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材料作文之一材多用(苏轼).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906708 上传时间:2020-01-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作文之一材多用(苏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材料作文之一材多用(苏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材料作文之一材多用(苏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材料作文之一材多用(苏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材料作文之一材多用(苏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一材多用之苏轼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年;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 、 “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 、 “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笔,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到如此地步,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方方喜欢苏东坡一、考场作文中

2、的运用例文 1我们一直都拼搏在充满坎坷的小径,为了平稳,为了安全,我们需要一把坚强的拐杖。它不需要多么华丽多姿,只需要在我们迷茫的时候能引领我们前进。正如“竹杖芒鞋”的苏轼,他并不在乎雨的瓢泼,只因为他手中有把拐杖。在苏轼的精神世界亦有一把坚强的拐杖,正是这把拐杖的存在才能使他走完这命途多舛的人生。一把坚强的拐杖,使得我们的拼搏之路不再坎坷,让我们到达胜利的终点。四川资阳拐杖例文 2升起心中的太阳,需要感悟可敬的生命。文天祥告诉我,当你跌落人生低谷时,没关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苏轼告诉我,当你内心充满阴霾时,无所谓,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李白告诉我,当你

3、满心惆怅时,笑一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漫漫人生路上,总有一束曙光照耀着你,如风如雨,让你升起心中的太阳,感悟自己可敬的生命。山东潍坊我心中的太阳例文 3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

4、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全国甲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例文 4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

5、,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2所以,我们应该忘记别人的嘲讽,如忘掉五年前的一次感冒一样;原谅别人对我们的伤害,如原谅天有晴有阴一样。我们要记住初生婴儿的第一次笑容,我们要记住八旬老人没牙的掩笑那阵风吹过,吹走了,吹走了失败痛苦;那阵风吹过,吹过后,铭记住,铭记住了美好快乐!全国丙卷 忘记与铭记例文 5“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

6、,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高傲的头颅低下。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不屈。广东卷纪念例文 6 重庆卷: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艰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 ,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 ,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薄、豁达和开朗的苏大学士。认识自我就是苏东坡

7、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的长河。例文 7 浙江卷:一枝一叶一世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例文 8亲情不仅是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长长牵挂,它也是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

8、倍思亲”的深沉感叹,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辛弃疾“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天伦之乐二、诗词名句1、写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2、写杭州西湖美景,怡然自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3、写暮春时节芳草连天,洒脱豁达: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 )4、写被贬黄州的悲愤孤独: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35、写时光飞逝,顺适自然的态度: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 )6、写

9、对亡妻深切的悼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7、写坎坷崎岖的仕宦经历: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寺画像 )8、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 “此心安处是吾乡”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三、素材活用(一)生平事迹1

10、、名震京都苏轼于 1037 年出生于眉州眉山, “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嘉祐元年(1056 年) ,苏洵带着 21 岁的苏轼,19 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在策论中,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欧阳修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预言“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运用】2、仕宦风云熙宁四年(1071 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派往杭州任通判,在任上革新除弊,修建苏堤,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 年) ,苏轼

11、 43 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 ,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 “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 ,说他“衔怨怀怒” , “包藏祸心” ,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4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 ,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

12、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受当地官员监视。 苏轼坐牢103 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寻求解脱,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 、 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1085 年,宋哲宗即位,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但是,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遭诬告陷害,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见谅于旧党,再度自求外调。1097 年,年已 62

13、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 100 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 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敬仰与缅怀之情。【运用】(二)真题回放1、15 年中考作文题初春,街心公园的树争先恐后地长满了绿芽,有一棵树却迟迟没有动静。一段时间后,别的树的叶

14、子都已张开,这棵树才刚刚冒出嫩芽。一开始就比别人晚了一大步,不免让人担忧。不过这棵树并不着急,还是按着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生长着,不经意间夏天来临,举头望去,这棵树与别的树已无区别,浓浓的绿色在夏日的酷暑里同样可以遮荫纳凉。此时,谁又在意它当初的滞后?人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 600 字。文中如果涉及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用化名代替。2、16 年四调作文题5科研人员以一项有趣的“伤痕实验”来研究人们的自我认知与感受到的外界对待自己的态度之间的关系。由专业化妆师在每位志愿者的脸上做出一道触目惊心的伤痕。志愿者从一

15、面小镜子看到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化妆师又以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的名义,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此时,他们的脸与往常并无二致。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结果志愿者都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显得粗鲁无礼,极不友好。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 600 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3、 16 年元调作文题大雨倾盆而下,悟远坐在禅院里想起自己屡遭挫折,不免黯然神伤。师傅见状对他说:“悟远,雨有声吗?”悟远说:“当然有了,师傅,你听这雨

16、声。噼里啪啦的,多壮观呀!”师傅回答“不,你错了,雨本没有声。当它落下来的时候,遭遇了阻挡,砸在了屋檐上,砸在了雨棚上,才反弹出的有力的声音。所以,你听到的水是雨声,而是雨遇到了阻挡后发出的声音。”悟远听后,豁然开朗:“师傅,我明白了。只有遭遇挫折,才会出掷地有声的回响。”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 600 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四、补充材料苏轼的人格精神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大文豪之一。他多才多艺。他的词,名篇众多,脍炙人口,汪洋恣肆,清新豪健,自开豪放一派。同时,他的书法,他的画,自成一体,别具一格

17、。他的一生坎坷,一直处于新旧党争之中,并深受两党的排挤,饱尝宦海沉浮,但是,他几次大起大落却始终永打不倒。这是与他独特的人格精神分不开的。他的人格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他的性格正直而又乐观、旷达、超然。他,就是苏轼一个浪漫的诗人,一个豪放的词家,一个超脱的文人,一个潇洒的人间过客,一个最具人格魅力的人生大师。6儒家讲求入世,苏轼做官锐意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干一番大事业,是典型的儒家入世思想。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他敬佩英雄,更渴望成为像周瑜那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

18、千古风流人物” ,甚至在已经“鬓微霜”的年龄,仍发出“又何妨”的呐喊,强烈的入世精神表露无遗。他会为政治上的失意而悲伤,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壮志未酬,功业无成,失望至极,更从反面表现了苏轼的强烈的进取精神。他忧国忧民,为民做事,同时直而不随,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在政治上坚持自己的见解,坚持正道,不因哪方是得势新贵而趋附于任一边。这也是他在仕途上屡受挫折的重要原因。这些都是儒家所推崇的典型的“君子”形象。苏轼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生就像一场梦,辉煌像周瑜一生,失意像我苏轼一生,都是一场梦而已。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人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

19、是多么的渺小,一切的失意潦倒,愁苦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只是一个瞬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逝者如斯, “未尝往也” , “盈虚者如彼” , “卒莫消长也” , “人无尽也” ,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变是永恒的,不变也是长久的。人作为大千世界的一分子也是与时同进,与物古今相生。苏轼喜欢放眼宇宙,跨越时空对比,着眼天地,物我古今合一。纵然有“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但一句“而今安在哉”的反问,一下子使苏轼的精神空间提升到一个超迈古今、独步天下的舒阔境界。伟大与渺小,原是一回事,都只是历史长河的一个瞬间啊。世事都将转空,横空的人物都终成过客,倒不如寄情酒歌,托意

20、箫音!这不正是道家所追求的那种,通过理性的思辩,而达到的乐观、旷达、超然、自适、超越功利、一切淡然处之的人生态度吗?佛家思想同样深深地印入了苏轼的人格和心灵之中。佛家说“万事皆空” ,人生中的原本使人烦恼、让人心焦的诸种悖论,生死、贫富?都可以被化解。所以,苏轼渴望超脱生死贫富得失祸福荣辱等一切世俗的悖论对人的心灵的束缚。 “了无丝发挂心,置之不足复道世” “还以世俗,永与世俗忘。 ”他对功利人生结局看得透彻,对富贵等悖论淡然处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短短几行,居

21、然包括了四重境界:吟啸暴风骤雨,一任烟雨平生,笑看雨过微晴,无风无雨无晴。苏轼的一生并非无风雨。三次遭贬,一次坐牢,可谓大风大雨,他却能不俱风雨,一任平生,笑看阴晴。如果说这些都不算什么,最让人佩服的是能够做到无风无雨无晴。这不正是禅宗所说的“凡所有象,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 “佛性常清净,何处染尘埃?”那种内心极其平静、淡然、超脱的人生处世原则吗?苏轼取三家之精华,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然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人格精神。余秋雨先生称赞苏轼“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7告的大气,一种不理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这就是苏轼,一个充满了独特人格魅力的苏轼。在 1000 多年后的今天,也许,我们只能以仰望的目光,来解读这个世间不可无一,却又难得其二的苏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