实验、分析、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理解食物链的含义,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物种的相互依存关系。教学准备标本:各种常见动物的标本;图片:各种动物及生活环境图片;资料:鼠尾草、松鸡和羚羊的故事,其他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关系的故事;18实验材料:纸条、透明胶、双面胶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导入 讲述鼠尾草、松鸡和羚羊的故事。问题 松鸡和羚羊

41、为什么会消失呢?目的 情境引入,导出探究活动。二、活动一:动物吃什么?问题 在鼠尾草、松鸡和羚羊的故事中,羚羊吃什么?鼠尾草吃什么?松鸡呢?活动 小组活动。通过查找资料、讨论、分析的方式,研究羚羊、鼠尾草、松鸡的食物。交流 各小组进行交流,了解大家的研究方法。媒体 出示课本图。 活动 小组活动。分析生态图中,各种生物的食物关系。记录 将各种动物吃的食物记录下来,并进行梳理。讨论 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可以分成几类?不同食物类型的动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 食物可以分成植物类、动物类。根据动物的食性,动物又可分为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动物三类。不同食物类型的动物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交流

42、 各小组进行汇报和交流。归纳 动物的食物关系。拓展 植物的“食物”是什么?目的 初步了解动物间的食物关系,为认识食物链的含义打下基础。三、活动二:串起来的食物链导入 以“鼠尾草、松鸡和羚羊的故事”为例,说说这些生物间食与被食的关系。思考 鼠尾草、羚羊、松鸡、狼之间的关系。问题 像这样的生物之间的关系,自然界里还有什么例子?讨论 通过多个具体实例的研讨,了解生物之间的关系。归纳 食物链的概念。 任务 如果用纸环代替各种动物或植物,再将它们按照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串起来,我们能发现食物链有什么特点呢?活动 小组活动。列举具体的一个生态环境(例如池塘、树林、草地、河流等)中的主要动植物,把它们的名称写

43、在纸环上,根据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串联出一条食物链。交流 把各小组制作的食物链模型,用竹竿穿起来,挂在黑板前,分享成果。思考 比较各小组的食物链模型,能找出什么规律?引导 每条食物链,是从哪一类生物开始,又以哪一类生物结束?各种生物的排列顺序是否有什么规律?活动 试着把各条食物链模型上相同的生物合并成一个环,观察连接后的网状模型。思考 从纸环网中,可以找出多少条不同的食物链?19目的 通过活动,让学生懂得食物链的含义,初步感知什么是食物网。四、断了的食物链导入 出示活动 2 制作的纸环网。问题 如果在纸环网中剪断其中一个环节,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活动 用剪刀剪开其中一个纸环,观察并思考现象。讨论

44、 如果一种物种消失了对其他动物有什么影响?生物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媒体 播放 “食物链” 视频。 目的 认识食物链中每一物种的依存和制约关系,从而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五、小结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设计,我按照,提出问题讨论交流观察活动分析讨论表达交流,这一流程进行。本课是在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知道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寻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教材由鼠尾草、松鸡和羚羊的故事引入,驱动学生思考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以及探究它们对生态的影响。教材从认识动物的食物关系并懂得食物链的含义出发,让学生逐步认识食物链中每一种物种的依存关系

45、,从而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本课教学中,我共设计了 3 个活动。教材驱动页提供了鼠尾草、松鸡和羚羊的故事,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出活动 1“动物吃什么”,让学生观察、分析动物吃什么,了解生态环境中吃与被吃的关系。在活动 2 中,为了加深学生对食物链的认识,我通过安排串纸环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含义,以及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活动 3“断了的食物链”是活动 2 的深入,是探究当食物链中的某一环断了之后将出现的情况,让学生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生物学意义,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食物链断了,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还不能完全认识。其

46、他内容掌握还是比较好的。课时教学计划课题:第八课 代代相传的特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通过调查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和生理特征,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可以遗传的。2. 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20能力培养1. 通过调查人类是否有着代代相传的特征,培养观察、比较、分析与推理能力。2. 通过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培养搜集资料和讨论交流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2. 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3. 培养学生乐于与同学交流与合作的态度。重点难点通过调查、分析等方法,比较研究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和生理特征,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并了解变异

47、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教学准备调查表格:外貌特征、不明显特征的遗传性调查表,优势眼家庭调查表等;图片:父母和子女有相同外貌特征的图片,红绿色盲测试图等;资料:关于遗传与变异的资料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导入 出示课本图。 问题 同学们,像酒窝、双眼皮等外貌特征是可以通过父母遗传给子女的。找找看,你遗传了父母的哪些外貌特征呢?目的 引出探究活动。二、活动一:你跟亲人长得像吗?准备 在课前一周左右布置学生按照课本上的表格开展调查,让学生观察自己和家庭成员的一些外貌特征。导入 你的外貌与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亲人相似吗?有哪些特征特别相似?说说你的调查结果。交流 小组活动。各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汇报

48、 总结小组成员的调查结果,并在全班进行汇报,了解并思考各小组的发现。归纳 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知道许多学生的一些外貌特征或生理特征与父亲或母亲相似,了解遗传现象。问题 除了课本上出示的常见外貌特征,一些不明显的特征也能遗传吗?拓展 指导学生研究不明显的外貌特征的遗传现象。21三、活动二:优势眼能遗传吗?导入 人的两只眼睛中,有一只眼睛是平时我们习惯较多使用的,这一只眼睛叫做优势眼。问题 你知道自己哪知眼睛是优势眼吗?示范 指导学生认识优势眼,学习确定优势眼的方法。活动 学生确定自己的优势眼。问题 优势眼也会遗传吗?设计 学生设计简单的调查方案,调查优势眼在亲人间的出现情况。调查 学生回家调查优

49、势眼的情况。讨论 在下一节课中,组织小组讨论,梳理调查结果,认真对比调查数据,找出内在联系。交流 进行汇报、交流。拓展 像优势眼一样,人体还有一些特征,如优势手等,它们不像发际线、耳垂等外貌特征这么明显,这些特征能否遗传呢?媒体 播放 “常见的遗传现象” 视频。 目的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优势眼等特征能否遗传。四、拓展:色盲可以遗传吗?导入 色盲会代代相传吗?媒体 出示 “红绿色盲测试图”。 活动 学生利用“红绿色盲测试图”进行测试和观察。问题 色盲可以遗传吗?设计 学生设计简单的调查方案,调查色盲在亲人间的出现情况。调查 学生回家调查家人色盲的遗传情况。第二课时在这节课中,组织小组讨论,梳理调查结果,认真对比调查数据,找出内在联系,并组织小组交流调查结果。目的 通过调查的方式,发现色盲遗传的规律。拓展 大家的相貌和特征与自己的父母是不是完全相似呢? 分析 教师分发给每个小组有关变异的文字学习资料。通过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理解变异现象。交流 各小组进行汇报与交流。归纳 在同种生物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