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客家名祠武平中堡林九郎公祠.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901706 上传时间:2020-01-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家名祠武平中堡林九郎公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客家名祠武平中堡林九郎公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客家名祠武平中堡林九郎公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客家名祠武平中堡林九郎公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客家名祠武平中堡林九郎公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客家名祠武平中堡林九郎公祠 文/林东祥 一、梁野东麓 膏腴中堡闽粤赣边的客家武平县有两处地貌相似,土地平旷且水源丰富水网密集的膏腴之地,一个是千年古邑的县治所在地平川,它是纯客家县武平一千多年以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在另一边的梁野山东麓,距平川 40 公里处,东临汀江河,北倚章丰大山有一富绕的经济重镇中堡。中堡丘陵因为北有章丰大山,西南有梁野山脉而成为一个有着宜人小气候的地方,这里温暖湿润,田地肥沃,梁野山是取之不竭的水源地,梁野山的水像母亲的乳汁一样滋养丰润着这里的山川万物及勤劳俭朴的客家人,这里古木参天,森林茂密,几十万亩的梁野山林是当地居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木材、野果、药

2、材、菌菇、珍禽异兽,既满足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又成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源泉,而中堡丘陵因为千万年以来的树叶等腐植质的蓄积而变得十分肥沃,明清时期这里人口繁衍生息达到高峰,除了平坦之地恳殖成了田园以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外,山坡也不断被开垦成梯田,来满足人们的生存所需,而近代以来富足的生活图画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特别是在隋唐以前,因为尚未得到开发,自然条件极其恶劣,林菁树深,野兽出没,毒蛇肆虐,瘴气熏人,人口极为稀少。而不避艰险改变局面,使荒芜瘴疬之地开辟成肥沃丰饶的鱼米之乡的不能不提到一个距今约 900 年的人,一个叫林九郎的人,在闽粤赣客家地区林姓居住地,九郎公的名字绝对是一个知名度极高,如雷贯耳的

3、名字,而林九郎正是开发中堡第一人,是第一个把农耕文明带到中堡的人,他的子孙遍及福建、广东、浙江、江西、广西、贵州等大半个南中国,人口在百万以上,他是武平林氏最早的开基祖,也是众姓迁居武平较早的开基始祖之一。二、客家水乡 雄奇山川林九郎开基地中堡,位于梁野山脚下(现梁野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势西高东低,东临客家母亲河汀江,海拔最高处约 1500 米,而最低处潭溪里仅 187 米,境内海拔落差达 1300 多米,广袤丰饶的梁野山是丰富的水资源发祥地,造就了著名的鱼米之乡和客家水乡的中堡。前广西师范大学教授,知名作家刘泰隆写有中堡史略:2中堡自古长汀地,宋初建县归武平。原名上中堡,区名为上中,墟

4、场在中堡。东界圆通山,西至梁山顶,东南临紫金,北到大水坑。境内拥有两大山,梁野仙山与观狮。两山孕两水,高坊大坪溪,溪流入远富,合成中堡河。西北多高山,盛产竹松杉。草纸与木排,远销至潮汕。中央属盆地,良田无旱涝。一年产大米,足食两年余。且看林氏族谱上记载的九郎公开基地山川风貌:九郎公 6 世孙千七郎(武平鸦鹊塘开基始祖)的后裔在清雍正六年迁居浙江遂昌,遂昌石门林氏族谱记载:“九郎公为人豪杰,游览平川见中堡之康庄,五星聚局;观山水之环绕,民湻地腴遂欣然家焉”。差不多同时代迁居浙江青田的九郎公 16世裔孙杏芳、楷芳兄弟一脉的济南林氏宗谱是这样记载九郎公开基地的地形风貌的:“九郎公仝(同)妻潘四娘又迁

5、于武平安丰乡安址,其形如五星聚会,左右七墩状如北斗,口内安居后被水漂移,左边名曰库背形如泛排之势,后有定风之石,续后子孙繁盛分上中下三巷而居,续又迁居各处”。 从族谱记载和实地观察可以知晓,九郎公开基地原地名叫库背,地形如五星聚局,左右山(冈)七墩似北斗星一样众星拱月(开基祖屋即今祖祠),而且右有中堡河,左有田背溪,山环水绕,后有定风石,其形如漂在河流上的木排,风光无限,气象宏大,在库背定居后子孙繁盛安居乐业,上中下三巷人丁兴旺,生机盎然。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多不断地迁徙到其他地方。三、柴林世系 源远流长“济水源流远,南山世泽长。”林氏宗祠门楣上的对联既庄重典雅,又向人们表述了林氏“济南郡”的渊源

6、,这里祭拜的是林九郎公的魂灵和客家先民不避艰辛披荆折棘开基创业的无畏精神。五代后周周世宗柴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并付诸实施的君主,在位六年,励精图治,开疆拓土,恢复失地,已统一了中国的大部分江山,可惜英年早逝,社稷江山落到了精明强干的部将赵匡胤手中,柴荣之子恭帝柴宗训,年方六岁,即位半年,即遇赵匡胤陈桥兵变而禅让江山,后来为了躲避北宋朝廷的监视迫害,于开宝六年(973 年)从河北房州携家眷南逃福州,把柴姓回复归为林姓。但世事纷乱,因南唐政权灭亡,林宗训不久再度逃亡,从福州往宁化,后定居于汀州河田,他们是林姓迁徙到客家地区较早的支派。此后续衍为宗训朝、宝、厚、严 信、3正 千六郎(融)七郎、

7、八郎、九郎,此一世系为长汀、武平、上杭大部分林氏的先祖脉系,也称第二次“回闽世系”和“柴林世系。”浙江青田林九郎后裔保存的族谱中“林氏源流考”是这样叙述的:“原夫济南林氏系自后周柴世宗,陈桥举事宋太祖拥兵而还,宫内闻变诸王子避难,行遁远窜济南长林中,遂弃其姓易柴为林,即今之山东济南府境内,此济南郡所由名也。子姓又自济南入福州而蔓延于闽之八郡,其福州而宁化,而长汀,转徙不常,不知何代长蒙荒忽考核无由,故断自六郎公为始明有征也。六郎殁葬濯田黄峰山有子三人,长曰七郎迁居河田,次曰八郎仍居濯田,三曰九郎迁居武平之安丰乡”。四、浑然天成 朴实庄严九郎公祠极其朴实端庄,不张扬悖野,与周围的环境和建筑融为一

8、体而浑然天成,不落斧凿之痕,建筑的确切年代已不可考,大约建于清中叶期间,该祠座北面南,与其他祠堂不同的是,祠前不摆石狮子,却也气宇轩昂,庄严肃穆,原祠除中间祠堂的建筑外,两边都有廊房,现廊房已成民居,现祠宽约 15 米,纵深 20 米,占地约 300 平方米,正中石门楣书“林氏家庙”四个大字,石门柱对联为“济水源流远,南山世泽长”,墙体用青砖砌成,屋瓦也是客家民居常用的黑瓦,故整体建筑极其含敛庄重,透露出林氏家族的朴实风格,祠后的古樟既起着拱卫祠堂的作用,更显示出一种自然的美的极致和浑厚悠远的历史底蕴,增添了祠宇的恢宏与灵动。祠内原有中柱联(现为壁联):瓜绵宋国,瓞衍清朝,统数代祖宗流芳百世;

9、凤起濯田,蛟腾中堡,领二房孙子照耀千年。“祠堂为上下厅结构,历代祖宗牌位供奉在上厅,上书:济南堂上 开基始祖考 八郎公妣赖一娘 九郎公妣潘四娘 暨林氏历代考妣一脉宗亲神主位,两旁列的是各地开基始祖及历代祖考名单。自北宋迄今一千多年,闽西客家仍繁衍生息着周恭帝的后裔。清道光年间由林则徐监修的闽、粤、赣林氏重修族谱的世系图说,“五代周世宗之长子周恭帝在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后,隐于闽省,生四子:朝、宝、厚、严。”宗训之四世孙林融(名睦,字遇春。官至主客员外郎,批巫氏一娘,因蔡五九作乱,巫氏偕六子(五一郎、五二郎、五三郎、七郎、八郎、九郎)举家逃难出门,仰天祝曰:“林氏善良,不幸遇难,天地保佑,吾家所到之

10、处,番皆蕃衍子孙,愿好人相逢,恶人回避,吾姓双木,木之遇水则生,凡遇水地名则当焉。”行至河田水口,巫氏一娘和五三郎、七郎、八郎、九郎即安身住下,五一郎、五二郎行至武4平羊角水砂岗头住上。后六子九郎从濯田迁往武平安丰乡中堡开基,八郎夫妇因到中堡看望弟弟一家,不幸八郎染病身亡,葬在中堡黄丝吊鳖(今移田背),过后,九郎送嫂赖氏一娘回濯田,九郎又在濯田病故,葬在濯田西边排上,所以濯田和中堡两处祠堂均称为八九郎公祠堂。五、荆树有花 兄弟情深汉代有“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之典故,说的是汉代田真、田庆、田广三兄弟分家,决定把院中的紫荆树也分三段,各家一份。第二天砍树时,紫荆已枯死。田真见此情景,对

11、两个弟弟说,树听说分为三段,自已枯死,我们真不如树啊,说完悲不自胜。三兄弟决定不再分家,而紫荆树居然又复活了。后人似“紫荆”比喻兄弟骨肉同气相连,“荆树有花兄弟乐”,就是说兄弟和睦,家业才兴旺。而八郎九郎兄弟情深,在林氏族人中传为千古佳话。浙江青田济南林氏宗谱载:八郎看弟来安丰乡遂卒于弟家,九郎迎嫂与侄共治丧事乃葬其兄于东布角所传黄丝吊鳖是也。九郎扶嫂归濯田又卒于兄家,嫂与侄乃葬其叔于广背之原,迄今归然如虎踞焉。”林氏八郎九郎骨肉情谊至深,也是冥冥天意,最后兄终于弟家(中堡),弟葬于兄处(濯田)。这也成为八郎九郎后代子孙更加团结和互帮互助的传承的传统,濯田与中堡有近两百里之遥,八郎九郎兄弟在北

12、宋时代往来密切相濡以沫实属难能可贵。如青田林氏宗谱载,(濯田到中堡)所路相距百数十里,每岁寒食上塚安丰子姓跋涉于濯田,濯田子姓奔走于安丰,此彼往来交错于道且非独劳而已,祭肉已宿品物失鲜,恐神其(祈)或吐之,乃相与谋曰,伯叔犹父也,侄犹子也,易而祭焉可谓两得其便,揆之先人当亦无不居歆也,故祭扫八郎之坟者九郎之嗣也,已宛然嗣八郎矣,祭扫九郎之坟者八郎之嗣也,又宛然嗣九郎矣,岂祖考子孙可互易如是哉,故易祭已数百年,八郎九郎骨肉相亲,八郎九郎后裔互祭,成就了近千年八郎九郎子孙孝友的佳话。六、九郎嗣裔 蕃衍南国柴宗训从中原携家眷再度回闽,成为第二次回闽始祖,而柴宗训到福建后居住福州济南山,遂以“济南”为

13、郡望,此林氏世系又称“新济南郡”和“柴林世系”,5以别于汉代居于山东的老“济南郡”,柴宗训在福州居住的时间不长,因为福州属于南唐国管辖,而此时南唐已被宋所灭,故柴(林)宗训不得不于二年后(975 年)一家再度逃亡,从福州到宁化,最后定居长汀河田,他们是林姓迁入客家地区较早的支派,这里列举一些词联为证。1、福建武平县中堡上济村,全村皆姓林,现今(2010 年)人口约 600 人,开基祖仕宗公祠有祠联:东鲁衍宗支,始莆田,继濯田,礼乐衣冠,且沐武城之化;南国绵世泽,迁中堡,移下堡,桑麻鸡犬,别开上洞之风。2、福建上杭县旧县乡迳美村林姓“务本堂”祠堂祠联(始祖得英公):启长林移下邳蕃昌于莆阳仰祖德开

14、祥历荫人材亿万辈;入宁化移白沙奠基在迳美维宗功之积庆永隆湮祀百千秋。3、武平县川坊村(旧称汤坊)林氏宗祠祠联:“九龙泽渥渊源远,双桂香飘雨露深。”林九郎后裔广泛分布于闽、浙、赣、粤和其他省份,人口已达百万之众,据不完全统计,在江西有赣县、万安、铜鼓、会昌、寻邬、修水、瑞金、兴国县在广东的有平远、始兴县、英德市、韶关市和惠州龙门县等在浙江省的有青田、遂昌、云和和桐庐县等等,在广西的主要分布于贺州市在福建的有武平、长汀、上杭、建宁、泰宁县、邵武市、顺昌县等等,武平县林姓有 3 万多人,是县内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居第三位),百分之八十为林九郎后裔,居住地主要有湘店白竹陂、大禾邓坑村冷水,龙坑,永平乡

15、谷夫自然村,梁山村大塘尾,中堡镇章丰、新湖、罗助、大绩、田坑、远富、上济、悦洋、大坪等村,武东乡袁上、袁下、袁田、丰田、五坊、川坊、黄埔、陈埔、上畲等地,十方镇乐畲、彭寨、十方、集贤等村,平川、城厢、万安、东留、中山、民主、万安等乡镇亦有众多的九郎公后裔分布。近几年来由于交通、通讯和经济文化条件的改善和政策的开明宽松,不断有九郎公后裔来祖地祖祠寻根谒祖,九郎公祠已成为闽粤赣浙等地林氏后裔心中的圣地,对促进宗亲联谊和客家文化交流起着积极的作用。七、遥遥千载 史迹犹存九郎公开基中堡历今已近千年,子孙蕃衍至南中国的广大地方,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重要的史迹或改变,或湮没,但存于林氏后人心中总有不可磨灭

16、的情愫,除了坐落于富背(原名库背)中心屋(巷)的祖祠之外,现在仍存的史迹有:1、富背古樟树 九郎祠所在的村落为一马平川之地,有别于大多数客家人依山而居的传统,在平洋开阔地建村落必然阻挡大风对村落的侵袭破坏,为了抵御风暴的6损害,整个村子(包括祠堂)后植有樟树,现在已成为中堡镇历史最久树龄最长的古樟,传说古樟即为九郎公所植,现存株巨大葱郁的古樟,每一株都独木成林,树冠覆盖而积在亩以上,株高在 20 米以上,古樟在 1997 年被武平县政府列入古树保护名录,2005 年笔者测量了其中三株,合围分别为 3.9 米、4.4 米和 4.35 米,其中一株中空,却依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2、黄丝吊鳖祖墓群

17、 黄丝吊鳖地名下早冈,又名东布角,在古樟后方(往北方向),其中大部是林氏先祖考妣墓地,闻名的有林九郎妻潘四娘墓和八郎公墓,该荒冈占地约 2 亩,不生树木,只见芳草萋萋,高处看其状如伏地而行的圆鱼(鳖),又称“双龙抢珠”,为一天然形胜的风水宝地,因后有早冈头、岗下两峰似来龙逶迤而来,右有中堡河,左有田背溪碧水环绕。林氏子孙传说,林九郎妻潘四娘,生子三二十郎、三十郎、四十郎,潘四娘死后族人抬棺北行,启程不到半里即大雨如注,电闪雷鸣,只得停在一荒冈上,第二天不见半片棺木,后裔始于落棺之地建造墓地。可惜黄丝吊鳖在“文革”时(1976 年)的“平整土地”所毁,夷为平水田,八郎墓和潘四娘墓于公元 2000

18、 年左右迁葬李花塘(驴马塘)。3、驴马塘(又名李花塘) 在田背后山,寨头围侧,原有九郎公儿媳四十郎之妻张氏墓,为风水宝地,后八郎公、潘四娘墓亦迁葬至此。驴马塘张氏墓前有口两亩左右的水塘,墓面对梁野山峰峦叠嶂。襟怀开阔,而前面仅有狭小之入口,既舒坦又隐蔽,墓为座西向东形,这样的地形地势形成温暖恬静的小天地小气候,东、北、南三面皆山,若有大风,只能从西边入口处进来,经过山岗树木阻挡已成微风。墓虽隐却视野开阔风光无限,为上佳之“阴宅”。八、家国楷模 人材辈出民国三十年武平县志:林九郎,于北宋徽宗年间在中堡开基,为邑中旧族。林九郎子孙后代聪明俊杰,代有人才,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数不清的人伦楷模,政界学

19、界精英,事迹皇皇赫赫,挂一漏万,简录于后。明代:林盛 上杭才溪人,任汀州府总书算,自学成材,有“文通经典,笔贯古今”之赞。林环榜(宗仁) 武平川坊村人。明永乐八年敕封太医院大国手,大理寺少卿,覃恩追封三代。7清代:康熙已卯举人林宝树,任海域县知县。著有梁峰文集,其通俗韵文年初一风行客家地区 300 年,是清代客家多角度、多层次和纪实生动的客家风情画,成为闽粤赣客家人的启蒙识字读物,对文化普及起着积极作用,被人誉为“客家陶渊明”。林其年 武平城关人 清咸丰六年进士,钦点户郡主事加员外郎,诰封奉直大夫世袭云骑尉。清代林肇元(? 1886),清代广西贺州贺街镇寿峰西塘人。咸丰十一年(1861)避战乱

20、入湘,为屯军湘之云南布政使刘岳昭招入军营,参与援蜀援陕战事,尤以平黔立下大功。官终贵州巡抚,二品。居黔 20 余年,整饬吏治,教民养桑蚕,兴修水利,储义仓以备荒,购书籍训士,并在苗瑶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兴办义学,政绩昭著。 林卫玉 上杭才溪人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明经进士,钦名提督福建学政翰林院编修。林香发 上杭才溪人 道光十四年甲午科第四十六名武举人。现代:林默涵 (19132008 年) 武平川坊人,当代著名的文艺评论家。早年留学日本。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前副主席,全国文联党组书记等职。林大伟 武平川坊人 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独立旅第三大队大队长。一九三 O 年任上杭县长。林辉才 (19121996) 中堡上济村人 1955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任福建省军区前副参谋长。林伟(19141979 年)武东川坊人。1955 年共和国开国少将,早年参加工农红军,建国后任解放军通信兵部副主任,青岛海军通讯学校校长等职。林开钦 上杭才溪人 1934 年生,历任乡长、县委书记、地委书记、省纪检书记,福建省委副书记,第十三届中纪委委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