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思路,:学科核心素养设计要展开“教育学追问和哲学追问。问题:如何对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育学和哲学追问?,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思路,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思路,、:高中毕业生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原问题:如何对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育学和哲学追问? 问题转化:如何对高中生的世界观及其形成进行表述?,讨论1: 学习行为或学习目标的描述中,什么是距离“世界观”的形成最近的? 可不可以说成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世界观?这个说法显然是有道理的。比如换一种说法: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世界观。虽然这里不能得出双基和世界观形成之间有无关系的结论。但显然,站在“
2、问题解决”的层面上看世界观的形成,来的更加直接。,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思路,讨论2: 进一步,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浮现出来:“学科思维”。显然,学科思维是基于学科特定思想和方法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灵魂,在课程研究中被广泛重视,其价值不言而喻。特别重要的是,在此处,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使用学科思维来说明世界观及其形成,较之问题解决,又更近了一层。就是说,就问题解决中的思维和行为二者而言,思维对世界观及其形成的说明性更加直接。,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思路,讨论2之第二种描述方式: 双基层暂不解释 问题解决层各门课程之课程目标的现有诠释思路,基本上是在双基的基础上,在“问题解决”态度指导下完成的,
3、即问题解决层面实际上是显性地存在的。可以说,学习者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某种特定的世界观,但仍有未尽意之处。 学科思维层在思维活动中习得或潜移默化形成世界观,是最为直接的描述,即思维活动与世界观形成间的关系最为直接。考虑到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是关于方法的理解和把握的过程,可以将前述“世界观”改为“世界观与方法论”。这种描述也与我国学界既有的用词习惯相符合。,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思路,此时,可以给出学科核心素养三层次描述:双基指向(双基层),即指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问题解决指向(问题解决层),即指向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形成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基本态度; 学科思维指向(学科思维层),指
4、向在系统的学科学习中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实质上是初步得到学科特定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思路,“学科思维指向(学科思维层),指向在系统的学科学习中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实质上是初步得到学科特定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这个描述,我们看到,学科思维层的存在及意义实现,无法脱离问题解决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支持的。得到的认识是:用于说明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的学科核心素养描述,可以由“学科思维”层,“问题解决层”和“双基层”
5、共同实现。,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思路,学科核心素养描述之层结构:学科思维指向(学科思维层),指向在系统的学科学习中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实质上是初步得到学科特定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问题解决指向(问题解决层),即指向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形成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基本态度。 双基指向(双基层),即指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思路,学科核心素养分主题呈现框架,可能有三种方式得到主题名称: a 某个对本主题有最强概括性的概念; b 统一取自某层面的概念,如学科思维层; c 该主题中最靓的概念
6、。,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在双基、问题解决、学科思维三个层面上分主题进行描述。主题组构成对学科全部内容负责的完备体系。,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思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题概念解析 主题1,1 了解历史进程的时间顺序和分期方式,能够利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过去。 2 知道重要史事发生的地理状况,能够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 3 能够将史事置于历史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和评述。三层内涵都包含其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思路,1 能够搜集与历史有关的各类材料,并对史料进行辨析,判断史料的价值; 2 掌握研习史料的方法,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3 形成历史的实证意识,在论述历史时能够将有价值的史料作为证据。同
7、样三层内涵包含其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题概念解析 主题2,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思路,1 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 2 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 和自豪感; 3 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形成世界发展是由多元文明组成的观念;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正确的国际意识。没有对下面两层承担责任。若将主题名改为“历史认同”,即使包含“认同”和“认同感”,则可以实现对三层的完整覆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8、主题概念解析 主题3,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思路,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方案的框架性评价:1 主题名称较好地把握、刻画了历史课程本质,且作为主体名称,够靓; 2 由于没有清晰的层面思想指导,部分主题有层面缺失,因此,猜测也不排除某些层面内容有遗漏。这要历史学科专家来判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思路,所得学科核心素养描述的认识,学科思维层的描述方式,按照使用习惯,可以分别使用思维、思想、方法等概念进行描述,也可以使用世界观方法论及相关概念进行描述。,问题解决层的描述方法,可以借鉴既有关于问题解决指向学习目标的所有相关描述经验。,双基层的描述最为直截了当,最清晰,易操作。,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
9、养设计思路,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思路: 1 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最核心内容进行设计; 2 围绕信息技术课程之本质把握进行设计; 3 提取出能较好表达以上两层意义的主题并恰当取名; 4 坚持面向学生发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思路,所谓对核心内容和课程本质进行把握,要点是: 1 系统梳理上游学科智慧,借鉴计算思维相关研究成果,符合基础教育特定要求进行内容把握和体系梳理; 2 将算法、程序设计、逻辑方法、工程方法、数据处理、面向对象的管理(数字对象:文件、文件中元素等,桌面管理、文件夹管理、树形关系、网状关系、关系结构等概念)、虚拟制作(围绕对象、选择、图层、帧、时间轴等概念)、协作与合作、交
10、往与交流、开放与规则规范、自由与伦理道德等等内容,用最清晰醒目地方式表达出来。,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思路,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专题方案A(计算思维作为小概念),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思路,只用主题1来描述计算思维,其他主题就不太好展开,很容易出现严重交叉。与当前比较成熟的计算思维定义严重冲突。,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专题方案B(计算思维作为大概念),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思路,B方案有如下几条优点:1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内涵分解清晰 2 各主题内容分布比较均匀 3 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实现了完整的覆盖 4 对信息技术课程内涵的刻画比较深刻,就B方案的主题1,对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分为学科思维、问题解
11、决、双基三层,针对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进行试描述。,【对象与管理】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对象与管理,指的是关于数字化对象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对象是构成信息世界的基本单位,但对象并非孤立的存在物,每个对象均由其特定的时空属性,并由此形成了对象间的各种强弱关系,进而构成了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组合体。对象可能是数字化设备,也可能是计算机文件,还可能是文件中的构成元素。任何对象又总是处在某一特定的时空环境当中,并可能随着时空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有关对象的管理总离不开对象所处的软硬件环境。培养学生的对象与管理的观念和能力,是学生理解信息世界,畅游信息社会的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对象视野和管理思维,
12、能够将信息世界中的存在物作为对象化的存在加以观察和管理,具备理解和管理对象世界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并从对象管理中获益。,主题1:对象与管理,主要表现之“双基”:了解不同信息环境和不同抽象层级中的对象和对象模型;理解对象的时空属性,以及基于对象属性构成的相互关系;掌握基于属性与关系的信息获取(抽样与调查)和加工方法(统计与分析);理解不同对象的属性管理和运行管理的一般特征;熟悉对象的存储方式与查找策略;初步了解基于数据库的对象管理与操作的方法;理解基于大数据的知识发现的工作机制及其特征。小学:了解不同操作系统和不同文件中的对象,以及对象的时空属性和相互关系;掌握信息获取和简单数据统计的基本方法
13、;知道对象的常见存储方式与查找方法。 初中:了解不同操作系统和不同文件中的对象,以及对象的时空属性和相互关系;理解不同对象的属性管理和运行管理的一般特征;掌握基于属性与关系的信息获取(抽样与调查)和加工方法(统计与分析);熟悉对象的存储方式与查找策略。 高中:了解不同抽象层级中的对象和属性,以及基于对象属性构成的相互关系和对象模型;初步了解基于数据库的对象管理与操作的方法;理解基于大数据的知识发现的工作机制及其特征。,主题1:对象与管理,主要表现之“问题解决”:能根据需要,从文件的时空属性出发提取分类管理的线索;能利用多种途径获取对象信息,并利用资源管理器、概念图、电子表格、数据库、管理信息系
14、统等工具手段实现信息的管理、提炼与分析;能够比较多种信息源,评价和鉴别有效信息。小学:能根据需要,从文件的时空属性出发提取分类管理的线索,能做好个人数字设备中的信息管理;能根据需要利用搜索工具获取有效信息。 初中:能利用多种途径获取对象信息,提取分类管理线索,并利用资源管理器、概念图、电子表格、管理信息系统等工具手段实现信息的管理、提炼与分析;能够比较多种信息源,评价和鉴别有价值的信息。 高中:能利用多种途径获取对象信息,提取分类管理线索,并利用自己开发的简单数据库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初步管理、提炼与分析。,主题1:对象与管理,主要表现之“学科思维”:具备对象视野和管理思维,能够将信息社会
15、中的现象置于对象、关系、结构、环境之中加以观察和管理,不仅能够将信息世界中的存在物作为对象化的存在,而且懂得如何去驾驭和管理对象世界,懂得以关系和动态的视野去观察对象的行为和存在方式。小学:能够将信息社会中的现象置于对象、关系之中加以观察和管理。 初中:初步具备对象视野和管理思维,能够将信息社会中的现象置于对象、关系、结构、环境之中加以观察和管理,能够将信息世界中的存在物作为对象化的存在,懂得以关系和动态的视野去观察对象的行为和存在方式。 高中:具备对象视野和管理思维,能够将信息社会中的现象置于对象、关系、结构、环境之中加以观察和管理,不仅能够将信息世界中的存在物作为对象化的存在,而且懂得如何去驾驭和管理对象世界,懂得以关系和动态的视野去观察对象的行为和存在方式。,主题1:对象与管理,总结(以主题1“对象与管理”来作说明) 从表述文字可以看出,将对象与管理从计算思维大概念中分解出来,有利于对其进行比较详细的内涵刻画; 从表述文字可以看出,这种刻画方法,容易实现较满意的内涵深度; 从表述文字可以看出,这种刻画方法实现了对上游学科内涵及精髓的把握; 从表述文字可以看出,这种刻画方法比较清晰地表达了信息技术课程在不同学段的内容、目标及价值诉求,说明了不同学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必要性; 从表述文字可以看出,这种刻画方法对课程设计有非常具体的指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