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修订动态简介,小学科学标准修订组 曾宝俊 2013年03月07日,Weile zhognguohaizidekexke,2013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背景,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课标研制负责人:郝京华(南师大教授) 2003-2011年教育部启动课程标准修订 前期主持修订负责人:郝京华(南师大教授) 后期主持修订负责人:韦 钰(原教育部副部长) 2011年3月韦钰修订组完成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送教育部审定。,2,受教育部的委托,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的审议工作。经审议,学科审议组的审议结论是建议“先行试点,暂缓颁布
2、”。 主要意见: 课程内容总量与难度的把握、内容标准采用“核心概念与分解概念”的表述方式、内容标准不能进行分阶段划分的做法等,未经实践检验。 在此基础上,专家工作委员会提出了“继续修订小学科学课标”的建议,得到了教育部党组的认可。,3,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原则,(一)充分依托专家学者。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成立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请院士领衔,充实一线教师。充分依靠修订组制订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方案,明确修订工作具体思路,开展修订工作,确保课标修订工作的专业性。 (二)充分吸收已有成果。认真总结十年来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充分吸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修订稿的基本成果,确保课标修订工作的连续
3、性。 (三)充分拓展工作视野。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国民素质的需求,认真研究并注意吸收国际小学科学教育的最新成果,确保课标修订工作的前瞻性。 (四)充分听取基层意见。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要采取适当形式,充分听取专家、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意见,确保课程标准的适切性。,4,工作步骤,第一阶段:准备工作(2012年12月-2013年1月中旬) 第二阶段:部署修订工作(2013年1月中旬-2月初) 第三阶段:专家修订组调研(2013年2月初-3月底) 第四阶段:撰写修订稿(2013年4-9月) 第五阶段:征求意见(10-11月),5,课标修订专家组成员(一),顾问: 甘子钊 中国科学院院士,
4、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 组长: 郑光美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副组长: 郝京华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修订组成员 刘恩山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分会副理事长 胡卫平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主任,6,课标修订专家组成员(二),高凌飚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华南师范大学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教材评价中心主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综合审议组成员 韦志榕 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课程教材研究
5、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 郑长龙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化学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叶善专 东南大学物理系教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 顾志跃 原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学科审议组成员,7,课标修订专家组成员(三),张 俊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喻伯军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课程部副主任,小学科学特级教师,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分会秘书长,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 曾宝俊 小学科学老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科学教育专
6、业委员会会员、江苏省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彭 香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科学教研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理事,8,背景及需求: 科技与科学教育研究的发展,近十几年来科技发展 已在自然界留下了不可磨灭、影响巨大的人造印记; 对普通公民和科技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十几年来科学教育研究的成果 人是如何学习的(How People Learn)等研究报告/专著; 学习进阶(Learning Progressions)等模型; 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教育(STEM)的发展,2013/1/31,9,背景及需求: 对基础教育体系认识的发展,水平
7、一致性:即课程、教学和评价都要向课程标准看齐、都指向相同的学习目标、共同支撑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垂直一致性:即教育系统内的各个层级班级、学校、学区、省享有共同的科学教育目标、评价目的和方法;发展的连贯性:即必须考虑学生从幼儿园入学直至高中毕业,其概念理解是如何发展的、以及学生在各学段应分别获取哪些科学知识、能力和理解。,2013/1/31,10,框架所依据的原则,孩子生来就是研究者;关注核心概念和实践活动;学生的理解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形成;科学和工程学既需要知识也需要实践活动;联系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促进教育公平;,Taking Science to School; Americas Lab R
8、eport; Learning Science in Informal Environments; Systems for State Science Assessment; Engineering in K-12 Education,2013/1/31,11,美国国家科学教育k-12框架中关于“科学”的阐述,科学是世界观世界可被认知科学设想是变化的原因 科学知识具有持久性科学需要证据 科学不依仗权威科学不能为所有问题提供完整答案,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应达什么水平?,经历科学性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由于经常依照科学方法从事探讨与论证,养成了科学的思考习惯和运用科学知识与技
9、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从事科学性的探讨活动,对于经由这种以探究方式建立的知识之本质将有所认识,养成重视证据和讲道理的处事习惯。在面对问题、处理问题时,持以好奇与积极的探讨、了解及设法解决的态度,我们统称以上的各种知识、见解、能力、态度与应用为“科学素养”。,13,过程技能层级分析,在探究的程序性里寻找探究的层次性 探究的阶梯的启示,科学教育标准的3个维度,科学与实践活动;跨学科概念,可以根据其在不同领域的共同使用情况将科学和工程学研究统一起来;学科核心概念:共包括4个学科领域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学科 核心概念,工程与实践,跨学科概念,2013/1/31,
10、16,维度1科学与工程学实践活动,1. 提出(科学)问题,明确(工程学)难题; 2. 制作和使用模型; 3. 制订并实施研究方案; 4. 分析并解释数据; 5. 运用数学和计算思维; 6. 形成(科学)解释,设计(工程学)解决方案; 7. 运用证据进行辩论; 8. 获取,评估并交流信息。,2013/1/31,17,维度2跨学科概念,1模式 2因果关系:机制与解释 3尺度、比例与数量 4系统与系统模型 5能量与物质:流动、循环与守恒 6结构与功能 7稳定与变化,2013/1/31,18,维度3学科核心概念,物质科学 PS 1:物质及其相互作用 PS 2:运动与稳定性:力和相互作用 PS 3:能量
11、 PS 4:波及其在信息传递技术中的应用 生命科学 LS 1:分子到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过程 LS 2: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能量与动态变化 LS 3:遗传:性状的遗传和变异 LS 4:生物进化:统一性和多样性 地球与空间科学 ESS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ESS 2:地球的系统 ESS 3:地球与人类活动、工程学、技术 工程学、技术和应用科学 ETS 1:工程设计 ETS 2:工程、技术、科学与社会的联系,2013/1/31,19,1-6年级科学教学的核心概念应:,1. 在多个科学学科或工程学科中具有广泛的重要性,或是用以组织单一学科内容的重要原则;2. 是理解和研究更复杂概念或解决问题的关键;3. 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有关,或与那些需要科学或技术知识的社会或个人关注焦点有关;4. 随着年级的增长,能够在深度和难度方面以逐渐提高的方式进行教学和学习,即这些概念能够被获得。,2013/1/31,20,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改革动态 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少而精 会用陈述句描述而非仅用名词标签(术语)表征出概念内涵;水平、垂直 和 发展上的一致性 以学习进阶为理论基础,注重小学与初中、高中各学科间的螺旋式上升与发展;基于已有研究制定科学课程标准的筛选标准 科学课程标准;,2013/1/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