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总体规划文本-孙静11[1][1].26-吴.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902882 上传时间:2020-01-19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5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体规划文本-孙静11[1][1].26-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总体规划文本-孙静11[1][1].26-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总体规划文本-孙静11[1][1].26-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总体规划文本-孙静11[1][1].26-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总体规划文本-孙静11[1][1].26-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南京市建邺区总体规划(2010-2030)南京市规划局 建邺区人民政府2010 年 12 月项目名称: 南京市建邺区总体规划(2010-2030)委托方(甲):南京市规划局 建邺区人民政府承担方(乙):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城市规划设计等级: 甲级城市规划设计证书编号: 081047项目设计编号: 2010-M-02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 2010 年 11 月项 目 组 成 员:姓 名 职 务 职 称审 定 何世茂 副总规划师 高级规划师审 核 毛克庭 副主任工程师 规划师项目负责 张媛明 副主任项目负责人 规划师高 俊 高级设计 规划师姚 磊 设 计 规划师

2、孙 静 设 计 规划师吴新华 副所长 工程师项 目 组成 员张开龙 项目负责人 工程师批 准 张正康 院 长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签字: 1目 录总则 3第一章 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 4第一节 功能定位 .4第二节 发展目标 .4第三节 发展战略 .5第四节 发展规模 .6第二章 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 6第一节 空间布局结构 .7第二节 公共活动中心体系 .8第三节 土地利用规划 .8第四节 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10第五节 住房建设 .11第六节 地下空间利用 .12第七节 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控制 .13第八节 资源保护与空间管制 .14第三章 历史文化保护利用规划 15第四章 绿地系统和景观特

3、色规划 16第一节 绿地系统 .16第二节 特色意图区 .17第五章 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18第一节 商业设施 .18第二节 文化设施 .19第三节 教育设施 .20第四节 体育设施 .20第五节 医卫设施 .21第六节 福利设施 .21第六章 综合交通规划 22第一节 对外交通 .22第二节 城市交通 .232第七章 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26第一节 供水工程 .26第二节 排水工程 .27第三节 供电工程 .28第四节 通信工程 .30第五节 燃气工程 .32第六节 供热工程 .32第七节 环卫工程 .33第八章 环境保护规划 35第一节 环境保护措施 .35第九章 综合防灾规划 37第一节 防

4、洪工程 .37第二节 消防工程 .37第十章 近期建设规划 38第一节 发展目标与策略 .38第二节 近期重点建设地区 .38第三节 近期重点建设项目 .39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政策 41附 则 423总则第 1 条 编制目的落实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各项核心内容,明确建邺区主要功能、空间布局以及重大设施的安排,强化行政管理区域的建设引导和管理协作,对接区、街道最新发展诉求,成为指导建邺区近远期开发建设与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第 2 条 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南京市“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战略,抓住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南京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发展契机,突出

5、现代化滨江城市特色,实现建邺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第 3 条 规划重点1、对建邺区的现状进行准确的描述与分析;2、进行现状和城市发展的主要发展要素的分析;3、分析明确建邺区定位和主要承担的功能;4、明确建邺区的人口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5、深化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6、落实主要功能在空间上的布局;7、提出近期建设的重点地区和重大项目。第 4 条 规划基本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8)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建设部令第 146 号,2006)3、 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 (2010)4、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报批稿)45、 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

6、、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意见 (宁委发200937 号)6、其他相关法规、政策性文件和法定规划第 5 条 规划期限近期:2010 年2015 年;中期:2016 年2020 年;远期:2021 年2030 年。第 6 条 规划范围建邺区行政管辖范围,总面积为 80.83 平方公里。东至秦淮河、东至长江、北至汉中门大街和集庆门大街、南至秦淮新河,包括南湖、滨湖、南苑、兴隆、沙洲、双闸、江心洲 7 个街道。5第一章 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第一节 功能定位第 7 条 功能定位南京都市圈重要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国际性现代化生态滨江新城区。第二节 发展目标第 8 条 发展目标1、发展目标(1)南京主

7、城滨江地区的繁华新城、科技(智慧)新城、生态新城、和谐新城;(2)宜居宜业的国际性人文绿都示范区;(3)现代化新南京的标志区。2、发展指标建立包括经济、社会人文、环境 3 个方面共 22 项量化指标(详见附表 1) 。第三节 发展战略第 9 条 发展战略1、国际化战略抓住举办青奥会和建设江心洲生态科技岛的重大契机,按照国际化理念和国际化标准,打造国际化功能、国际化元素、国际化社区、国际化环境,使建邺区成为南京承载国际化功能的核心载体和展现国际化形象的重要窗口。62、功能强化与品质提升战略围绕高品质滨江生态宜居宜业新城区的定位,按照低碳生态示范区的理念,进一步优化中北地区的环境品质和配套设施,高

8、标准推动南部地区和江心洲的规划建设。着力打造滨江沿河地区,优化沿长江、秦淮新河的公共活动空间规划,增加滨江沿河地区的公共活动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提高滨江地区的交通可达性,使得建邺区成为展现南京现代化滨江宜居城市的名片。3、产业高端化和集群化战略围绕区域性金融中心、会展中心、文体中心的定位,集中发展商务、金融、会展、文化、体育等高端产业,以规划的 5 大功能载体为重点,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4、创新驱动和人才战略以创新为根本动力,强化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和活力,以高端产业、高端环境为核心竞争力,积聚高端人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城市发展方式,实现经

9、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第四节 发展规模第 10 条 人口规模2015 年常住人口 50 万人,城镇人口 50 万人;2020 年常住人口 55 万人,城镇人口 55 万人;2030 年常住人口 65 万人,城镇人口 65 万人。第 11 条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015 年城市建设用地 36 平方千米。2020 年城市建设用地 45 平方千米。2030 年城市建设用地 50 平方千米。7第 12 条 城市建设用地标准2015 年建邺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在 72.0 平方米左右,2020 年人均城市建设用地 81.8 平方米左右,2030 年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 76.9 平方米左右。8第二章 空间

10、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第 13 条 布局原则1、高标准规划新区严格按照现代化新区的目标进行高标准规划,整合提升整体空间形态,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塑造高品质的空间环境。2、优化完善新区功能延续既有规划的基本框架,优化空间布局结构和用地功能。3、注重地方发展需求,加强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公共设施、商业街等意向性用地布局充分了解居民生产生活的需求及各个街道的发展意愿。4、重点落实公益性设施 优先落实各项配套设施,包括基础教育设施、公益性公共设施以及市政公用设施,以保证河西新区支撑服务系统的高标准。 第一节 空间布局结构第 14 条 空间布局结构继续完善优化中部地区“四大功能区,三条发展轴” ,南部地区“一

11、角、两带、四社区、十三综合体”的空间结构,形成“一心、两带、六轴、七点、十一片”的空间结构。“一心”:指位于中部的市级商务、商业中心。“两带”:指位于规划区西侧的滨江生态景观带和位于规划区东侧的秦淮河滨河休闲风光带。“六轴”:商务办公轴:位于江东中路东侧,以南北向的绿轴为中心轴线、以绿轴两侧的商务办公设施为主体形成河西新城区中心区南北向的商务办公轴。文化体育轴:位于江东中路以西、梦都大街和奥体大街之间,形成由行政9广场、奥体中心、文化公园和滨江公园构成的东西向文化体育活动轴。商业休闲轴:位于河西大街北侧,结合地铁 1 号线,形成由滨江公园、中央公园和商业休闲娱乐设施等构成的东西向商业休闲娱乐活

12、动轴。滨江发展轴:规划沿应天大街、淮河路、江山大街三条东西向的道路布置城市公共空间,形成三条滨江发展轴,促进滨江发展。“七点”:规划形成 7 个重点发展地区,分别为江东门地区中心、绿博园滨江入口景观区、中部滨江城市平台、南部滨江城市平台、河西南部地区中心、“鱼嘴”总部商务集中区、江心洲地区中心。“十一片”:包含九个居住片区、一个都市产业区、一个生态科技区。第二节 公共活动中心体系第 15 条 市级中心市级中心主要由沿江东路和河西大街形成的“十”字型的公共设施组成,总用地范围 2.4 平方千米。发展商贸、商业、文化、休闲功能为主的市级中心功能,辐射全市,重点强化其商务文化休闲功能,形成与新街口中

13、心功能互补的城市中心。第 16 条 地区中心地区中心是指为 2030 万人的地区服务的片区中心,规划形成地区中心3 处,在应天大街以北、江东路两侧形成江东地区中心;在河西南部沿江东路结合中心公园布置河西南部地区中心;在江心洲中心的位置规划一处江心洲地区中心。第 17 条 社区中心居住社区中心主要以各街道行政管辖范围为界,形成主要为街道居民提供行政服务,以及治安、养老、卫生等适宜较大规模集中的基本服务,服务人口3-5 万人。规划安排 11 个居住社区中心。 10第 18 条 基层社区中心基层社区中心主要为居民提供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等综合、全面的日常生活服务 。每个居住社区内设 3-4 个基层社区

14、中心。第三节 土地利用规划第 19 条 居住用地规划居住用地公顷 1820.61 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 36.35%。人均居住用地28 平方米。居住用地主要安排在滨江、滨秦淮新河地区、城市绿地公园和江东路城市景观轴线周边,这为塑造以水为特色的高品质人居环境提供了直接的外部条件,为城市土地价值的提升和居住环境的均好性提供了支撑。第 20 条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公共设施用地公顷 999.32 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 19.95%。人均公共设施用地 15.4 平方米。规划公共设施用地主要滨江、沿江东路以及地铁站点周边布置,优化公共资源周边用地,提高公共设施的辐射能力。第 21 条 绿地融入南京市和沿江地

15、区带状绿地系统,加快建邺区绿地建设,形成与“一心、两带、三轴、多片”的总体空间结构有机融合,系统结构基本合理,绿地功能多元协调的绿地系统,将建邺区建成绿色宜居示范区。规划期末,建邺区绿地面积达 1168.75 公顷,其中公共绿地 1065.35 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 16.4 平方米。第 22 条 对外交通用地规划建邺区对外交通用地 5.39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0.11%。11第 23 条 道路广场用地规划建邺区道路广场用地 797.68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15.93%,人均用地面积约 18 平米。 第 24 条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规划建邺区各类设施共用设施用地 144.63 公

16、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89%。第 25 条 特殊用地规划建邺区特殊用地 19.78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0.39%。第四节 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 26 条 产业发展目标建邺区产业发展目标为:成为“区域金融及商务办公中心、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都市创新型产业示范区” 。至 2030 年,建邺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90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 29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达 406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 2465 亿元,产业结构 1:14:85,二三产业增加值占 99%。第 27 条 产业发展思路1、主导产业高端化、现代化重点依托功能园区,进一步强化总部、研发、金融等高端产业导向,突出高

17、新技术产业培育,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层次和品质提升,全方位彰显建邺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和辐射功能,努力营造综合产业竞争优势。2、便民产业特色化、规模化统筹考虑基层便民产业发展,完善生活服务配套产业,促进河西新城区现代生活配套所切实需要的便民服务业发展。落实社区中心、基层社区中心、特色商业街等空间载体,落实与促进便民12服务产业发展。第 28 条 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总体产业空间布局的结构为“一核、两翼、两区”的五大功能区;一核:河西 CBD,是区域金融商务中心、会展中心、文化体育产业中心; 两翼:以新城科技园、生态科技岛为重要载体,发展现代科技、文化产业功能;两区:即江东中央活动区、河西南部商业文

18、化中心(青奥板块) ,发展商业、文化休闲、旅游业。第 29 条 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发展目标:2030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 2465 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85%。空间布局:形成以金融集聚区、江东中央活动区、河西南部商业文化区、江心洲生态科技岛为重点,业态丰富、体系完善的三产布局结构。第 30 条 第二产业发展规划发展目标:2030 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 345 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14%。空间布局:规划形成以“一园、一岛”为主体的二产布局。其中, “一园”即新城科技园,实现增加值预计达 230 亿元。以信息技术产业集群、自动化产业集群、生物工程技术产业集群、绿色新材料产业集群、建筑规划设

19、计产业集群为主;“一岛”即江心洲生态科技岛,实现增加值预计达 115 亿元。以发展能源资源消耗少、附加值高、贡献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高科技、智慧型产业(软件、信息服务等)及相关配套产业为主。第 31 条 第一产业发展规划发展目标:2030 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 29 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131%。空间分布:位于江心洲北部及南部洲头区域。保持江心洲葡萄、韭菜、小品种蔬菜及林果种植特色,积极引导拓展生态休闲旅游服务,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第五节 住房建设第 32 条 发展目标加快高品质居住区建设,高标准建设城市新区。同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形成完善的住房供应体系和多元化的住房保障体系,人

20、均住房建筑面积 35 平方米左右。第 33 条 用地布局规划居住用地公顷 1820.61 公顷,占总建设用地 36.35%。人均居住用地28 平方米。居住用地主要安排在滨江、滨秦淮新河地区、城市绿地公园和江东路城市景观轴线周边,这为塑造以水为特色的高品质人居环境提供了直接的外部条件,为城市土地价值的提升和居住环境的均好性提供了支撑。第 34 条 社区组织与公共设施配套1、社区组织 根据居住用地及人口规模分解,建邺区规划按居住社区组织模式配置,合计安排居住社区 11 个,每处服务人口 3-5 万人。2、配套设施规划教育设施用地公顷 172.67 公顷,占总建设用地 3.45%。根据南京市新建地区

21、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配置,规划区内总计配置小学 38 所,总计 1128 班;初中 22 所,总计 666 班;高中 8 所,总计 384班。14第 35 条 保障性住房规划按照居住用地总面积的 15%为总量,建设保障性住房,主要建设在莲花地区和江心洲地区,强调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交通设施的配套建设。第六节 地下空间利用第 36 条 规划目标按照建设紧凑、集约型城市的发展要求,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积极探索各种地下空间利用的可能性。建立由地下商业设施、地下交通设施、地下人防设施、以及地下市政设施等组成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体系。把地下空间资源作为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合理配置利用,统筹和集约

22、利用城市地面、地下空间资源,完善城市功能,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第 37 条 地下空间布局结构规划结合建邺区公共活动中心体系,依托轨道交通地下街的建设,串联单体建筑地下空间,总体上形成以单项地下工程为点、地下轨道交通为线、各级中心地下公共空间为面,形成点、线、面结合,网络状地下空间结构。第 38 条 地下空间分区规划引导建邺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分成 2 类地区,即地下空间利用重点地区和地下空间利用一般地区。1、地下空间利用重点地区结合建邺区中部的商务商业中心的建设,鼓励地下商业、文化娱乐、地下停车、交通集散等混合功能的综合开发方式,完善与地铁站点、交通枢纽、各级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地下空间的相互连

23、通,形成地下空间网络。开发方式以政府引导为主,鼓励市场力量积极介入。2、地下空间利用一般地区地下开发以配建功能为主,主要功能包括地下停车、地下人防设施、地下15市政设施、地下仓储等。以市场引导建设为主,不鼓励大量商业开发。第七节 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控制第 39 条 规划思路结合土地价值,在河西中央商务区、南部中心区等节点,提高开发强度,全力塑造城市形象。适度控制江心洲、滨江地区建筑高度,保护沿江风貌。第 40 条 土地使用强度分区引导按照超高强度、高强度、中高强度、中强度、低强度五个层次划分建邺区土地使用强度。 超高强度区:高度大于 100 米,主要为河西中央商务区、河西南部地区中心、河西南部滨

24、江鱼嘴区域、应天大街重要节点区域。高强度区:高度在 60-100 米之间,河西中部中轴线周边、河西南部居住用地。中高强度区:高度在 35-60 米之间,河西中部庐山路以东、泰山路以西区域;泰山路以东、应天大街以南地区;河西南部中轴线红河路以东、天河路以西地区。 中强度区:高度在 24 米-35 米之间,江心洲地区中心、奥体周边现状住宅区、雨润地块等。低强度区:高度在 24 米以下,以公益设施、多层居住用地为主,江心洲、滨江地区等。第八节 资源保护与空间管制 第 41 条 资源保护与利用建邺区夹江以西地区全为城市化建设地区,主要对江心洲岛的洲头、洲尾16地区进行管制,保持现状的自然生态状态,禁止

25、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城市建设。第三章 历史文化保护利用规划第 42 条 历史资源保护与利用整体格局与风貌的保护:以明外郭建邺遗迹段为保护对象,按照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要求,结合城市开敞空间,加强对遗迹的保护。文物古迹的保护: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保护要求,严格保护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并积极做好文物古迹调查及申报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建邺区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积极保护,并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结合城市开敞空间、城市文化旅游活动等多种形式,通过设立标识牌、举办文化主题活动等方式,充分展示与利用建邺区的各类历史文化资源。

26、17第四章 绿地系统和景观特色规划第 43 条 规划目标融入南京市和沿江地区带状绿地系统,加快建邺区绿地建设,形成与“一心、两带、三轴、多片”的总体空间结构有机融合,系统结构基本合理,绿地功能多元协调的绿地系统,将建邺区建成绿色宜居的国家级低碳商务经济示范区。第 44 条 绿地指标规划期末,建邺区绿地面积达 1168.75 公顷,其中公共绿地 1065.35 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 16.4 平方米。第一节 绿地系统第 45 条 绿地系统结构绿地系统的主骨架为外部沿江、沿河、沿路(对外交通通道两侧的防护林)的生态景观休闲绿地和内部的结合水网构成的绿化网络,形成以“三带、四轴、多点”为核心绿化

27、网架的绿地系统。其中,三带为长江沿线绿带、夹江沿线绿带、南河秦淮新河沿线绿带;四轴为江东路、应天大街、河西大街、江山大街四条重要的绿化轴线;多点为多个公园绿化节点。第 46 条 绿地系统布局1、公共绿地规划公共绿地 1065.35 公顷,占总建设用地 21.2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6.4 平方米。18公共绿地由城市公园、社区公园、街头广场绿地组成。其中,城市公园分别是中央公园、行政广场绿地、滨江公园、世纪轴线文化公园、商业休闲轴西端的城市休闲公园、西南部的城市生态公园、南部的中心公园;社区公园结合街道社区中心和基层社区中心均匀分布于规划区各处。2、防护绿地规划生产防护绿地 103.4 公顷

28、,占总建设用地 2.06%。主要在绕城高速两侧设置 100 米宽防护绿带,高压线两侧根据不同等级要求布置一定宽度的防护绿带。第二节 特色意图区建邺区特定意图区分为现代城市风貌区、自然山水风貌区和历史文化风貌区三种类型。其中现代城市风貌区包括江东 CAZ 城市风貌区、河西中央商务区现代城市风貌区和江东路现代城市风貌区;其中自然山水风貌区包括三段滨江生态风貌区、三段滨河生态风貌区和莫愁湖生态风貌区;历史文化风貌区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历史风貌区。19第五章 社会服务设施规划第 47 条 规划目标按照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依托自身特有的滨江区位,建立服务建邺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将建邺区建设成为南京都市

29、圈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第 48 条 规划原则1、以人为本,分类引导河西 CBD 和产业集中片区内部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方式,突出特色服务功能;居住生活片区采取集中布局方式,强化综合服务功能。2、交通引导,彰显特色结合交通枢纽构建中心体系,强化与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突出传统风情与现代风貌的相得益彰。3、层次清晰,功能完善原则按照“市级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基层社区中心”四级公共活动中心,建立层次结构清晰、功能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不同层次且功能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4、合理布局,便民利民原则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消费水平、市场需求,合理确定各类公共设施的数量、规模、

30、档次和业态。适应建邺区不同消费层次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将结构调整与业态创新相结合,既要发展规模档次较高、品种齐全的大型商业设施,也要发展贴近居民住区、购物便利的社区商业设施,为市民生活提供最大的方便。20第一节 商业设施第 49 条 商业金融设施本规划区商业设施规划包括市级、地区级和社区级三个等级,另为了彰显建邺区地区的特色,规划结合主次干道形成了有特色的商业街(区) 。市级商业中心:市级中心主要由沿江东路和河西大街形成的“十”字型的商业服务设施组成。地区商业中心:规划在应天大街以北、江东路两侧形成江东地区商业中心;在河西南部沿江东路结合中心公园布置河西南部地区商业中心;在江心洲中心的位置规划

31、一处江心洲地区商业中心。社区中心:居住社区中心主要以各街道行政管辖范围为界,形成主要为街道居民提供行日常购物、消费的基本服务。各级商业设施配置内容详见附表2。规划特色商业街(区)主要分为三类:1、结合城市中心的特色商业街区规划结合城市中心、地区中心的商业服务功能,安排特色商业街区 3 条,分别为:河西大街特色商业街、江东金街特色商业街、江心洲中心特色商业街。2、结合文化休闲功能的特色商业街区规划结合河西南部、河西中部滨江空间,江东纪念馆周边、莫愁湖周边等文化休闲资源,布置特色商业街区 4 条,分别为:河西南部滨江商业街、河西中部滨江商业街、云锦路特色文化商业街、长虹路特色文化商业街。3、结合街

32、道、河道的生活性商业街规划安排生活性商业街 15 条,分别为红河路商业街、龙王路商业街、新梗街商业街、天宝街商业街、天河路商业街、友谊街商业街、渭河路商业街、青石埂路商业街、雨润大街商业街、应天大街商业街、兴隆大街商业街、月安街商业街、所街商业街、黄山路商业街、南湖东路商业街。21第二节 文化设施第 50 条 文化设施本规划区文化娱乐设施包括市级、地区级和社区级三个等级。1、市级文化中心:市级文化中心主要由奥体大街以北、奥体中心以西的滨江地区的金陵图书新馆、艺兰斋、 “第一区” 、南京会展中心等多处大型文化设施组成。2、地区级文化中心:规划在河西南部沿江东路结合中心公园布置建邺区文化中心,在河

33、西滨江地区结合绿博园、滨江公园布置区级的文化设施航天城。3、社区级文化中心:居住社区级文化中心结合社区中心布置。主要配置居民中、小型文化活动必需的文化设施和场所,服务对象主要为周边居民 。规划安排 11 个居住社区级文化中心。各级文化娱乐设施配置内容详见附表 3。第三节 教育设施第 51 条 教育设施建邺区总共规划 38 所小学,为 188 轨和 1128 班(平均每所 30 班) 。除去外校小学部,共 1068 班,满足 65 万人的配套需求(1014 班) ,剩余规模主要是考虑到未来居住容量增加、产业发展预控的。建邺区共规划 22 所初中, 为 222 轨何 666 班(平均每所 30 班

34、) 。除去外校、金陵初中部,共 591 班,满足 65 万人的配套需求(468 班) 。建邺区共规划 8 所高中,为 128 轨和 384 班(平均每所 48 班) 。22第四节 体育设施第 52 条 体育设施本规划区体育设施包括市级、地区级和社区级三个等级。1、市级体育中心:市级体育中心主要由位于梦都大街、奥体大街、乐山路和江东中路围合的奥体中心组成。主要承担国家、省、市级大型体育赛事活动。2、地区级体育中心:规划在河西南部沿江东路结合中心公园布置建邺区体育中心,在河西滨江地区结合绿博园、滨江公园布置区级的体育设施青年奥林匹克公园。3、社区级体育中心:居住社区级体育中心结合社区中心布置。主要

35、配置居民体育活动必需的体育设施和场所,服务对象主要为周边居民 。规划安排11 个居住社区级体育中心。各级体育设施配置内容详见附表 4。第五节 医卫设施第 53 条 医疗卫生设施本规划区医疗卫生设施包括市级、地区级和社区级三个等级。1、市级医院:规划市级大型综合医院明基医院属于三级医院,位于河西大街、雨润大街、黄山路、泰山路围合的区域。2、地区级医院:规划在河西南部沿江东路靠近中心公园布置建邺区级卫生服务中心一处,现状建邺区医院在原址的基础上向西向北扩建,形成 2 处二级医院。3、社区级医疗服务中心:居住社区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结合社区中心布置。主要配置居民日常看病必需的医疗设施,服务对象主要为周

36、边居民 。规划安排 11 个居住社区级医疗服务中心。各级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内容详见附表5。23第六节 福利设施第 54 条 社会福利设施规划在地区中心、江东路城市公共活动带的混合用地内,安排地区级社会福利设施。其他各类福利设施结合社区中心安排社区级社会福利设施。第六章 综合交通规划第 55 条 总体目标构建建邺区“畅达、绿色、和谐”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第 56 条 发展策略畅达:以骨架交通网(包括快速路、主干路和轨道交通)来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依托轨道交通站点,与社区中心、公共服务设施有机结合布置,形成综合枢纽,倡导“低碳”出行,构筑现代化大城综合交通体系。 绿色:建立与环境、资源相适应的

37、可持续发展交通体系,推动节能减排,创造条件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尤其是电动汽车的发展。和谐: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立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步行、自行车、小汽车等) 一体化、多元化协调发展体系,并具有立体、多样化的换乘系统。24第一节 对外交通第 57 条 与老城区方向连接通道规划建邺区规划与老城联系通道包括汉中门大街、建邺西路桥、水西门大街、集庆门大街等通道共包括共 6 个,规划车道数 22 个。第 58 条 与南部新城方向连接通道规划建邺区规划与南部新城联系通道包括应天大街、兴隆大街、河西大街、江山大街、黄河路等通道共包括共 16 个,规划车道数 66 个。第 59 条 江心洲与主城通道规划江心洲

38、地区路网主要结合生态科技岛规划和现状地形地貌。建议增加江山大街(长江五桥)与江心洲出入口,保障江心洲出行的顺畅,避免单一通道带来的出行风险。第二节 城市交通第 60 条 道路系统道路等级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1、快速路规划快速路三条,形成“三横二纵”的路网结构,规划红线宽度为 50-80米。 “二横”为定淮门大街、应天大街与江山大街, “二纵”为扬子江大街与绕城公路。应天大街规划红线宽 48-66 米,江山大街规划红线宽 80 米,绕城公路规划红线宽 60 米,扬子江大道规划红线宽 50-80 米,定淮门大街仅过江段位于规划区内,为双向 6 车道隧道形式。2、主干路规划主干路十条,规

39、划红线宽度为 4080 米,形成“八横二纵”的路网形态, “八横”由北往南分别为汉中门大街、水西门大街、梦都大街、奥体大25街、河西大街、黄河路、淮河路和红河路, “二纵”分别为江东路和黄山路。河西大街以北(含河西大街)范围内主干路道路断面均按现状控制,河西大街以南范围内主干路中江东路(南段)规划宽度 80 米,断面分配为 10-7.5-3-15.5-8-15.5-3-7.5-10,道路断面为四块板形式。红河路规划宽度 60 米,断面分配为 11-15-8-15-11,道路断面为二块板形式。淮河路、黄河路规划宽度均为 50 米,断面分配为 10.5-12-5-12-5-10.5,道路断面为二块

40、板形式。3、次干路本次规划次干路有 15 条,规划红线宽度均为 28-35 米,与干道交叉口渠化到 35-45 米,道路断面均用二块板形式。4、支路规划支路红线宽度为 12-28 米。本次规划的支路宽度分别为 12 米、16 米、24 米、28 米等,道路断面均用一块板形式。第 61 条 公共交通1、规划原则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设施,建立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步行、自行车、小汽车等)一体化、多元化协调发展体系,实现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利用开发(TOD) 。2、轨道交通规划轨道交通线路 6 条,分别是轨道交通 2、7、 8、 9、10(1 号线西延线) 、12 号线,规划轨道交通站点 29 个站点。

41、3、路面公交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构建干线、支线两级路面公交体系。干线公交网络采用标准公交车型,承担中远距离的客运联系,与新城周边乡镇公交实行一体化运营。沿丰字河路设置大站快车公交,加强与浦口中心城区的公交联系。支线公交网络采用中型巴士,深入居民区、商业区等区域内部,承担短距离内部交通联系,为轨道交通提供喂给客流。鼓励使用电力、天然气等绿色环保车辆。根据南京市公交场站控地规划 ,规划公交首末站用地面积合计为 6.326公顷,公交保养场 10 公顷,公交场站用地总面积约 16.3 公顷。公交首末站位置结合大型商业中心、社区服务中心、轨道交通站点来布置公交首末站。4、新交通建邺区主城部分轨道覆盖率

42、较高,仅青奥村与奥体中心之间结合青奥会的举办建设独轨列车(MRT) ,利用燕山路中分带建设,接驳轨道 12 号线黄河路站与 10 号线奥体中心站。江心洲地区建议设置环岛新型有轨电车(LRT) ,接驳轨道交通线。主城与江心洲新交通系统之间近期采用轮渡码头进行接驳,远期建议采用过江缆车进行接驳(日运量 1 万次) 。第 62 条 停车设施1、公共停车设施积极引导停车需求,坚持以配建为主,公共和路边停车为辅的停车设施供应结构,最终实现停车设施供需的平衡。除集中设置的社会停车场外,凡新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各地块内建筑必须按要求在自身用地内配建停车泊位,配建的总量规模应满足建筑物配建停车标准与准则要求。

43、考虑配建停车泊位占75%85%,路外公共泊位占 10%15%,路内停车泊位占 5%10%,规划公共停车用地总面积 6.048 公顷。2、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标准所有新建改造的公共设施、住宅等建筑必须按南京市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设置标准与准则设置相应的停车泊位。对缺乏停车场的已建公共设施、住宅小区等应逐步进行改造,满足要求。2、停车管理调控中心区公共停车泊位收费高于其他区域公共停车泊位收费。路内公共停车泊位收费高于路外公共停车泊位收费。高峰时间公共停车泊位收费高于平峰时间公共停车泊位收费。长时间停车收费高于短时间停车收费。第 63 条 慢行交通为自行车、步行交通创造安全、顺畅的交通环境。倡导慢行交通加公共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