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犯罪心理学教案本书的体系构思:1、导论2、犯罪人心理A、基本理论: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 、犯罪行了结构的发展变化。B、类型理论:犯罪类型理论、 、不同动机的犯罪、 、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 、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心理、 、智能犯罪心理、 、群体犯罪心理、 、过失犯罪心理、 、变态犯罪心理。3、犯罪对策心理A犯罪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心理及对策B犯罪心理矫治C犯罪心理预防第一章 导 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熟悉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任务,以及学习犯罪心理学的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对象(
2、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1、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事实犯罪行为的心理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2、犯罪:指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德行为。(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哪些人:犯罪人;一般犯人;虞犯;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监管教职犯罪的人员。2、研究哪些课题: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
3、合性学科(2)是犯罪学科与心理学科的交叉学科(3)是理论学科、又是应有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的任务和作用一、犯罪心理学的任务通过研究犯罪人事实犯罪行为的心理以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研究、为预防犯罪、揭露和惩治发展以及改造发展提供心理科学依据、为维护社会治安、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服务二、犯罪心理学的作用1、有助于了解犯罪问题2、可以有效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3、有助于提高刑事司法活动的水平4、有助于提高改造罪犯的质量第四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客观观察法、自我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心理测验法5、归因法5、案例分析法6、经营
4、总结法7、数量统计法第五节 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 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2、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研究概况(二) 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的思想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的思想:关于犯罪心理学形成原因的论述关于犯罪心理预防的思想关于审判心理的论述(三) 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现状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现状:新中国成立前的研究;台湾学者的研究;大陆学中的研究第二章 犯罪心理结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犯罪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和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教学内容: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概述1、概述(1)犯罪心理结构:是
5、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的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2)犯罪心理结构由来:结构论与非结构论(3)研究犯罪心理结构的意义1、 理论意义2、 实践意义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1、犯罪心理结构的总体模式(相互作用模式、偏常认识主导模式、多层次多纬度模式)2、犯罪心理结构的亚结构(1)动力结构(、畸形的观念系统、强烈、畸变的需要、犯罪动机、不良的兴趣)(2)调节结构(偏倾的自我意识、扭曲的道德意识、错误的法律意识)(3)特征结构(气质、性格、能力)3、犯罪心理结构的心理背景(1)犯罪人的心理状态(2)犯罪人的潜意识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
6、形态变化1、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1)故意犯罪心理结构、过失犯罪心理结构(2)稳固、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3)需要型的犯罪心理结构、情绪型的犯罪心理结构2、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1)潜在的形态(2)恶变的形态(3)衰落的形态第三章 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原因,犯罪行为发生机制及发展变化,了解犯罪人在不容犯罪阶段的心理状态及犯罪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的原理。教学内容: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一、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因素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因素:1、主体因素:1、生理因素:年龄、性别、神经类型、异常生物学
7、。2、心理因素:个性倾向性、性格结构缺陷、控制系统缺陷、个性异常。3、行为因素:错误的活动、不良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有害的行为习惯、模仿和学习不良模式。2、主体外因素:1、社会环境因素a)大社会环境因素: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精神环境、法制环境。b)小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居住环境、人际交往、职业条件。2、自然环境因素:地域、季节、时间、自然灾害。3、情景因素:侵害对象、现场其他人、现场条件和气氛、机遇。二、影响犯罪行为发生因素犯罪行为发生因素:1、犯罪行为人因素:犯罪心理结构已形成、身体条件具备、具有作案知识和技能、作案方式和时机已定、作案工具。2、 、犯罪行为
8、情景因素:侵害对象的存在、有害的现场条件和气氛、不存在第三者的威胁。三、犯罪综合动因论1、含义犯罪综合动因论 犯罪之所以发生、 ,是多种主体内外因素综合的互为作用的结果2、要点犯罪综合动因要点: 整体性、层次性、 结构性、动态性第二节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一)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的概念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的概念: 是犯罪心理特别是犯罪动因引起犯罪行为的工作方式与心理过程的总称。(二)内外化机制1、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 (1)认识的选择和加工机制(2)模范学习机制(3)角色扮演机制(4)自我强化机制2、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1)预谋发动机制(2)情境互动机制(3)挫折攻击机制(三)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
9、犯罪行为(1)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2)犯罪动机的形式(3)犯罪目的的确定(4)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联系与区别(5)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的相互影响(四)犯罪行为发生机制模式1、特殊模式 (1)渐变型:原发型、继发型(2)突变型(3)基于型2、特殊模式(1)习惯性(2)朦胧型(3)变态型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一) 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中的心理状态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中的心理状态1 犯罪前:自我辩解、犯罪决意形成形态、等待发展时机的焦虑状态2、犯罪中: 心理失衡3、犯罪后:情绪表现、 异常行为表现(二) 犯罪过程中动机的发展变化犯罪过程中动机的发展变化1 影响犯罪动机变化的条
10、件:主体因素、 客观因素 、 动机冲突2、犯罪动机变化的方向:犯罪动机的强化、 犯罪动机的弱化(三)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1、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强化的条件、 、强化的特征、 、强化的阶段2、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弱化的条件、弱化的类型、第四章 犯罪类型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 多元统一犯罪类型理论,及我们研究犯罪类型的必要性和划分犯罪类型的基本观点。教学内容:第一节 犯罪类型论概述一、犯罪类型的概念1、按一定原则或标准、将犯罪现象的某些共同性质、特点所作的不同分类就是犯罪类型。2、研究犯罪类型的必要性1. 提高包括犯罪心理学在内的犯罪学科理论水平的
11、需要2. 可为刑事立法提供依据3. 有助于刑事司法实践4. 有利于犯罪的心理预测和预防二、犯罪类型化的困难1. 法律标准的局限性2. 心理学本身的困难3. 类型间的重叠交叉三、划分犯罪类型的基本观点1. 明确划分犯罪类型的目的2. 注意犯罪行为分类和犯罪人分类的区别和联系3. 采用多元统一标准划分犯罪类型第二节 各种各样的犯罪类型理论一、犯罪行为的分类1. 社会危害性标准2. 反社会性标准3. 犯罪行为性质标准4. 犯罪行为模式标准二、犯罪人分类1. 人类学、生理学标准2. 社会学标准3. 伦理学标准4. 精神病学标准5. 精神分析学标准6. 心理学标准7. 多元标准第三节 多元统一类型理论1
12、. 性别标准2. 年龄标准3. 犯罪动机标准4. 犯罪经历标准5. 犯罪主体数量标准6. 心理状态标准7. 犯罪行为实体形态标准8. 犯罪行为方式标准9. 精神状态标准第 5 章 不同动机的的犯罪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 物欲型动机、情绪型动机、权欲型动机、信仰型动机及集合型动机犯罪的概念及心理特征、行为特征。教学内容:第 1 节 物欲型动机犯罪一、物欲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物欲型动机犯罪,又成利欲型动机犯罪货贪利型动机犯罪,是指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要,或者为了聚敛财富而引起的犯罪行为。(一)心理特征1、明显的利己主义倾向2、畸形的向乐观3、膨胀的物质占有欲4、强
13、烈的虚荣心5、意志薄弱6、不良行为习惯2、物欲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1)行为特征1、犯罪行为手段的多样性2、作案手段的技能性3、作案习惯的顽固性3、几种主要的物欲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盗窃犯罪人的心里特征1、错误、消极的认识特征2、恐惧与兴奋并存的情绪特征3、相对简单的动机构成4、熟练的盗窃技能5、不良的性格与习惯6、侥幸心理严重(2)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野蛮的英雄观2、暴躁、兴奋的性质3、复杂的动机特征(3)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高自我评价的认识特征2、虚伪性与狡猾性的个性倾向3、高冒险性的个性特征4、稳定的情绪特征5、形成一定的诈骗习惯(4)贪污、受贿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错误的
14、社会心理2、复杂的动机冲突3、消极的职业人格特征4、职务优越感(5)毒品违法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吸毒者的心理特征动机简单 感性认识有余、理性认识不定 低级情感居主导地位 自我控制力差 依赖性强2、毒品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追逐金钱的动机 淡薄的法律意识 侥幸心理强烈 情绪不稳定 意志具有两级性 明显的内倾向性格第二节 性欲型动机犯罪一、性欲型动机犯罪概述性欲型动机犯罪:又称淫乱型动机犯罪,是指以淫乐型动机作为主要犯罪动机,以满足性欲为目的或以性行为为手段达到其他目的犯罪行为。二、性欲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形成的主客观因素1、诱发性犯罪的信息泛滥2、性道德规范教育的薄弱3、恋爱、婚姻、性生活方面的障碍三
15、、性欲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一)心理特征1、歪曲的性意识、性观念2、腐朽的人生观与世界观3、犯罪动机特征 满足性欲 侵犯的欲望 报复 好奇、追求刺激4、情绪情感特征: 情绪不稳定 情感方面缺乏修养5、消极的意志品质6、利用被害人的心理(2)行为特征1、作案方式的差异性2、作案手段的复杂性3、犯罪行为的残忍性第 3 节 情绪型动机犯罪1、情绪型动机的概念1、情绪型动机的概念是指心里的或心理社会的动机,是以非生理变化为特征而以社会交往需要为基础的动机2、情绪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1)心理特征1、异常的自尊心水平2、消极的情绪情感品质 不稳定性 高强度性 缺乏原则的情感倾向性
16、 情感的肤浅性3、挫折耐受力差(2)行为特征1、盲目性2、冲动性3、戏虐性4、情绪性5、残暴性3、几种主要的情绪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几种主要的情绪动机犯罪1、反社会情感的犯罪2、挫折情绪状态的犯罪3、激情犯罪4、应激状态的犯罪5、消极心境的犯罪第 4 节 信仰型动机犯罪1、信仰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信仰型动机犯罪:是对某种主义、思想、宗教、或学说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此作为新年来支配其犯罪行为。(1)政治信仰型1、严重的反社会认识2、强烈的反社会情感3、意志特征的两级性4、动机的反社会性(2)封建迷信信仰型1、错误的认识2、情绪情感的狂热性3、坚定的犯罪意志4、动机的荒谬性2、信仰型动机
17、犯罪人的行为特征(1)政治信仰性1、行为实施方法的智能性2、行为方式的集团性3、犯罪行为的狡猾性4、犯罪行为的预谋性5、犯罪行为的疯狂性6、犯罪行为的模仿性(2)封建迷信信仰型1、犯罪行为的迷信色彩2、犯罪行为的公开性3、犯罪行为的狂暴性第 5 节 集合型动机犯罪1、概念及常见类型(一)集合型动机犯罪:是物欲型动机犯罪、情绪型动机犯罪、性欲型动机犯罪和信仰型动机犯罪等的复合或综合,它的产生及其心理、行为特征是十分复杂的。(二)类型1、危害国家安全罪兼一般刑事犯罪2、强奸兼杀人犯罪3、盗窃、抢劫兼杀人犯罪4、盗窃、抢劫兼强奸犯罪5、盗窃、聚众斗殴团伙犯罪2、集合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动机斗争
18、的复杂性2、犯罪体验的综合性3、反社会个性进一步发展3、集合型动机犯罪人的行为特征1、犯罪行为侵害对象特征2、犯罪行为实施的时间特点3、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犯罪之间的关系4、犯罪的组织形式5、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第 6 章 少年犯罪心理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少年犯罪的特殊性,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以及我国当前少年犯罪的情况。教学内容:第 1 节 我国少年犯罪的概况1、我国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1、少年作案成员绝对数成倍增长2、少年犯罪率上升3、少年犯罪占刑事作案成员的比例上升2、我国少年犯罪特点1、最多的犯罪类型为抢劫、抢夺、盗窃、杀人、伤害、强奸2、模仿成人作案,性质趋
19、于严重3、流窜犯罪比较严重4、团伙犯罪突出5、犯罪前主要是农民、辍学无业者和学生6、低学历者多7、有劣迹史的多8、犯罪年龄有降低的趋势9、无明确动机的犯罪占一定比例10、重新犯罪率高第 2 节 少年期社会化过程的矛盾与犯罪1、少年期社会化过程中的矛盾(1)生理发育与心里发展的矛盾1、精力过剩与缺乏支配力的矛盾2、好动好奇与分辨是非能力差的矛盾3、容易兴奋与控制能力差的矛盾4、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性法制观念缺乏的矛盾(2)心理结构内部各因素间的矛盾1、认识与情感的矛盾2、认识与行为的矛盾3、情感与意志行为的矛盾4、独立性意向与认识能力的矛盾5、自我意识的矛盾(3)少年主体与客体现实的矛盾1、
20、辨别能力和抵制能力差与不良社会影响的矛盾2、个人需求与客观可能性的矛盾3、独立性意向增强与社会约束的矛盾4、追求理想与客观条件的矛盾第 3 节 犯罪少年的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1、犯罪少年的心理特点(1)认识特点1、错误的人生观2、法制观念的欠缺3、不成熟的认知结构(2)情感特点1、情绪体验的原始性、低级性2、情绪的易激动性和外露性3、情感的极你稳定性4、自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性5、情感的冷酷性(3)意志特点1、明显的两极性2、冒险性3、易受暗示性(4)动机特点1、动机内容的多样性2、贪婪性动机最为突出3、犯罪动机产生的情景性4、强烈的情绪性5、无意识动机比较显著6、不稳定性(5)个性特点1、智力特
21、点2、神经(气质)类型特点3、性格特点2、犯罪少年的行为特征1、模仿性2、冲动性3、凶残性4、结伙性5、互感性6、戏虐性7、易变性第 7 章 女性犯罪心理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了解女性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原因,并熟悉女性在经济犯罪中的心理表现和特征。教学内容:第 1 节 女性犯罪概述1、女性犯罪(1)女性犯罪的基本情况1、犯罪率:女性犯罪再整体犯罪中大约占 10%到 20%,年龄分布在中年层次,在犯罪经历上,年龄也较晚,多集中在 36 岁至 40 岁之间。2、犯罪人分类:冲突型;权力型;消极遵从型(2)影响女性犯罪的因素1、生理因素与犯罪2、犯
22、罪的心理因素3、犯罪的社会心理因素第 2 节 女性犯罪心理特征1、个性犯罪(1)个性倾向性特征1、需要2、动机(2)个性心理特征:性格特征;能力特征2、认知特征3、情感特征1、丰富、细腻2、情绪波动性4、意志特征:1、意志受情绪影响大,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2、行为易受环境及其他人的暗示。5、行为特征从属性、欺骗性、冲动性、性色彩、自私性、非体力性第 3 节 女性经济犯罪心理1、心理特征1、情感依附2、自我显示3、拜金主义意识4、贪图安逸5、愚昧无知的需要6、异常的心里状态2、行为特征1、色情诱惑2、谎言欺骗3、男女合谋第 4 节 女性犯罪心理1、女性性犯罪动机1、纵欲型动机2、玩乐型动机3、性
23、爱至上的犯罪动机4、逞能型动机5、好奇心动机2、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3、异常的性爱心理4、强烈的依附心理5、否认有罪心理第 8 章 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第 1 节 初犯和偶犯的心理1、初犯和偶犯的区别1、年龄差异2、犯罪人的心理结构差异2、初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1)心理特征1、激烈的动机冲突2、认知特征 认识水平较低 认识内容错误3、犯罪技能不熟练4、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 犯罪前侥幸心理 犯罪中恐惧心理占优势 犯罪后惊恐、心虚、悔罪、自暴自弃5、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良性转化 恶性发展(2)行为特征1、犯罪行为的预谋性2、犯罪行为的幼稚性3、作案手段简单4、共同犯罪较多3、偶犯的
24、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1、心理特征1、不合理的需要2、动机产生的瞬时性3、偏执的性格特征4、意志的两级性5、犯罪时的心理状态 紧张 恐惧 兴奋2、行为特征1、冲动性2、盲目性3、偶发性4、单独性5、简单性第 2 节 惯犯和累犯的心理1、惯犯的经验1、作案的经验2、参加诉讼的经验3、被监禁的经验4、重返社会的经验2、惯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1)心理特征1、畸变的需要结构2、强烈的反社会意识3、动机斗争不明显4、情绪情感特点 情绪活动稳定 情感低级5、典型的犯罪性格6、意志的两级性7、能力特征 必要的生活技能 犯罪技能熟练8、犯罪定型(2)行为特征1、习惯性2、行为计划的周密性3、类似性4、狡诈性5
25、、连续性6、残忍性7、坚决性3、累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1)心理特征1、需要特征 贪婪的物欲 畸变的性欲 低级的交往需要2、强烈的反社会意识3、动机特征 再犯时动机斗争由强趋弱 犯罪“合理化”4、情绪情感特征 情绪:比初犯冷酷;比初犯谨慎 情感:自私感;无同情和怜悯心5、意志特征6、能力特征7、法制观念8、性格特征(2)行为特征1、流窜作案2、犯罪行为的谨慎性3、犯罪行为的残忍性4、善结团伙、犯罪多方向性发展第 3 节 职业犯罪心理1、西方学者对职业犯罪的理解(1)两种观点1、犯罪是职业犯罪人的专门职业2、职业犯罪人是一些经历过特殊“社会化”的犯罪人2、职业犯的心理特征(1)心理特征1、动机
26、特征 动机产生的自觉性 动机产生的无意识性2、双重性格特征(2)行为特征1、严密性2、残酷性3、多方向性第九章 智能犯罪心理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智能犯罪在行为方式上的特殊性,只能犯罪人的心理结构特征和行为特征,以及智能犯罪的概况和危害。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述一、智能犯罪的概念与特点(一)概念:智能犯罪是指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行为人借助计算机等高科技工具和先进技术,实施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二)智能犯罪的特点1、 高犯罪黑数2、 犯罪形式多样3、 计算机犯罪低龄化4、 物欲型动机居多5、 侦查与取证困难6、 犯罪人矫正不易二、智能犯罪的原因1、 技术的两重性2、 科技管理漏
27、洞3、 网络生活影响4、 法律的缺陷第二节 智能犯罪人的心理结构特征一、认识特征:智能犯罪人可以说是高智商的人,一般受过高等教育,掌握新技术快,因此,他们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用脑子去挣钱,或仅仅是糕点恶作剧,甚至是行侠仗义,替天行道,不如杀人、抢劫、强奸的呢高丽犯罪凶狠,而且无本万利或者损人不利己。二、情感特征智能犯罪人的情感往往带有比较强烈的反社会色彩,尽管有时他们自己不这么认为,他们对技术的追求往往出于非常狭隘的目的。三、意志特征很多智能犯罪人,对技术的追去是十分执著的,无论是纯科学技术,还是犯罪技术。如米特尼克的粒子在当代并非个别,他至今还是许多黑客的偶像和楷模。四、个性特征智能犯罪人的个
28、性特征是非常复杂的,因为他们往往是披着合法的外衣从事非法的活动。他们又比较明显的自我中心的意识,希望以自己的意愿任意行事,甚至妄想改造世界。第三节 智能犯罪人的行为特征一、隐蔽性很多智能犯罪都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利用生物、医学技术实施的智能犯罪,常常是在封闭的实验室进行的,其内容的学术难度是一般人无法了解行为的性质,很多科研机构本身就是高度保密的单位,因此,此类犯罪不容易被揭露。二、欺骗性智能犯罪人作案手段方式上有相当大的欺骗性,有的智能犯罪人利用伪造的单据虚构不存在的交易,向金融机构和大公司诈骗巨额资金等等。三、破坏性形形色色的职能犯罪带有破坏首先是经济上的巨额损失,例如 1996 年 4 月
29、到 10 月间,俄罗斯的一名计算机专家和 5 名同伙通过计算机网络就直接窃走可美国花旗银行的资金共计 1000 万美元。四、感染性这个主要是体现在网络时代,人们之间的通讯间建设起传统的邮局来传递邮件,而更多地依赖于互联网,这样,很多病毒就通过电子邮件系统进行传播,而且一台电脑染上病毒,病毒就会自动复制,并向所有联网的电脑进行扩散。五、易变形这个主要是在犯罪与司法机关的斗争上面,它们之间的斗争就像猫和老鼠的游戏一样,很多狡猾的职能犯罪人在作案事无不小心翼翼, ,一有情况,他们就会改头换面,毁灭罪证,以求保护自己,不少智能犯罪是利用合法的场所和程序进行犯罪活动的。第十章 群体犯罪心理教学目的与要求
30、: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群体犯罪形成的原因和背景,群体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并结合案例让同学们了解到我国群体犯罪的现实性和危害性。教学内容:第一节 群体犯罪心里概述一、群体犯罪的概念1、群体犯罪 :两个以上的犯罪主体,通过相互交往,在犯罪目的一致或暂时达成一致的基础上,联合实施的犯罪行为。 2、群体犯罪的类型: 按不同标准,可作以下分类: (1)以群体的组织形态分-共同犯罪、有组织犯罪、团伙犯罪、集群犯罪。 (2)以群体成员间心理接触分-事先有通谋、事先无通谋、无通谋,但有共同越轨行为的群体犯罪。 (3)以实施犯罪种类多少分-单一类型、多种类型。 (4)以犯罪恶性程度分-危害国家安
31、全、重大恶性案件、一般刑事案件。 3、群体犯罪心理 :犯罪群体或落后群体,副文化群体中,个人的与群体的意向、动机和目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适合于犯罪的共同心理倾向。 我们对这一概念可从三方面来理解: (1)群体犯罪心理是一种共同心理倾向; (2)群体犯罪心理的核心是同一的犯罪目的; (3)群体犯罪心理是个体犯罪心理的集中反映。 ) 4、群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因素: (1)内在因素(交往与互动;模仿与暗示;合群与需要;代偿与互补。 ) (2)外在环境因素(社会结构不稳定;社会供需矛盾;社会压力负效应;不良的榜样作用;犯罪机遇增多。 ) 5、群体犯罪心理的特征: (1)相同与相似性;(2)相异与互补性;(
32、3)群体效应与互动性。 第二节 团伙犯罪心理一、团伙犯罪:团伙犯罪是一种以青少年犯罪人为主体,以纠合性的松散结构为特征的违法犯罪群体的总称。 二、产生团伙犯罪的原因 (1)社会原因。团伙犯罪多在社会结构不稳定,政治动乱或经济生活混乱,无政府主义盛行的状态下发生; (2)文化原因。封建色彩的帮派文化,与具有享乐主义色彩的西方文化相结合构成犯罪副文化。它既是滋生不良团伙的文化氛围,又是团伙犯罪的精神支柱与动力。 (3)心理原因。青少年有强烈的合群倾向。不合理的需要,导致不良心理的形成。 三、团伙犯罪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1、心理特征: (1) 团伙意识的整合作用; (2) 团伙情感的感染作用; (
33、3) 暗示与模仿的诱发作用; (4) 权威与服从的统制作用; 2、行为特征: (1)纠合性和易变性; (2)盲目性和冒险性; (3)野蛮性和残忍性; (4)腐蚀性和传染性。 第三节 集群犯罪心理一、集群犯罪:集群犯罪是一种人们在激烈互动中自发产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由众多人的狂热行为导致的犯罪。 二、集群犯罪的特点和类型特点: (1)集群犯罪人员较多,彼此不相识,偶然集合在一起; (2)整体上说,绝大多数成员间是无组织联系的,是乌合之众; (3)多数成员间无预谋和通谋,具有情境性和情绪性色彩。 集群犯罪的类型 (1)足球场暴力事件;(2)街头暴力事件; (3)哄抢
34、与经济上的闹事事件;(4)政治动乱或骚乱事件。 三、集群犯罪发生的心理和社会原因是什么? (1)社会矛盾的积聚和社会心理的躁动; (2)法制观念淡薄; (3)求发泄与求表现; (4)对传播媒介中消极因素的模仿; (5)人口密集等客观条件; 四、集群犯罪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 (一)心理特征: (1)个性丧失,以集群行为为中心; (2)个人缺乏判断力,失去自制力; (3)受暗示性增强。 (二)行为特点: (1)自发性;(2)犯热性;(3)非常规性;(4)短暂性。 第四节 有组织犯罪心理一、有组织犯罪又称为集团犯罪,是指以从事有计划的犯罪活动为宗旨,具有严密、固定的犯罪组织与正常的社会生活及法律秩序
35、相对抗的犯罪集团。有组织犯罪的类型: (1)走私与贩毒犯罪组织; (2)独霸一方的流氓、恶势力犯罪组织; (3)贩卖人口犯罪组织; (4)开设赌场,强迫妇女卖淫的犯罪组织; (5)制造贩卖淫秽黄色书刊的犯罪组织; (6)盗窃、窝赃、销赃的犯罪组织。 二、有组织犯罪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1)恶性膨胀的金钱欲; (2)帮派思想与副文化氛围; (3)严格的规范与等级观念; (4)相似的动机与强烈的归属意识; (5)互感性与互动性。 第十一章 过失犯罪心理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刑法中的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别,并因此理解刑法中过失犯罪与犯罪心理学中的过失犯罪有什么区别。并掌握过
36、失犯罪发生的因素。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述一、过失犯罪的概念和类型1、以构成犯罪的主观要件为标准,犯罪分为哪两类?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2、什么叫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其行为构成犯罪的,是过失犯罪。 3、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主要心理差异是什么? (1)从法学的角度看: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有四方面的差异: A、社会危害性比较,主观客观结合看,故意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大。 B、主体和主观方面比较,两者有别; C、客体和客观方面比较,过失犯罪侵害的只是物质客体而故意犯罪侵害的可以是物质客体,也可以是非
37、物质客体。 D、刑事责任比较,过失犯罪的法定刑轻于故意犯罪。 (2)从心理学上看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在心里和行为上有三方面差异: A、心理结构的形式的内容不同; B、心理状态不同; C、心理机制不同。 第二节 影响过失犯罪行为发生的因素一、情境因素1、自然方面的意外情境2、社会方面的意外情境二、舆论因素三、工具因素1、使用熟练工具2、使用陈旧工具3、使用高科技工具四、过失犯罪行为发生的心理因素 不良的心理因素是导致过失犯罪的直接动因。 (1)态度。对人对事态度不端正是过失犯罪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不良态度有:不负责任的态度;对抗态度;傲慢和固执态度;自私态度。 (2)思维与认知不正确; (3)注
38、意涣散与分心; (4)情绪变化不正常; (5)性格气质中的不良因素; (6)智能与经验,智能低,经验不足; (7)记忆缺陷与失误; (8)无意识因素。意识状态模糊。第三节 过失犯罪行为的机制过失犯罪的主观心理状态是过失,可以分为两种: (1)疏忽大意过失;(2)过于自信过失。而二者的心理历程和机制是不同的。 一、疏忽大意过失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 (1)应当预见和能够预见; (2)没有预见和疏忽大意; (3)错误决策与危害行为的实施; 二、过于自信过失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1)已经预见和轻信能够避免。 (2)错误决策与危害行为的实施。 第十二章 变态犯罪心理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
39、握变态心理犯罪的基本特征,变态心理犯罪的形成原因;掌握人格障碍与犯罪,性变态与犯罪之间的某种联系。教学内容:第一节 变态犯罪心理概述一、变态心理概念1、变态心理就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别能力或控制能力。2、变态心理的判断标准3、变态心理的常见类别二、变态心理的形成原因1、变态心理的生物基础2、心理因素在变态心理产生中的作用3、心理变态的社会文化根源三、变态心理与犯罪行为1、变态心理者的犯罪现象概述(1)变态心理的发生率(2)变态心理者的犯罪率2、变态心理现象与犯罪行为(1)感知觉变态与犯罪行为(2)注意变态与犯罪行为(3)记忆
40、变态与犯罪行为(4)思维变态与犯罪行为(5)情绪情感变态与犯罪行为(6)意志变态与犯罪行为(7)智能变态与犯罪行为(8)意识变态与犯罪行为3、变态心理患者犯罪的基本特点(1)变态心理者犯罪的动机(2)变态心理者犯罪的行为特征(3)变态心理者在犯罪后的一般表现第二节 人格障碍与犯罪一、人格障碍概述1、变态心理包括的范围很广,我们常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变态心理是指精神病、性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狭义的变态心理指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又叫变态人格,是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状态,是以性格为核心,包括素质、气质、智能等个人能力与心理特征,突出的表现为情感和意志明显偏离正常,这类人往往
41、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难以适应社会生活。 2、人格障碍的成因和犯罪特点是什么? (一)成因可归为两类: (1)生物学因素。遗传是人格形成的物质基础。一些病理生理因素、生物器质性因素等对人格障碍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2)环境因素。家庭因素起重要作用,学校教育缺陷,朋友间的不良模仿、传媒的误导等,都容易造成儿童社会化的缺陷,从而形成人格障碍。 (二)犯罪特点:(1)一般带有偶然性;(2)违法目的不明显;(3)自我保护性差;(4)作案多是攻击型、爆发型;(5)性格非常顽固,持续、不断犯罪;(6)犯罪一般单独进行。 3、人格障碍犯罪有哪些类型 偏执型、分裂型、情感型、强迫型、癔症型、爆发型、孱弱型、社
42、会疏隔型、幼稚型、怪癖型、轻佻型、反社会型。 (人格障碍犯罪,常是混合型人格障碍犯罪,就是说,几种类型兼有之。 ) 7、智能障碍犯罪有什么特点 (1)动机动稚、单纯、对后果缺乏考虑; (2)作案对象和目标有选择,作案条件选择不严格、多有冲动性、公开粗暴,易被当场抓获。 (3)单独作案多。 (4)案后对后果有所领会,多愿悔改,抵触情绪者少。 8、精神病的成因及其犯罪特点 (一)成因:(1)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病理、躯体等因素。 (2)心理学因素,包括病前个性特征、精神因素等。 (二)犯罪特点: (1)动机不明或离奇; (2)危害行为往往极端残忍而不符合情理; (3)作案无预谋和计划,常常冲动性
43、、单独作案,缺乏自我保护。一、人格障碍概述二、人格障碍与犯罪1、人格障碍者犯罪的基本特点2、人格障碍类型与犯罪(1)反社会型人格障碍(2)偏执型人格障碍(3)情感型人格障碍(4)爆发型人格障碍(5)轻佻型人格障碍(6)怪癖型人格障碍第三节 性变态与犯罪一、性变态概述性变态又叫性倒错,性偏离和性心理障碍,是指性心理和性行为严重偏离正常轨道,表现为性爱对象、性身份、性目的或满足性欲方式异常。(一)成因 成因是:(1)生物学因素;(2)心理学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 (二)性变态有哪些类型? 同性恋、恋童癖、近亲相奸癖、恋物癖、恋尸癖、异装癖、露阴窥阴癖、摩擦癖、口淫、性虐癖与受虐癖。二、犯罪特点
44、: (1)作案有预谋、计划,对侵害对象有选择; (2)有自我保护能力,常掩饰罪行,逃避打击; (3)作案模式较固定,并系列作案; (4)作案手段凶残,特别是性施虐狂更突出; (5)缺乏罪责感,焦虑感,往往被抓后容易供认交待问题。 第四节 精神病患者的违法犯罪行为一、精神病概述1、精神病的概念:是一种心理机能完全紊乱的精神疾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变态状态。2、精神疾病患者的变态心理特征二、精神病与违法犯罪1、精神病人违法犯罪的特点:行为无法自控;动机模糊或难于理解;手段极其残忍、凶狠。2、精神病的类型与犯罪(1)精神分裂症(2)偏执型精神病(3)情感性精神病(4)反应性精神病(5)脑外伤精神病与犯
45、罪行为京城徐广才色情杀人狂案例剖析徐广义,男,30 岁,汉族,北京某工厂工人,1987 年至 1990 年在北京站、永定门火车站,以帮助买火车票、联系住处,找工作等方式将外地女青年骗至京郊偏僻处施暴强奸杀害,共作案 11 起,7 名女青年被施暴强奸杀死,2 名被施暴强奸杀成重伤,1 名被强暴强奸。1990 年 4 月 3 日晚该犯正在作案时,被蹲点守侯的公安侦察人员当场捉获,最后 1 名被害人遇救。徐犯强奸杀人手段极其残忍,已处死刑。 一、徐广才案件是一起典型的色情杀人狂案件徐广才奸杀妇女系列性作案的特点与方式,充分证明了他是一个典型的性虐待先奸后杀类型的色情杀人狂者。性变态者的犯罪是一种特殊
46、性的犯罪,所谓特殊,就是此类犯罪人是在其变态心理的驱使下实施暴虐行为的,具有其一定的怪癖的行为模式特点。它与正常人道德败坏导致的性犯罪有若干不同点。因此,正常人对此类犯罪行为往往难以理解。徐案的作案手段行为方式基本一致。 一是从北京站、丰台、永定门火车站将事主骗到野外夜间作案;二是作案对象都是外地来京或离京有难处的女青年;三是利用为单刃刀片作凶器捅刺奸杀;四是皆从被害人的残状中获得最大的性变态的心理满足。五是杀人恶魔系列性连续作案,相隔数月便出动,得手后便消失在人海之中。二、徐广才性变态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徐犯性心理变态并非偶然。徐出生于 1959 年,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在他未成年之时,父母相继离
47、世,由其姐抚养成人。家境的贫寒和父母的早逝,使他形成了较强的自卑和心灵的孤寂冷僻。1978 年高中毕业下乡插队,1980 年分配到北京某厂,1984 年调作库房保管员。这个期间,工作悠闲,他结交了几个有劣迹的男男女女,男女之间的风流韵事便成为他们闲聊的话题,渐渐地使他如醉如痴,随之又发展对个体书摊上那些淫秽色情书刊读得入迷,在性的方面陷入歧途,越陷越深,对性欲要求极为强烈。他是 1984 年经人介绍与本厂一女工结婚的,并生有一子。他对他的妻子,用从各种渠道听来的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向他妻子发泄,以获得变态的性满足,以至发展到用绳子把妻子的手脚捆绑起来发泄性欲。这时他性虐待癖的变态心理已经形成。性
48、虐待心理的极端发展即施虐色情杀人。徐的性施虐行为先是在其妻子身上表现出来,而后则发展至顶峰,成为色情杀人狂者。徐犯 1987年 1 月第一次作案,当其向受害女工猛捅两刀,见到那血淋淋残状,随即激发起一种“莫名”的高度性快感,正说明了这一点。其对第五名被害女青年某某的奸杀过程,也说明了其作案模式:1987 年 8 月 13 日在永定门站售票厅买了一张火车票,刚走出大厅,被徐犯选为猎获目标,立即凑上去跟她搭讪,当他得知女孩深圳来,买票要到上海打工,又得知她没带身份证,想托他帮帮忙找家旅店时,正中其下怀。徐假惺惺地说,你今天真幸运,碰上我这个热心肠的人,他骑车带着姑娘一直往南过了洋桥,马家堡来到一处
49、菜棚,姑娘疑惑地说,这不是旅馆。这时他掏出刀子狞笑着说,管它是哪,你跟我走,不然我杀了你!姑娘问,你想干什么?他说,要你和你身上的钱。姑娘吓哭了,求他放过她,并说我现在来例假姑娘哭着抱着一棵树,这时罪犯举刀向她腹部捅了雨刀,硬把她拖进菜棚,施暴强奸后杀死,残状惨不忍睹。徐犯在审讯中对所有罪恶供认不讳。他在交代中说:我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书上的描写和画报上的画面,我老想占有,老想征服,我的欲望特强,老婆有病满足不了我,我就想到外面发泄,这事让我兴奋,我控制不住了,就壮着胆试试,后来见没人报案,我的胆就大了。开始女的反抗我扎她,后来我感觉在那 种情况下特刺激,把她们扎出血来,再割他们我也想杀完 10 个人后不再干了,可我像着了魔上瘾一样,一到晚上就想出去杀人。性变态只在性心理这一点是异常的,而在其他方面的心态则是正常的。在审讯中,他的交待也说明了这点。他在回答作案时间时说:一般都在晚上 8点钟以后,行人少、警察少,干这事不易被发现,在回答作案时的衣着时说:为了使对方信任,我晚上出去时穿的都比较干净大方,皮鞋也擦的很亮。在回答为什么选择火车站作案时说:火车站外地人多,离郊区近,交通警察少,